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系統梳理國內外有關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不同罕見病兒童家庭的風險因素和保護要素,總結出影響中國家庭抗逆力的三大系統和多個因子,歸納出五種不同的家庭類型。中國家庭抗逆力的主要動力來自家庭內部精英人物和家庭本身的組織結構、行為方式等的調整;主要阻礙除了個體人格特質、家庭結構與關系之外,還有資源和制度的制約。本書建構了罕見病家庭抗逆力模型,提出了增強中國家庭抗逆力的政策選擇和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紀文曉 ·社會學 ·22.4萬字
《中國職工狀況研究報告(2020)》發布了中國職工狀況最新指數,反映了中國職工在就業、收入分配、養老保險、安全生產、職業衛生、集體勞動爭議、新聞話語等領域的最新狀況,并對新冠肺炎疫情下職工工作與生活狀況、非公企業職工狀況與工會工作、農民工勞動權益的工會效應、京津冀地區農民工群體就業質量現狀、建立職工勞動安全權益定期協商制度、數字經濟背景下新就業形態的主要特征與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
燕曉飛主編 ·社會學 ·23.7萬字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保障學科從無到有,凝聚著一代代中國學人的智慧和心血。本書梳理了中國社會保障學的學科發展和制度建設。內容涵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障、老年人長期照護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農業扶貧、城鄉統籌等方面的研究與發展動向。全書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未來發展具有導向和定位作用。
韓克慶主編 ·社會學 ·34.3萬字
本書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現實,特別是以李約瑟為代表的理性重建和以席文為代表的社會學重構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進行分析與反思,并聚焦于“后李約瑟時代”實證主義科學觀逐漸淡出的現狀,對社會建構論框架下的社會學、女性主義、人類學等研究路徑進行分析與審視,剖析了當下文化相對主義科學觀的方法論根源、理論困境和現實危害,借鑒國際STS后人類主義科學觀的實踐生成論思想和史學立場,尋求能真正把握中國科學的實踐內涵與歷史發展的方法論路徑。
郝新鴻 ·社會學 ·20.9萬字
本書論述了后現代西方社會學在知識基礎、話語方式、概念構架、展開形式、理論視野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化,認為這些變化突破了現代西方社會學的傳統界限,使社會學在新的歷史形勢下進入了一種嶄新的發展境界。
劉少杰 ·社會學 ·32.9萬字
專著是我們研究團隊多年科研成果的集結。主要將運用人口學的人口遷移理論、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的生態補償理論、外部性理論、生態學的環境變遷和承載力理論、以及社會學的社會變遷和適應理論等來建構研究的理論平臺和研究視角,并根據多次的移民點實地調研數據來剖析和解構生態移民這一重大的社會實踐活動對移民的影響及其效果,從而提出理論的創見和政策支持。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包括對生態移民實踐的理論探討,對我國生態移民工程實施背景和實施方案的介紹,對生態移民模式的系統總結,對生態移民效果的評估以及評估方案的制定,移民工程對移民的影響以及移民的社會和生產適應機制,移民的管理和后續產業的發展,移民點的選擇以及遷入地的承載能力的估算等,力爭打造成有關生態移民研究的一項較有質量和深度的學術專著。
孟向京等 ·社會學 ·31.5萬字
本書以歷史文獻為依據,充分利用相關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和海內外研究信息,將4—6世紀佛教中國化與民族大融合聯系在一起進行考察,特別是將十六國和北朝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代,全方位梳理了十六國北朝時期佛教、少數民族與中夏文化、社會結構之間的深層互動關系,呈現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匯的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并認為中國化的佛教在當時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匯以及再次實現中國大一統中發揮了文化中介和文明紐帶的作用。
黃崑威 ·社會學 ·29.3萬字
本書是《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修訂本。書中首先闡述了社會問題的界定條件、界定過程,系統介紹了社會問題的基本理論、社會問題的特征與類型、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論;其次分析了精神疾病問題與自殺問題;然后分析了吸毒問題、性越軌問題、青少年問題;最后分析了殘疾人問題、失業問題、貧困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第五部為邊緣群體社會問題,分析了游民問題。
