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弗洛伊德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對當時西方人類社會現實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的代表作,其中包括《一個幻覺的未來》和《文明及其缺憾》兩部分內容。本書與《自我與本我》《超越快樂原則》《圖騰與禁忌》《摩西與一神教》等著作,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晚年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來評價社會文明和文化問題的系列著述。本書是弗洛伊德后期對西方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展、宗教等問題進行的基于精神分析視角的理性分析,是弗洛伊德晚年對其生活的歐洲社會文明問題的不懈探索和反思。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方哲學 ·10.8萬字
本書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進行翻譯。譯文尊重盧梭當年應第戎學院征文而執筆的寫作原意和部分詞匯的專業用法,更加精準流暢。開篇導讀,幫助讀者對盧梭以及對這部著作進行一個提綱概括式的了解,減輕名著入門難的障礙。本版新增盧梭當時于論文寫成后又添加的19個補充注釋,使讀者更加全面的了解盧梭在寫作過程中的哲學思辨,延伸的知識也令本著作更加立體。還收錄當年日內瓦著名博物學家博納(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筆名寫信反對《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后,盧梭親自雄辯答復博納質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經典版本。
(法)盧梭 ·西方哲學 ·9.7萬字
《趙敦華講波普爾》對波普爾思想作全面和公正的介紹,全書分兩部分,前四講的內容主要是談作者對波普爾思想的理解,第五講談作者對它的評論和批評。作者在談波普爾時力求做到公允地對待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即使在最后的批評部分,作者也盡量避免個人誤解和偏見,盡量利用其他哲學家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并以西方哲學發展的大趨勢為立論依據,說明波普爾哲學的地位、作用和缺陷、弱點。20世紀80年代的繼“五四”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啟蒙運動中,波普爾這位以“科學和民主”為主題的哲學家,一時成為關注的亮點。然而,這股“波普爾熱”現在已經為“海德格爾熱”、“后現代熱”、“尼采熱”等后起的時髦話題所替代。然而在這些熱門話題里我們究竟學到了多少東西?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這位哲學家呢?
趙敦華 ·西方哲學 ·8萬字
這本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斗的人。你能在這里快速學習哲學家如何給不同的事物賦分,表彰它們給予人生的不同價值,看到哲學家如何從自己的中年危機里突圍,他們甚至寫過多篇論文探討是不是應該放棄上面提到的其他可能性。即使你不打算改寫人生,或者覺得人生過于乏味,這本書也能幫你換種思路,繼續生活。
(美)基蘭·塞蒂亞 ·西方哲學 ·8.8萬字
本書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開創之作,阿多諾于1944年在在美國流亡期間開始寫作本書,并于1949年完成,1951年出版。源于作者自身“受損的生活”(他是被法西斯主義迫害流亡的知識分子之一),阿多諾以一種獨特而具有發散性的文字,展示了日常行為中最微小的變化與20世紀最災難性的事件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美好、誠實的生活不再可能,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人道的社會”。通過敏銳的社會觀察,阿多諾提供了他對從日常經驗到晚期工業社會種種現象豐富的思想批判。
(德)阿多諾 ·西方哲學 ·15.7萬字
約翰·塞爾(1932-)是當代美國最具影響的、以研究語言哲學問題著稱的分析哲學家、美人文科學院院士。本書是一本簡明通俗的哲學著作、但它既不是各種哲學問題的概覽,也不是哲學問題的簡史,而是概括了塞爾40余年來研究成果的重要哲學著作。本書對心靈、語言和社會實在的結構性特征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邏輯依存關系進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闡明它們是怎樣結合在一起的。當代美英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往往拘泥于命題、語詞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塞爾將語言哲學的觀點用于研究心身問題,使語言哲學也開始回歸到傳統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塞爾在本書中吸取了現代科學,特別是神經生理學、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以及經濟學、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充實了理論論述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分析哲學的傳統框架。
(美)約翰·塞爾 ·西方哲學 ·10.7萬字
