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運即是人運,大國方有大民。從新華社記者到著名戰(zhàn)略咨詢專家,王志綱的腳步丈量了中國的每一寸山河,合作對象囊括了各個行業(yè)的風云人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歷萬端事,閱萬般人。《大國大民》正是脫胎于這段獨特的人生閱歷,每至一地,從歷史文化溯源,從身邊人物觀察切入,最終落腳于區(qū)域的未來發(fā)展。一部寫透中國人國民性格的力作,一部幫助理解中國歷史文化、風俗人情的閱世之書。
王志綱 ·民族學 ·22.2萬字
第一,自從人類產生宗教以來,迄今為止,沒有那個民族能脫離宗教文化的影響,世界上沒有無宗教信仰的民族。民族和宗教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宗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凡是有圣典的民族一般都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有圣典并且圣典較為深厚的民族。第三,世界民族的分布格局與宗教分布有密切聯(lián)系,雖然并不完全一致,但兩者是相得益彰的發(fā)展過程。第四,宗教傳播的深遠性取決于民族精神向外擴張的力度和民族宗教內在的魅力和精神含量,缺一不可。佛教雖然是最早產生的世界宗教,但由其崇文并不尚武的內在精神,并無向外強力擴張的意愿,因此客觀上不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播力度。第五,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社會的精神生活領域,廣泛地同哲學、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發(fā)生密切的關系,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從世界歷史上看,各民族的哲學、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宗教的影響。第六,民族與宗教的互動發(fā)展規(guī)律一方面是從原始宗教或氏族宗教發(fā)展到民族宗教,再發(fā)展為民族宗教與世界宗教并存的態(tài)勢。另一方面,也不能用世界宗教來否定民族宗教存在的合理性。現時代,世界宗教與民族宗教的并存發(fā)展具有深層次的合理性。
龔學增 曹興本卷主編 ·民族學 ·31.4萬字
“美國民族史學”(Americanethnohistory)既是本書鎖定的問題研究對象,也是展開研究的核心分析工具。本書力圖展示一個由述而作的“美國民族史學”。基于“民族史學”(ethnohistory)在美國學界的發(fā)展和演變,從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兩個學科發(fā)展脈絡出發(fā),在一個以民族學人類學學科知識與方法論為主體、兼顧史學學科知識與方法論的復述中,從宏觀到細部,本書建構出一個獨特的美國民族史學新形象、一個活態(tài)的西方歷史人類學嬗變類型。這既是美國史研究的一種新嘗試,也是西方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一種新嘗試。從“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視域出發(fā),基于“美國民族史學百年發(fā)展”這一具體視角,本書還對處于“白人中心論解構、白人極端主義復燃”悖論之中的美國歷史和社會進行揭示,為深入解讀美國及其自我認知提供一種重要的歷史反思。
劉海濤 ·民族學 ·31.7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中國伊斯蘭教社會構成及組織形態(tài)研究》(07XZJ004)的最終成果。本書采用宗教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田野調查方法,對我國伊斯蘭教組織形態(tài)進行研究。課題組成員深入到我國西北甘、寧、青等地清真寺、拱北、道堂等伊斯蘭教活動場所,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拜訪門宦主持人、清真寺阿訇、道堂管理者,參與一些門宦大型“爾曼力”活動,參考前人研究成果,重點對我國伊斯蘭教內部不同教派門宦的組織形態(tài)、門宦教權體制的形成與演變、拱北經濟運行、清真寺組織管理制度的歷史演變、宗教職業(yè)人員在宗教組織活動中的作用進行研究。
丁明俊等 ·民族學 ·29.4萬字
奧托·鮑威爾開辟了現代民族理論研究,他的民族理論在民族學、政治學以及社會主義、民族主義中都有著廣泛的影響。隨著蘇聯(lián)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以及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多元民族文化問題、少數民族權利問題、民族與國家關系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對此奧托·鮑威爾在他的民族理論中進行了開拓性的探索與嘗試。他的民族理論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它不但可以使我們更加全面地把握民族本質以及民族問題,也為我們解決所面臨的民族問題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王幸平 ·民族學 ·22.1萬字
本卷設“綜述”一篇,約4萬字,對該洲的民族情況和民族問題進行整體性論述。內容包括該洲一般情況、人文地理特點、殖民化背景與民族-國家格局的形成、種族與民族結構、宗教信仰與語言分類等。在“綜述”之后,按照國家分別設置篇目。各國按基本統(tǒng)一的內容和結構撰寫,包括該國的形成歷史與獨立過程;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特點;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現狀;政府民族政策等。
