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中市漢臺區志(1990—2010)》由漢中市漢臺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負責編纂,這部志書既是《漢中市志》的續志,也是漢臺區設區以來的首部志書。這部志書橫陳百業,縱述史實,編纂工作歷經五年,內容涵蓋漢中市漢臺區自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較為詳備地記述了漢中市漢臺區自1990年至2010年這二十年來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旨在見證歷史、以史為鑒、啟迪后人,是一部較為全面、翔實的資料性科學志書。
漢中市漢臺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69.1萬字
蔡雪村,原名蔡振德,陜西省神木縣城關人。1924年在天津南開中學上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留學蘇聯。1926年回國后,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為了紀念神木縣這位杰出的革命家,政協神木縣委員會將蔡雪村的作品和一些學者對蔡雪村的研究成果集結成書。蔡雪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過梳理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農民戰爭,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歸納了中國農民戰爭的規律以及對生產力的影響,被譽為當時很有分量的歷史著作。
政協神木市委員會 ·地方史志 ·32.5萬字
《2019中國陜西》一書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全書分五部分介紹陜西2017年各方面的成就。一、《美麗篇》。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旅游資源;二、《活力篇》。包括豐沛資源、創新動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三、《幸福篇》。包括: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巡禮。四、《開放篇》。包括: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開發區建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五、《附錄》。包括:重點規劃、陜西精華旅游戰略、陜西風味小吃、陜西特產。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方史志 ·3.9萬字
《四川舊事》屬于與《成都舊事》為姐妹篇。全書用生動的故事、圖文并茂講述了巴山蜀水的一些名勝典故、街巷園林、風土人情;敘述了一些歷吏人物的趣聞軼事;介紹了四川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事件、史實或人物,具重要史料價值。本書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1方面敘述了巴山蜀水的一些名勝典故、街巷園林、風土人情。如《千年古城瞬間消失》,生動再現了1933年四川疊溪大地震造成滄海桑田巨變,讀者看后一定會感到驚心動魄。又如《峨眉山“九老洞”奇聞》,不但講述了歷史掌故,記載了1983年三個男女大學生入洞遇險被困十二天僥幸被救的經過,還披露了少為人知的洞內發生的種種離奇事件……
鄭光路 ·地方史志 ·12萬字
河西寶卷是流傳于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寶卷,是中國寶卷的一個地域分支。寶卷的遠源是敦煌俗講,近源是宋元佛教科儀、懺法。河西寶卷可分為宗教寶卷和民間寶卷兩類,主要宣揚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道德思想。河西寶卷反映了中國傳統婚姻、家庭觀念的多元化構成,是封建時代多種婚姻家庭觀的歷史積淀。河西寶卷作為一種獨特的口頭傳統,其話語表達、結構安排、說唱形式、內容情節等均具有很強的程式性。河西寶卷的說唱結構繼承了民間教派寶卷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征。河西寶卷是民眾念唱的底本,其信仰、教化、娛樂等社會功能是通過聚眾口頭說唱發揮出來的,口頭屬性是河西寶卷的本質屬性,活態傳承是河西寶卷最根本的傳承方式。
李貴生 王明博 ·地方史志 ·19.4萬字
海南農墾的產生、發展、存在與命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中國當代史和海南歷史密切相關。海南農墾發軔于中蘇橡膠合作,經歷了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等時期,一路顛簸走來,前進與發展是其永遠的主旋律。海南農墾的每一次發展與變革,對于海南社會歷史、土地開發、人口增長、生產關系改造、基礎設施完善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閆廣林 沈琦 ·地方史志 ·20.4萬字
北京作為建都史長達八百余年的古都,古跡遍布。這些古跡與皇權,特別是明清兩朝的皇室政治息息相關,成為當時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探尋這些古跡的歷史,便是重現那一時期封建王朝不同的歷史側面。本書選取了故宮、景山、頤和園、圓明園、天壇等近二十處北京最重要的古跡,將這些古跡的前世今生、將曾在這里上演的政治風云娓娓道來,讓讀者重回歷史的現場并體會到古跡中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作者曾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專研清史,這樣的專業背景使他能撥去歷史的迷霧,剔除其中戲說的成分,呈現出歷史的原貌。
竇欣平 ·地方史志 ·16.7萬字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陜西改革開放大事記》,即是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奉上的一份獻禮。全書主要以編年體條目的形式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大工作以及重要活動。通過這本大事記,呈現了陜西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史料價值。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6.4萬字
地名具有活化石一般的重要意義,東北地區作為古代不同民族的聚居區,其地名因不同族群的歷史文化和語言而呈現極為復雜的情況。作者潛心研究哈爾濱地名含義,提出了“天鵝論”的觀點,并逐漸摸索出東北地區歷史地名系統研究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即對東北地區地名系統的研究應從語詞性質、語源、語境和語音四個維度對其進行綜合考證和研究。作者在哈爾濱城史紀元的問題上,將地名的研究與城史紀元的研究相結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王禹浪 ·地方史志 ·18.6萬字
