登錄???|???注冊
本書上篇用圖解手法全面總結前人對《易經》的研究成果,讓每個人都能迅速了解其脈絡。下篇逐卦逐爻解釋原文,并提供速查運勢的圖表。另外,本書配有500多幅插圖,為閱讀增加趣味,為查找提供便利。多數人并不想在易學領域達到一定高度,只希望通過學《易經》獲得一個認識事物的獨特視角,并能用于占筮預測。所以,學習的“性價比”很重要。這正是本書力求做到的。
高永平 ·中國哲學 ·25.6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朱熹理學與楚辭學之間關系以及朱熹楚辭學的特點與成就。朱熹理學對楚辭學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篇目選擇、注釋特點、比興手法揭示、魂魄巫俗闡釋、屈原精神分析、理學楚辭觀念、格物致知方法論等方面。在楚辭學史上,朱熹成就卓著,與王逸、洪興祖比較,朱熹楚辭學在義理闡釋方面更系統化,他對后來的楚辭注釋名家如汪瑗、黃文煥、林云銘、來欽之、王夫之、曹同春、方苞、蔣驥等人都產生重要影響。在南宋,朱熹與眾不同,其身份是儒家學者兼詩人,與好友如理學家張栻、陸九淵、陸九齡等不同,朱熹對楚辭情有獨鐘。詩人陸游、辛棄疾與晚年朱熹交往密切,但無楚辭學著作,朱熹卻帶病注釋楚辭。呂祖謙、楊萬里、吳仁杰等楚辭著作只是對楚辭中某一方面加以研究,如吳仁杰專門疏證《離騷》草木,楊萬里只是研究《天問》作何解。朱熹楚辭學研究的范圍更廣、分量更重、成就更大。朱熹與楚辭之間關系頗為復雜,亟需厘清。從縱向、橫向考察朱熹楚辭學的特點以及成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標。
徐涓 ·中國哲學 ·21.6萬字
《珞珈哲學讀本》為武漢大學六位著名哲學教授的論文精選,旨在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的研究生了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自己學院前輩的學術成果、也為年輕教師教學參考提供一個很好的哲學論文范本。
吳根友 ·中國哲學 ·41.7萬字
《中西元典對讀》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是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基礎工程。本書以《論語》為線索,以節為單位,與西方元典相應章節進行對比,尋找共同點相似處,同時闡釋各自的背景與理路,指出同中之異。互相參照與啟發,獲得了不少新解與新知。傳統《論語》注釋與研究局限于儒家思想本身,沒有異質文化作為參照,視野受到限制,難以出現思想的碰撞。本書引入西方經典,大大拓寬了《論語》的研究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本書加入了大量明清以來傳教士和早期中國信徒的《論語》注釋與研究成果,彌補了傳統《論語》學的不足,也成為一大亮點。
石衡潭 ·中國哲學 ·40.9萬字
本書通過對西方符號學及其結構的研究,提出了符號唯心化理論及其特質,深度分析了符號唯心化的哲理基礎。從符號與物的關系入手,探討了符號如何嵌入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從物的功能性向物的非功能性符碼化的動力機制、生成原因、運行邏輯、現實效應及其社會影響。在此基礎上,借助現象學符號學理論,提出了不同于意識符號系統的身體符號系統,作為克服符號唯心化的解決之途。本書對于理解消費社會的符號消費現象及其我國當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現實啟示意義。
李軍學 ·中國哲學 ·24.2萬字
《大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以后與《論語》《孟子》作為“四書”之二,成為每個中國讀書人必讀之書。本書分兩部分。一是歷代注釋文獻,選錄了漢唐至清末《大學》《中庸》代表性的注疏作為文獻選編,以昭示其詮釋的歷史脈絡。二是現代解讀。在研讀歷代注釋的基礎上,作者進行現代解讀,以使今人能夠明白大學之道,修身之法,以之作為現代大學教育、社會教化的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標。
韓星 ·中國哲學 ·36.2萬字