王樹英 ·民族學 ·34.8萬字
伊斯蘭復興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伊斯蘭力量發(fā)動的復興伊斯蘭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決現實問題的政治社會運動。奧斯曼帝國教俗合一的歷史傳統(tǒng)、官方與民間宗教的二元并立,凱末爾政權均質化的現代化建構和中心與邊緣的文化斷裂構成伊斯蘭復興的背景。伊斯蘭教育、傳媒、知識階層的興起,蘇非教團和新蘇非主義運動的活躍,構成伊斯蘭文化復興;民族拯救黨、繁榮黨參與主導國家政權,正義與發(fā)展黨的執(zhí)政實踐構成政治伊斯蘭復興。土耳其伊斯蘭復興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表現為官方與民間、精英與民眾的權力博弈,促進民主化進步。土耳其的個案說明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是中東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歷史遠因,現代化探索過程構成現實動因,宗教和世俗力量的權力角逐是其核心特征,現代經濟模式變革是其經濟保障,中東劇變的現實處境使其前景復雜。
李艷枝 ·民族學 ·31.3萬字
此套叢書為中國學者編寫,中國各民族是世界民族的一部分,因此,對中國民族單列一卷,向世界重點介紹,是本套叢書的突出特色之一。本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民族關系史和民族政策研究,重點論述了我國各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我國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政策等。第二部分按照56個民族編寫,一個民族一篇。側重于民族志,內容包括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歷史演變、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社會經濟發(fā)展等。
王希恩 何星亮 ·民族學 ·42萬字
2016年中國民族學學會高層論壇由中國民族學學會、寧夏大學、寧夏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主辦,由寧夏大學政法學院、阿拉伯學院承辦。《民族學如何進步》匯集了2016年中國民族學學會高層論壇論文,圍繞中國民族學理論與話語建構、民族學學科建設、民族學發(fā)展歷程等主題展開論述,為中國特色的民族學人類學學派的建立建言獻策。作者均為民族學、人類學界的著名專家,如楊圣敏、郝時遠、王銘銘等。
王延中 祁進玉主編 ·民族學 ·20.7萬字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一書,收錄了2007年第四屆北京論壇“族群交往與宗教共存”分論壇上的22篇論文。這些由國內外著名學者提交的論文涉及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的各個重要領域,介紹了國際學術界和中國學者在民族/族群研究和宗教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對一些人們普遍關心的核心議題開展了深入的討論。
馬戎 ·民族學 ·27.8萬字
九姓達靼作為蒙古的先民,是內亞史研究中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本書不僅梳理出九姓達靼在漠北核心地帶的發(fā)展脈絡,還對達靼與河西甘州回鶻、沙洲歸義軍政權、西域西州回鶻政權,以及五代沙陀王朝、契丹、北宋等各方的關系史作出了清晰的解說,為蒙古高原通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撐,也有力地詮釋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白玉冬 ·民族學 ·25.8萬字
蘇聯(lián)、俄羅斯聯(lián)邦均為多民族國家,在民族人口結構上與我國有較多的相似性,我國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也深受蘇聯(lián)的影響。本書是作者20多年來對蘇聯(lián)、俄羅斯民族問題研究的集成,既有對具體民族人口、語言狀況的介紹,也有對相關理論、政策的探討。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聯(lián)邦實施了一系列不同于蘇聯(lián)時期的民族政策,本書對這些政策出臺的背景、內容、實施情況及產生的影響等均有較為詳盡的論述,可為我國的民族理論、制度和政策提供參考。
何俊芳 ·民族學 ·22.6萬字
書稿以李紹明為個案的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史研究,最主要的分析對象是李紹明的口述訪談材料以及他的學術作品。文章雖涉及人物的人生歷程,但卻不是人物傳記研究,因而不涉及對人物的是非功過作價值判斷。嚴格說來,這項研究毋寧是“對一位人類學家進行的人類學研究”(theanthropologyofananthropologist)。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分析這位新中國培養(yǎng)出來民族研究者的學術人生,去理解具有“人類學中國特色”的20世紀50、60年代中期的民族學或者民族研究形成的過程、特征、得失及其影響。
伍婷婷 ·民族學 ·22.8萬字
