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學家,其在詩、賦、文等各體文學創作上都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但縱觀歷代對其研究的視角,大多停留在個別問題與個別篇章之上,而很少對其文學創作進行整體審視。本書即從貶謫、感傷、儒釋道思想、文體意識、藝術思維五大主題出發,對其文學創作進行整體性的研究,同時將其創作與同時代作家進行必要的比較,并作歷時性的梳理,追本溯源,沿波討流,以期對其文學創作給予準確的歷史定位。
王大恒 ·文學評論 ·13.3萬字
五四前后,是中國專制與共和,民主與獨裁,科學與迷信,白話與文言,新詩人與舊才子,新思想與舊道德,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交替時期。本書著重論述這一時期新型知識分子群體,在沖破舊式婚姻的過程中,“新詩人與舊才子”、“新思想與舊道德”、“理性與情感”交織時的矛盾與沖突。為了敘述與行文的方便,本疏選擇了胡適之、郭沫若、徐志摩、郁達夫、戴望舒等5位現代詩人,對他們的女性情感心態,進行考證與論析。
黃世中 ·文學評論 ·13.8萬字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人間詞話經典鑒賞》的賞析部分,是編者對《人間詞話》的一家之見,其中難免有不足或不對的地方,但其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引起讀者自身對《人間詞話》的思考和理解,希望對廣大讀者朋友有所補益。
小橋流水 ·文學評論 ·9.2萬字
張之洞不僅是近代政壇中的一位名臣能吏,亦是晚清詩壇中的領袖人物和學術思想界的中堅。不管是寫詩作文,問學論道,還是行為處事,張之洞都以平正通達、典雅莊重為旨歸,所以他于詩歌所講求的“崇雅尚正”,就是以他性情、修身之正為基礎的。張之洞于詩歌之功,乃在于晚清宗宋詩風大盛之時,調和唐宋,主張“宋意唐格”,力求“中庸”、雅正。而其所提倡之“清切”說,頗有詩學價值,但同時也有認知的局限性。張之洞身居高位而能打破門戶之隔,包容多種詩風,兼其詩學思想富有獨特風格,客觀上推動了當時的詩歌交流,影響了當時的詩壇風氣。本書從文學和詩人的角度研究了維新政治人物張之洞及其詩學貢獻。
米玉婷 ·文學評論 ·17.2萬字
這是一本與閱讀有關的個人回憶。作者從兒時看過的動畫片、連環畫和漫畫寫起,回思求學、工作、旅行、搬家、社交的種種經歷,從讀到的故事情節、喜歡的作家和親身接觸到的人與事物中,也從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斑斑小事之中,探尋內心成長的蹤跡,試圖給命運繪出一個漂亮的形式。命運需要這樣的形式,在作者這里,它只能以文字來完成。書中所敘述的作家,從外國的康拉德、帕斯捷爾納克、加繆、海明威、懷特到中國的陳忠實,他們的寫作,都在作者經歷的某個階段點燃了他對勇敢的認識,而作家們所講述的故事里,主人公的失敗,或一樁樁事業的落空,又一再呼應了作者心中對生命的悲劇感。作者說,讀書讓他在認識人本質的卑微的同時,繼續對人抱有想象,在徹底的虛無心態之中留住夢想和激情?!队赂业娜怂烙趥摹匪涗浀?,正是抵達這一內心狀態的過程。
云也退 ·文學評論 ·18萬字
正如副題“譯與作之間的蹀躞”所示,作者自謙留下了一些文字,“形成自己在‘譯’與‘作’之間徘徊的學術態勢”,其實這是頗能體現衛茂平教授文學評論思想和理念的合璧之作,包括介紹德國文學和文壇萬象的第一輯;論述德中文學關系的第二輯;以及作者為譯著所作的前言和后記等短章(編為第三輯)。
衛茂平 ·文學評論 ·16萬字
李之儀因《卜算子》(“君住長江頭”)而鳴世,他是蘇軾文人集團的一員。曾因入蘇軾幕府而罷官,又因為范純仁作遺表、行狀,被逮入獄。晚年謫居當涂。李之儀一生輾轉南北,游歷豐富,曾融入元祐詩歌創作的洪流,與蘇軾文人集團的諸君相唱和應答。晚年定居當涂,以蘇軾門人的身份受到青年學子的仰慕。該書以翔實的史料,闡述了北宋文學家李之儀的生平及與蘇軾、秦觀等人的交游情況,論述了李之儀的學術思想、文學思想,對其樂府詩、古體詩、律詩和絕句的藝術特點和影響置于北宋詩風的大背景下做了細致的鑒賞與分析,既見出時代風氣,又闡釋其個人特色,突出他在田園詩、詠史詩等方面獨開風氣的特色。對李之儀的詩論,以其詩、信札、題跋等有關論述為基礎,結合宋代詩話的記錄和李之儀詩作本身的特色,進行了全面論述。李之儀在《跋吳思道小詞》中提出了詞“自有一種風格”的看法,表現了堅持詞的特質的詞學思想。他的詞作,該書考辯史實,涵詠其藝術特色,做了深入分析。
