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絲綢之路,是商業貿易之路,也是東西對話之路,是友好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書作者從西安、碎葉、撒馬爾罕、布哈拉、伊斯坦布爾,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現場;并通過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銘記的經歷,比如青海都蘭吐蕃大墓的發掘,對海底沉船“黑石號”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現場,讀出土文物,親眼見證遙遠的歷史,親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書有大量考古現場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視覺盛宴。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7萬字
劉未,男,1979年生,遼寧遼陽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宋元考古教學和研究。出版《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專著一部,發表《宋代皇陵布局與五音姓利說》、《蒙元創建城市的形制與規劃》、《中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沉船所見宋元貿易陶瓷》等論文近三十篇。
劉未 ·文物考古 ·18.9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上編,商代考古的論文14篇,既從宏觀上總結數十年來殷墟地區商代考古發掘的收獲,也從微觀上對殷墟發掘中發現的一些遺跡(如基址、墓葬、車馬坑等)及遺物(如青銅禮器、兵器、刀等)進行具體的研究。下編,甲骨學與文字學的論文26篇,內容涉及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釋、研究;論述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并將二者結合來研究甲骨文的字義及卜辭中的相關內容,進而探討商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對殷墟出土的陶文進行整理與研究;對中國文字起源問題進行探索。本書運用甲骨文與考古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商代考古與甲骨學中的問題,研究方法較科學,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劉一曼 ·文物考古 ·44.7萬字
本書是學部委員文集的一本,張長壽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是我國知名的商周考古學家,本書匯集了張長壽先生在青銅器、玉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這些文章都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尤其是商周考古學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在青銅器和玉器的研究難題的解決方面,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本書的出版,對于后學繼承前輩的學術十分重要。
張長壽 ·文物考古 ·15萬字
良渚文明是中國第一個進入早期國家的區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將良渚古城遺址載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一本記錄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遺歷程的大眾讀物,作者用“考古發掘式的寫法”、從城墻、低壩、王陵這三塊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個方面:復雜的王國古城、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統、超精微雕刻具有統一精神信仰內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產;良渚考古80余年的歷程:良渚的初始發現、良渚王墓的發現過程、良渚古城的發現、良渚水利系統的發現;良渚申遺的歷程:良渚申遺文本的產生、良渚申遺評審、見證良渚申遺成功等等。
馬黎 ·文物考古 ·9.2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序,匯集了作者近年來在西域考古與藝術方面的研究成果。內容涉及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遺物所見古代冶金技術的傳播、古代西域民族遷徙和重新分布對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的影響、西域都護府遺址的發現,以及珠寶藝術與中外文化交流等問題。全書以考古材料為依據,結合扎實的文獻考證和實地踏查,對目前學界存在爭議的一些學術問題得出了獨到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其中關于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與史前絲綢之路的論述,已引起了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林梅村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泱泱中華,國寶無限。但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變中,有許多國之瑰寶消亡不見。本書講述的是一些國寶流失不見的故事,或流失于海外,或消失于人家,從大家的視線消失。比如,身首異處的“罍中之王”——商皿天全方罍,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等。本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6萬字
本書從學科本質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藝術考古”的屬性、方法、呈現、材料以及應用等理論問題,集中地回應了近年來的學術熱點,回顧了考古界、藝術史界對于“藝術考古”的專業性質、方法論等問題的諸種看法,對其中較有爭議的觀點進行剖析,并分析了藝術考古研究近年發展的新趨勢,討論緊扣學術前沿,指出當代文化語境中,圖像的呈現方法與材料的合理利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練春海 ·文物考古 ·12.5萬字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治人民。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
許宏 ·文物考古 ·6.3萬字
山東作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石刻數量大,分布廣,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豐富,見證了山東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是一部鐫刻于石的山東通史。本書主要依據具有代表性的曲阜儒家石刻、濟寧漢代畫像石、泰山封禪石刻、高密與淄川鄭公祠石刻等,對孔子及后裔、漢代山東社會、唐玄宗與宋真宗泰山封禪、鄭玄與范仲淹歷史形象的演變等問題進行考察,從而讓山東古代社會歷史以更清晰、更完整、更真實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
