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知趣”叢書中的一種,是關于《水滸傳》的文學隨筆。作者用評話的形式,圍繞“權力”與“人性”這兩個關鍵詞,細讀《水滸》,在對書中事件和人物的品評中,融入個人價值觀和對社會的理解。全書分為“內篇”和“外篇”?!皟绕狈治觥端疂G傳》人物個例,“外篇”總敘作為《水滸》背景的時代與社會,兩部分形成呼應。語言通俗流暢,不乏獨到見解。
常明 ·文學評論 ·12.8萬字
美國20世紀戲劇泰斗尤金·奧尼爾的劇作《悲悼》一直是戲劇評論的焦點,學界對三部曲中孟南家族的悲劇根源挖掘的角度多樣,方法新穎。但在眾多的評析中,從正常愛的角度來系統地分析孟家的悲劇根源的論著較為鮮見。而縱觀尤金·奧尼爾的戲劇創作,他的50部左右的作品中有40多部從正面或側面描寫愛情。奧尼爾描寫的不是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欲念,他追求和深入探索的是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感情。本書旨在挖掘《悲悼》中孟南家族的悲劇根源,探討奧尼爾要用人的“內部因素”這種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替換“希臘人所信奉的外在的超自然的命運的觀點”的創作初衷,即找出這個影響現代人命運的“心理因素”的實質。有鑒于此,本書作者將《悲悼》三部曲同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的《奧瑞斯提亞》三部曲進行對比分析,指出在兩套三部曲中人物和結構基本相似的情況下,埃斯庫羅斯突出了“命運”的主題;而與之相對應,現代劇作家尤金·奧尼爾更加強調“心理因素”。而這一“心理因素”在《悲悼》中則表現為“愛”。是孟家人對愛的不當處理:由愛的美好→愛的缺失和壓抑→愛的扭曲到變異→愛變恨的一系列愛的畸變過程,導致了孟南家族愛的悲劇,成為“愛的悲悼”,這就是本書的主題。
鄭飛 ·文學評論 ·17.8萬字
《微妙的革命:清末民初的“舊派”詩人》的主要研究對象是1871-1914年的三大詩派的代表人物(當然其中有些詩人的影響時間更長)。在我看來,王閩運(1833-1916)、樊增祥(1846-1931)、易順鼎(1858-1920)、陳衍(1856-1937)、陳三立(1853-1937)和鄭孝胥(1860-1938)是能夠與他們同時代的讀者積極對話的,他們以詩歌這一久負盛名的文學形式,探討受到威脅的中華文化傳統的延續這種關鍵問題。由于他們的作品原本是寫給同時代精英讀者的,因此我們不應該以20世紀的可讀性標準,或者用外來標準,而應該以中國當時的詩詞批評標準來衡量他們的詩作。當我們將這些詩人置于他們自身的歷史與文學背景中時,他們便成為在傳統的中國秩序與19世紀中后期強加于第三世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叢林社會之間的罅隙中掙扎的一代的代言人。這些詩人絕大部分既非高呼政治口號者,亦非冷眼旁觀、無動于衷的唯美主義者,他們的作品描述了一個面臨內憂外患、在生死困境中掙扎的國家的國民所面臨的個人以及文化的困境。詩人所使用的是一種可以從不幸面臨消亡的偉大的文學傳統中汲取豐富資源的語言。他們的成功,為所有偉大的中國人文傳統以及全人類精神在面臨恐怖的環境時仍具有的勇敢適應性提供了一個歷久不衰的證明。
(美)寇志明 ·文學評論 ·15.2萬字
本書是李慶西近年來對于中國古典小說的閱讀心得,集中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儒林外史》上。這些文章有的發在《讀書》,有的發在《書城》,都是行云流水、清新可讀的文字。其方法是從古典小說某一人物或事件入手,比照多個歷史版本,讀出其中的縫隙,也讀出其中微妙的地方。如果將歷史理解為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那么經典的古典演義小說,無疑在敘史和深入人心的意義上,更甚于正統史書?!独献x三國》可以視為用現代人的眼光,結合史書、小說等材料,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解讀。
李慶西 ·文學評論 ·12.1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從明代畫家徐渭入手,討論“墨戲”這一文人畫中的關鍵性問題。
朱良志 ·文學評論 ·2.9萬字