本書是一項基礎性的研究,旨在闡明10-13世紀特定的民族、經濟和地緣政治環(huán)境下陸上絲綢之路貿易史的演變過程。盛唐之后陸上絲綢之路的演變狀況是中外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客觀地再現這段歷史可以彌補絲綢之路研究史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其在學術上的意義和價值是十分重要的。本書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歸納與整理,將以宋朝、西夏、遼等政權與西方的交往分為幾個研究板塊,以貿易線路、貿易方式、貿易主體等內容為研究線索,在勾勒出10—13世紀陸上絲綢之路基本狀況的同時,力圖在整體上把握絲綢之路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研究呈現出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楊蕤 ·民族學 ·24.8萬字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戰(zhàn)亂頻繁、各族人口不斷遷徙的歷史時期,在各族人口不斷遷徙的過程中,胡漢文化相互接觸、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經過嬗變、趨同,最終在北朝后期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全新的漢文化。不過在這種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由于北朝后期在中國北方的農牧業(yè)地區(qū)同時出現了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兩大敵對政權,分別統(tǒng)治著山東、關隴兩大區(qū)域,由于歷史、文化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不同,加之進入各區(qū)域的胡族人數多寡不同、文化水準也有高低之別,這兩大區(qū)域最終形成的全新漢文化也就必然存在著諸多差異。
黃壽成 ·民族學 ·35.2萬字
本卷按照歷史分期,對世界上的各民族的文明與文化進行了全面介紹。全書分作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地區(qū)的文明與文化,按照地區(qū)對古代世界的各個文明進行了系統(tǒng)的介紹;第二部分是地理大發(fā)現以來的世界,及現代世界各個地區(qū)各個民族的文化。重點介紹了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以及現代文明的形成、現代化進程對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影響、世界各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變遷,當代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的文化成就等內容。
郝時遠 王建娥本卷主編 ·民族學 ·33.6萬字
該書以宋元以來閩粵贛毗鄰區(qū)的族群為對象,以文化表述為切入點,考察宋元以來文人們對閩粵贛的記載,發(fā)現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們盡管對不同族類有所記載,但更多的是關注區(qū)域性的動亂為主,而發(fā)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現轉變,開始較多地關注這一地區(qū)的族群性差異,并將這種差異漸漸明晰。引起這種表述轉變的,是與明代閩粵贛毗鄰區(qū)的大規(guī)模動亂及明中后期以來的社會重組有關,這種由方志主導的言說其實首源于各姓族譜,而族譜編撰的背后則是一整套文化的邏輯及漢人意識在起作用。
溫春香 ·民族學 ·24.6萬字
本卷設“綜述”一篇,約3萬字,對該洲的民族情況和民族問題進行整體性論述。內容包括該洲一般情況、人文地理特點、民族-國家格局的形成、種族與民族結構、宗教信仰與語言分類等。在“綜述”之后,按照國家分別設置篇目。各國按基本統(tǒng)一的內容和結構撰寫,包括該國的形成歷史與獨立過程;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特點;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現狀;政府民族政策等。
穆立立 趙常慶本卷主編 ·民族學 ·28.1萬字
《中國東北漢文化史述》以考古新發(fā)現的全新視角,對東北地區(qū)的遼西紅山文化、本溪廟后山文化、興隆洼文化等經過梳理,發(fā)現史前東北文化區(qū)有13項全國第一,被專家認定東北乃中華文化第一祖源。漢族是東北地區(qū)的主體民族,漢文化是東北地區(qū)的主體文化。漢政權在東北有時可以斷檔,漢文化始終沒有斷檔,而且居于東北的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政權,無不接受漢文化的滋養(yǎng)而成長壯大,乃至入主中原或半入主中原。漢文化也接受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東北漢文化對“東北亞”以及對全中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田子馥 ·民族學 ·25.8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系列報告”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項目號13@ZH001)、“社科院創(chuàng)新工程重大專項”。本書為系列之一。本卷通過對云南元陽縣哈尼族的田野調查,結合社會學問卷調查方式和國情調研、社會調查方式,全面系統(tǒng)反映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的歷史與發(fā)展現狀,客觀系統(tǒng)地反映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以及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進行前瞻性理論探討。
馬翀煒本冊主編 ·民族學 ·30.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