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是民族史話的代表作。出版以來雙效俱佳。此次我社拿到了專有版權。國家民委、文化部、公安部、國土資源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貴州省、四川省、江蘇省等把該書列為了重點推薦圖書。被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版司、國家圖書館評為全國黨員教育創新教材。先后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十大優秀作品、中國出版集團優秀常銷書、出版商務周報風云歷史書、中國寶石文學獎。2012年中國廣播文藝專家獎一等獎。
高洪雷 ·民族史 ·42.5萬字
《上下五千年》是作者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作的歷史教科書。《上下五千年》采用白話形式,敘述亦力求其具體,少作概括之辭,是當年使用面較廣,發行量最大的一部高中歷史教科書。《上下五千年》涉及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專門知識,都是一般工具書里不易查到的,全書用簡捷流暢的文字敘述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展,終篇則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依歸。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一部中國歷史的大百科全書,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至民國等各個時代,涵蓋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社會、民族、宗教等各個領域。
呂思勉 ·民族史 ·22.2萬字
在中國近代史上,甲午戰爭史是具有決定性、全局性和深遠性影響的一場重要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日兩國在近代的走勢。《甲午戰爭史》是海內外公認的“甲午戰爭研究第1人”戚其章先生的代表作。在《甲午戰爭史》中作者以數十年扎實研究為基礎,以極為嚴謹的態度,廣采中日及英文資料、檔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對戰爭的背景、過程和影響進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諸多細節和重要結論都成為該領域廣為接受的公論,是甲午戰爭研究領域重要的一部著作。《甲午戰爭史》史料淵富,考訂精嚴,書中史識不凡,多獨到之筆。作者把自己的智慧與心血都灌進了書里,這是他奉獻給讀者寶貴而真摯的貢品。一一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郭毅生本書引用的一手史料,為數甚多,達一百二十佘種,為其一大特色。對于中日甲午戰爭發生經過之敘述也十分詳盡,可以說是了解戰爭如何發生的好參考資料。——臺北政治大學教授,吳圳義眾所周知,戚其章先生是甲午戰爭史研究之第1人。……戚其章先生的成果,可以說不僅提高了甲午戰爭史研究的水平,而且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方面奠定了一個基礎。——日本拓殖大學教授,龜谷隆行
戚其章 ·民族史 ·46.2萬字
本書是以色列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對了解當代以色列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生活等具有重要價值。本書回答了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從哪里來,如何演變,經歷過怎樣的坎坷與輝煌,為什么會變成今天的以色列,今天的以色列又面臨著哪些問題和挑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引證了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參考了眾多知名以色列史家的學術觀點,并站在一個相對冷靜、客觀的視角闡述和評價了猶太復國主義、工黨政府、以色列右翼、移民與族群、文化轉型、政教關系、阿以沖突、中東和平等重要問題。作者巧妙而嫻熟地將以色列歷史重大的階段性轉型及以色列宏大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思潮的嬗變同精細生動的歷史人物、事件和情節的描述緊密結合在一起,讀來讓人感到鮮活而飽滿,同時又有重大的思想收獲。本書出版后贏得廣泛贊譽,獲得2012年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歷史類)和2014年阿茲列里研究所以色列研究最佳英(法)文圖書獎。
(以色列)安妮塔·夏皮拉 ·民族史 ·38.2萬字
本書以歷史為線索,系統描述猶太文化形成的過程,其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對世界文明產生的具體影響。本書從猶太文化的形成直至20世紀猶太文化逐漸發展光大進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并以一位中國學者的思想視野對猶太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做出了帶有理論性的理論界說。
徐新 ·民族史 ·32.7萬字
誰是猶太人?《圣經》為何會成為記錄一個民族起源的可靠史籍?以色列人是猶太民族直系的后裔嗎?本書以色列著名歷史學家施羅默·桑德引發全球熱議的代表作,也是一本批判性民族史,它拆解了猶太人的整套民族記憶架構,大膽地批判了人們廣泛接受的敘事和歷史話語,運用現代民主主義理論澄清了古老的神話。本書認為,大多數猶太人的故土遍布中東和東歐,這些分散的猶太人群體之間能形成一個猶太民族,進而成為一個猶太國家,原因只可能是因為,他們運用了被改編過的歷史。以色列人的民族認同具有強烈的排他性,這種情況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始自19世紀下半葉,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等發明出來的。無論是了解以色列的過去、中東的現狀,還是解決爭端、構想未來,本書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年度最勇敢著作”之一。——特里·伊格爾頓一本杰出的書……所有想了解當代中東的人都應閱讀這本書。——托尼·朱特融動情與學識于一體的書籍未必能改變政治局面,但假若它們可以,本書將是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以)施羅默·桑德 ·民族史 ·27.5萬字
