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林中路》是20世紀德國偉大的思想家馬丁·海德格爾的后期代表作品之一。它在當代學術界享譽甚高,業已被視為本世紀西方思想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其中的第一篇《藝術作品的本源》,原為海德格爾在1935年至1936年間所做的幾次演講,當時即激起了聽眾的狂熱的興趣——此事后被德國當代解釋學哲學大師伽達默爾描寫為“轟動一時的哲學事件”。書中斯諸篇也各有特色,均為厚重之作。若要了解后期海德格爾的思想,這本《林中路》是不可不讀的。
(德)馬丁·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25.9萬字
本書從存在論視角對科耶夫哲學,特別是其欲望理論予以探析。這一探析一方面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另一方面著眼于哲學史的問題域線索。意識內在性問題構成了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域。“我思”是這一問題域的理論前提和出發點。科耶夫認為,“我思”本身需要一個前提,即“我”的存在。“我”不僅是“向內”的意識,而且是“向外”的欲望。以向外的欲望穿透由向內的“我思”所構筑的意識內在性的迷霧,構成了科耶夫欲望理論的核心環節。
崔唯航 ·西方哲學 ·19.7萬字
本書梳理和分析了康德尊嚴學說的理論淵源和形成背景,著重通過探討康德的尊嚴概念、尊嚴根據,尊嚴主體、尊嚴原則來闡明康德尊嚴學說的基礎理論,通過探討康德的德性尊嚴觀和法權尊嚴觀來闡明康德關于捍衛人的尊嚴的路徑思考,最后指出了康德尊嚴學說對我國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啟迪。
劉睿 ·西方哲學 ·21萬字
《人人都該懂的啟蒙運動》屬于“新素養系列”圖書之一。本系列圖書致力于推廣通識閱讀,擴展讀者的閱讀面,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其中涵蓋了哲學、心理學、法律、藝術、物理學、生物科技等諸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其中《人人都該懂的啟蒙運動》所介紹的“啟蒙運動”是了解西方哲學和歷史很好重要的一部分。
(英)吉隆·奧哈拉 ·西方哲學 ·14萬字
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是一個在文化和道德意義上的偉大人物。施韋澤行動的人道主義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他的文化哲學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史中獨樹一幟,其敬畏生命倫理學成為當代生態倫理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其關于中國思想的研究對于當代中華文化復興也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作為中國學術界第一部系統介紹和研究施韋澤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本書《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從偉大人格、文化哲學、倫理思想和中國研究四個方面,對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探討。
陳澤環 ·西方哲學 ·33.2萬字
本書立足于《法權學說》這部被西方學界遺忘了近兩百多年的著作,試圖從“法”、“自由”和“強制力”這三個概念出發,來理解康德整個政治哲學的基本架構及其根本精神。本書駁斥了有關康德政治思想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看法,而試圖表明,康德的整個政治論說并不處在其哲學規劃的邊緣,而是與他的基本哲學旨趣存在內在的勾連,同時,那種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所呈現的個體主義,并不是康德實踐哲學的最終形式,相反,在《法權學說》這部著作中所呈現的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的強調,使其道德和政治哲學,尤其是康德式的那種自由主義,明顯不同于立足于“個體”的英美式自由主義。
吳彥 ·西方哲學 ·17.8萬字
本書就德里達的那些代表作文本展開具體分析,追蹤他的解構思路展開運作的路線圖,揭示他的解構的意義和困擾所在,考察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所具有的建設性意義。通過德里達,本書對解構主義進行了一次“尋底”的探討,對解構進行了一次重新的“修復”。是國內德里達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著作。
陳曉明 ·西方哲學 ·49.2萬字
