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道家文化研究》第30輯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紀念特稿”,收有湯一介、李學勤、杜維明、安樂哲、施舟人、艾帝、王中江、丁四新等學者的文章,以紀念本刊創立二十五周年;二是“道教心性學專題”,收錄鄭開、張廣保、楊維中等學者文章七篇,展現了學界對道教心性學研究的最新認識;三是“黃老學專題”,收錄馮達文、陳麗桂、曹峰等學者論文九篇,期望藉助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的比對研究,多向度地呈現黃老學思想的復雜性和豐富性。
陳鼓應主編 ·中國哲學 ·32.2萬字
道教易學的宗旨主要在于彌補道家哲學偏重形而上學的弱點,開辟道教從人事通向天道的實踐之路。與儒家易學偏重政治和社會倫理問題的探討有所不同,道教易學重在對自然天道及人與自然天道的合一等問題進行研究。宋元時期是道教易學最繁榮和最重要的時期,道教易學與內丹學結合,出現了三種主要的學術形式,其中,丹道易學主要以個體為本位,對天道之理進行切身體悟,以求得個體與天道相通、相融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道教圖書易學主要以易圖的形式對天道之理進行探討,以為道教內丹修煉提供理論的指導;道教易老學則是對上述這種天人之學的結合,以體用的方式來貫通天與人、道體與器用,溝通形上與形下。上述三種理論形式雖然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共同構成以道教內丹修煉為主旨的、完整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道教易學思想體系。
章偉文 ·中國哲學 ·27.3萬字
《老子》《莊子》都是哲學經典,以哲學思維切入才是理解的正路。本書以中西方哲學視角,深入而淺出地講授中國傳統經典。既便于初學者掌握老子思想精髓,更可為有志于老莊學說深入研究者提供指南。
吳怡 ·中國哲學 ·28.7萬字
《逍遙游》是莊子的理想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有三條路子:一是《齊物論》中所講的體驗真知;二是《養生主》中所講的保養精神;三是《德充符》中所講的涵養德性。由這三方面的修養,才能證入《大宗師》里所描寫的大道,才能成就《大宗師》里所推崇的真人。唯有真人,才能真正地逍遙而游。
吳怡 ·中國哲學 ·22.8萬字
《勝鬘經》為中國佛教史上代表性的經典,經中的“一乘”思想,被認為是大乘佛法的“宗要”,影響深遠;歷代注疏頗多,流通極廣。《勝鬘寶窟》則是《勝鬘經》注疏中最著名的一種,為隋唐佛教“十大德”之一的吉藏所撰,全面、系統地闡發了大乘佛教的究竟義理,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致影響了后人對《勝鬘經》的重譯。《勝鬘經勝鬘寶窟釋讀》是《勝鬘寶窟》首次完整整理出版,并將現存的兩種《勝鬘經》譯本與《勝鬘寶窟》整合起來,加以校注和必要的釋讀;書前的“釋讀說明”,對成書背景、內容、價值等作了詳盡的介紹:可資研究者參考使用,也適合一般的佛學愛好者閱讀。作者簡介
尹邦志釋讀 ·中國哲學 ·22.9萬字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從易學的產生開始,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先秦易學、秦漢易學、兩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代易學、明代易學、清代易學、現當代易學九個階段。書中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學人物和學派進行具體的討論與述評,同時也突出了中國易學發展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書融會眾家之長,刪繁就簡,勾勒、總結出了中國易學發展的主要線索和基本規律。
傅海燕 ·中國哲學 ·26.1萬字
本書收錄張岱年先生撰寫于20世紀50年代的三種重要哲學專著。《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是關于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一部系統而簡明的專著,從西周末年至清中期以前,對重要哲學家的唯物主義思想均作以梳理介紹,突顯出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傳統,尤其重點介紹了王充、張載、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寫成于1956年,是張先生為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課程撰寫的講授提綱第三部分,對北宋至清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及重要哲學家的思想做了系統介紹,表達了張先生當時對宋元明清哲學發展的見解。《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部系統介紹北宋哲學家張載生平及思想的普及性著作,全面而詳細的分析了張載學說的各個方面,并給張載哲學以新的評價。
張岱年 ·中國哲學 ·21.6萬字
