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謝 更新時間:2020-08-19 10:21:09
- 后 記
- 十、令人發指的化學戰
- 九、慘絕人寰的生物戰
- 八、日軍不擇手段地搶奪鹽業資源
- 七、“以人換煤”的血腥政策
- 六、日軍的“國防資源的有效獲得”掠奪性政策
- 五、日軍華北開發公司的掠奪計劃
- 四、日軍“四三木廠”與森林資源掠奪
- 三、日軍在山西強迫種植罌粟
- 二、“棉花增產運動”
- 一、“囚籠政策”與晉東北的“無人區”
- 第八篇
- 十六、形式多樣的反奴化教育斗爭
- 十五、“里紅外白”的汾南抗日學校
- 十四、培養高級親日分子的留日教育
- 十三、日偽以奴化教育為核心推行的社會教育
- 十二、披著“新民”外衣的奴化學校
- 十一、偽教育行政機構實施的奴化教育
- 十、緊切抗戰主旋律的社會教育
- 九、民族革命大學的興衰
- 八、山西大學南遷克難、堅持辦學
- 七、晉西南抗戰時期的中等教育
- 六、第二戰區普及義務教育
- 五、轟轟烈烈的冬學運動
- 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干部學校
- 三、敵后根據地重建、鞏固和發展初等教育
- 二、日本侵略者對教育資源的毀滅性破壞
- 一、民國教育模范省——山西
- 第七篇
- 十七、“七七七”文藝獎金征文
- 十六、抗戰文藝全面開花
- 十五、抗日將領在山西的抗戰詩篇
- 十四、晉綏新文學作家群
- 十三、《呂梁英雄傳》的創作和問世
- 十二、人民作家趙樹理
- 十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傳入山西
- 十、太行詩社集聚起的詩人群體
- 九、本土作家筆下的第二戰區
- 八、產生在日軍大“掃蕩”中的文學作品
- 七、來到民族革命大學的作家們
- 六、來自重慶的作家戰地訪問團
- 五、作家們的隨軍戰事記錄
- 四、第二戰區的抗戰文學刊物
- 三、西北戰地服務團來了
- 二、追悼魯迅、春在何方
- 一、榴花初開、晉人拓荒
- 第六篇
- 山西抗戰紀事(三卷)
- 二十一、走進呂梁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
- 二十、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日宣傳隊
- 十九、新節日點燃新希望
- 十八、淪陷區和根據地的春節兩重天
- 十七、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報紙
- 十六、從根據地發往敵占區的報刊利器
- 十五、太岳敵后根據地的報刊出版活動
- 十四、太行敵后根據地的報刊出版工作
- 十三、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報刊出版斗爭
- 十二、晉察冀敵后根據地的抗日出版活動
- 十一、流傳在敵后根據地的抗戰歌謠
- 十、左權小花戲、民歌成了斗爭武器
- 九、融入抗戰精神的襄武秧歌
- 八、賀龍與戰斗劇社
- 七、活躍在敵后的太行山劇團
- 六、新秧歌劇和新歌劇的興起
- 五、抗戰戲劇積極服務對敵斗爭
- 四、抗大總校、前方魯藝合演《黃河大合唱》
- 三、《游擊隊之歌》在臨汾誕生記
- 二、蕩氣回腸的《在太行山上》
- 一、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的文化侵略活動
- 第五篇
- 二十五、日軍在山西實施對外貿易管制
- 二十四、日偽政權在山西強化金融侵略
- 二十三、日偽政權聚斂財政的政策
- 二十二、日軍在太原、大同等地進行商業壟斷
- 二十一、日本為軍需服務的軍管輕工企業
- 二十、日軍以軍管名義掠奪工業產品
- 十九、日軍對山西煤炭資源的壟斷和掠奪
- 十八、日偽掠奪糧食實行“糧食配給”
- 十七、日軍“以戰養戰”掠奪農產品