孟凡港 ·文物考古 ·28萬字
本書包括革命中心、中流砥柱、紅色心臟、時代潮頭、精神家園、勝利旗幟六章內容,選取近百幅歷史照片、圖表,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描繪了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革命史。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回顧往昔崢嶸歲月的紅色記憶,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圣地,追隨革命先烈的足跡,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9萬字
秦風楚韻多元薈萃:安康博物館,以安康博物館陳列展覽為基礎,專題呈現了安康的人文和自然全貌。以歷史時代為脈絡,結合安康歷史重大節點、重大事件、特色展品,展示安康古代人文概貌;以特色資源為基礎展示安康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安康三線建設歷程展”“安康博物館館藏特色書畫展”反映安康建設發展的重要歷程和館藏特色文物。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4萬字
新疆天山地帶歷史文化積蘊豐厚,是古代西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綿延千里的天山走廊是連接中國內陸與中亞的重要通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本書擬通過新疆天山沿線的歷史遺跡和遺物,特別是近三十年來新疆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的成果,闡述天山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天山立傳。天山走廊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錯地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孕育出獨特的文明形態,使其成為歷史上諸多古代民族活動的舞臺。
張弛 ·文物考古 ·10.3萬字
秦封泥是復原秦代職官制度、地理制度極為重要的出土文獻。由于其多為盜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國內外公私藏家,陸續發表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網頁,造成學者利用的巨大困難。有鑒于此,《秦封泥集存》對已公布的秦封泥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根據封泥拓片、照片等內容進行去重處理,以求獲得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種、數量等信息,這將對秦的職官郡縣構成、變化以及秦的歷史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劉瑞編著 ·文物考古 ·18.1萬字
2008年,清華大學通過校友捐贈,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通稱清華簡,由于清華簡是一批以經、史類典籍為主的竹簡書籍,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自入藏之日起就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本書是第一部有關清華簡的普及性學術著作,通過對清華簡各方面情況的全方位介紹,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體會到清華簡的獨特魅力。
劉國忠 ·文物考古 ·27.9萬字
《六千零一夜》從知識考古學角度,講述了作為“知識”的古埃及,過去6000多年間在東西方語境中構建和演化的歷程。從月亮神和亡靈書,到弗洛伊德書桌上的小雕像;從尼羅河和圖坦卡蒙陵墓,到拉斯維加斯的金字塔形賭場;從神廟古跡和英國“冒險家”,到歌手蕾哈娜的伊西斯女神文身;從史料中的克婁巴特拉和愷撒,到油畫與好萊塢電影中的埃及艷后……作者剖析了那些關于埃及的異彩紛呈的故事背后,敘述者或主角的不同態度和目的,帶領讀者認識金字塔以外的古埃及。知識考古學是當代西方思想的前沿話題之一,本書則是這些最新思想成果的集中呈現和運用。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將重塑腦海的埃及印象,更能學會一種思考問題、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英)克里斯蒂娜·里格斯 ·文物考古 ·14.9萬字
《圖坦哈蒙: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托馬斯·霍溫在研讀了各種相關文獻,查考了卡特的日記、筆記、信件,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保存的大量檔案資料之后,發現了圍繞圖坦哈蒙墓發掘前前后后的許多矛盾之處,《圖坦哈蒙: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真實復原了圍繞圖坦哈蒙墓發掘背后的活生生的不為人知的故事。相比其他書籍而言,本書讀起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令我們耳目一新。
(美)托馬斯·霍溫 ·文物考古 ·23.1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蔡美彪先生所著,于195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次為1955年修訂版。元代白話碑的碑文大都是譯自元代蒙古語的公牘,是一種有價值的原始史料。元代白話碑的價值,可以從語言學和歷史學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是語言學上的價值。元代的各種公牘,大都是先用蒙古文寫成,然后再譯為漢文白話。這種白話,雖然由于翻譯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和當時的實際漢語完全一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元代的白話口語狀況,成為研究元代漢語史的一種很好的資料。本書就是此類資料的相關整理。
蔡美彪編著 ·文物考古 ·12.1萬字
本書《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是《中華流失文物迷蹤》系列的第一輯,它通過一個個專題,講解了我國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共分為四個專題,分別為“圓明園大劫難”“紫禁城的黃昏”“在漫長的古道上”“從云岡到龍門”。本書具有較強的資料性,圖文并茂,對中華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流失情況進行追蹤。由于作者是一些事件的親歷者,說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具有可讀性。書中對珍貴文物的創作、流傳、收藏等情況細加梳理,對其流失情況進行追蹤,其中涉及諸多文史類知識,能使讀者開卷有益。本書對中華流失文物的探尋和追索,就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保全,對民族根系的維護。全書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牛憲鋒 ·文物考古 ·1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