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馬來人后裔在中國》是一本從歷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視角敘述馬來人與中國友好交往歷史的著作。從考古角度來講,馬來人的祖先是公元前1000年前從中國云南一帶沿瀾滄江不斷遷徙移民到馬來西亞半島及東南亞群島地區的。自鄭和七下西洋后,中國與馬來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吸引了各地區馬來蘇丹多次訪問中國。本書作者遍尋史料,或親往馬來人后裔在中國的幾處遺存地進行調查,基本厘清了馬來人與中國友好交往和互動的歷史。
劉寶軍編著 ·人類學 ·6萬字
在中國,戶籍制度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人口信息制度,往往還是制士處民、征收貢賦、規定祿食、興發力役、組織軍旅的基本依據。本書考察和討論了個人及由個人結成的團體的行動及其對制度框架特別是戶籍制度的影響,以期為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取向及個人、團體、國家行動的選擇和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通過對中國戶籍制度中變遷的解釋,檢驗、修正制度經濟學相關理論。
林浩 ·人類學 ·31.1萬字
人性的進化,其實是一部心靈上的自我超越史。弗雷澤歷時五載,揭示出人類思維進化的共同軌跡——“巫術→宗教→科學”。同時,弗雷澤在書中發問:當科學取代了巫術和宗教,它的發展前景是什么?人類命運的歸屬是什么?本書被稱為人類學的百科全書,從植物神,到動物神,再到科學,對世界各地的巫術、習俗娓娓道來,對文學、藝術乃至人類精神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英)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人類學 ·62.5萬字
20世紀人類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完成了從古典向現代的蛻變。60年代以來,其面目的多元化進一步加深,近年來雖有不少出色的研究,卻沒有了之前作為學派的中堅力量,導致學術理路蕪雜不精,更使學習者感到困惑。本書便是以改變人類學現狀這一使命為編輯宏旨,對20世紀的著作遺產加以整理,意在梳理學術脈絡,為讀者提供科學的人類學入門閱讀指南,使讀者準確把握人類學思潮的流變。作為一部導讀性的編著之作,本書勾勒出了20世紀西方人類學“故事”的主線。
王銘銘 ·人類學 ·53.1萬字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田雪原個人作品文集,收錄了田雪原1979~2018年發表的文章,共分為5冊,分專題進行論述,分別是解讀馬寅初新人口論;針對中國人口和勞動力過剩、鄉村人口比例高等特點,提出相應的政策選擇;人口“三三制”轉移的理論依據等;老年人口建立三養結合的框架體系;近年撰寫的緒論、前言等的集合等。全書共約140萬字,篇幅較大,觀點明晰,集中體現了作者近年對人口政策等問題的研究和反思。
田雪原 ·人類學 ·157萬字
女性主義是什么?為什么我們需要女性主義?如何用女性主義進行思考?圍繞上述種種問題,日本著名學者上野千鶴子與知名漫畫家田房永子,開始了一場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課堂。她們用幽默的語言、傳神的漫畫,回溯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程,暢談母女關系、性、工作、婚戀、育兒等日常生活中的議題,駁斥關于女性的刻板偏見。這堂課不僅開啟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訴我們:女性主義,不僅僅關乎女性,更關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日)上野千鶴子 田房永子 ·人類學 ·6.9萬字
“過日子就是過孩子?!薄叭嘶钪褪菫榱税讶兆舆^好。”黃炎村農民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了其對生活意義的樸素理解。本書在描述農民生活故事的同時,闡釋了他們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生活方式。“過日子”既是對農民日常生活邏輯的生動寫照,又是對傳統小農生活倫理的高度概括。
陳輝 ·人類學 ·15.5萬字
該書講述了一個苗族家庭從老撾叢林到泰國難民營再漂洋過海移居美國的歷程。作者以清新雋永又不失機智聰明的筆調向我們述說了包括自己家庭在內的海外苗族數代人跨國跨世紀的流散經歷以及執著追求美好家庭生活的心路歷程。作品將個人歷史與民族記憶結合起來,折射了一個民族的命運遭遇,可以說是30年來海外苗族輾轉遷徙的史詩長卷。它還透過一個美國苗族家庭顛沛流離的生命旅程展現出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也為讀者呈現了當代海外苗族群體對其民族文化與民族身份的認同與焦慮。同時,作品中苗族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文化習俗也在作者婉轉動人的講述中交替出現在讀者眼前。
(美)楊嘉莉 ·人類學 ·17.2萬字
我們需要更加清醒地看待當前社會正在發生的事情,錯誤信息、假新聞和政治化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想要彌合分歧、應對挑戰,首先需要了解其成因。作者鮑勃·羅利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型,致力于幫助我們應對人類正在面臨的重大問題,去解釋我們為什么做我們做的事情,即理解人類行為。作者結合自身在市場研究和公共傳播策略方面的經驗,并與心理學、認知和行為科學以及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相結合,為我們呈現了五種元世界觀,了解我們的生物本能,進一步理解人類行為。