本書稿是作者學習《論語》一書的心得的總結。作者結合現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將《論語》中相關的語錄做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全面涵養一個人的靈魂、修養、品味、境界、見識,可以全面提高一個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斷力、忍耐力和處置力。作者通過通俗的語言,以講座的方式呈現,語言生動,說理明晰,讓讀者輕松了解《論語》的真正內涵,同時把古人的思想與智慧應用在當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鐘永圣 ·中國哲學 ·24.8萬字
本書從作者身份、《道德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等進行論述,撰出這部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入、系統了解《道德經》不可不讀的著作。不像其他解釋《道德經》的書,本書著重于《道德經》的思想架構,不斤斤于章句解釋。為方便作者閱讀,書后附有《道德經》原文及重排文本。
張尚仁 ·中國哲學 ·27.9萬字
《魏晉玄學論稿及其他》是湯用彤先生學術論文的匯編,包括“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康復札記”三部分,上世紀70年代經湯一介先生整理,由中華書局于80年代初出版,本次排印經湯一介先生重新刊定。其中“魏晉玄學論稿”部分被視為湯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它涵蓋了魏晉玄學的主要方面,于玄佛關系、言義之辯、本未有無之爭的論述都非常有創見,是該領域的經典之作。除此之外,《魏晉玄學論稿及其他》還有很多關于佛教、道教的論文,內容豐富、考訂細密、行文精彩,長期受到學界的關注。
湯用彤 ·中國哲學 ·26.3萬字
曾國藩是清世由文人而入武侯的第一人,雖身處亂世,卻中正莊嚴、克己復禮,嚴格以理學精神修養自身,勸諭家人。《曾國藩家書》以儒家理學精神為根柢,充分體現了儒學的道德追求與現實抱負,堪稱儒者安身立命之范本。《曾國藩家書》讀本精選家書中的重要篇章,重新編輯分類,以修身、勸學、孝悌、處事、為政、治軍為大類,根據文中主旨另擬標題,在基本解釋的基礎之上,對文中核心意義加以延伸和闡述,以方便當代讀者更好地理解曾國藩在清代政治風云變幻之下,所寫家書的意義和價值。
袁曉晶編著 ·中國哲學 ·20.9萬字
本書為作者關于唐前士人精神史探索的文章的合集,共分三部分:一、論先秦圣賢、詩哲的理思與痛苦;二、論漢興百年儒士、賦家的經國品質;三、論晉宋名士的飄逸與痛苦。作者深入開掘孔子、屈原、賈誼、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精神歷程,探討中國人世代相續的民族精神。
程世和 ·中國哲學 ·20.4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二十余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生平交游著述考)、專書(目錄版本流傳考)、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書評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等。此次第九輯收錄相關文章17篇,作者群之中既有杜澤遜、呂友仁等校勘名家,也有張麗娟、顧永新等古文獻專業青年才俊,還有甘祥滿、李暢然等新銳儒學研究專家,文章類型整全,文獻與思想并重,可謂一本具有較高質量的論文輯刊。附錄附有已出版160冊《儒藏》精華編書目,可謂《儒藏》精華編目前最為詳盡精準確的出版書單,能提供較好的文獻指引。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2萬字
哲學史以“哲學”為主語,是從屬于哲學的二級學科。在哲學成為獨立學科之前,可以有學術思想史書寫,但沒有哲學史書寫。在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等人的努力下,中國哲學史學科初步建立起來。1949年到1978年,由于受到“兩軍對戰”模式的干擾,學科建設落入低谷。1978年以后開始復蘇,學科建設迎來了春天,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和馮契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為標志性成果。質疑“中國哲學合法性”對學科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復數哲學觀、中國哲學特色觀、中國哲學精神觀為方法論前提。語境中求因、文本中尋理、問題中明變為方法論原則。具體方法有三觀結合法、集約拓展法和比較評判法。
宋志明 ·中國哲學 ·23萬字
