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18篇文章,內容涵蓋古代經濟研究、交通史研究等。大致分為兩類:一為史實闡述類,如《明代“差發馬”制度與河湟洮岷地方秩序的變遷》《郭嵩燾與威妥瑪作為公使在公私方面的來往》《近代中國社會氣象觀念的轉型》《以僑批為史料研究旅暹潮僑的鄉土觀念》等;二為史實考證類,如《蒙古國巴彥諾爾壁畫墓墓主人考》《黠戛斯“為回鶻所隔”考》《四川為北宋初文考》等。另有專文介紹耿昇先生對西域史譯著的貢獻。
馬建春主編 ·史學理論 ·18.9萬字
本書以1940年8月至1941年7月國民政府首次設立的中央層級的專門糧食行政機關全國糧食管理局為研究對象,圍繞戰時糧食從“自由”向“統制”的重要過渡節點,對全國糧管局的成立發展、人員變動、糧政推行、互動博弈、作用發揮等進行全面考察。本書指出,創設全國糧管局既是日趨緊張的戰局下應對糧食危機的“應急性”手段,是支援抗戰的一次有益探索,也為糧食管理納入戰時經濟體制起到“緩沖”作用。而全國糧管局沒有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加之國民黨內派系斗爭、糧食危機進一步加劇,其不到一年即被裁撤而代之以糧食部,全國糧管局的某些政策為糧食部統制糧食奠定了基礎。
王榮華 鄭王薈 ·史學理論 ·31.6萬字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歷史,因而歷史本不分科,況且中國治學講究貫通,素來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學,無非分科的學史和分科的歷史兩種,前者為用各個學科現在的形態追述出來的學科發展史,后者為用不同學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門別類的歷史。其共同性則是以后出外來的觀念系統重新組裝歷史。恰當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學史、近代以來學科發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來的分科之學三者的聯系分別,才能掌握關鍵,溝通而不附會。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8.8萬字
《宋代家禮》一書將宋代家禮作為一種集體寫作規范的歷史場景來觀察,探討了這一時期書寫者在家禮文本中的自我設定與書寫時的立意、取徑,敘述了宋代家禮文本的書寫概況,分析了文本產生的歷史語境、不同家禮文本的續寫、更新與知識類型的變化,并以朱子《家禮》為個案,勾畫了宋代以后家禮文本的經典化與知識的通俗化過程,以此說明后世對整個宋代書寫者所創造的家禮知識的檢驗與實踐。研究中結合了知識史、文化史、社會史等方法,既有對文字記載的精細分析,又有對圖像的解讀與闡釋,為家禮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陸敏珍 ·史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基于制度史視角,對清代黃河管理制度的生命歷程、組織體系與內在邏輯以及其中蘊含的人事權利關系,做了系統深入的探討,既注重呈現其概貌,也重視挖掘制度演進的動力機制,剖析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以努力揭示黃河治理與國家政治之間的密切關系。本書認為,與一般制度相比,這套制度對政局大勢更為敏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清代黃河治理的政治使命被進一步強化,不僅凝聚著統治者宏闊的戰略構思,還潛隱著該時期的政治文化傳統。由此,清代的黃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條“政治之河”。
賈國靜 ·史學理論 ·22.4萬字
《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研究》一書,以傳世文獻為主要依據,結合金文材料和考古成果,分別從封建賞賜、冊命賞賜、祭祀賞賜、戰爭賞賜、朝聘賞賜五個方面入手,對各類賞賜禮的主要內容、主要特征以及在國家政治生活當中發揮的功能進行了的探究,不僅揭示了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的主要內容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各類賞賜禮制之間的政治關系和作用,同時還對西周王室賞賜禮制產生、發展、衰微的歷史軌跡及內在原因進行了探究。
景紅艷 ·史學理論 ·34.2萬字
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JacksonTurner,1861-193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職業歷史學的重要奠基人。1893年,特納發表了《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從美國本土視角對美國歷史道路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在隨后的20世紀,特納的思想在美國知識界持續引發熱議,他的學說不但為美國史學貢獻了新的研究領域、方法與理念,而且在象牙塔外產生影響,參與了美國民眾集體歷史記憶的塑造及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本書立足特納公開發表的作品及其部分未刊手稿,擇取“邊疆”、“地域”和“西部”等美國史學關鍵詞,試圖再現這位歷史學家完整而本真的思想世界,挖掘這些歷史思想得以孕育形成的歷史語境與史學語境,并從當代中國學者的立場對其史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行闡釋和評說。
