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基于相互參看的中越“雙主體”立場,本書對具有典型交往意義的明代中越文學交往進行系統研究。在充分掌握雙方交往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從中越雙方的交互立場出發,研究他們相互建構的使臣形象、地域形象、國家形象以及他們文學書寫的文體、主題、策略、民族文化心態等,體現“南北望”的研究宗旨,在“立足中國自身看周邊”的同時兼顧“從周邊看中國”的視角和立場。
馮小祿 張歡 ·史學理論 ·32萬字
從戰國時期至清代,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大量的地方性立法。“省例”是清代省級政府制定的規范本省具體事宜的地方性立法。本書在對各省省例存世情況簡要介紹后,從省例的含義、性質、產生、刊刻、匯編、適用效力及其與中央立法的關系等方面,對清代省級地方立法進行了綜合性闡釋。通過對代表性省例《治浙成規》和“當贓取贖”法律問題的微觀分析,可以發現清代地方立法并非中央立法的簡單復制,而是在一定范圍內由各省根據省情因地制宜的產物。
胡震 ·史學理論 ·14.2萬字
本書首先梳理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早期體制化主要歷程,即從西方現代科學知識的引進,到科學術語的厘定,再到早期職業科學家的出現。然后在理論基礎上歸納了科學體制化的基本要素,包括職業科學家、科學組織、科學交流與科學運行機制等,涉及科學學會、科學期刊、科學社團、科學獎勵、科學教育諸方面。最終進行了若干歷史反思并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科學體制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徐多毅 ·史學理論 ·20.3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是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思想史巨擘昆廷·斯金納關于莎士比亞修辭學的研究力作。作者通過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裘利斯·凱撒》《哈姆萊特》等作品中人物語言的分析,從修辭術的角度對經典的莎士比亞法庭劇加以重新審視,解釋了莎士比亞創作過程。通常人們認為莎士比亞擁有司法才能,贊美他直接呈現生活等,但在斯金納看來,這些觀點是不正確的。莎士比亞之所以能創作出這些法庭劇,在于他所接受的當時極為普遍的修辭術教育,這使得他掌握一整套修辭術規則并將其運用到戲劇創作中來。本書以精妙的結構、豐富的史實和出色的論證,考察了修辭術在文藝復興思想史中的地位,是斯金納超越以往政治學著作的別具一格的思想史研究與實踐。
(英)昆廷·斯金納 ·史學理論 ·24.8萬字
本書通過系統搜集、梳理清代以來黃河中游現存檔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雨情、水情、災情等史料,建立了黃河歷史氣候-水文變化史料數據庫。基于此重建了清代以來黃河中游旱澇等級(1644-2009年)、面降雨量變化序列(1765-2010年);復原中小空間尺度上1689-1692年重大干旱、1819年極端降水、1929年氣溫變化等氣候-水文事件的時空分異特征與區域社會響應等歷史面貌;進而嘗試診斷自然和社會等外部環境因子的作用力度,厘清單次災害事件影響與區域社會響應的互動關系。與此同時,兼論清代黃河防汛報汛的制度運作方式,及黃河河防管理、河工治理等內容。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歷史地理、黃河水利史等交叉領域中相關學術問題的研究深度。研究結論揭示了清代以來黃河中游旱澇、降雨變化,極端干濕和冷暖事件的發生特征和規律,既是對全球視野下區域氣候重建研究的積極響應,又為當前災害風險管理和人類適應氣候變化提供了歷史借鑒,亦為預測未來數十年乃至百年尺度區域氣候變化提供歷史相似型。
張健 ·史學理論 ·17萬字
堯風舜雨,代表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而古代中國的營建與規劃,其思想正在于達致這一理想。本書以中國古代典籍為理論基礎,以中國天文考古學為研究方法,從元大都齊政樓溯源中國文明創制時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淵源與承續。全書分兩篇,甲篇為《齊政樓名稱方位考》,對齊政樓的名稱、方位、中軸線制度加以考證,揭示了其取義《尚書·堯典》的意義,也折射出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繼道統而新治統”的包容性與穩定性,其思想支撐了中國多元文化與民族的融合;乙篇為《元大都規劃的陰陽法式》,結合古代天文律歷數術之學,說明元大都作為古代中國營建制度的代表,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呈現了其作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義。忽必烈的元大都,以一座城市的建造,證明了中國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淵源以及重大意義,以不朽的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王軍 ·史學理論 ·19.2萬字
本書是以現代眼光系統研究版本學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錄新近發現的稿本與連載本,盡現作者結撰之精思。商務印書館之涵芬樓名重書林,本書即為其創建者之學術精粹,可稱“涵芬樓密碼”。
孫毓修撰 葉新等整理 ·史學理論 ·12.2萬字
本書從文人治生行為出發考察桐城派,作為文學社會學的一種研究,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研究文學流派,既深入探討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觀念、實踐和收入狀況,也探究治生與流派的形成、面貌及發展的內在關系。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論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觀。第二章論述桐城派文人的治生實踐,包括治生方式及收入狀況。第三章治生圈與桐城派的形成。第四章治生對桐城派文學、學術的影響。第五章論述桐城派文人治生的財力與流派發展壯大的關系。
張秀玉 ·史學理論 ·17.1萬字
修昔底德(約471-約400),古希臘歷史學家。本書收入的論著對修昔底德著作的歷史學意義、其著作中的諸神以及他的文風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論述。
劉小楓 陳少明 ·史學理論 ·26.8萬字
本書收錄了柴德賡先生在1931至1956年三十年間在報刊、雜志上發表的將近三十篇史學論著。作者多年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為陳垣先生所深許,長于考據,對中國歷史多所鉆研,本文集中所涉研究范圍從五代史、宋史、清史一直到辛亥革命史,對所研究問題多所發明。此外,文集中還包括一些地方史志的研究以及作者對自己的老師著名歷史學家陳垣先生及其著作的的評介文章。
柴德賡 ·史學理論 ·34.1萬字
本集刊以學術研究為主,內容主要為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本輯有日本漢籍研究、韓國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綜述四個專題。文章有《平安時代句題詩所引中國五言詩及其價值》、《韓國現存中國西北地區方志考略》等。
張伯偉 ·史學理論 ·29.8萬字