韓華 ·文學評論 ·12萬字
本書是河北大學文學院韓田鹿教授撰寫的《聊齋志異》的學術隨筆著作。作者多個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了《聊齋志異》刻畫的狐仙鬼魅世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寄寓的情懷和《聊齋志異》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和折射。書稿既有宏觀的整體觀照,又有經典篇章的會心解讀。文筆老練,行文自然,是比較上乘的普及讀物,非常有助于普通讀者走進《聊齋志異》。韓田鹿教授曾在“百家講壇”講授過《三言二拍》《大話西游》《明清小說》等課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韓田鹿 ·文學評論 ·13.3萬字
白話文興起時,經典白話文名家,諸如胡適、朱光潛、朱自清等人,無不有深厚的古文基礎,故其文字簡明曉暢,白而有味。古文基礎對提高文字表現水平的作用,在這些名家身上,充分體現出來了。這本小書就是想展示一下古文的魅力及其對提高寫作水平的不可忽視的作用,期待更多的讀者認識、了解古文的價值。《絕妙好文——文言名篇講析》擬與此前出版的《絕妙好詩》相配,是一本古文鑒賞普及讀物。
孫靜 ·文學評論 ·11.9萬字
引經據典,全新解讀“水滸”英雄傳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英雄傳奇小說的代表作。原作由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原型,講述一個以一百零八好漢為代表的江湖故事。本書以各種史料為佐證,條分縷析地追溯了水滸故事和小說的寫定過程,揭示了鐘相、楊幺洞庭湖起義和《水滸傳》的隱秘聯系,令人耳目一新。更附文反映了中國古代小說往往和民間宗教存在復雜聯系這一基本事實。
侯會 ·文學評論 ·19.4萬字
《三國演義》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一直以來受到各個領域讀者的廣泛重視,閱讀、研究的人都比較多,許多人對其都有深刻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些見解當中,名家大師的見解由于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是備受推崇的。學術大師們讀書與治學的方法和富于創造性的學術活動中閃耀著的智慧的光芒,對我們確實有指點迷津的作用。據此,我們設計出版了《大師解讀中華文化經典》系列叢書,將名家、名作再次對接,使其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洞髱熃庾x三國演義》以鮮明的思想、獨特的視角、犀利的文字,用大量的文字資料,多角度地重新審視。
于唐 李名山 ·文學評論 ·17.1萬字
本書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同人論文集最后一部,即饒學。所收論文皆為學術館研究人員對于饒宗頤學術、生平、交游及藝術的考察和探尋。其中《選堂字考》、《選堂先生軼事數則》、《饒宗頤與顧頡剛交誼考述》是有關饒先生個人的有趣小文,而《論饒宗頤先生的華學觀》、《饒宗頤先生的琴學初探》《饒宗頤教授的敦煌學研究》《饒宗頤教授與藏學研究》《椎輪為大輅之始》等,則是為饒先生的相關學術研究梳理了脈絡,另外還附有《饒宗頤教授學術藝術年表》,為從事饒學的人提供了便利。
饒宗頤 李焯芬顧問 鄭煒明主編 ·文學評論 ·15.5萬字
巴什拉一貫將夢想和詩的意境滲透于思想中,在本書中他進一步將現象學方法引用到想象及詩學中來。他強調想象和形象的認識論價值,認為他們是開拓未來的:任何一次意識領悟都是一次意識的增長,一次光明的增長,一次心理連貫性的加強。巴什拉在研究中采用了當代精神分析的成果,然而,他的思想更接近榮格的深層心理學,為了深入探索人類的心靈,他進入到人類幽遠的童年時代,即遠在科學出現以前感性與理性合一的年代。他思考煉金術,思考古代哲學思想中鮮為人知的各個方面:比如陰陽二元性的學說,關于宇宙基本元素水、火、氣與土的物質想象。巴什拉筆下陰柔陽剛的“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引導我們領略魅力無窮的夢想的詩學。