- 十六、日偽掠奪山西經濟資源的統治機關
- 十五、第二戰區的金融活動
- 十四、第二戰區的“自給自足”政策
- 十三、第二戰區的“公營企業”
- 十二、敵后根據地發行抗幣和統一貨幣
- 十一、敵后根據地的銀行建設和金融發展
- 十、敵后根據地的開源節流措施
- 九、另一條戰線:與日寇進行商業斗爭
- 八、支持抗戰與改善民生并舉的工業經濟
- 七、由小到大:山西敵后根據地的紡織業
- 六、敵后根據地的煤礦生產和制度變革
- 五、從修理到制造:敵后根據地的軍事工業
- 四、敵后根據地進行的糧食戰和棉花戰
- 三、敵后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與互助合作
- 二、減租減息: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
- 一、白手起家:敵后根據地初建時的經濟
- 第四篇
- 十八、山西抗日女英雄
- 十七、山西婦女在爭取解放中走上抗日戰場
- 十六、慰安婦:被侮辱、被損害的群體
- 十五、晉西北根據地的擁軍優撫運動
- 十四、山西武林人士救國圖存
- 十三、山西開明士紳支援前線
- 十二、敵后根據地頒布條例改革婚姻制度
- 十一、改造“二流子”運動
- 十、敵后根據地的救災與醫療
- 九、敵后根據地的禁煙運動
- 八、日軍利用鴉片毒化山西
- 七、回民義勇隊中的抗日英雄
- 六、五臺山佛教救國同盟會“上馬殺賊”
- 五、山西宗教界人士參加保家衛國斗爭
- 四、日軍利用宗教的侵略和掠奪活動
- 三、人民群眾中生長著的抗日意識
- 二、日軍暴行造成的痛苦記憶
- 一、日軍入侵后的百姓生活
- 第三篇
- 山西抗戰紀事(二卷)
- 二十八、山西抗戰中的國際友人
- 二十七、歸國華僑投身山西抗戰
- 二十六、犧牲在山西戰場上的國軍將領
- 二十五、八路軍女情報科長
- 二十四、八路軍眾將領群聚山西
- 二十三、晉綏民兵書寫的人民戰爭
- 二十二、成成中學舉校投筆從戎
- 二十一、工人武裝自衛旅在硝煙中成長壯大
- 二十、晉綏軍區1944—1945年秋春攻勢戰役
- 十九、沁源圍困戰
- 十八、日軍“C號作戰計劃”覆亡始末
- 十七、中條山大會戰
- 十六、百團破襲大戰
- 十五、第二戰區發動“冬季攻勢”
- 十四、晉綏軍轉戰晉西南
- 十三、中國軍隊堅守黃河北岸
- 十二、呂梁山三戰三捷
- 十一、晉東南反擊“九路圍攻”
- 十、突襲神頭嶺
- 九、苦戰娘子關、保衛太原城
- 八、連環伏擊七亙村
- 七、夜襲陽明堡
- 六、忻口戰役
- 五、中國軍隊死守崞縣、原平
- 四、平型關戰役
- 三、大同會戰
- 二、第二戰區南口爭奪戰
- 一、山西敵后抗戰與《論持久戰》思想
- 第二篇
- 十九、白求恩大夫在五臺
- 十八、第二戰區推行“兵農合一”政策
- 十七、日軍誘降與閻日談判
- 十六、閻錫山恢復省黨部、組織“同志會”
- 十五、第二戰區從聯共抗日到“晉西事變”
- 十四、日軍在淪陷區實施“以華制華”政策
- 十三、加強抗日根據地黨的“一元化”領導
- 十二、山西敵后根據地“廉潔政府”建設
- 十一、“整風運動”與山西抗日根據地的黨的建設
- 十、山西敵后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政策
- 九、晉冀豫根據地改造舊政權、建設新政權
- 八、晉察冀根據地進行“三三制”民主建政實踐
- 七、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開創和建設
- 六、日軍“治安肅正”計劃與根據地“反掃蕩”斗爭
- 五、戰略相持階段山西敵后根據地“反蠶食”斗爭
- 四、八路軍在山西開創敵后抗日根據地
- 三、八路軍依托山西開展敵后游擊戰爭
- 二、劉少奇在山西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 一、中共中央、毛澤東部署華北敵后抗戰
- 第一篇
- 緒論:山西抗戰歷史透視
- 編輯說明