《論歷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業績》內容簡介:托馬斯·卡萊爾是十九世紀英國文壇一位巨擘。在我國理論著作中,他是被批判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代表人物。在那百家齊暗,百花凋零的年代里,人們對他采取批判的態度,翻譯出版他的著作不多。人們對他的生平與思想知之甚微,對其錯誤思想的批判也就不能深刻。為此,下面對卡萊爾的生平事跡,略作介紹與說明。
(英)托馬斯·卡萊爾 ·史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收錄康德于1784—1797年間(60歲至73歲)所寫的論文8篇,包括康德有關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內。18世紀末的德國比起同時期的西方先進國家來,仍然是個分裂、落后的國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然已在發展,但仍苦于封建制度的嚴重束縛。這就決定了德國中產階級的特殊軟弱性。當英國已經和法國正在采取革命行動推翻封建制度的時候,德國還只采取理論的形式。因此在論及由康德奠基的德國古典哲學時,經典作家指出:“在法國發生政治革命的同時,德國發生了哲學革命。這個革命是由康德開始的。”
(德)康德 ·史學理論 ·14.8萬字
該書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的一部享譽世界的歷史理論名著,作者在書中對“歷史”從各個側面進行了剖析,廣征博引,提綱挈領,提出了“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的著名命題。
(英)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史學理論 ·16.4萬字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是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曾經稱他為“有史以來出色的經濟新聞記者。”他堅持自由市場的基本原理,對種種試圖限制自由市場運轉的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財產、法律與政府》這本文選是寫給普通公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清晰地闡明了政治經濟學為重要的原理。哈耶克曾經這樣評價本書篇、他那著名的《政治經濟學中什么是看得見的什么是看不見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一句簡單的話就清楚地揭示了理性經濟政策的關鍵難題所在,我還想加上一句,也為經濟自由給出了決定性的論證。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史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英文版初版于1974年,是黃仁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黃仁宇先生以《明實錄》、《明人奏疏筆記》、《明代地方志》等史料為基礎,充分吸收了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歐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對十六世紀中國明代的財政與稅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黃仁宇 ·史學理論 ·22.7萬字
色諾芬是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并稱的古希臘三大歷史學家之一,不僅著有《希臘史》《長征記》等后世傳頌的佳作,而且撰寫了很多短篇文章品評其時的城邦制度與人物事件。《古希臘經濟和政治》是色諾芬七篇簡短論著的集合,包括《家政論》《論財源》《斯巴達政制》《阿格西勞斯》《希耶羅》《論騎兵隊長》及托名色諾芬著的《雅典政制》。這些文章雖短,卻在頗具有開創性,是古典時代最早論及家庭生活管理、城邦開源節流、騎兵作戰訓練等話題的作品,為后世了解希臘古典時代主要城邦斯巴達、雅典,以及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軍事狀況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古希臘)色諾芬 ·史學理論 ·21.2萬字
《舊制度與大革命》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大量史實的分析,揭示了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在聯系。法國大革命似乎要摧毀一切舊制度,然而大革命卻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情感、習慣、思想,一些原以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實是舊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在本書中,作者除了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后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之外,還提出了許多引發后來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思考與探索的現象與問題,例如,何以封建特權對法國人民比在其他地方變得更為可憎?何以法國人寧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等等。尤為可貴的是,作者不是憑空“思考”法國革命,而是扎扎實實地依靠對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結論。作者閱讀和利用了大量前人從未接觸過的檔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冊、賦稅簿籍、地方與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間的通信、三級會議記錄和1789年的陳情書等。根據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體描繪舊制度下的土地、財產、教會、三級會議、中央與地方行政、農民生活、貴族地位、第三等級狀況等,并闡發自己的論點。
(法)托克維爾 ·史學理論 ·15.1萬字
全球史學史專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為方法,打開認識歷史的新視角。情感史已然成為當代史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它顛覆了許多傳統的史學觀念,從自然/社會、身/心的二元論,到男性中心與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敘述,也帶來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歷史事實?史料的價值如何檢驗?歷史學家是否應該持有道德立場?歷史敘述是否需要連貫一致?……本書為世界史學史專家、光啟情感史主編王晴佳教授多年來介紹、探討與實踐情感史研究的論文集,系統介紹情感史的緣起與發展、理論與價值,并在此基礎上以案例研究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王晴佳 ·史學理論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