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交叉維度,分析綠色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并以生態倫理為價值指南,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視角切入,展示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本書試圖通過對綠色發展理念的闡釋,讓國民感受到生態帶來的切身“紅利”,并在現代化征途中不迷惘,讓山更青、水更綠,成為越來越多城市和鄉村的常態。本書還結合廣東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對策和建議。
林星雨 伍春麗 唐沐陽 周永章編著 ·社科總論 ·14.9萬字
本書是對西美爾的宗教理論的研究。第一部分圍繞西美爾的宗教社會學展開,重點介紹了其形式社會學及相對主義方法論,并從信仰與統一化功能這兩個方面比較了西美爾對貨幣與宗教的形式相似性的討論。第二部分重點討論了西美爾的文化觀念,并將他所理解的現代文化區分為兩個層次,即文化的危機與文化的沖突。在從文化的危機到文化的沖突的轉變過程中,西美爾的論述重心亦相應地從客觀宗教轉向了一種私人宗教。第三部分集中闡述了個體宗教,考察了西美爾對主體、死亡、人格性、回憶等問題的思考,指出其宗教哲學最終成為一種“宗教無神論”。
邵鐵峰 ·社科總論 ·16.2萬字
本書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依賴的地理與社會環境、其歷史演變與傳承及相關領域的主要內容做了系統介紹與評價,其中,第一章闡釋的是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所依賴的地理與社會環境,正是中國這種特殊的地理、經濟、政治環境造就了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不同于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特點;第二章對先秦至明清時期中國福利思想的歷史演進進行了梳理,以使讀者能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產生和發展的總體線索及其發展演進規律有較系統的認知;第三到第六章則分別從救災救荒思想、老人兒童婦女和殘疾人福利思想、傳統的重民和濟貧思想、傳統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等幾方面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主要內容進行提煉和闡釋,以使讀者能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主體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譚貴全 梁亞敏 楊文編著 ·社會學 ·17.8萬字
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涵之一。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是其他發展理念的目的和歸宿。本書闡釋了共享發展理念的發展邏輯、基本要義和時代價值,分析了共享發展的手段與原則,探討了共享的實現路徑以及推進過程,并以廣東為例,總結了廣東踐行共享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四個走在全國前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和案例。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為當前深入學習研究新發展理念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讀本。
王寧等編著 ·社科總論 ·15.8萬字
本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論證及回答,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戰線上筑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基石,引導高校學生自覺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
李珍 龍其鑫編著 ·社科總論 ·15.2萬字
本書從教育實踐變革的需要去審視教育理論的轉型問題,從“無理論”的教育和“無教育”的理論這兩種現象的并存談起,討論了從“制作”的教育實踐觀到“行動”的教育實踐觀的轉變,分析了從“認識教育”的理論旨趣發展到“改變教育”的理論旨趣的必要。本書對學科化教育理論的局限做出了批判,對如何發展后學科化的教育理論進行了重構,以此為基礎,對教育理論的創新何以可能的問題進行了回答。
吳永勝 ·教育 ·19.4萬字
紅色家風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自革命前輩關于家庭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融合了家風的基本內涵與革命文化意蘊。紅色家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為底蘊,在革命家庭場域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齊家實踐風貌,既飽含親情的生活性和倫常性實踐智慧,又獨具細膩且切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涵育優勢,是引領青年價值觀培育的優質文化資源。本書試圖運用紅色家風這一承載中國革命歷史的特殊文化載體,為增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提供有益嘗試。
陳蘇珍 ·教育 ·17.6萬字
良好心理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條件,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理論和實踐中加強對現代社會個體心理問題的關注,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教育對象獲得理性平和、健康和諧的心理心態。本書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基本概念進行明晰科學的界定,把握其理論基礎,分析實施的現實訴求,突出從價值取向,特別是遵循規律和方法技術來完整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理論體系,從而在教育對象良好心理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羅佳 ·教育 ·1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