本書充分汲取改革幵放40年來渤海國史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采用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方法,系統記述唐代渤海國興起、繁榮、衰落的歷史進程,全面梳理政治制度、經濟貿易、地理交通、對外交往、文化教育、民族習俗、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客觀評價重要歷史人物,考查論證若干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充分闡釋作者的見解。本書的特點是史料翔實,觀點鮮明,深入淺出,富有新意。
魏國忠 楊雨舒 ·民族史 ·39.7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該課題的結項成果。圍繞慕容鮮卑與五燕國史展開了一定探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和看法。如對慕容鮮卑的族屬、淵源、名號、遷徙;五燕政權的建立、發展、衰亡;各政權的政區、職官、經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北魏以后支系發展的線索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較深程度的揭示。十六國史研究,相對來講五燕的研究較弱,將五燕合起來作綜合研究的更少,本書可以說是對此進行的首次嘗試。這項成果在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方面,具有彌補不足、促進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的意義。
高然 ·民族史 ·30.7萬字
《最后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是對清代宮廷社會的全景式展現。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清代宮廷的物質文化、社會結構和禮儀制度。通過詳盡的資料整理和細致入微的考察,羅友枝全面展示了清代宮廷服飾、語言、飲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鮮明的民族風情,深度剖析了宮妃、皇子、仆從等清廷內部人員的權利體系和組織運作,詳細闡釋了登基、壽禮、祈雨、喪葬等公共或私人儀式的舉行辦法和信仰文化意義。《最后的皇族》討論的核心問題在于,清代為什么能夠建立統治并維系近三個世紀之久。作為發軔于明帝國邊陲的少數民族政權,清代統治集團如何治理文化背景和社會習慣均與己相異的眾多臣民,一直是學界熱議的話題。在《最后的皇族》中,羅友枝提認為,清代成功的原因,并非因為接受了占主體性地位的漢文化的同化,而是由于其巧妙地綜合了少數民族的統治風格和歷代中原王朝的制度政策。也因此,清朝宮廷治理和清代社會結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影響。《最后的皇族》結構清晰、內容充實,首次生動揭秘了清代的宮廷生活,是清史研究的里程碑。
(美)羅友枝 ·民族史 ·35.1萬字
11世紀中葉,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開始勃興,1115年建立金國,僅用十余年時間先后滅遼亡宋,成為強大的北方王朝。金國都城在東北的近四十年間,是東北地區空前發展時期。中央集權國家完成了由女真舊制向中原式三省六部制的變革,地方基本完成了羈糜制向行政統轄制度的轉型,形成了以府州縣與猛安謀克制度并行的雙重統治體系。耕地面積、農業與手工業技術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儒家文化廣泛傳播,國家層面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基層社會呈現出多族文化交融的特點,東北與中原在各個方面的“一體”關系日益緊密。
程妮娜等 ·民族史 ·36萬字
這是一部論文集,是作者長期理論思考并結合相關史料的研究成果選編,是近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難得的佳作。內容共分為四組:第一組凡七篇,泛論中國歷史上的族群認同、國家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二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認識歷史上的各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積極貢獻。第三組由五篇構成,以蒙古帝國、元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討論主題。納入最后一組的四篇論文,則分別考察族群認同在回族、滿族的形成和鮮卑拓跋部早期歷史的書寫之中的作用問題。
姚大力 ·民族史 ·32.6萬字
《極簡世界史》是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威爾斯撰述的一部世界歷史,它被稱之為“通俗世界史的扛鼎之作”,它像小說一樣好看、迷人,一定會讓你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威爾斯一生創作過許多作品,涉及文學、科學、歷史、社會、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而《極簡世界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歷史書籍的經典著作。在這本書中,作者以無比開闊的視野、輕快簡潔的筆調,將物種起源以來的人類歷史有條不紊地展現出來,寫作角度不拘泥考據,給讀者提供一個宏偉、寬廣的視野,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科普讀物。
