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輯分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女性思想專題、國際儒學比較、儒學經典、儒學史、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七個專題,組織了美國、韓國、新加坡等海內外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專門組織了中韓儒學比較方面的文章,以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孫聚友 ·中國哲學 ·15.8萬字
本文集由三部分組成——傳統士人的氣節、近代變革的文化堅持、現代學術制度的確立。全書的旨趣是想借此反思如何維系現代大學的寧靜和自由,如何能讓學人有更多從容和淡定,并盡最大可能減少將學術生涯視為“一場魯莽賭博”的緊張和焦慮。
胡成 ·中國哲學 ·18.6萬字
原名《走向原本真實之路》,1997年由中國社會出版社首次出版,本書為修訂再版。原本的真實,作者指人生和宇宙的本質,佛道都包含對這一本質的探索和認知。這本書主要通過對老子、呂祖及其著作的介紹,帶領讀者理解道教關于“返樸歸真”的認識,從而“悟道而樹德”,做一個有德的人。全書約250千字,對自然和真實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
見君 ·中國哲學 ·17.5萬字
《大道與優游》從悟道的角度演繹了莊子三十三篇著作。莊子是心靈的塑造大師,他的文學作品“窮而后工”。“窮”是人生的契機,“工”則通過作品中對生命的至深體認,用生命最終的真實來支撐和說服自己。重讀莊子,清點傳統文明,尋根民族文化,感悟人生價值。
見君 ·中國哲學 ·31.1萬字
《國際孔孟學刊》由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和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是關于海內外儒學研究及傳播的國際性高端集刊,重點關注海內外儒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以及儒學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狀況。本書是《國際孔孟學刊》第1輯,設有“特稿”“先秦儒學研究”“程朱理學研究”“明清儒學研究”“東亞儒學研究”五個欄目,主要議題是對程朱理學的研究。
馮兵 曾振宇 ·中國哲學 ·19萬字
本書是心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會議“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孫中山心理建設與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兩岸心學論壇”的論文集,收入論文30余篇。與會專家的論文圍繞孫中山思想、心學、孫中山的“心理建設”與心學的關系幾個方面展開研討,研討的核心是孫中山“心理建設”的思想淵源及其當代價值。專家學者們的論文具有強烈的現實意識,憂國、憂民、憂天下,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觀點與建議。
黃明同 戢斗勇 寧新昌 馮勝平 ·中國哲學 ·24.4萬字
本書主要通過對呂祖謙文獻學撰述的仔細梳理、文本細讀,以《呂氏家塾讀詩記》和《大事記》為中心,歸納義例,申明宗旨,對其文獻學成就進行分析評價,歸納提煉其文獻學思想,并揭明其在文獻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同時特別注意考察呂祖謙文獻之學與宋代學術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展現呂祖謙文獻學的豐富成果、突出成就,以及在宋代學術史上的獨特地位和影響。
李洪波 ·中國哲學 ·17萬字
《國際儒學論叢》是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主辦的以儒學研究為主旨的學術集刊。本輯分為儒家思想、儒學講壇、國際儒學比較、儒學史研究、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等專題,論題涉及儒家禮樂文明、荀子思想研究、儒學的當代發展等方面,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展,有利于推動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孫聚友 石永之 ·中國哲學 ·18.7萬字
本書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論視野,運用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以及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集體主義的歷史譜系,追問集體主義的“問題化歷史”,具體闡述了集體主義的原始起源、邏輯形成、歷史構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變和論域延展等問題,較為完整地闡釋了傳統社會“個體與集體”的理論型構與內在關系,有力回應了集體主義的歷史不在場觀點,巧妙駁斥了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不講個體利益的片面觀點。
陳云 ·中國哲學 ·27.5萬字
本書是對《莊子》內七篇的哲學解讀。使用現象學的一些觀點對莊子思想加以重構,使之現代化,進而被納入當代學術的語境中,為建構中國現代哲學與美學提供本土的資源。主要取向是,促使莊子思想中的身體哲學之因素,從潛在狀態過渡到顯在狀態,改變對莊子的傳統認識和固定認識(“心學”)。因此,本書是對莊子詮釋的身學范式的一種開拓。按照本書的觀點,現代美學就是一種身體哲學,在身體哲學的意義上,莊子的哲學與美學便合而為一了。
郭勇健 ·中國哲學 ·33.5萬字
明治維新后,日本一方面以歐洲式的政治和文化標準構建一個近代國家,另一方面仍堅持日本傳統的政治和文化特性。本書分為六章,選取日本朱子學的確立這一歷史片段予以歷史實證研究,并從五個方面說明日本朱子學如何通過向近世日本社會層面的輻射而得以確立的過程。