朱力 ·社會學 ·33.6萬字
本書以“說故事”的方式,展現了名苑社區鄰里維權與反維權的生活史。從2000年延續至今的維權/反維權行動,在街區鄰里生活世界中呈現為“流動著的社會事實和實踐著的權力關系”。多元行動力量的互動和博弈實質,是“權力管制邏輯”與“業主自治邏輯”的內在沖突。從“維護物權”到“爭奪治權”、再到“要求規則合理化”,鄰里行動者以“問題”作為行動展開的邏輯線索;從“集體行動”到“訴訟維權”,鄰里行動者用行動塑造著權力、資本、鄰里和業主之間的關系邊界。
劉威 ·社會學 ·27.3萬字
本書以中國特大城市為例,通過采取“城市-區-街道-社區-小區-受訪者”多階段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實證調查研究方法,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案例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混合研究方法等分析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現狀,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城市社區沖突的治理策略,提出“因勢利導,分類治理,精準化解”原則下的多元沖突化解與治理策略,并構建出可行的沖突治理改進機制或路徑。
原珂 ·社會學 ·23.4萬字
《中國犯罪治理現代化研究》由上篇、中篇和下篇三大部分構成。上篇主要探討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犯罪態勢,這屬于對犯罪現象的宏觀分析,主要內容包括:犯罪整體的縱向態勢、犯罪整體的空間態勢和特定犯罪類型的態勢。中篇主要探討改革開放四十年犯罪治理的現代化,即相關刑事政策、犯罪治理與刑事立法、司法和執法的關系,主要內容包括:“嚴打”刑事政策評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評析、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評析、犯罪治理與刑事立法、犯罪治理與刑事司法、犯罪治理與刑罰執行。下篇主要探討改革開放四十年主要犯罪類型治理的現代化,本部分聚焦于一些特殊犯罪類型的治理現代化,主要內容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現代化、金融犯罪治理的現代化、新型毒品犯罪治理的現代化、網絡犯罪治理的現代化、職務犯罪治理的現代化、老年人犯罪治理的現代化以及流動人口犯罪治理的現代化。
應培禮主編 ·社會學 ·34.7萬字
本書著力發掘運用包括中共婦運文件、全國婦聯部門檔案、婦女(聯)史志、婦女工作者口述訪談、婦女報刊在內的豐富史料,從“中國共產黨部門工作史”的新視角,全面、系統、深入地展現了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這一時期中共婦女工作的歷史形貌,揭示了學界過去語焉不詳的當代中國婦女工作領導體制機制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增進了對毛澤東時代中國婦女運動的進程與走向的理解。
耿化敏 ·社會學 ·24.3萬字
國家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國家歸屬的認知及情感取向,對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有著重要影響。事實證明,現代國家認同之形成乃民族國家合法性逐步確立之過程,人民的國家認同為國家提供合理性、正當性論證。當下,國家認同危機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盡管不同國家之國家認同危機或有不同表現,但最終都落實到政治層面上。故國家認同危機根本上即為對國家政治系統認同之危機,加強各族民眾對國家政治系統之認同,乃克服國家認同危機之根本。
暨愛民 ·社會學 ·23萬字
本書是為第三齡老年人而寫,“沒有他們,哪有我們?”這又好像是對自己父母的心聲。同時,本書也是為每一個家庭而寫,因為老年人是每個家庭的一分子。最后,本書也是為每一個企業而寫,為每一個作為老年人服務社會工作者和其他的專業照顧者而寫。全書緊扣老年學和老年社會工作的最新進展,著力介紹詳盡而專業的社會工作實務知識和技巧。全書觀點前瞻,資料詳實,編排合理,適合各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師生作為教材之用,也十分適合社工實務工作者閱讀或作培訓之用。
梅陳玉嬋 林一星 齊銥 ·社會學 ·29.7萬字
本書提出一個文學與藝術研究的新概念和新理論——“表演性”。目前人文研究的一個主導范式是“歷史與文化語境式批評”,這一范式在近40年當中滲透到了人文研究的方方面面,在推動了全球人文進步的同時,也漸漸由于方法論的單一和僵化,成為阻礙學術發展的一個因素。近一些年來,國際學界出現了積極的批評聲音,提出要強調文學與藝術的能動性和行動力。正是在借鑒了相關的研究成果上,本書提出了“表演性理論”,為當下反思與建構文學與藝術新范式提供一個新的概念和視角。
