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4輯,設有“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研究”“中日美學交流”“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家研究”“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美學理論研究”“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六個欄目。
鄒華主編 ·美學 ·23.1萬字
本書是首次整體而系統地考察關學四書學的研究成果。首先將關學四書學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整體,將其置于關學學術思想演進和中國四書學史流變的雙重脈絡之下,從文獻學、經學史和思想史相結合的角度,對關學四書學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分析、提煉和總結,揭示出關學四書學的邏輯脈絡、主導問題、話語系統和學術特質。作者既著眼于經典詮釋與思想演進,學派爭鳴與問題論辯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注重對關學四書學在總體宏觀上推進和局部微觀上深化,力圖更為豐滿、更為厚重、更為貼近歷史原貌地展現關學四書學的演進歷程和發展軌跡,凸顯關學四書學的學術價值,確立關學四書學在中國四書學史中的地位。
李敬峰 ·中國哲學 ·24.4萬字
本書從白璧德所提出的“國際人文主義”的概念出發,在閱讀大量白璧德英文原著、學衡派報刊和相關一手史料基礎上,打破前人對學衡派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保守主義、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等的論斷,重現挖掘白璧德所倡導的國際人文主義運動與學衡派的聯系。本書以雙重跨文化研究的視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學背景,探討其如何在跨文化語境下形成國際人文主義的構想,并進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問題;另一方面細致考察了學衡派的跨文化實踐,并對梁實秋與學衡派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定位,勾勒出中國國際人文主義發展的譜系。
李歡 ·西方哲學 ·24.4萬字
本書以公開的觀念為視角研究康德政治哲學,公開的觀念成為理解康德政治哲學的關鍵線索。運用公開的觀念,康德政治哲學中的啟蒙、社會契約、公民服從、世界和平等問題都能得到合理的理解。但是,康德將公開性作為個體行動的證成依據,勢必陷入主體主義的哲學泥沼。公開的觀念需要建立起公開的辯論甚或是交往主義的主體間視域,個體公民的行動才能找到其合理性根基,康德政治哲學也才能走出其固有的理論困境。
賀建軍 ·理論流派 ·23.8萬字
本書上篇基于跨文化美學的比較視野,強調溯本探源、借鑒他者和了解自己的重要意義,重思中西美學會通的要略及其創造性轉化的可能途徑。中篇從趨向“味”的“羊大為美”說和趨向“巫”與“舞”的“羊人為美”說入手,借助禮樂文化傳統及其歷史貫通作用,審視古代中國審美意識生成的基本特征;同時以中和為美、自然為美與空靈為美等觀念為參照,梳理儒家、道家與禪宗美學思想的發展脈絡。下篇以橫向與縱向發展、自然美論與審美文化為話題,探討西方美學思想史的流變及其主要理論學說的要旨,另從當前某些美學熱點問題出發反思中西美學新探的方法與視域。
王柯平 ·美學 ·26.6萬字
《費密學案》以學案的形式對明末清初四川新繁著名學者費密(1625—1701)及其思想進行全面研究,以表彰其人。全書主要內容分五部分,一為生平事跡,簡述費密人生經歷。二為著述考錄,對費密存佚著述51種400余卷逐一鉤沉。三為學術源流,以家學、師承、交游、門人分類立傳,考略費密學術淵源與流傳,其中家學5人,師承2人,交游84人,門人35人。四為學術要旨,著重介紹費密“新道統的構建”“中實思想”“尊古經與崇先儒”的學術思想,附及其詩文書法。五為論著輯評,分“論道與經”“論道統與道脈”“論中實”“論人才與教化”“論七十子與漢唐儒”“論宋明儒”六類,選編費密論學原文,并弁簡要按語。最后為附錄,匯編新繁費氏遺文、傳記資料、著述序跋、交往評論資料等。
杜春雷 ·中國哲學 ·20.8萬字
北京大學作為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陣地,一直走在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正是北京大學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之匯集。本輯分為“四個全面“與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一帶一路”與區域發展、海外研究四部分,收錄文章22篇,作者均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方面的資深專家或業務骨干。
顧海良主編 ·馬哲 ·27萬字
本書梳理了人性理論在西方早期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探究各種人性理論背后的形而上學基礎,揭示其基本內涵、精神實質和理論意義,思考和評價其得失。本書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入手,探討近代人性論形成的主要動因以及轉變的契機;通過對自然法理論、早期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人性論的探討,闡釋了近代人性論的出發點、理論架構、基本內容、特征以及演變過程。
尚新建 杜麗燕 ·倫理學 ·38.1萬字
威廉·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作為美國本土哲學,其對傳統理性主義哲學的批判和濃厚的人文關懷與歐陸哲學諸多流派有著共同的話題以及相似的觀點。本書從詹姆斯的職業選擇與精神危機入手分析了其宗教關懷的由來,闡述了他的宗教觀念,并通過對其“宗教科學”、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實用主義哲學以及作為基礎的徹底經驗主義的闡釋,展示了詹姆斯如何以一種不同于尼采與克爾凱郭爾的溫和方式來應對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力圖消除長期以來對實用主義的僵化理解與刻板印象。
韓寧 ·理論流派 ·24.1萬字
本卷收入作者早年出版的兩部學術專著:《遼金元詩歌史論》與《遼金詩學思想研究》。《遼金元詩歌史論》是張松如先生主編的“中國詩歌史論”叢書之一種,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開拓性著作。作者以具有自覺意識的文化史觀和文學史觀,建構了遼金元三代的詩史框架,并以三編分述了遼代詩歌、金代詩歌和元代詩歌的發展軌跡。《遼金詩學思想研究》則是從古代文論的角度來揭示遼金兩代詩學思想的理論內涵及其獨特的美學與文論價值。
張晶 ·美學 ·47.4萬字