本書以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為依據,以黑格爾整個哲學、美學思想及其歷史發展為背景,對其影響巨大但分歧也很大的“藝術終結論”做出新的思考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見解:如提出應該區分《美學》一書中對“終結”(Ende)與“解體”(Aufl?sung)二詞的不同使用,以獲得黑格爾使用“終結”一詞的真義;應該區分邏輯的與歷史的所謂藝術“終結”或“解體”,著重從黑格爾哲學、美學邏輯構架角度解讀其關于藝術“終結”或“解體”的內在邏輯含義;進而揭示黑格爾對藝術美本質的規定是其藝術“解體”、“終結”論背后的邏輯根據。又如從黑格爾整個哲學、美學體系出發,理解黑格爾關于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三種基本方式——藝術、宗教、哲學——的劃分及其邏輯關系,批判“藝術死亡”說;按照黑格爾辯證思維的邏輯,對藝術、宗教、哲學三個環節的過渡關系,做“揚棄”、辯證綜合的闡釋,駁斥“藝術被替換”說;對藝術的三種歷史類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環節轉化關系,也做辯證綜合的理解,搞清楚浪漫型藝術的“終結”不等于整個藝術的終結,并指出浪漫型藝術之后,會出現另一種新的當代藝術形態——自由藝術。再如丹托對黑格爾“藝術終結論”的創造性誤讀及美學史上的重大貢獻。如此等等。在此基礎上,進而對黑格爾整個美學思想做出一些新的闡述和評價。
朱立元 ·西方哲學 ·14.4萬字
《人類理解論》最重要的觀點是:洛克首次提出人的頭腦里系統性的、詳實的、充滿理性的、寬廣的哲學思想和認知,一切的一切都來自于經驗,而不是先天自有的。這一觀點正好與當時流行的思想與認知都是“先天具備的”的觀點相悖。這也正是洛克刻意著力之處。也從知識獲取意義上,具備了現代思想意識。其實,我們中國教育界的老祖宗孔夫子早于公元前幾百年前就有“學爾時習之”的提法。一切知識都來自于學與習過程中,而不是先天存在的,這種觀點對于中國人來說,可能就是常識。但對于千百年來一直浸淫于宗教思想里的西方人來說,不啻一記重重的巴掌,打到了昏睡的人們的臉上,并強迫之面對這個最基本的常識。洛克進一步認為,道德、價值以及信仰,這一切也因之統統要透過人的經驗而獲取。因此,對世界的認識也要經過觀察與經驗而形成。
約翰·洛克(John Locke) ·西方哲學 ·15.1萬字
本書分為5章,內容包括:近代政治哲學的中世紀背景、近代早期政治哲學的基礎、霍布斯的政治哲學、斯賓諾莎的政治哲學、洛克的政治哲學。
趙敦華 ·西方哲學 ·14.5萬字
《幸福之路》是一本寫給普通人的經典生活哲理書。全書簡明扼要地分為“不幸福的原因”和“幸福的原因”兩大部分,不去講高深的哲理和枯燥的說教,而是直接反思生活中最常破壞幸福感的消極心理因素,如競爭、疲勞、嫉妒、罪惡感、受害妄想等,直接給出獲得和提升幸福感的具體生活建議,如通過興致、情愛、家庭、工作、閑情逸致等。作者給書中的每個觀點都提供了真實的人性經驗的支撐,和清晰、坦率、真誠的剖析論證;他所開列的藥方,也都是親歷親見,并且實踐證明有效提升了他的幸福感,所以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無數感到苦悶而又不甘忍受的男男女女,完全能夠借此明察自身的困境,進而找到突圍之路,憑著適當的努力變得幸福。
(英)伯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 ·8.6萬字
集體意向性是當代心靈哲學和社會科學哲學興起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書就集體意向性的起源、主要理論、研究進路、爭論難點以及由集體意向性引發的其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當前主要的集體意向性理論,第二章介紹其他領域對集體意向性的研究,第三章分析集體意向性的本質,第四章討論集體意向性與社會,第五章論述集體意向性與社會實在、語言、世界的層次結構、知覺等問題的關系。本書圍繞集體意向性展開了系統的綜合性研究,對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柳海濤 ·西方哲學 ·19.7萬字
現象學的歷史命運歸根結底似乎是在兩種動機之間被理解:一方面,現象學是素樸本體論的還原,是向意義與價值的生動結構的回歸,是向著普通符號制造真理和價值生命的活動的回歸。而同時,由于另外一種必然性沒有簡單地與這個運動(4)并列,這種必然性也就證明了古典形而上學的在場,并且標志著現象學對于古典本體論的依附關系。
(法)德里達 ·西方哲學 ·7.2萬字
本書是詹蒂利在羅馬大學講授“社會與意志的先驗理論”這一主題系列講座的講稿,最后結集成書。它是詹蒂利“現實唯心主義”哲學成熟時期的完整表達。其中第四章詹蒂利發展了全新的思想,即先驗社會或人內心中的社會。詹蒂利以“內在方法”為哲學起點,討論了人的意志的創造性,以黑格爾辯證法系統演繹了倫理作為法、個體、經驗、倫理范疇、國家、經濟和宗教諸多主題。所謂“內在方法”(methodofimmanence)是人構造或創造世界的方法,它既是經驗又是唯心的方法,個體憑借其行動的獨一無二性因而是無限的。之所以是經驗的,是因為經驗中得不到超越的事物,之所以是唯心的是因為創造或構造乃是人精神的產物。詹蒂利的哲學體系主張,自我創造一切并保護一切,社會并非外在于人,而是人所創造的內在之物。因為詹蒂利與法西斯主義的曖昧關系,這部著作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是,二戰之后,作為意大利政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人物以及詹蒂利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重新闡發和復興,詹蒂利的思想走出意大利并在英國和美國學界產生影響力,尤其是英美世界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科林伍德、魯伊士等。
(意)喬萬尼·詹蒂利 ·西方哲學 ·12.6萬字