何成洲 ·社會學 ·24.2萬字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悄然登場深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社會中自媒體通訊方式的普及以及隨之而有的一種文化書寫的新形式——微信民族志——的出現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時空意義發生轉變的同時,它也在重新塑造著以研究異文化為己任的人類學學科自身的成長、轉型與發展。在此種情境之下,由中國人民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共同主辦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學講壇(第三屆):微信民族志、自媒體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學術研討會也就應運而生。與會學者從微信民族志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微信、網絡、自媒體研究的新進展;“寫文化”與微信民族志;自媒體傳播中的熱點話題與文化研究;自媒體與民族志傳播方式的新變化;微信民族志線上與線下的互動;扶貧與自媒體發展;自媒體、微信民族志與田野工作等議題切入,探討自媒體時代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實踐以及人類學在此背景下的學科發展問題。此論文集便是此次會議的成果之一。
趙旭東 劉謙 ·社會學 ·27.5萬字
本書是《中國女性文化》第21輯,主要從女性文學在場研究、女性精神與自然生態、新作名篇解讀、女性經驗與生命故事、人類意識與生態關懷、海外生存與生命體驗等方面,聚焦女性研究的前沿問題,探討女性生存與精神的實踐經驗,發現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價值,并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融前沿性、思想性、學術性、精神性與可讀性為一體。
王紅旗 ·社會學 ·20.4萬字
本書重點選取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4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從固廢產生狀況、固廢監管體系、固廢處理處置技術、固廢行業發展狀況、固廢市場準入要求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和分析,揭示了這幾個國家在固廢管理領域的經驗與教訓,以期使讀者對上海合作組織重點國家固廢管理和行業發展有更深入的認識,為區域環境可持續發展及環保合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王玉娟 國冬梅 李菲 謝靜等編著 ·社會學 ·20.4萬字
生活在現代中國的人,都明白見證傳統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覺。在北京,也許你上周還在一條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條,下周再去就發現那兒已經變成了一堆瓦礫。相比之下,東北的歷史還不算那么遙遠。你乘坐的火車可能行駛在以沙皇命名的鐵路上;你漫步而過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蔥圓頂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你走過的大道兩旁種著日本赤松;樹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時期各國政府的辦公樓,散發著濃濃的舊時代氣息;你還可以去參觀溥儀的“傀儡皇宮”,看看二戰時期日本關押盟軍戰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鮮戰爭期間美軍飛行員俯沖轟炸過的大橋上,就是站在中朝邊境上,跨越了鴨綠江。17世紀早期,東北,開始比較頻繁地出現在有記載的古代歷史中。當時在世界的另一邊,莎士比亞正在創作經典戲劇,英格蘭的清教徒登陸普利茅斯巖,開始創建美國。也許你不知道這里曾經發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樣的過往。而在我眼里,這些恰恰就是歷史的印記,記錄了東北的興衰榮辱,也濃縮了現代中國的起落沉浮。我很清楚,在東北,能夠對中國的過去一探究竟。但沒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這個國家的未來。
(美)邁克爾·麥爾 ·社會學 ·23.5萬字
本書側重于從東西方文化與教育的比較視野,分別從文化屬性、社會心理、人格發展、教育機制、藝術功能、多元智能、創造力促進等諸多方面探討了東方與西方在創造力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同和異,特別關注源于西方文化但卻被認為具有普適性的創造力理論在東方文化中的應用與實踐。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有大量的文化與教育案例研究,重點涉及了東方的中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及西方的英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
劉誠 許娜娜 吳恩澤 ·社會學 ·24.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