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為《秩序與歷史》系列終章的《求索秩序》,通過對柏拉圖、赫西俄德和黑格爾的深刻分析,集中闡明了前幾卷中關于超越的經驗。沃格林致力于在此書中完成“在眾多現代科學的視域下重述人性”的目標,并借此抵擋當下時代讓人的生存產生畸變的各種力量。由于沃格林的突然離世,《求索秩序》的論述未能充分展開,但是理論框架已基本完成。這本總結性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沃格林作為20世紀重要哲學家的地位;同時,它也為讀者自己對秩序的求索提供了一種典范。
(美)埃里克·沃格林 ·理論流派 ·10.8萬字
因新技術而加速的全球化進程,正在“去遠”文化空間,由此產生的“切近”創造了豐富的文化生活實踐和表達形式。全球化進程起到了積累和集聚的作用,異質的文化內容簇擁到一起。不同文化空間相互疊加,相互滲透。時間同樣失去邊界。簇擁起來的林林總總,不僅讓不同地域,也讓不同時段失去了遙遠性。更準確地反映當今文化之空間性的,不是感知上的跨、間、多,而是超。文化發生了內爆,也就是說,文化被去除了遙遠性,成為超文化。超文化性產生了一種特殊形式的旅行者。超文化旅行者去往的不是反世界,也不是彼處,實際上,他居住在此處與彼處成對稱關系的空間里,他就在這兒,“內在空間就是他的家”。在景觀的超空間里沖浪或瀏覽,與朝圣者以及浪漫主義的旅行者的行進方式都截然不同。超文化旅行者從一個此處去往另一個此處,超文化因而是一種關于此在的文化。超文化旅行者在向文化觀光敞開大門的事件的超空間中旅行,因此,超文化旅行者對文化(Kultur)的體驗就是文化—旅行(Kul-Tour)。
(德)韓炳哲 ·理論流派 ·3.2萬字
《天下時代》是沃格林的五卷本巨著《秩序與歷史》的第四卷,該書突破了前三卷的既定設想,將歷史視為人參與具有終末論方向的神性在場之流的過程,并用這種修正過的歷史觀念,來分析大致始于波斯帝國崛起,終于羅馬帝國衰落,并涵蓋了東亞的中華文明的“天下時代”。這一時期的重要標志,包括“普世帝國”這種新政治單元的到來,“精神突進”運動的出現,以及若干普世宗教的勃興。《天下時代》秉承“歷史的秩序來自秩序的歷史”的基本理念,追溯并重估了人類社會在“天下時代”尋求秩序的種種嘗試,對于我們認識與反思現代社會秩序類型,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美)埃里克·沃格林 ·理論流派 ·33.8萬字
現在,娛樂的無處不在預示著全新的事物即將來臨。人們對世界和現實的理解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今天,娛樂升級成為一種新式范例,即一種新的決定什么具有處世能力、什么沒有,也就是決定什么是存在者的存在模式。因此,現實本身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娛樂效果。娛樂的絕對化導致世界變成享樂的世界,受難精神將這樣的世界解釋和貶低為沉淪、虛無,甚至是非在。然而,受難和娛樂其實并不完全相異。娛樂的純粹無意義與受難的純粹意義是緊密相鄰的。小丑的微笑與痛苦之人痛苦扭曲的表情看起來驚人地相似。韓炳哲創造了一種他個人獨有的思想傳統。——周日世界報(WeltamSonntag)
(德)韓炳哲 ·理論流派 ·5.3萬字
生活中有不少問題,我們會很自然地從經驗出發給出答案。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無疑由此而來。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如果仔細地推敲一番,就會發現矛盾比比皆是。如果感觀可靠,那為什么同一張桌子在不同的光線下會有不同的光影顏色?如果經驗可靠,那雞會不會困惑:為什么每天都來喂食的人最后卻把自己送進屠宰場?我們的知識可靠嗎?我們應如何從外界獲得知識?哲學思考的意義是什么?本書中,羅素一一給出了回答。本書是羅素的知識論作品集,首次匯編《哲學問題》《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我的哲學之發展》三部作品,形成了代表著作、課程講稿、畢生回憶錄參照閱讀的文本結構。閱讀本書,可以了解知識獲取的方法,欣賞邏輯推演的魅力,獲得免于平庸、勇于質疑、持于求知的精神力量。
(英)伯特蘭·羅素 ·理論流派 ·28.4萬字
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中進行了一種“治療性分析”。“秩序的歷史產生于歷史的秩序”,一切有價值的思想,都產生于思想家對其所處時代社會問題的憂患意識。思想最初的沖動,源于要去探析社會問題的來源,尋求秩序之道,城邦的世界之興衰成敗對于存在真理的探究,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在沃格林看來,古希臘的悲劇、哲學和歷史作品,無一不是這樣的憂憤之作。而當城邦的世界最終走向崩潰的時候,給城邦看病聽診的內科醫生是修昔底德,而負責治療、動手術的外科醫生,則非柏拉圖莫屬。用沃格林在本卷的最后一句話來說,這樣才構成了一種完整的“政治科學”。
(美)埃里克·沃格林 ·理論流派 ·32.5萬字