本書通過對當代作家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創作的農村題材小說進行梳理和解讀,提煉出桃源、田園和荒原三種類型,建構起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小說的主題性想象系統,考察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題材小說的價值與意義、挖掘其人文精神,探討新時期以來農村題材小說的發展態勢,揭示改革開放三十年農村題材小說創作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新世紀文學的繁榮發展和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咨詢支持。
唐紅衛 陽海燕 ·文學評論 ·17.3萬字
“發凡”者,乃是發凡起例,以明文學欣賞循序漸進的過程。本書有別于傳統的詩話、詞話等,在吸納前人前說的基礎上,闡述了作者的“一家之見”,因此,這是一本個性獨特的古典文學欣賞之書。于端志、明誠等立身務本的精神,獨多闡發,“修辭立其誠”,不僅是做人的根本,且尤是學文的先導,指出文學欣賞始于自我人格的馴制。
傅庚生 ·文學評論 ·16.4萬字
《木心紀念專號》(《溫故》特輯)共分上中下三輯,并配以相關圖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貴照片。上輯收入了木心先生的訃告、桐鄉告別儀式的悼詞、烏鎮與北京兩地追思會的長篇實錄。中下輯刊載了木心先生的親屬、摯友、學生,及海內外讀者的多篇文章,還有木心從未發表的《獄中手稿》對話和致讀者信。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17.9萬字
本書作者是云南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納西學是以納西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以西方學者、傳教士、軍事人員游歷和介紹;這套叢書的出版,將全面詮釋、梳理納西學的研究,構建納西學框架,提練納西學的研究方法,展示納西學已有的研究成果,呼喚納西學學科建設的自覺。
李國文 ·文學評論 ·18.4萬字
一部用中文寫作的《文學講稿》;一部秉承木心《文學回憶錄》遺風的作品講義;一堂豐富的西方文學精讀課。三百年前的經典中埋伏著怎樣的“草蛇灰線”?面對文學的豐碑我們該如何找到打開它的鑰匙?跟隨本書成為西方文學“最優秀的讀者”。車爾尼雪夫斯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之爭尚未遠去,世界意義上的現代化已經抵達中國,布爾喬亞審美也隨之降臨,人們在消費社會中欲望、迷失、墜落,活像福樓拜小說里描寫的模樣。拒絕進入20世紀的尼采曾為時代病預言,大眾盲從娛樂、精英盲從科學,兩臺“瘋狂賽車”勢必載著人類駛向絕望……《包法利夫人》《地下室手記》《悲劇的誕生》……19世紀的“偉大心靈”中有對21世紀的我們最深刻的關照。本書融文學批評于散文篇章,通過對19世紀歐洲文學的講讀,再現歐洲現代化的歷史語境,以期進入對“現代性”的復調式反思。“啟蒙篇”以啟蒙運動的發生與進化為線索,引出對現代體系和后現代策略的對位聲部;“法蘭西篇”與“俄羅斯篇”互為對照,呈現發達狀態和不發達狀態下的社會對現代體系的兩種反應?!澳岵善眲t是從西方思想史的大格局對現代體系的思辨和應答。
(美)童明 ·文學評論 ·12.4萬字
特輯共分五輯,并配以相關圖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貴照片。輯一收入了木心先生的遺稿兩篇,輯二、輯三刊載了海內外讀者、學者的多篇文章與座談會的文字實錄,輯四選錄了臺灣文化界十余位知名作家、學者、藝術家關于木心的談話錄,以及《文學回憶錄》出版一年來大陸讀者的閱讀反饋,輯五刊載了木心先生的親友、學生的紀念文章,還有從未發表的木心先生晚年與青年讀者的談話實錄。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20萬字
本書從四個方面展開研究:“追本溯源”,通過呈現首次編選時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及文學的面貌,力圖勾勒面貌背后的發生動因;“宏大敘事”刻畫了當時各個出版社所編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的多元豐富面貌,并討論教育思潮、課程文件等外部因素與教科書選文的互動關系;“洞幽知微”,是從選文內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研究教學”闡釋社會文化如何通過教科書選文及研究最終介入學生的個人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持續影響因素。
