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周易》為六經之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易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同的易學家和易學派別從各個角度對《周易》一書進行解說、詮釋,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本書共收易學及相關論文20余篇,為易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了解易學研究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張濤 ·中國哲學 ·33.2萬字
本書以古代具有哲理思想的故事為依據,突出故事的可讀性,使讀者的閱讀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有趣。同時,每個故事后配以簡練的哲理跋,讓讀者欣賞、領悟之余,或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達到明智、益心的作用。悉心品味這些經典故事,就像搭乘了一葉智慧的扁舟,帶你駛向遠離虛空浮華的彼岸……如果你想生活中少走些彎路,少做些蠢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就請翻開本書吧。
郝勇編著 ·中國哲學 ·26.9萬字
“注”,指讀書時有疑問、有感悟,即在旁做出說明,寫出自己的體會與解釋。“讀”,指把書的內容讀懂,同時還要進行邏輯整理,以通暢的文字書寫出來。本書以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為底本,參考高明教授整理出來的帛書版本,對照王弼通行本、河上公注本等傳世版本,結合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郭店楚簡《老子》等相關出土文獻,運用作者的理解進行斷句、修正,整理出理論體系圓融的帛書版本。著重列出了帛書與通行本多達154處重大差異并詳細闡釋。81個章節均用“直譯”直白易懂精準翻譯帛書原文;且配有“解讀”對原文逐字詳解,對重要、疑難字詞單獨注釋,深入解析。
秦復觀 ·中國哲學 ·20.7萬字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形式,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黎千駒教授的《論語解讀》,原文以楊伯峻《論語譯注》為底本,對諸家注釋擇善而從,加之自己之思考,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引導人們汲取《論語》智慧,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行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
黎千駒 ·中國哲學 ·24萬字
本書以“重新發現法家”為主題,主要探討中國法家學史的一個重要階段:中國近代的法家學研究與法家思想的復興。為了突出這一主題,本書不作全史的考察,而是選取了其中的一些重點片斷。基本上,這是一項介乎學術史與思想史之間的工作,以求多層面、多角度地分析中國近代的“法家研究史”“法家評說史”“法家重估史”乃至“法家開新史”的幾種主要立場與方法、脈絡與路線。故此,本書一方面對中國近代學者研究與思考法家的相關著述文獻詳加梳理、考訂,另一方面則側重于以“法治”問題為主線展示他們重新發現法家的主要識見與思想成就。其重點內容在于,圍繞《勸學篇》引發的論爭分析法家在晚清的解放;探索晚清的法家學與法治主義;剖明中國近代釋論法家“法治”思想的路向與歧見;梳理常燕生的生物史觀與新法家思想;討論陳啟天的法家復興論及其新法治觀;以及挖掘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法家學研究等等。透過這些內容,展現法家在近代中國被重新發現的基本脈絡和多元圖景。
程燎原 ·中國哲學 ·25.1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主辦,每年出版一輯。本輯約37萬字。收錄二十余篇學術文章和書評等。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7.5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二十余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生平交游著述考)、專書(目錄版本流傳考)、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書評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等。此次第九輯收錄相關文章17篇,作者群之中既有杜澤遜、呂友仁等校勘名家,也有張麗娟、顧永新等古文獻專業青年才俊,還有甘祥滿、李暢然等新銳儒學研究專家,文章類型整全,文獻與思想并重,可謂一本具有較高質量的論文輯刊。附錄附有已出版160冊《儒藏》精華編書目,可謂《儒藏》精華編目前最為詳盡精準確的出版書單,能提供較好的文獻指引。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2萬字