本書運用考察、譜志等地方文獻研究朱子學,其內容涵蓋朱熹的家事、生計、行蹤、遺址、墨跡、畫像、號謚以及新安朱氏等方面,詳細而真實地再現了朱子的生平事跡。其寫法另辟蹊徑,不再僅僅側重朱子的哲學思想,對于其家庭生計與私人生活也進行了展示,為全面了解朱熹的行蹤、事跡、為人等提供了豐富的、較全面的資料。
高令印 高秀華 ·中國哲學 ·33.1萬字
本選題從晚清“今文學”發展和詩學演變的同構關系入手,對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力圖在“今文學”價值體系對詩學蔓延、滲透、規約的過程中發掘一條晚清詩學演變一以貫之的路徑,從而揭示出作為一種知識范式的“今文學”之于晚清“今文學”家詩學演變的基礎性意義。本選題研究發現,晚清詩學無論如何演變,首先都是基于其主要知識范式的;也就是說,當“今文學”的權威和神圣光環還沒有退卻前,它仍舊是晚清“今文學”家詩學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
王成 ·中國哲學 ·21.1萬字
《勝鬘經》為中國佛教史上代表性的經典,經中的“一乘”思想,被認為是大乘佛法的“宗要”,影響深遠;歷代注疏頗多,流通極廣。《勝鬘寶窟》則是《勝鬘經》注疏中最著名的一種,為隋唐佛教“十大德”之一的吉藏所撰,全面、系統地闡發了大乘佛教的究竟義理,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致影響了后人對《勝鬘經》的重譯。《勝鬘經勝鬘寶窟釋讀》是《勝鬘寶窟》首次完整整理出版,并將現存的兩種《勝鬘經》譯本與《勝鬘寶窟》整合起來,加以校注和必要的釋讀;書前的“釋讀說明”,對成書背景、內容、價值等作了詳盡的介紹:可資研究者參考使用,也適合一般的佛學愛好者閱讀。作者簡介
尹邦志釋讀 ·中國哲學 ·22.9萬字
本書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寫的已刊或未刊論文,表現了作者在1949年前對哲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極左思潮影響,一個中國學人從想當“哲學家”而最終只能做一個“哲學工作者”的歷程。
湯一介 ·中國哲學 ·33.9萬字
李翱哲學影響儒家思想發展的全局,是漢唐儒學向宋明理學過渡的津梁,其不僅關涉心性結構的創新,還深刻影響到儒家新思維方式的形成。本書全面研究了李翱的哲學思想及其在政治、經濟、文史、軍事等方面的影響,以中國古代人性論的精神轉向為核心,闡述了李翱哲學在儒家人性論轉折中的分水嶺作用,分析了其對宋代“心統性情”說和性二元論的重要影響;從法象思維、體用論、理一分殊發展的視角,探討中國古代性與情之間雙重關系的發展歷程,并從現代哲學角度反思儒家人性論傳統形態,嘗試貫通當代儒家心性論的建構路徑,對儒家思想的現代化提供有益建議。
李曉春 ·中國哲學 ·29.1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從中國傳統哲學的“兩個世界”出發,提出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的“三重形態”,并分別論述了這三重本體論的內涵、特點和意義,又考察了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中的具體表達、象征言說和終極關懷,并對此作出了創新性闡釋。
茍小泉 ·中國哲學 ·20.1萬字
道教易學的宗旨主要在于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而上學的弱點,開辟道教從人事通向天道的實踐之路。與儒家易學偏重政治和社會倫理問題的探討有所不同,道教易學重在對自然天道及人與自然天道的合一等問題進行研究。宋元時期是道教易學最繁榮和最重要的時期,道教易學與內丹學結合,出現了三種主要的學術形式,其中,丹道易學主要以個體為本位,對天道之理進行切身體悟,以求得個體與天道相通、相融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道教圖書易學主要以易圖的形式對天道之理進行探討,以為道教內丹修煉提供理論的指導;道教易老學則是對上述這種天人之學的結合,以體用的方式來貫通天與人、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上述三種理論形式雖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共同構成以道教內丹修煉為主旨的、完整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道教易學思想體系。
章偉文 ·中國哲學 ·2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