梓潼歷史悠久,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置縣。文昌文化的發源地七曲山大廟、漢代李業闕和臥龍山唐代摩崖石刻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百里程十萬樹”的蜀道翠云廊穿境而過,核工業基地舊址“中國兩彈城”和眾多的紅軍遺址使全縣形成了“兩城、三山、一水”的旅游風景大格局。《梓潼史話》向讀者介紹了梓潼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的歷程,展示了梓潼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間文化和文物古跡。
梓潼縣地方志辦公室編著 ·地方史志 ·6.5萬字
武漢四中·博學中學是一所曾創造過3個世紀教育輝煌的百年老校,是學校師生們共同潛心著寫的教育詩章。本書是在查閱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并進行大量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整理完成的,史料真實,表達樸素,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書中最大的亮點是“厚重博學”部分,不僅是對史話題材的創新,而且是回歸教育本質,對教育人以及被教育者的教育地位的認定。
朱天元 王先海 ·地方史志 ·7.9萬字
《中山傳:偉人故里千年香山》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之一。從地理根脈、獨特的城市精神、在各個領域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首創奇跡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飲食文化等多方面入手,以有限的篇幅聚焦這座城市最集中、最鮮明、最亮麗的歷史、精神、文化、特色,系統呈現這個以世紀偉人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全貌。從香山到中山,從大海到平原,從“鐵城”到都市,因海而生,向海而長。兩位作者結合自己對中山歷史文化的多年思考和現場體察,敘述這座“海上絲路”重要的節點城市在近千年的成長中,成為一個中國人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橋頭堡,在中西文化、經濟的溝通和交流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丘樹宏 黃剛 ·地方史志 ·16.5萬字
《神木縣志(1987—2012)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依法修志、實事求是、質量第一”的原則,力求打造精品良作,起到“以史鑒今、啟迪后人”和“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本志記述轄區1987年至2012年神木縣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狀況,由綜述、大事記、分編以及附錄等部分組成。《神木縣志》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是對神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面系統總結和梳理,充分展示了神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人們了解和研究神木縣情的案頭書,也是一部有益當代、惠及后世的重要歷史文獻。
神木縣史志編纂委員會 ·地方史志 ·54.8萬字
本書系統、全面地記述了紫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武裝斗爭,建設革命老區的歷史,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紫陽人民發揚老區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本書注重地方特色,運用唯物史觀,實事求是地記述了紫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發展縣域經濟、地域文化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挖掘和宣傳紫陽革命老區“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老區精神。
紫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地方史志 ·24萬字
哈爾濱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與共生的城市,華洋雜處與中西交融。作為鐵路樞紐的哈爾濱是一個依水而定、因路而興的城市。城史紀元是哈爾濱城市史研究的一個關鍵性和節點性問題。俄僑等僑民是這座城市變遷的見證者與“建設者”。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三條路徑(法國、日本與俄國)的結合點。哈爾濱作為一個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國史、世界史和國際關系史等的學術價值更是自不待言的。
高龍彬 ·地方史志 ·27.3萬字
本書側重于制度變遷與鄉村社會結構性變遷的相關性研究。既著眼于歷史變遷的縱向展開,力求從整體上把握20世紀前期制度性變遷所引致的鄉村社會演變的基本軌跡和發展脈絡,又著力于區域角度的橫向展開,以揭示不同社會、文化要素在鄉村變遷中的作用與意義。同時在相對比較的意義上力求透過社會、經濟、文化的地域差異揭示隱含其后的共趨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過區域演進的不平衡性呈現整體歷史進程的同質性意義。
王先明 ·地方史志 ·46.5萬字
本書采用紀事體本末,從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藝、文學、教育、生態八個方面,分門別類記述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山西發生的影響華北乃至全國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旨在展示山西全面抗戰和全民抗戰的歷史過程和整體風貌,認識山西在全國抗戰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重大歷史價值。全書共八篇,篇下有目,或一篇多事、或一事多點,既是歷史的再現,也是當下的啟迪,更是未來的思考。
楊茂林 ·地方史志 ·63.9萬字
《東北史綱》是傅斯年在“九一八”事變后心焦如焚的情緒下趕出來的作品,主要是為了說服國聯李頓調查團東北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此書大概旨在根據史書之記載證明東北屬于中國,以駁斥日人“漢蒙在歷史上非支那領土”之謬論。
傅斯年 ·地方史志 ·6.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多學科相交叉的方法,以黃河流域晉陜兩省歷史文化名村為研究對象,在對傳統村落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古村鎮保護、發展與減貧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古村鎮保護的思路、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
李仙娥等 ·地方史志 ·20.3萬字
本書以絲路重鎮固原為研究對象,以絲綢之路的興衰為研究視角,系統探究了古代固原地區行政區劃沿革、軍事地位嬗變、經濟開發、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與傳承等方面的歷史變遷軌跡。在此基礎上全面論證了歷代王朝經略西北邊疆政策得與失的經驗教訓,闡釋了古代固原地區由邊地演變為腹地的歷史過程。
李世榮 ·地方史志 ·2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