- 序
- 山西抗戰紀事(一卷)
- 封面
- 封面
- 山西抗戰紀事(一卷)
- 序
- 編輯說明
- 緒論:山西抗戰歷史透視
- 第一篇
- 一、中共中央、毛澤東部署華北敵后抗戰
- 二、劉少奇在山西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 三、八路軍依托山西開展敵后游擊戰爭
- 四、八路軍在山西開創敵后抗日根據地
- 五、戰略相持階段山西敵后根據地“反蠶食”斗爭
- 六、日軍“治安肅正”計劃與根據地“反掃蕩”斗爭
- 七、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開創和建設
- 八、晉察冀根據地進行“三三制”民主建政實踐
- 九、晉冀豫根據地改造舊政權、建設新政權
- 十、山西敵后根據地實行精兵簡政政策
- 十一、“整風運動”與山西抗日根據地的黨的建設
- 十二、山西敵后根據地“廉潔政府”建設
- 十三、加強抗日根據地黨的“一元化”領導
- 十四、日軍在淪陷區實施“以華制華”政策
- 十五、第二戰區從聯共抗日到“晉西事變”
- 十六、閻錫山恢復省黨部、組織“同志會”
- 十七、日軍誘降與閻日談判
- 十八、第二戰區推行“兵農合一”政策
- 十九、白求恩大夫在五臺
- 第二篇
- 一、山西敵后抗戰與《論持久戰》思想
- 二、第二戰區南口爭奪戰
- 三、大同會戰
- 四、平型關戰役
- 五、中國軍隊死守崞縣、原平
- 六、忻口戰役
- 七、夜襲陽明堡
- 八、連環伏擊七亙村
- 九、苦戰娘子關、保衛太原城
- 十、突襲神頭嶺
- 十一、晉東南反擊“九路圍攻”
- 十二、呂梁山三戰三捷
- 十三、中國軍隊堅守黃河北岸
- 十四、晉綏軍轉戰晉西南
- 十五、第二戰區發動“冬季攻勢”
- 十六、百團破襲大戰
- 十七、中條山大會戰
- 十八、日軍“C號作戰計劃”覆亡始末
- 十九、沁源圍困戰
- 二十、晉綏軍區1944—1945年秋春攻勢戰役
- 二十一、工人武裝自衛旅在硝煙中成長壯大
- 二十二、成成中學舉校投筆從戎
- 二十三、晉綏民兵書寫的人民戰爭
- 二十四、八路軍眾將領群聚山西
- 二十五、八路軍女情報科長
- 二十六、犧牲在山西戰場上的國軍將領
- 二十七、歸國華僑投身山西抗戰
- 二十八、山西抗戰中的國際友人
- 山西抗戰紀事(二卷)
- 第三篇
- 一、日軍入侵后的百姓生活
- 二、日軍暴行造成的痛苦記憶
- 三、人民群眾中生長著的抗日意識
- 四、日軍利用宗教的侵略和掠奪活動
- 五、山西宗教界人士參加保家衛國斗爭
- 六、五臺山佛教救國同盟會“上馬殺賊”
- 七、回民義勇隊中的抗日英雄
- 八、日軍利用鴉片毒化山西
- 九、敵后根據地的禁煙運動
- 十、敵后根據地的救災與醫療
- 十一、改造“二流子”運動
- 十二、敵后根據地頒布條例改革婚姻制度
- 十三、山西開明士紳支援前線
- 十四、山西武林人士救國圖存
- 十五、晉西北根據地的擁軍優撫運動
- 十六、慰安婦:被侮辱、被損害的群體
- 十七、山西婦女在爭取解放中走上抗日戰場
- 十八、山西抗日女英雄
- 第四篇
- 一、白手起家:敵后根據地初建時的經濟
- 二、減租減息: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
- 三、敵后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與互助合作
- 四、敵后根據地進行的糧食戰和棉花戰
- 五、從修理到制造:敵后根據地的軍事工業
- 六、敵后根據地的煤礦生產和制度變革
- 七、由小到大:山西敵后根據地的紡織業
- 八、支持抗戰與改善民生并舉的工業經濟
- 九、另一條戰線:與日寇進行商業斗爭
- 十、敵后根據地的開源節流措施
- 十一、敵后根據地的銀行建設和金融發展
- 十二、敵后根據地發行抗幣和統一貨幣
- 十三、第二戰區的“公營企業”
- 十四、第二戰區的“自給自足”政策
- 十五、第二戰區的金融活動
- 十六、日偽掠奪山西經濟資源的統治機關