《論知性之改進》系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的一篇未完成的殘稿。此稿雖然殘缺,篇幅也甚短簡,但是他通過此稿已大體把個人用心衡量的經驗和他追求真理的方法,以及他在哲學上的根本思想簡明扼要地說了出來。同時,因他在這篇稿內著重于他的哲學的思想之討論,而此種討論雖散見于他的其他著作中,卻始終不像這篇稿子似的,形成了一個專門討論思想方法的著作,所以這篇殘稿自有其獨特的面目,也自有把它選擇出來作為一本小書之必要,為國內研究者了解與研究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與形而上學提供了新的資料。
(荷)巴魯赫·德·斯賓諾莎 ·西方哲學 ·6.3萬字
《幸福散論》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與美學家阿蘭的代表作,共有九十三篇隨筆,行文簡短精煉。阿蘭引經據典或用生活周遭的實例,從不同角度詮釋這人人渴求的“幸福”主題。阿蘭的思維縝密,風格清新,他常用具體而創新的意象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提出論點。這些意象往往來自日常生活,像是一根別針、哭鬧的孩子或是在田里休息的農夫。除了這些引人入勝的詩意意象,他也用擲地有聲的遣詞用字來闡述他的思想,包括大量使用格言。他將思想視為工具,有了這種工具,我們可以掌握現實,并且有尊嚴地生活。“想要獲得幸福,我們就必須有此意愿,并為此而努力。如果我們還安坐在事不關己的觀眾席上,僅僅是把門敞開,坐等幸福的到來,那么等來的必是悲哀。”“無論現實有多么糟糕,它都還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它終結了這場不確定的游戲,它不再是即將到來的事物,而是從一個新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未來。”“如果我們沒有對幸福的渴望,我們也不可能得到幸福;因此我們必須渴望幸福,并創造幸福。”每天讀上一到兩則,便能逐步體會,我們是怎么成為使自己幸福或不幸之人。
(法)阿蘭 ·西方哲學 ·10.6萬字
羅素說,此書的目的是將一些關于幸福狀態的論述匯集在一起,這些論述源于常識,而非任何深奧的哲學或博學。這本書抱持這樣一種信念,即許多不幸福的人可以通過正確的努力變得幸福。
(英)伯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 ·5.8萬字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他在1883—1885年間完成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詩體小說,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終結和晚期作品的開端,這本書成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這部書中,尼采使用了類似于新約圣經以及柏拉圖對話錄的風格,同時也相當類似于前蘇格拉底哲學作品的語調,以查拉圖斯特拉(瑣羅亞斯德教的創教先知)這一角色為媒介,由他四處進行哲學演講,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種聽眾對于其哲學的反應。這些聽眾的反應就可以視為是對于查拉圖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學的評論。
(德)尼采 ·西方哲學 ·8.7萬字
本書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師談人生系列”其一。叢書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聽現代西方的思想大師講人生哲理。本書請弗洛姆出場,宣講他“有愛才有幸福”的人生哲理,本書是領悟人類情感、獲得最優心理的必讀書。弗洛姆是現代思想中的“情愛大師”。他對現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對現代人心理狀況的準確診斷,被稱為“綜合了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學說”,使他成為現代心理學領域最權威的典范。他提出愛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呼吁只有用愛才能拯救人類,使他成為美國最著名、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
吳光遠 李慧 ·西方哲學 ·14.5萬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含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書以汪洋恣肆的詩體寫成,熔酒神的狂醉與日神的清醒于一爐,用日神與酒神的象征說明了藝術的起源、本質、功用以及人生的意義。尼采自稱這是一本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藝術家寫的書,充滿心理學的創見與藝術的奧秘,是“一部充滿青年人的勇氣和青年人的憂傷的青年之作”。
(德)尼采 ·西方哲學 ·17.6萬字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是西方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集體無意識理論和情結理論是榮格文藝思想中的重要理論,前者揭示文本中的自然精神,后者則同創作者的生態思想相關。以往對于榮格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和社會學方面,而對他在文藝思想和藝術層面的理論貢獻缺乏具體的研究。本書主要從生態的角度研究榮格的文藝心理學思想。指出在榮格的思想體系中,自然、人類和文學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是為核心的問題,而作家通過文學作品呈現自然對人類集體心理的影響。這一結論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和系統地看待榮格學說的理論意義,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
常如瑜 ·西方哲學 ·1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