在整合西方學界之里程碑式的著名學者——拉康、弗洛伊德、馬克思、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德里達、福柯,等等——的相關學術要點的基礎之上,本課題力圖從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視域出發,將斯拉沃熱·齊澤克的數十部理論專著中所包含的相關理論節點置于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西方人文思想平臺上,以齊澤克的五個雖晦澀難懂、頻遭誤讀,卻又廣為流傳的基本術語——這些術語很多都源自于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如原質(theThing)、幻象(fantasy)、快感(jouissance)、視差(parallax)和意義(meaning)為切入口,追根溯源、條分縷析,對齊澤克文學觀做全面的梳理、闡釋和評述
趙淳 ·西方哲學 ·20萬字
提到德里達,一般讀者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艱深、晦澀,甚至會引發不快的情感。有人敬愛他,但也有人唾罵他、仇恨他、丑化他。現實是,對于德里達,存在著許多的誤解和低估,其根本原因則在于缺乏對“德里達文本”的正確理解。本書踐行德里達的“文本”觀念,告誡讀者不要簡單地從“解構哲學運動之父”這個身份標簽出發,而是要從“德里達文本”,即德里達的作品本身出發,來理解這位當代偉大的哲學家。雅克·德里達以《論書寫學》《馬克思的幽靈》《友誼政治學》等著作蜚聲學術界,對后結構主義哲學思潮影響甚巨,也是深刻論述我們這個“后現代”世界的巨匠之一。他挑戰了西方哲學傳統一些最深層的假定,塑造了他所命名的“解構”運動,正是這層關系為他贏得了聲譽,也為他招來了罵名。在本書中,西蒙·格倫迪寧向我們揭示了德里達的著作何以艱深難解,又何以意義深遠。他相信,這位哲人的驚世見解對哲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英國)西蒙·格倫迪寧 ·西方哲學 ·7萬字
哲學始終處于建構與解構、確信與懷疑、批判與辯護、分析與綜合的過程中。在此意義上,體系哲學與反體系哲學、形而上學和反形而上學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哲學所能提供的不是什么現存的知識,而是問題意識和求解途徑。近代以來,提供新知識的任務無疑已經歸入各門科學。但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經常是被遮蔽著的,如何善于發現這些問題,從存在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探索求解的途徑,則落實到哲學身上。哲學有各種流派,現代西方哲學的流派更是五花八門,如何從這些紛雜的說法中獲得收益呢?唯有梳理清楚它們的問題意識和比較它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的優缺點,才能開辟我們自己的思路,增進我們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西方哲學的特征還可以通過“實證的轉向”“實踐的轉向”“語言學的轉向”“生命—生存—生活世界的轉向”等來刻畫。既然說是“轉向”,就有必要問原先的方向是什么。在此,這原先的方向是指到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哲學發展的方向,具體地說是形而上學的體系哲學,以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體系哲學為代表。因此,這些“轉向”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形而上學的體系哲學的。現代西方哲學以反對黑格爾的體系哲學為起點,雖然這些反對呼聲在特定的條件下有其合理成分,但黑格爾有關辯證法的一些論述仍然有其精妙之處,值得回味。這些哲學轉向的價值究竟在在哪里,需要我們開動自己的腦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掌握的知識加以判斷。哲學是一種愛好智慧的活動,愛好智慧要有懷疑—探索的精神,因此我們在研究西方現代西方哲學時要注重問題意識和求解途徑,要有求真務實的態度,要在有理有據的論辯中鍛煉智慧和推進知識的增長。
張慶熊 ·西方哲學 ·23.6萬字
尼采與瓦格納的關系是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受瓦格納藝術的刺激,尼采完成了早期代表作《悲劇的誕生》,但此后與瓦格納分道揚鑣。瓦格納在很大程度上是尼采的引路人,一度是親密的“戰友”,后來又是尼采樹立起來的主要“對手”。從“戰友”到“對手”,瓦格納伴隨尼采思想生涯的始終。尼采對瓦格納所做的最后的清算是在1888年,是他思想生涯的最后一年,在一年內完成了《瓦格納事件》《尼采反瓦格納》兩本著作。字里行間充滿著尼采對瓦格納深具匠心的哲學洞察。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方哲學 ·6.1萬字
本書從不同角度介紹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同時深入地研究了《形而上學》等哲學問題,也介紹和評價了陳康、苗力田、王太慶等人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情況。既是一本合集,是學術著作。同時作者能夠比較深入淺出地介紹西方哲學的精髓,有助于普及。
汪子嵩 ·西方哲學 ·18.9萬字