(法)加斯東·巴什拉 ·文學評論 ·13萬字
李登峰日記作品是20世紀末咸陽文化界最驚人的發現。本書共分五章。第一章,李登峰作品的定位;第二章,李登峰作品的生態環境分析;第三章,李登峰作品的價值;第四章,李登峰作品的創作動機、階段劃分及藝術特點;第五章,李登峰作品的命運。
楊生博 ·文學評論 ·14.4萬字
首先從文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對布萊克蘭貝斯時期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布萊克后期發展出的象征體系。其次,通過文字文本、圖像文本和“靈視”這三者的關系的研究,我們可以較為系統地了解布萊克的創作模式。最后,從當下語境出發,我們正處于一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文字日益退居次席。
林曉筱 ·文學評論 ·10.3萬字
本書作者詳細研究了麥卡勒斯、圣??颂K佩里、福樓拜以及奧斯丁這四位歐美作家的創作特征及其作品。在研究中,以豐富的中外文資料為基礎,綜合運用了文本細讀、社會歷史考察、接受研究和平行對比等方法,提出了不少新穎的學術觀點。
張莉莉 張峻巍 韓曉清 何蕾 ·文學評論 ·15.5萬字
本書主要采用文獻與批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討了《元詩別裁集》一書編者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學術思想,考論了《元詩別裁集》的版本源流及其選源情況,分析并歸納了《元詩別裁集》的選詩標準及其編選旨趣,并比較了此書與顧嗣立《元詩選》之間的編輯優劣。
高磊 ·文學評論 ·11.9萬字
《新時代文學寫作景觀》是一部文學評論集。本書分后上下編,勾勒出具有創造力且富有多樣性的新時代原創文學寫作景觀:上編從宏觀角度,重點討論了新時代出現的發展新趨勢和文學新問題,著重辨析青年寫作的坐標系、非虛構寫作的可能和當下癥候,以及新南方寫作、科幻文學、AI寫作等新類型寫作方向;下編則從微觀方面,以徐則臣《北上》、李修文《詩來見我》、魯敏《奔月》、葛亮《阿德與史蒂夫》、付秀瑩《陌上》、張悅然《繭》、孫頻《光輝歲月》、胡竹峰《中國文章》、王威廉《野未來》等9位活躍在原創文學前沿的青年作家的代表作為文本解讀范本,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寫作的蓬勃之氣。徐則臣的“大運河”、李修文的“生命之詩與大地之魂”、魯敏應對時代變革的反應,以及付秀瑩的新鄉土敘事、以張悅然為代表的的80后精神困境……這些有意思的文學現象被作者敏銳地感知到、抓住、放大,記錄了微觀文學景觀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楊慶祥 ·文學評論 ·9.1萬字
本書是一部名家賞析先秦文學經典著作的文學普及讀物,詳細解讀了先秦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經典作品,包括諸子散文、《詩經》、《論語》、《戰國策》、《山海經》等,以及莊子、孟子、屈原、宋玉、李斯及其作品等,作者均為專力于文學研究與欣賞的學術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吳小如、王富仁、褚斌杰、陳貽煒、張叢林、張永鑫、李時人、金啟華、劉毓慶等。所輯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響力,曾得到廣泛好評的優秀賞析文章,被賞析文章,亦為公認的名篇,引導讀者從更寬泛的背景、更專業的角度欣賞文學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賞先秦文學的普及讀物。
吳小如等 ·文學評論 ·16.1萬字
以回目為窗口,走進“大旨談情”的“紅樓”世界。從小說寫情的回目出發,撇開繁瑣的考證和抽象的理論,結合分析小說的成書、各個版本、人物形象和具體情節;致力講解《紅樓夢》文學世界所蘊含的情感和藝術;諸多細節別有會心,幫助“紅”迷們真正走近《紅樓夢》。
劉上生 ·文學評論 ·1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