明儒丘濬是15世紀冠絕一時的名臣兼學者,他學識淵博,著述豐碩,且“尤熟國家典故”,其代表作《大學衍義補》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法思想,值得后人深挖細琢用心發掘。本書是為當代人而做的“《大學衍義補》之衍義”,也是對傳統中國法思想體系之原貌和全貌的一次有益探索。丘濬的法思想遵循著獨特的內在理路,他立足現實的君主制,以儒家內圣外王理論為指導,將治道、治人和治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構了以心法和治法為兩大支柱的龐雜體系。其中,心法正君,修己以內圣;治法正臣民,安人以外王;心法與治法并舉,君主與臣民共進,才能實現儒家所倡導的王道政治,恢復古圣先王的大同盛世。
黃英 ·中國哲學 ·22.9萬字
我們用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發現了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老子真經》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一起認識《老子真經》,我們通過前面八篇文章,為大家用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道德經》中的「弗」、「不」、「亡」、「為」、「又」、「天」、「大」、「地」、「萬」、「物」、「自」、「道」字。大家一定看到了,在《道德經》中,這些主要的字幾乎都是對《老子真經》的誤讀。在這篇中,我們將為大家揭示蘊含在這些誤讀字背后真正《老子真經》的內涵。《老子真經》是人類的最高智慧、超越了人類已知的宗教、科學,是一種超越現代科學對「完整世界」的透徹認識,是一種讓宗教變成明明白白的「心智系統」訓練。
徐筠 邱戀戀 ·中國哲學 ·26.6萬字
本書作者何善蒙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以孔孟老莊等十四位中國古代哲人的思想,展現中國先哲的人生境界,為現代人的生活提供啟示。孔子的思想告訴我們,生活越是艱難,越要保持純粹的樂觀主義,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老子的思想告訴我們,人在入世時要正視自己的欲望,學會與之和解;莊子的思想告訴我們,人活于世,始終無法脫離俗世,此時更要放下執念,不與俗世斤斤計較。現代人關于出世與入世的困惑,都能從先哲的思想中找到透徹解答。翻開本書,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像孔子莊子們一樣活得自洽!
何善蒙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稿全面、精練、準確地介紹《十三經》的書名緣起、編纂始末、刊刻流布、內容特點、學術成就、思想影響、研究狀況等各個方面;作者以自己豐富的學術積累、深切的研究經驗,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閱讀本部經書或正史的心得與方法;每篇之后推介10種左右參考書目,以期為年輕學子或經史愛好者指示門徑。
王寧 褚斌杰 ·中國哲學 ·20.2萬字
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自清末開始,至今已延續了百余年。本書從源頭和基本理念入手,以代表人物老子和亞里士多德為主要對象,剖析中西哲學的異同,目的是發揚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哲學的長處,探討、總結人類理論思維發展的共同規律,推動哲學研究向前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蘇光榮 ·中國哲學 ·20.2萬字
本書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典籍《道德經》《莊子》《列子》等的現代闡述,重在體現道家的思想內涵。道家認為:道生長萬物而德蓄養之,雖蓄養而不為己有,即行善而不求名利,助人而不彰顯功德,完全是一種博愛、大愛。萬物都是道的化生,道對于他們是齊同的、統一的,順其自然生生化化,無窮無盡。天地有道,則風調雨順,四季有序萬物盛長;自然有道則萬物繁茂,則人民食物豐厚;社會有道則和諧而安寧;國家有道則民富國強;家庭有道則父慈子孝、萬事興起;自身有道則血脈和順陰陽有節,身強體鍵。道家從研究天地自然的永生不變中,覺悟到人類社會的變化,進一步認證了他們之間的關系:順應、遵循自然規律人類社會就繁榮昌盛,國家長治久安,家庭和諧和睦,自身就健康長壽。人不能脫離與天地自然的和諧統一,不能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也不能離開社會家庭而獨自生活。本書從人與自然社會、家庭以及人本身的和諧層面論述道的理念,目的是使人們返淳還樸,回歸自然。這或許是實現和諧和平、回歸自然的最好方法。
李宇林 ·中國哲學 ·42.9萬字
本書將有清一代的學術演進,分為清初學術、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晚清學術三個階段,并對這三個階段做了整體性的研究,既有宏觀的把握與識斷,也有微觀的考辨與探析,體現了目前清代學術研究的最新成就和高度。本著作運用學術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不僅全面、系統、深刻地揭示了有清一代學術發展的源流嬗變,而且對學術演進與世運變遷、政治文化導向等之間的密切聯系,給予了充分關注,深入闡釋。這是一部功底扎實、內容豐厚、史論結合、視野開闊、多維創新的重要清代學術史著作。本書的出版,將有力地推進清代學術史研究的深化和提升。
陳祖武 ·中國哲學 ·37.9萬字