本卷收入馮友蘭所撰《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該書原名《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編》,1962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版)第六卷時,馮友蘭本人將此書定名為“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并略有修正、補充;《三松堂全集》(2001年第二版)出版時又重作校訂。本次校勘,以第二版《三松堂全集》為工作本,以上海人民版為對校本,“參考資料”部分又盡量核對了原文。
馮友蘭 ·中國哲學 ·20萬字
本書先從整體上對中西方哲學的幾個重要發展階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對比,而后選取了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九個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學文本,分別作詳盡的評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進路和精辟觀點在同時期的中國哲學著作中可謂獨樹一幟。
李石岑 ·中國哲學 ·24.7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儒家的思想。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兩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進入“軸心時代”。孔子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派——儒家。兩千五百年的儒家,經歷了六種歷史形態,它們是:子學儒家、經學儒家、理學儒家、心學儒家、氣學儒家、新學儒家。為了更好地前進,我們要了解過去。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看世界、看未來。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了解傳統首先要了解儒家。
加潤國 ·中國哲學 ·26.8萬字
本書運用歷史語境主義的方法,研究《商君書》的國家建設思想,不僅分析戰國中晚期的政治社會語境和思想文化語境,更根據當時的語境來合理地理解國家建設在當時的意義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并探討作為主要政治行動者的“商鞅學派”這些法家是如何“以言行事”的,以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提供經驗借鑒與政治智慧。
羅雪飛 ·中國哲學 ·23.2萬字
本書是“什剎海書院經典讀本系列”中的一本。書稿分為概論和經文解讀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對《易經》的內容、版本、創作時代背景、研讀方法等角度進行提綱挈領的概述。第二部分分為經文原文、注釋、翻譯、解讀四個部分,全方位深度解讀《易經》。本書是了解《易經》的較好的入門書,對于中小學教師和家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
臧守虎 ·中國哲學 ·24.5萬字
孔子編著的《論語全書》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論語全書》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孔子 思履 ·中國哲學 ·34萬字
《明夷待訪錄》與《破邪論》都是黃宗羲的政論性專著,此次“三全本”收入這兩種書合為一本,從它們前后相承的關系中,更清晰、深入地反映了黃宗羲的思想。《明夷待訪錄》共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胥吏》《閹宦上》《閹宦下》計二十一篇,涉及政治、法制、教育、經濟、軍事、人才選拔等各領域,每一篇或數篇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談古論今,深切要害,并在最后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黃宗羲身處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化大局中,深感明朝滅亡之痛,欲在君主專制政體下挖掘明亡的根本原因,所以他通過對君、臣、相等地位及相互關系的分析,闡釋了他的君道和臣道,重新定義了君與民、臣關系,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原君》)之論,并直言天下非一姓之天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原臣》),等等,這些立論實際已超越了傳統君臣觀,在當時實為“極大膽之創論”(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強烈刺激了世人耳目,有著非凡的現實意義。《破邪論》共一卷,寫于《明夷待訪錄》完成的三十年后,分《從祀》《上帝》《魂魄》《地獄》《分野》《唐書》《賦稅》《科舉》《罵先賢》九篇,每一篇都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論述。九篇文章,內容多樣而并沒有統一的主題,總體可以視為《明夷待訪錄》的再論和補充。這兩部書自刊行之日起就影響極大,而《明夷待訪錄》尤甚,到了清末,梁啟超、譚嗣同等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鈔印數萬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王玨 褚宏霞譯注 ·中國哲學 ·20.9萬字