王邵勵 ·史學理論 ·22.2萬字
戴克里先既是三世紀危機的“終結者”,也是羅馬帝國后期歷史的開啟者。戴克里先推行四帝共治,綏靖行省,平定邊境,改革貨幣與稅賦,重構了軍隊和行省,對基督教進行最后一次大迫害,恢復了穩定,從而使羅馬帝國繼續殘存近兩百年。
張曉校 ·史學理論 ·18.9萬字
《觀念發明與思想形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4輯,主題為“觀念發明與思想形態”,關注世界史思想動態,收入著名世界史學者向榮、金壽福、彭剛、周春生等多位學者的多篇重磅文章。向榮教授通過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哈克斯特豪森在俄活動深入探析俄國農村公社問題,金壽福教授精彩展現馬克斯·韋伯鮮為人知、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彭剛教授獨家分享西方史學的研究前沿和新方法。此外,本輯更特別收錄斯特拉博《地理學》新書發布會暨古代地中海世界學術研討會現場實錄文字,多名世界史研究專家發言,眾彩紛呈。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9萬字
深深植根于明代中葉的政治、思想和史學背景中的唐順之史學內涵比較豐富。史學特點一生多變,大致經歷了由早期對經典的研習到后期編纂理論和歷史評論的成熟。其日常應酬和為官職責所在,撰寫了一定數量的傳記、巡查記錄,參與了實錄的謄抄,成為明皇朝史的有機構成。其史學在啟蒙和經世致用方面,對其后明朝史學的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廣泛的影響。唐順之還以其“晚歲之出”豐富和深化了我們對“國史”和“野史”互動關系的認識。放寬歷史的視野,唐順之作為明中葉普通一士子,他的史學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其自身史學的直接表現,還表現在因其“普通”和“一般”普遍意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中葉史學的一般發生和發展狀態;同時,按照“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理解思路,他的史學完整成長歷程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明代史學甚而是整個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歷程。
李德鋒 ·史學理論 ·40.5萬字
本書是俄羅斯漢學家李福清(Б.Л.Рифтин)關于神話與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論作。系統地闡釋了中國神話的體系構成,歷史流變,海內外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狀況、發展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中國神話新采錄,漢族和相鄰民族神話的共同特點,以及關于“較原始的神話”和“較先進的古文明民族神話”的看法。同時,作者通過對不同體裁的三國題材作品中主要人物外貌敘事的演變比較,闡述了中國古代文學人物外貌特征的塑造原則、人物形象觀念、藝術思維的發展演變,進而探究各民族傳統觀念中人的外貌描寫特點、藝術手法。并通過探討“東蒙古說書中對女英雄的描寫”“東蒙民間說唱的一種”對蒙古民間藝人說唱故事、蒙古本子故事進行了深入研究。“中國中世紀文學中的體裁”則顯示出李福清對中國文藝學“體裁”理論概念的認知。
(俄羅斯)李福清 ·史學理論 ·26.3萬字
“名物新證”所追求的“新”,第一是研究方法。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于一身的考古學異軍突起,為名物學的方法革新賦予了最為重要的條件。第二是研究層次的深化以及研究內涵的豐富。由單純對“物”的關注發展為“文”、“物”并重,即注重對“物”的人文意義的揭示與闡發。
揚之水 ·史學理論 ·28.7萬字
漢代四百余年,奠定了中華文明統一性民族精神的基礎,遂有漢族、漢語、漢字、漢文化、漢學諸名稱。建立在漢民族獨特文化基礎上的“漢學”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學術內涵。如漢儒的漢學、宋明的漢學、清代樸學的漢學,國外研究中國古代的“漢學”等。新漢學是站在現代學術的前沿,吸收中西學術成果與研究方法,根據中國的社會實踐與未來發展要求,重新研究與闡釋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學術再造。