管賢強 ·文學評論 ·13.7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從明代畫家陳道復入手,討論“幻境”這一文人畫中的關鍵性問題。
朱良志 ·文學評論 ·3萬字
《木心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號》共分四輯,每一輯篇首,我們再次披露木心遺稿中的若干短句和段落,與專號中的眾聲喧嘩構成有趣而富深意的對照。本專號選用的圖片也大致是此前從未發表的。輯一,收入木心先生講述的遺稿一篇《我的〈九月初九〉》。輯二,談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與夏承燾、茅盾的關系,與讀者的故事,尋訪杰克遜高地木心故居,以及《再見木心》紀錄片試映會實錄。輯三,集錄童明、巫鴻、李劼、楊澤、曹立偉諸文,李劼說:“木心的溘然謝世,無意間讓文學諾貝爾獎……喪失了領受一個自屈原、李白、杜甫以來最詩意盎然的中國詩人加冕該獎的機會?!陛嬎?,陳丹青紀念木心逝世三周年的一篇文章《杰克遜高地》,以及在木心故居紀念館開館儀式的發言等。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15.1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拔娜藲狻?,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從吳漁山“老格”的建立、特點及其思想淵源,來探討吳歷繪畫和文人畫傳統的互動關系。
朱良志 ·文學評論 ·2.8萬字
《書房內外》圍繞書人書事和譯書品書二主題夾敘夾議,充分體現了黑馬的文學職業特色:記述中外文學名家的書緣傳奇,深挖其文學生涯掌故軼事;暢談文學翻譯甘苦與技藝,品味經典,評點新書。所收文章,均曾在報刊專欄上發表,并專門為本書修改增補而成。書稿無政治導向問題。
黑馬 ·文學評論 ·13.9萬字
本書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同人論文集最后一部,即饒學。所收論文皆為學術館研究人員對于饒宗頤學術、生平、交游及藝術的考察和探尋。其中《選堂字考》、《選堂先生軼事數則》、《饒宗頤與顧頡剛交誼考述》是有關饒先生個人的有趣小文,而《論饒宗頤先生的華學觀》、《饒宗頤先生的琴學初探》《饒宗頤教授的敦煌學研究》《饒宗頤教授與藏學研究》《椎輪為大輅之始》等,則是為饒先生的相關學術研究梳理了脈絡,另外還附有《饒宗頤教授學術藝術年表》,為從事饒學的人提供了便利。
饒宗頤 李焯芬顧問 鄭煒明主編 ·文學評論 ·15.5萬字
本書分為“怎樣鑒賞唐宋詞”“唐宋詞鑒賞錄”和“我的詞學人生”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楊海明先生口述整理而成,以通俗流暢的語言與讀者分享了唐宋詞鑒賞的方法與心得;第二部分精選唐宋24位詞人的43首作品進行鑒賞,文章優美流暢又不失嚴謹,令讀者欣賞美文的同時,對詞的創作背景、中心思想、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點睛之處一一了然;第三部分則是楊海明先生談他的“詞學人生”,談從幼年上學到卓然成家的學術歷程,生動風趣,同時也折射了時代的變遷。彌足珍貴的是,書后附錄楊海明先生保留的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當年給研究生講課的記錄,可供治詞者們學習和珍藏。讀者可以跟隨楊海明教授一起領略詞心,踏上詞學之旅。
楊海明述 錢錫生編 ·文學評論 ·17.7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從“荒寒意象”“眇眇愁思”“亂中妍雅”探討惲壽平所推崇的“元真氣象”,其中寓含著他的繪畫真性觀。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說中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本書是對《三國演義》進行面向大眾閱讀層面的解讀散文集。全書設置“《三國演義》的虛構與史實”、“《三國演義》重要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的布局與結構”等多個主題,以相關系列文章進行詳細闡說。本書作者是古典小說研究專家,以大家手筆撰寫小品文章,相對于高頭講章或繁瑣考證,文筆更加自由活潑;同時也保持一定的學術水準,使讀者可以從多元角度欣賞《三國演義》,并獲得比較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