(英)喬治·威爾斯 ·民族史 ·20.6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歷年所撰關于中古時期邊疆族裔問題的論文二十九篇,充分結合簡牘、石刻與傳統史料,分“邊裔與中心”“發現與想象”“名號與傳統”“墓志與歷史”四個主題,對于漢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歷史變遷、十六國北朝時期內入北族的政治發展與文化轉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調查與研究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精當的論說。全書材料充實,論述明晰,既有對于史料的深入挖掘、嚴謹考證,也有對于歷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實的史學功底和動人的史家情懷。
羅新 ·民族史 ·31.9萬字
本書意在通過對契丹早期史料的檢討、批判,從微觀(史實考證)、中觀(研究方法)、宏觀(總體認識)三個層次,對契丹早期史料加以再認識;并以此為基礎和出發點,深入契丹/遼本身,尤其是其統治集團阿保機家族對于契丹歷史記憶的塑造,進而嘗試對契丹建國前史進行一定程度的復原探索。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文本批判,下篇為史實重建,結語部分則以契丹早期史為例,討論其在史學研究中的典型意義。書末附錄對百年以來契丹早期史研究中的問題更新與范式轉換,進行了總結。
苗潤博 ·民族史 ·24.3萬字
這是一部跨越26年完成的親歷性紀實作品。作者以作家的視角,通過敏銳的觀察力,深邃的洞察力,生動形象的筆觸,以“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記錄了自己先后兩次在蘇聯和東歐的經歷與見聞,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慨。書稿共分為六章,分別為踏上征程、初到莫斯科、走進羅馬尼亞、在康斯坦察、布達佩斯之行、再訪莫斯科。書稿從一個側面映證出中國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也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穩妥而漸進的改革進行了熱情的謳歌。
莫伸 ·民族史 ·20.1萬字
通過對中國中古時期北族的政治名號的結構、功能和應用的分析,獲得一種整理中古北族史料的新方法,從而使一切北族專名(包括官名、族名、人名和地名)都變成可用于史學分析的資料,由此在中古北族史的領域內開辟出一個新領域。
羅新 ·民族史 ·22.2萬字
《金鏡:西羌國列王紀》是維蘭德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在維蘭德筆下,中國譯者從印度的語言中翻譯了這部講述西羌國從史前時代到建立大一統王朝,經由鼎盛期后逐漸走向衰落而徹底覆滅的“史書”。本書以印度斯坦蘇丹與其皇后和寵臣的后宮夜話作為敘事框架,通過不同人物之于西羌國歷史的視角、觀點和態度,構造了一部融匯政治、經濟、宗教、哲學以及道德訓導論述的文學思想巨著,深刻地闡發了維蘭德關于自然與德性,政治道德和政治體制以及制度和道德對于國家命運之影響的思想。以史為鑒,歷史上國家興亡的教訓,是后世統治者最好的鏡子。《西羌國列王紀》從印度斯坦宮廷的讀物到中國皇帝的另類“資治通鑒”,經翻譯成拉丁文后,維蘭德又把它譯成德文。本書不僅思想深邃,敘事手法上更有無數可圈可點之處。
(德)維蘭德 ·民族史 ·28.1萬字
《蒙古秘史》成書于1240年,是蒙古民族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學典籍,記載了蒙古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被中外學者譽為解讀草原游牧民族的“百科全書”,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名著。《蒙古秘史》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文獻價值,以及完整系統的文化價值,引起了世界很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研究熱潮,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秘史學”。本書作者薩·巴特爾以《蒙古秘史》的德性與教化思想為論題,對《蒙古秘史》所蘊含的的神話與歷史的共創精神、蒙古族倫理精神以及蒙古族傳統主導德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論述,以期讓讀者對《蒙古秘史》內在德性與教化思想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薩·巴特爾 ·民族史 ·22.6萬字
箕子是孔子所稱譽的殷代“三仁”之一。西周初年,箕子離開中原,東遷至朝鮮半島,周武王封其為朝鮮侯,以“八條之教”在當地施行教化。箕氏在朝鮮半島經營八百余年,是周的侯國。公元前4世紀末,宗周禮崩樂壞,燕侯等僭號稱王,朝鮮侯隨之自稱朝鮮王。秦朝建立后,箕氏服屬于秦,同時與齊、燕以及東胡等周邊勢力皆有所往來。公元前195年,燕人衛滿取代箕氏,成為朝鮮王,朝鮮進入“衛氏”統治時代。箕氏朝鮮對朝鮮半島的文明禮樂、經濟幵發等歷史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苗威 ·民族史 ·20.7萬字
夫余國是中國東北地區較早建立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本書利用了大量文獻資料,并佐以田野考古調查和考古發掘材料,論述了夫余國的族團起源、族屬、王權建立、與周鄰及中原王朝的關系,敘述了夫余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人物及滅亡。對夫余國的稱謂、名稱、建國時間、活動區域、王城的位置、考古文化等問題進行了考證,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這是一部采用二十四史編寫體例撰寫的全新的夫余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劉信君 鄧樹平 ·民族史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