朱存明 ·史學理論 ·26.3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刊發21篇文章,分作七個欄目: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方志學研究、域外漢學研究、當代史學評論,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前沿成果。
楊共樂 ·史學理論 ·26.6萬字
王爾敏從事研治史學六十余年,虛心自勉。今已至耄耋之年,仍探索不止,新著不斷問世。作者以為,梁啟超創“新史學”之后,后世學界未嘗循行梁氏道路。如三十年代沈兼士之論“新史學”,自指在語言學及史料學,未嘗一字提及梁啟超。于是在“新史學”之外別辟新路,故曰《演史開新別錄》。作者詳舉例證,論定國學中之史學一道。自漢代至民國,甚至當代史學;自史官司職至史料著作等,作者均有自己的見解。本稿收錄專題十五篇,均為最近新作,敘議平實公正,條理分明。
王爾敏 ·史學理論 ·15.6萬字
該叢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所文集,是從該所期刊《史學理論研究》中選取重要文章結集而成,共為五卷,分別為《唯物史觀與歷史研究》《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史家》《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理論研究的新問題·新趨向》。該文集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在發掘總結中國史學傳統中的理論遺產,介紹和總結中國國外史學理論發展經驗和當代趨勢,促進中國國內外史學理論交流,培植史學理論人才,促進符合中國情況的史學理論體系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夏春濤主編 ·史學理論 ·30萬字
《文化傳播與文化建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2輯,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重要學術研究論文13篇。本輯收入美國史學者李劍鳴、法國史學者郭華榕和洪慶明、羅馬史學者劉津瑜等多位知名學者的精彩文章,力圖從文化的傳播、接受,以及建構的角度,呈現當下世界史研究的新發展、新趨勢和新史料,視角豐富多元,不僅能反映國內外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能呈現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極具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是“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啟示: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合集。專家學者圍繞”海陸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建設、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理念及政策、中國與東亞的關系、航線變遷與中外經濟社會的交流共生、宗教與文化交流、青年學者論壇等多個專題撰寫了論文,包括《略論古蜀藝術形式與近東古文明的關系》、《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對當代“路”建設的啟迪——以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為例》等論文。
萬明 曲金良 修斌主編 ·史學理論 ·30.9萬字
《世界漢學》旨在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梁,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全書分“漢學視閾”、“漢學名家”、“經典釋讀”、“藝術史辨”、“文學對話”、“文獻鉤沉”、“漢語研究”、“學者訪談”等版塊。
耿幼壯 楊慧林 ·史學理論 ·26.7萬字
《世界歷史評論》是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陣地、新平臺,每年兩輯,全面展現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新動態、新發展、新成果;劉家和先生特別題字,發表劉津渝、黃洋、張巍等多位學者重要研究成果,特別收錄古希臘羅馬文化大家王煥生、張竹明的訪談與講座。《古典學在中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5輯,主題為“古典學在中國”,分為“專論”“評論”“書評”“訪談”和“文獻與史料”五個欄目,主要研究希臘、羅馬知識在中國傳播的情況。本輯收入王煥生、張竹明、劉津渝、黃洋、張巍、等諸位名家的精彩文章19篇,黃洋論證了雅典民主政治事實上并非僅為下層公民的統治,精英階層也起了關鍵的作用,劉津瑜等梳理古羅馬詩人奧維德作品在歐美的校勘、譯注和研究歷程以及在中文世界的翻譯、研究情況,白鋼研究了口傳詩歌理論視野下的荷馬史詩及其“深度”,視角豐富多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1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