- 十七、日軍“以戰養戰”掠奪農產品
- 十八、日偽掠奪糧食實行“糧食配給”
- 十九、日軍對山西煤炭資源的壟斷和掠奪
- 二十、日軍以軍管名義掠奪工業產品
- 二十一、日本為軍需服務的軍管輕工企業
- 二十二、日軍在太原、大同等地進行商業壟斷
- 二十三、日偽政權聚斂財政的政策
- 二十四、日偽政權在山西強化金融侵略
- 二十五、日軍在山西實施對外貿易管制
- 第五篇
- 一、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的文化侵略活動
- 二、蕩氣回腸的《在太行山上》
- 三、《游擊隊之歌》在臨汾誕生記
- 四、抗大總校、前方魯藝合演《黃河大合唱》
- 五、抗戰戲劇積極服務對敵斗爭
- 六、新秧歌劇和新歌劇的興起
- 七、活躍在敵后的太行山劇團
- 八、賀龍與戰斗劇社
- 九、融入抗戰精神的襄武秧歌
- 十、左權小花戲、民歌成了斗爭武器
- 十一、流傳在敵后根據地的抗戰歌謠
- 十二、晉察冀敵后根據地的抗日出版活動
- 十三、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報刊出版斗爭
- 十四、太行敵后根據地的報刊出版工作
- 十五、太岳敵后根據地的報刊出版活動
- 十六、從根據地發往敵占區的報刊利器
- 十七、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報紙
- 十八、淪陷區和根據地的春節兩重天
- 十九、新節日點燃新希望
- 二十、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日宣傳隊
- 二十一、走進呂梁的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
- 山西抗戰紀事(三卷)
- 第六篇
- 一、榴花初開、晉人拓荒
- 二、追悼魯迅、春在何方
- 三、西北戰地服務團來了
- 四、第二戰區的抗戰文學刊物
- 五、作家們的隨軍戰事記錄
- 六、來自重慶的作家戰地訪問團
- 七、來到民族革命大學的作家們
- 八、產生在日軍大“掃蕩”中的文學作品
- 九、本土作家筆下的第二戰區
- 十、太行詩社集聚起的詩人群體
- 十一、《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傳入山西
- 十二、人民作家趙樹理
- 十三、《呂梁英雄傳》的創作和問世
- 十四、晉綏新文學作家群
- 十五、抗日將領在山西的抗戰詩篇
- 十六、抗戰文藝全面開花
- 十七、“七七七”文藝獎金征文
- 第七篇
- 一、民國教育模范省——山西
- 二、日本侵略者對教育資源的毀滅性破壞
- 三、敵后根據地重建、鞏固和發展初等教育
- 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干部學校
- 五、轟轟烈烈的冬學運動
- 六、第二戰區普及義務教育
- 七、晉西南抗戰時期的中等教育
- 八、山西大學南遷克難、堅持辦學
- 九、民族革命大學的興衰
- 十、緊切抗戰主旋律的社會教育
- 十一、偽教育行政機構實施的奴化教育
- 十二、披著“新民”外衣的奴化學校
- 十三、日偽以奴化教育為核心推行的社會教育
- 十四、培養高級親日分子的留日教育
- 十五、“里紅外白”的汾南抗日學校
- 十六、形式多樣的反奴化教育斗爭
- 第八篇
- 一、“囚籠政策”與晉東北的“無人區”
- 二、“棉花增產運動”
- 三、日軍在山西強迫種植罌粟
- 四、日軍“四三木廠”與森林資源掠奪
- 五、日軍華北開發公司的掠奪計劃
- 六、日軍的“國防資源的有效獲得”掠奪性政策
- 七、“以人換煤”的血腥政策
- 八、日軍不擇手段地搶奪鹽業資源
- 九、慘絕人寰的生物戰
- 十、令人發指的化學戰
- 后 記
- 致謝 更新時間:2020-08-19 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