這是一個后真相時代,我們對于何為真實的判斷曖昧晦暗。現代社會龐大的信息數據網絡,除了如同迷魂陣令人難辨真假,也如同牢籠將我們封鎖其中。回顧來路,20世紀的變革既漫長又短暫,一方面,科學的迅速發展建立起現代人膨脹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學和人文的相互隔絕,使人意識到用科學來尋找主體及意義世界仿佛緣木求魚。于是,當元宇宙作為熱詞常掛在頭版頭條,當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應用于商業領域,在娛樂的熱潮過后,我們猛然墮入由無知和茫然帶來的無限焦慮甚至恐懼之中。當我們認為科學決定了人類社會的命運,卻不明真假,難分好壞。現代性的危機橫亙于前,仿佛來歷不明的颶風橫掃一切。真實性哲學的探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反思。真實性的喪失難以避免,其背后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坍塌。在前著《消失的真實》中,作者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源,而這本書將延續這一提問,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者認為,要找到這一方法,最根本的是要破除因為科學與人文割裂導致的現代人對科學發展的迷信與幻想,建立一種科學認識論的新框架。
金觀濤 ·中國哲學 ·36.6萬字
孔教如何從晚清社會制度的固有部分崩解成為“游魂”,如何一步步被負面化乃至被打倒?晚清和民國初期的孔教論爭聚焦在國家建構是否需要孔教、如何安置孔教。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陳煥章、馬相伯及新文化運動諸君,基于對孔教與革命、孔教與中華文明維系、孔教在國家建構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認識,公開在媒體上爭論孔教的定位和性質。爭論中,康有為希望通過改革孔教達到強國目標的主張逐漸受到批判,立國不需要孔教、孔教不是宗教、孔子非教主等主張螺旋式上升為執拗的高音并主導了輿論的走向,乃至左右了我們今天對孔教的認知。本書以多維的視野,呈現了晚清民國孔教復雜多變的思想史進程與發展趨勢,孔教與國家建構的多元與復調、喧鬧與緘默、沉默的螺旋與執拗的高音均在書中得以呈現。
李華偉 ·中國哲學 ·25.4萬字
讖緯是興盛于漢代、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學術思潮,它對漢魏六朝時期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也對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孫蓉蓉 ·中國哲學 ·22.8萬字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系著名歷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教授繼《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之后又一部力作。考察了中國近代思想中的“主義”“未來”“自我”、時間觀等議題,觸及近代中國心靈世界的革命與失落、啟蒙與困擾,及其與現實政治和社會運動間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王汎森教授進而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進行反思,提倡重視“思想的生活性”和“生活的思想性”,及它們之間的往復交織,以此擴大思想史研究的視野。
王汎森 ·中國哲學 ·25.2萬字
本書以當代中國文化的視野和中西哲學的融合前景作為研究和觀照的出發點,從對“哲學”概念的理解談起,然后擴展至“文化觀”"心物論“”形上學"等角度,詳細討論了20世紀中國哲學方面具有創造性的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馮友蘭等學者對儒學的創新和發明,探索了現代中國哲學家在遭遇西方文化的沖擊時,努力發展具有中國性的哲學方面的經驗及得失。作者還對馮友蘭、熊十力等先生的理論發明,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改進意見。書中的每一篇針對所討論的話題,都提供了詳細的文獻材料,論證分析有理有據,翔實可靠。
陳來 ·中國哲學 ·26萬字
本書是海內外第一部對20世紀佛教唯識學思潮作出系統梳理的研究專著,以20世紀中國法相唯識學發展的歷史脈絡為研究目的,把唯識學復興思潮放在整個近現代佛教運動的時代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唯識學派和團體為分界,以主要人物思想為中心,整體上呈現出各個唯識學系、院派、團體、區域的研究特色和學術風貌,全面揭示這一百年上下半葉唯識學發展的線索。本書以1949年為分期,分為清末、民國時期(上編,1900—1949年)與新中國建立以后時期(下編,1949—1999年)的唯識學研究兩編進行探討。本研究課題續接了唐代唯識宗學和明末唯識學,也補充、豐富了20世紀中國佛學史的內容,對中國現當代佛學及未來唯識學的走向具有一定啟示作用。本書通過勾勒前后五十年的佛教唯識學發展的關聯性和區別,不僅概括和提煉出20世紀上半葉唯識三系等思想特色,而且對20世紀下半葉唯識學的發展情況作出系統的梳理,尤其是對香港和臺灣的唯識學傳承和特色作出分析,以此描繪出百年來中國唯識學精彩紛呈、興衰起落的歷史畫卷。
袁宏禹 ·中國哲學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