(美)鮑勃·羅利 ·人類學 ·15.4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各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歷史與現狀、載體與版本和裝幀、收集與整理等方面的情況,并在描述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總體面貌方面突出多文種、多語種和不同地域等特點,盡可能做到30多個文種的古籍文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體現,即便無文字民族的口傳文史資料也盡可能地予以涉及,力求對我國各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基本面貌予以全面展示。在此基礎上,還對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總結。
朱崇先 ·人類學 ·27萬字
已有村落共同體研究更多地從宗族、信仰、農耕合作、水利、防衛、文化娛樂等要素出發,探討村落共同體屬性和聯結機制,較少關注鄉村手工業中體現的村落共同體屬性,本書通過對一個荊條編織專業村——北京市房山區沿村的考察,探討鄉村手工業與村落共同體之間的互動,揭示近代以來村落共同體傳統如何規定和制約鄉村手工業生產形式和規模,鄉村手工業又如何通過新的聯結機制增進村落共同體內聚。本書重點考察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村落共同體意識在沿村荊編專業村形成和延續過程中的作用過程和機制;其二,村落邊界如何影響沿村荊編生產的集聚范圍和發展規模;其三,荊編生產和銷售如何促進沿村村落共同體的內聚。本書采用的是村落民俗志研究倡導的日常生活整體視角和感受模式,將荊編生產還原到其依存的地方社會生活脈絡中考察,解讀、揭示并體味共有勞作模式在聯結和建構村落社會中作用和意義。
蔡磊 ·人類學 ·14.8萬字
本書是“名家文選”系列的第三部,收錄了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的17篇文章,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來的若干思考和學術實踐,讀者可從中看到一位中國人類學學者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中國社會發展的變遷。
周大鳴 ·人類學 ·16.7萬字
本書是美國通俗歷史學家房龍的傳世名著。作者用深厚的人文關照,俏皮睿智的筆觸,展示了人類歷史的浩蕩長卷。此外大量精心選配的插圖以豐富的視覺效果,再現歷史的重要時刻,增強了讀者的閱讀快感。
房龍 ·人類學 ·19.3萬字
《美德的起源》是對人類最基本的本能——互助與信任所做的細致研究。如果真如達爾文所說,進化實行的是嚴格的適者生存原則,那么人類為什么還要相互協作,形成復雜的有機社會?本書對人類信任與美德進行了饒有趣味的研究,并向我們展示了近年來相關的研究成果——個體私欲與互助并非絕不相容。實際上,人類的合作本能或許就是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私行為的一部分進化來的?;ブ鷧f作能讓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從中受益。正如作者所說:“社會之所以能夠運作,并不是人類有意使然,而是因為它是進化過程中出現的人類秉性。確切地說,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英)里德利 ·人類學 ·21.1萬字
本書選擇藏族、維吾爾族、瑤族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通過定性研究發現左右人們生育水平和意愿的因素,推動并充實當前有關生育的理論探索和相關結論。全書總結了少數民族生育水平發展特征,發現民族間生育水平變化的不同路徑;梳理了人口政策在相關民族地區的演變和落實,分析人口政策在影響民族地區人口發展中所承擔的不同角色;同時特別關注相關地區少數民族的生育意愿現狀,力圖解釋個體生育意愿的影響因素。
周云 秦婷婷主編 ·人類學 ·17.8萬字
二胎生育的政策、二胎父母必備條件、二胎生育障礙原因及治療、懷二胎孕期及分娩特別注意事項、二胎父母孕前體質調理和分娩后月子護理,以及二胎準生證和戶口辦理流程等。
張迎春主編 ·人類學 ·11.5萬字
全面展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計生委在2012年的成就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計劃生育工作,并對寧夏人口總量、素質、結構、分布的變動趨勢以及對經濟、社會、環境等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
王儉 ·人類學 ·20.4萬字
本書通過旅行經歷比較了印度、尼泊爾、日本和西方等不同社會和民族的生活圖像,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化思考。全書讀來既有人類學家思考的深度,又有旅行游記的鮮活生動。
(日)中根千枝 ·人類學 ·14萬字
當前我國傳統鄉土社會的價值堅守逐漸走向邊緣化甚至瓦解,現代社會的價值逐漸被生活在鄉土中的人們接受。本書以地處西北黃土高原腹地的黃村為田野地點,以“離農”這一在鄉土社會普遍發生的現象為切入點,探究了在現代性拓殖背景下黃村學生“離農”意識的生成與發展問題。書中主要嘗試解答兩個問題:一是黃村學生的“離農”意識是如何產生并發展的?二是黃村學生的“離農”意識具有怎樣的特性,以及其對黃村學生的鄉土或城市社會生活產生何種影響?
趙忠平 ·人類學 ·26萬字
本書濃縮了中華人文精華的讀本,從常識趣聞、遠古傳說、宮廷文化、風俗文化、節日文化等方面選取知識點匯編成一道人文盛宴,內容充實豐富,帶領我們步入中華文化的殿堂,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中華人文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譯夫編著 ·人類學 ·1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