為什么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去世兩千余年后依然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對于近現代的一些哲學家,我們也可以提出相似的問題。本書為回答此問題提供了開端。回歸哲學本質,作者與當代領銜哲學家展開對話,對談西方哲學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闡述每位哲學家的研究進路、關注問題、遺留問題及產生的影響,開啟進入西方哲學史及偉大心靈之門,去探究哲學是什么、古往今來的哲學家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哪些。更重要的是,在哲學家清晰的描述中看到人類生活的多樣和豐富,在想當然中看到問題所在,獲得關于我們自身、想象力和可能性的理解,以及微末之事的拯救力量。
(英)布萊恩·麥基 ·理論流派 ·23.6萬字
《技術與時間3:電影的時間與存在之痛的問題》是貝爾納·斯蒂格勒在德里達指導下所寫的博士論文的第三卷,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本書描述了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視聽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的廣義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負面影響。
(法)貝爾納·斯蒂格勒 ·理論流派 ·24.2萬字
本套裝包含:卷一《以色列與啟示》、卷二《城邦的世界》、卷三《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卷四《天下時代》、卷五《求索秩序》。沃格林從他關于符號形式的哲學理論出發,回溯了以色列王國、古希臘城邦、近東諸帝國、中華文明等不同社會的秩序體系,力圖從中洞見歷史與人類生存的真相,并闡明這些建構秩序的嘗試,給當今時代投下了怎樣的陰影,又保留了怎樣的希望。
(美)埃里克·沃格林 ·理論流派 ·147萬字
《妥協社會:今日之痛》:痛苦被看作虛弱的象征,它是要被掩蓋或優化的東西,無法與功績和諧共存。苦難的被動性在“能”所支配的主動社會中沒有立足之地。幸福絕不僅僅是眾多能帶來更高績效的積極情感之總和,它對優化邏輯避之不及,不可用性是其特征。幸福中蘊含著否定性,真正的幸福絕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痛苦承載著幸福,使幸福長久。《資本主義與死亡驅力》如今我們所說的增長,實際上是一種漫無目的的癌式擴散。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生產和增長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覺一般。它佯裝生機勃勃,掩藏著迫近的致命性災難。生產越來越趨同于毀滅。資本主義受困于死亡。對死亡的無意識恐懼驅使著它。死亡的威脅挾制資本主義不斷積累和增長。這種脅迫性不僅帶來生態上的災難,也產生精神災難。《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我們失去了對無所事事的感知。無所事事不是無力行動、拒絕行動,也不是簡單地在行動中缺席,而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邏輯和語言,有其自身的時間性,有自身的結構與氣勢,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無所事事是人性的構成部分。
(德)韓炳哲 ·理論流派 ·13.9萬字
沃格林的鴻篇巨著《秩序與歷史》力圖在歷史的長流中見出人類用以規范他們個人和社會生存之秩序的符號形式。《以色列與啟示》作為這套五卷本叢書的開篇之作,首先考察了由宇宙論秩序所規范的古代近東諸文明,其目的是為了反襯和突顯以色列的歷史秩序所實現的“存在中的飛躍”。在以色列,歷史變成了一種生存方式。以色列通過一種對神的集體性回應行動而造就了自身,并把自己的過去解釋為一系列的成功與失敗,這些成敗根據存在的超越秩序(被啟示的)就可以得到理解。沃格林用他的符號形式哲學對《舊約全書》進行了創造性的解讀,圣經文本被看作普遍的存在戲劇的一部分,圣經敘事也被視為清晰表達了一個民族的秩序經驗的符號體系。
(美)埃里克·沃格林 ·理論流派 ·43.9萬字
《靈知沉淪的編年史》堪稱《擱淺的心靈》的姊妹篇,它既是緊緊圍繞《擱淺的心靈》展開的評述,又有自成一體的思想線索。本書首先從靈知傳統及馬西昂的學說入手,為馬克·里拉針對現代反動的思考引入了一幕參照背景。無論是對以陶伯斯和巴迪歐為代表的、從保羅教義中尋找靈感和支援的神學激進主義敘事的考察里,還是對以沃格林、羅森茨威格、施特勞斯為代表的激進反動派的思考軌跡的再分析中,林國華與里拉都構成了持續的思想對勘。與此同時,本書自身也形成了清晰貫通的脈絡。林國華以靈知傳統及其演變為線索,為我們展現了猶太議題在反動理念中扮演著怎樣的關鍵角色,古代靈知派的“拯救論”如何參與現代思想史,激進左派和激進右派又何以會在反動事業上產生交集。透過以上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希臘理性傳統、猶太律法傳統和基督教福音傳統為骨干的歐洲“正典”秩序與作為“異端負典”出現的靈知傳統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復雜互動與纏斗。
林國華 ·理論流派 ·8.2萬字