海德格爾之所以花那么大的篇幅來闡釋亞里士多德,那是因為他基于解釋學原則,把亞里士多德視為理解柏拉圖的起點(Ausgang),通達柏拉圖的唯一門徑;該書中的這部分內容也構成了海德格爾的亞里士多德思想解釋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于對柏拉圖晚期對話《智者篇》的解讀,更是清晰地展露出了海德格爾思想中的雙重主題“是”(Sein)與“真”(Wahrheit)之間的內在聯系。該書的另一重要價值在于同海德格爾的主要著作SeinundZeit之間的內在關聯。
(德)馬丁·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57.5萬字
本書為著名哲學家諾齊克的專著,是對羅爾斯正義論的回應。本書是對當代政治哲學影響最大的外國倫理學名著之一,為當代自由主義的代表,屬于極端自由主義。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包括:自然狀態理論,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國家;超越最低限度的國家;烏托邦。本書為著名哲學家諾齊克的專著,是對羅爾斯正義論的回應。本書是對當代政治哲學影響最大的外國倫理學名著之一,為當代自由主義的代表,屬于極端自由主義。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包括:自然狀態理論,或如何自然地追溯出國家;超越最低限度的國家;烏托邦。
(美)羅伯特·諾奇克 ·西方哲學 ·26.1萬字
現象學的歷史命運歸根結底似乎是在兩種動機之間被理解:一方面,現象學是素樸本體論的還原,是向意義與價值的生動結構的回歸,是向著普通符號制造真理和價值生命的活動的回歸。而同時,由于另外一種必然性沒有簡單地與這個運動(4)并列,這種必然性也就證明了古典形而上學的在場,并且標志著現象學對于古典本體論的依附關系。
(法)德里達 ·西方哲學 ·7.2萬字
羅蘭·巴爾特在法蘭西學院講授的四門課程,是其生前思想發展的終極階段,也是他的學術思考高度活躍的時期。細讀這些課程,讀者會發現一個與普遍認知大不相同的巴爾特。在經歷了“欣快的科學之夢”,即放棄歷史維度和人的主體維度的科學主義符號學之后,巴爾特一方面堅持對現代性話語弊端的質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從解構現代性話語走向虛無主義,由此確認了文學與現實、與歷史、與人的主體性的統一,確認了自己的價值理想主義的基本立場。通過對這四門課程的研究,我們能更為全面地了解巴爾特思想發展的整個軌跡和完整面貌。
黃晞耘 ·西方哲學 ·13.4萬字
本書以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從理論淵源、日常生活的生存模式、本真性的日常生活設計、與馬克思思想的對比、當代價值等五個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立場和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精神審視卡萊爾·科西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把馬克思以“實踐”為思想指歸和理論支點的生活世界理論與科西克以“本真意識”為核心的人本主義生活世界理論進行比較,反思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與貢獻,正視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偏離與走遠,以期獲得對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論的真實認識和完整把握。
程廣麗 ·西方哲學 ·21.3萬字
人面向未來實現自己的各種可能性,風險必然內在于人的存在之中。對風險問題的追問和回答,也反過來有利于啟發人實現自身存在。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風險異化為危險,這構成了當代風險社會的生成邏輯。現代技術和資本是造成風險異化、進而塑造風險社會的主要根源。技術資本主義對全球時空進行深度重構,并最終演變為“賭場資本主義”。風險是系統性存在,當代風險擴散具有累積效應、乘數效應和溫室效應、回飛鏢效應。風險治理成為全球治理的關鍵議題。
郭洪水 ·西方哲學 ·17.6萬字
作者在研究中傾向于將抽象的哲學放在西方特定的社會歷史中,以尋求新的解釋。一些論文如《哲學的用處》等從宏觀上對西方思想的周期、演化和趨向,以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浪漫派、神秘主義與德國古典哲學、19世紀后的歷史主義潮流與后現代思潮、德國文化與美國文化的特征、道德和政治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另一些論文則分別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維柯、黑格爾、馬克思、尼采的相關思想進行了獨到的闡述,對于理解西方哲學的許多問題具有較多的參考意義。
陳銳 ·西方哲學 ·29.6萬字
本書收錄了社科院學部委員黃寶生研究員關于梵學研究的論文29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印度古代文學研究,包括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二、中印文學、文化比較,以及古代印度文學、佛學對中國影響研究。三、古代印度文學、佛經中譯本的序言。
黃寶生 ·西方哲學 ·2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