本書基于學術史梳理來考察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融合這一領域研究的理論困境、現實困境與方法論困境,創新運用“形態學方法”,在歷史與邏輯的轉換中,對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形態學重構,還原二者融合的切入基點與本體根基,建構研究的學術資源與學術基礎。一方面,探索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的共通機制與互補機制、精神功能、現代困境及其對策;另一方面,基于“中國問題”研究傳統文化結構的價值悖論、形態轉換困境以及馬克思主義在應對這一悖論困境中的作用,建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融合的理論、實踐以及目標價值等形態,即“邏輯一歷史一民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踐行、“文化邏輯一生命精神一生活方式”的生態性統一。
曹明 張廷干 ·馬哲 ·23.6萬字
本書以孟德斯鳩研究為論壇主題,收有《孟德斯鳩論歐洲統一君主國》《孟德斯鳩理論中的“封建法”問題》《孟德斯鳩與古今自由之爭》《施特勞斯學派的孟德斯鳩研究》等論文,以及書評與書訊若干篇。
程樂松主編 ·知識讀物 ·35.4萬字
本書通過儒家仁學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相通相合研究,分析兩者的內在關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包涵于其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建設的大脈絡,實現對堅持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整體性認識和啟發。全書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史料文獻分析法、跨學科等研究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的相統一,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創新成果引導民眾。
包雅瑋 ·中國哲學 ·24.7萬字
本書系其2005年出版的《生存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之后的一部新作。書稿包含八個方面相互高度關聯的內容,從總體上清理和辨析生存論研究的意義,探討深化生存論研究的若干具體課題。
鄒詩鵬 ·中國哲學 ·30.8萬字
朱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學和經學之大成。本書是“朱子經學與四書學”專題會議的論文集,內容涉及:朱子的四書學研究,四書學是朱子經學的研討重點。朱子的五經學研究,朱子的易學和禮學得到重點討論;傳統朱子學問題再探,中和和道統問題得到重點討論;朱子學與北宋道學的考察,重點討論了朱子學的來源及其與北宋道學的關系;朱子學周邊及其影響的省思,也包括朱子后學及在東亞地區的傳播與發展等諸內容。
丁四新主編 ·中國哲學 ·24.5萬字
中國古典哲學的當代詮釋已經成為一項“跨文化”的事業,其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詮釋,與西方思想的交融,使得它們獲得了世界性和更為廣闊的當下性。本書全面考察儒家經典《孟子》自近代以來在西方的譯介、研究情況,剖析且“解碼”其詮釋意圖、詮釋策略、正讀與誤讀緣由,討論歐美“西學”與“西方孟子研究”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西方孟子研究”與“漢語學界孟子研究”之間的理論互鑒與視域融合,進而為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提供某種跨文化視野與眼光。
韓振華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為國內外第一部全方位對20世紀現代派旗幟性詩人、批評家艾略特的文學思想進行整體系統研究的著作。全書由緒論、十章以及結語三個部分構成。本書具有以下幾個特色和優點:一是擺脫了國內外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單一化的研究舊式。本書原發性地、創新性地以文學思想整個體系為切入點,并通過與阿諾德、白璧德、龐德等人文學思想的對照式研究,深入闡發了艾略特文學思想的源流、影響和價值;二是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深度結合。該書不僅從文學本體、哲學、宗教等多個維度對艾略特文學思想的理論特征、內涵、意義等方面進行了透徹深入、辯證客觀的解讀,還在基于實地考察、文獻考據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全新的學術觀點,挖掘出了諸多前人未及的史料。
蔣洪新 ·理論流派 ·24.3萬字
不論是論文、訪談、信件,還是講座、演講、發言,抑或是紀念海德格爾或奧登的文章,這些橫跨20余年的文字,呈現出漢娜·阿倫特有血有肉的生動形象,她時而憤怒,時而平靜,時而滿懷深情。阿倫特說,她不想讓思想僵化,所以拒絕創建體系,她不想讓社會僵化,所以鼓勵讀者思考。能思的個人、擺脫了物質生活條件束縛的個人,為某個共同關心的問題聚集在一起,成立某個基層的委員會,在這之上是更高的地區委員會,最后是政府或國家委員會……阿倫特坦承這種委員會是理想化的,現實中并沒有對應物,但這不妨礙她在對古希臘城邦的探討中,在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研討中,在對美國政治的批判中,在對艾希曼審判的冷靜反思中,探討她的理念,區分她的概念,闡述她的想法。
(美)漢娜·阿倫特著 (美)杰羅姆·科恩編 ·知識讀物 ·39.5萬字
本書是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舉辦的“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匯集眾多禮學研究大家及學術新銳的最新研究成果,從禮學文本的成立、經典化與詮釋等方面探討相關議題,以推進禮學研究的多維度發展。
劉玉才 張學謙主編 ·中國哲學 ·31.5萬字
本書梳理了前輩學者對于中西文化關系問題的三種處理路徑:西化派、復古派和調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獨到和偏頗之處,嘗試回到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張力源點,接續前輩學人的自覺探索和批判,重新審視中國走進現代社會的道路。全書對于現代化背后的“知識理論”進行了探討,提出以“知識創新”為中心,基于“知識體系”自覺來回應“知識主義社會”到來的理論方案,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及其相關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資源。
胡軍 ·中國哲學 ·21.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