本書借鑒近百年來國際漢學界有關“唐宋變革論”的研究成果,結合歷史文獻、道教經典和考古發現等,主要以唐末五代杜光庭為中心,將唐宋道教的發展置于唐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加以考察,于“延續”與“變革”的互動中,來比較唐代道教與宋代道教的異同,從信仰、思想和實踐等多層面對唐宋道教轉型的動因機制、基本特點、歷史過程和正負效應給出具有說服力的詮釋,對唐宋道教轉型的來龍去脈做出了學理上的分析,特別是從宇宙論、心性論、道性論、修道論以及仙學的演進等多視角細致探討了唐宋道教發展新走向的內在理路,及其對元明清道教發展基本格局和文化特質的奠基作用,認為中古經教道教向近世法箓道教的嬗變與內丹道教的興起是唐宋道教轉型完成的重要標志。
孫亦平 ·中國哲學 ·27萬字
該書為明方孔炤撰。孔炤字潛夫,號仁植,桐城人。萬歷丙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為楊嗣昌劾罷逮治,謫戍,久之釋歸。崇禎末起故官,屯田山東、河北,兼理軍務。事跡附見《明史·鄭崇儉傳》。是書即其罷官后所著。凡《圖象幾表》八卷、《上、下經》、《系辭》、《說卦》、《序卦》、《雜卦》十五卷。其立說以時為主,故名《時論》。導讀者闡釋了其中的易學思想,并進行了校勘。本次校勘以北大圖書館藏本和日本內閣文庫本為底本。
(明)方孔炤撰 許偉導讀 ·中國哲學 ·44.9萬字
當前形勢下,讀者親近優秀傳統文化、回歸經典的渴求越來越強烈。中國傳統文化的凝聚力表現為文化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在傳遞、傳播過程中形成了政治、思想、倫理、情感上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基礎,是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資源。作者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把讀書、讀《論語》作為日常的生活方式,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美好,讓更多的教師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結合自身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的體悟,寫成了這本《論語心讀》。這是一本可以引領讀者通讀《論語》的書。一本與讀者探討以下問題的書:什么樣的書才可以稱之為經典?如何能夠讓經典活起來?如何能讓經典和我們自身的生活聯系起來?怎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怎樣在教育體質內實施經典教育?
柳恩銘 ·中國哲學 ·23.9萬字
本書是心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會議“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孫中山心理建設與心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兩岸心學論壇”的論文集,收入論文30余篇。與會專家的論文圍繞孫中山思想、心學、孫中山的“心理建設”與心學的關系幾個方面展開研討,研討的核心是孫中山“心理建設”的思想淵源及其當代價值。專家學者們的論文具有強烈的現實意識,憂國、憂民、憂天下,在理論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觀點與建議。
黃明同 戢斗勇 寧新昌 馮勝平 ·中國哲學 ·24.4萬字
宋明理學是對時代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是價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是儒釋道三教融突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造極”。理學是以道體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工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標的。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哲學概念范疇的發展史,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家哲學體系,都是由諸相互聯系、作用的哲學概念范疇之間的邏輯順序或結合方式構成的。《宋明理學研究》再現各哲學家哲學的面貌,并闡述了理學的稱謂、分系、特色、發展階段、范疇結構演變、時代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影響和評價。對宋明理學重要哲學家的身世、生平、哲學邏輯結構、哲學概念的分析及內涵作了深入仔細、全面系統的論述,對解讀、體認宋明理學很有幫助。
張立文 ·中國哲學 ·48.3萬字
本書深入闡發、比較了古希臘哲學由物理學(自然哲學)向形而上學(存在論)展開的邏各斯之路,啟用了“道家形而上學”概念,以分析、論證道家哲學超越自然哲學的“形而上學”特征;梳理和考辨了道家知識語境中的“形名”“神明”這兩個關鍵的細節,系統闡明了道家“知識論語境”的復雜脈絡;分析了道家倫理學及其政治社會理論,闡明了以道家自然人性論和無為心性論為核心的、超越倫理規范的道德形而上學特征,并把道家哲學概括為以心性論為基礎的、“精神高于物外”的境界形而上學。本書的主要成就在于:創造性地闡明了道家哲學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并揭示了道家形而上學的內在脈絡和理論;同時,從世界哲學史尺度的比較視野,深入闡論了道家哲學和古希臘哲學的異同,廣涉康德、尼采、存在主義、哲學闡釋學和后現代理論等。
鄭開 ·中國哲學 ·4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