王玉強 ·中國哲學 ·14.7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七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學與佛道思想、陽明學之現當代研究、海外陽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的價值與詮釋研究、陽明學與西方哲學。《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陸永勝 趙平略 ·中國哲學 ·21.7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六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陽明學與佛道思想、海外陽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的當代價值研究、學術專稿。《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陸永勝 趙平略 ·中國哲學 ·21萬字
《周易》素稱“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社會必讀的文化經典、智慧經典。本書廣泛搜求、認真解讀相關文獻資料,充分吸收、借鑒學術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簡要評述了《周易》的結構形式和流傳過程、核心思想及當代價值等,系統考察了《周易》經傳與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內在關聯,深入探尋了易學思想在儒釋道文化融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及表現形式,并力求多角度、全方位詮釋、總結當代易學研究成就。
張濤 ·中國哲學 ·29.6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導,立足中國場域,同時又有世界維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義結構,開創了以工作世界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學新理論體系,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并將其拓展和應用到哲學、宗教、詩文化等意識形態實例的意義分析。文化世界哲學就是關于文化世界意義結構的理論體系,是對文化世界是怎么來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樣建構或創新文化世界等問題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義上,亦可稱為工作世界文化哲學。
李曉元 ·中國哲學 ·34.4萬字
《莊學研究》深入挖掘莊學思想內涵,分析莊子思想的整體內容及其內在聯系、邏輯結構,探究莊學的源流與特性。本輯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莊學中的言意之辨、莊子的出世主義、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以及莊子的齊物論思想、美學思想等,并使之與當代社會相結合,闡述其對當今社會的借鑒意義。這些文章不僅挖掘出蘊藏于莊學之中的政治智慧和生活智慧,更重要的是給我國豐富的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啟示,具有較高的文化內涵與學術價值。
胡文臻 郭飚 ·中國哲學 ·18.7萬字
本書從禮、理會通的角度,將經學研究、哲學研究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提出了“禮樂哲學”“朱熹禮樂哲學思想”等新的學術概念,從禮樂形上學、價值論、實踐觀三個方面對朱子禮學的哲學體系做了較為系統的詮釋與建構。作者認為,禮學與理學是朱熹思想王國的兩大支柱,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令朱熹的思想既有精密深邃的形上學建構,也有確鑿可信的工夫論依據,從而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馮兵 ·中國哲學 ·28萬字
太谷學派學術糅雜、傳聞神異,眾多著述堪為學術研磨之佳品。魯迅、范文瀾、馬裕藻、沈兼士、柳詒征、馬一浮、熊十力、戴逸、李文海等近現代知名學者皆曾關注此團體,可見其學術價值之珍貴。20世紀,《太谷學派遺書》問世,為太谷學派研究開創了新局面。本書通過選取《太谷學派遺書》中的重要文獻并進行解讀,為學術界了解太谷學派基本思想提供原始文獻與注釋服務,或為學術界研究太谷學派重要文獻必不可少的平臺。
朱季康 校點 ·中國哲學 ·18.3萬字
先秦時期,中國哲學存在明顯的有限性維度,即強調人自身的界限,強調人和天道的張力,這在儒道兩家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宋明之后,有限性的維度漸漸消失,人與天道一體的說法成為主流。有限性維度的消失,使后世中國哲學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原來的傳統。本書通過征引大量一手中國古代哲學史料,對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中的“有限性”思想進行了梳理和闡釋,提出了有限性思維消解蘊涵的三個認識論條件。
彭戰果 姜穎 ·中國哲學 ·11萬字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和古代社會的生活教科書,《論語》學是經學的重要分支。從西漢至北宋,《論語》學的發展經歷了漢學、玄儒交融、宋學等不同的階段,具有與學術史、思想史主潮相應的典型特征。本書重點對西漢至北宋的《論語》學進行了研究,通過考論各個歷史時段《論語》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從西漢到北宋的《論語》學,經歷了從漢學到玄學再到理學的傳承與新變,其積極成果是經學史上不可忽視的學術遺產。
蔣鴻青 ·中國哲學 ·2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