《后形而上學思想》堪稱哈貝馬斯思想的濃縮。他以“形而上學之爭”為切入點,集中闡明了他對英美語言哲學,特別是實用主義語義學(皮爾斯、塞爾、米德等)的批判與借鑒,以便在邏輯學與語義學之間開辟一條語用學的路子,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為交往行為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明,破除傳統理性的意識哲學前提。哈貝馬斯主張,通過把主體間性的方法運用于意義與有效性、主體性與個體性等概念,真正的后形而上學思想既可以避免傳統形而上學的“理性陷阱”,又可以保有啟蒙理性的批判鋒芒。
(德國)哈貝馬斯 ·理論流派 ·15.4萬字
為什么要去關注那些討論基本問題的思想家?一扇門的打開如何引起其他門的打開或關閉?將哲學置于時代的背景下,作者與當代領銜哲學家展開對話,對談在20世紀占據主流并延續至今的哲學流派,審視哲學的常規分支,包括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科學哲學等,并結合相關歷史去理解各流派的最新發展,進而發現思想家如何重述問題,如何看待自由、未來以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尋找一條新的思考道路的嘗試必然是摸索性的,這些一直在路上的思想家用切身行動告訴我們,不要聽信權威,而要看看事實,然后自己判斷;只有投身于不同于技術性思考的反思中,才能為自己定位。
(英)布萊恩·麥基編 ·理論流派 ·25萬字
以賽亞·伯林是20世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現實感》這本觀念史文集收錄了他的精彩演講和論文,覆蓋內容十分豐富。作為多元主義的支持者,伯林能夠以同情的態度講述社會主義、民族主義的發展、別林斯基和藝術的責任問題,觀點富于洞見。一個核心問題是,從社會研究到實踐,成敗的關鍵是什么?作者指出,實踐者的“現實感”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實感”指能夠敏銳感知某個時代的獨特風貌和其中各種微妙關系。伯林的文章也是“現實感”的典范。
(英)以賽亞·伯林著 亨利·哈代編 ·理論流派 ·30.6萬字
批判理論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針對的是當時的各種社會弊病,諸如異化和物化、文化產業和消費主義、反抗精神和人類個性遭到的抹殺等。近一百年過去了,那些社會弊病不僅沒有得到治愈,反而變得日益深重,幾乎所有人都被裹脅于其中。身處這個時代,我們仍然有必要去認識批判理論,甚至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迫切。批判理論于20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工作中,這群德國的猶太人學者試圖診斷,甚至還想治療社會的各種弊病,特別是法西斯主義和資本主義。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納在本書中勾勒了批判傳統的代表人物(如西奧多·阿多諾、赫伯特·馬爾庫塞、于爾根·哈貝馬斯等)的主要思想,以及這一傳統的許多重要文本和經驗研究,并解釋了諸如異化和物化、文化產業和壓迫性寬容、非同一性和烏托邦等概念。此外,書中還揭示了一系列概念和主題,正是它們將批判理論與更為傳統的哲學理論區分開來。
(美國)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納 ·理論流派 ·6.7萬字
《秩序與歷史》卷三完成了沃格林對古希臘文化的研究,從它在希臘古典時期之前的起源,一直到它在雅典統治時期達到的全盛。本卷正如其標題所示,主要是致力于對兩位代表了古希臘哲學探究頂點的偉大思想家的作品的研究。通過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于靈魂、城邦和宇宙的思考的生動分析,沃格林展示了舊的神話象征體系是如何被更為分化的哲學象征所取代。盡管對舊的真理象征的淘汰和拒斥可能會導致混亂而令人絕望的相對主義,但沃格林仍然將它當作某種關于歷史進程的深刻思想的基礎。在他看來,歷史并沒有明顯的“意義”,然而每個社會都同樣追求過真理。盡管每個社會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展開自己的命運,然而它們在各自的行為和制度中都創造出了承載各自生存意義的象征。歷史就在對意義和秩序的共同追尋中獲得了統一性。這種歷史觀的合理性和崇高性對當今時代有著諸多啟示。
(美)埃里克·沃格林 ·理論流派 ·25.6萬字
這是一部煌煌百萬言、面向普通讀者的百科全書式巨著。縱覽自人類直立行走與取火直至20世紀初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發展歷程。遠古智人本是非洲一種毫不起眼的靈長類動物,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素令他們擴散至整個地球,甚至踏上探索外太空的征程?又是什么樣的發展使他們反思人類給地球帶來的破壞,進而采取一種有良知的生活方式?沃森以發人深省的筆法講述人類何以成為今日的人類,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這是一部依思想撰寫的通史,歷史不再是王朝更迭和成王敗寇,而是那些為了推進人類理解世界、理解自己而做出貢獻的重要思想和思潮。
(英國)彼得·沃森 ·理論流派 ·7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