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郁達夫的創作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他富于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灑脫自然,語言清新優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解剖自我,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與窒息,率真灑脫,不拘形式。沉吟家國之傷,亦嘆生平落寞,因而筆下時時流露出濃郁的感傷。
郁達夫 ·名家作品 ·10萬字
許地山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學者。一生著作雖不十分豐碩,但卻以文筆清新、取材新穎、風格浪漫、內涵豐富著稱,很多作品讀起來就像寓言一樣。其中最著名的《落花生》,不僅成就了許地山在現代散文史上的經典大家地位,更讓孩子們認識了這位有著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落花生”精神的著名作家。本書精選許地山作品中適合孩子閱讀的精美篇章,按照體裁劃分,并依據發表時間排列,使讀者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一目了然,條理清晰。同時本書還邀請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針對每一篇文章進行了細致的點評,讓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每一文章,充分領略文章的獨特藝術魅力。
許地山 ·名家作品 ·8.6萬字
《愛上一座城》一部集專業理論、建筑美學、散文筆法于一體的建筑入門書,書中對中國建筑的特征、發展以及城市規劃進行了詳細介紹。
林徽因 ·名家作品 ·10.5萬字
一般認為,《野草》是最能透見作者“靈魂的真與深”、最能揭示魯迅個人真實的生命狀態的作品,孫歌將魯迅和《野草》作為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借助竹內好與溝口雄三的獨特思想路徑,來重新解讀魯迅與傳統的關系,五四落潮后魯迅的孤獨、戰斗與堅守,以及魯迅在“絕望與希望之外”追尋生命原點的深刻體驗與人生思考。通過逐一細讀23篇文章,作者重新闡釋了諸如“中間物”“明暗之間”“無物之陣”等《野草》中的核心觀念,尤其對魯迅的“求真”意識和他的“反傳統”思想做了獨具匠心的體味。作者認為,魯迅不是一般的“反傳統”,而是“一直在傳統中用斷裂、決絕的方式繼承一些最關鍵的要素”,因此既要厘清“傳統”的多面性和多義性,又要辨析傳統在現代的分解和轉化,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求真”就與明末的李卓吾一脈相承,實際上他是“進入傳統的脈絡有選擇地進行繼承”。
孫歌 ·名家作品 ·14.1萬字
本書精選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四十四篇,分為“花園:發現有趣的草木蟲魚”“生機:獲得積極生活的勇氣”“風景:探尋更為廣闊的世界”“他們:追憶治學精深的先生”四部分。書中完整收錄《葡萄月令》《夏天的昆蟲》《端午的鴨蛋》《下大雨》《昆明的雨——昆明憶舊之三》《胡同文化——攝影藝術集序》《金岳霖先生》等名篇。汪曾祺優美質樸的文字,展現其獨特趣味的生活美學,能夠帶給讀者文學的享受與生活的啟迪。
汪曾祺 ·名家作品 ·13.6萬字
汪曾祺是家喻戶曉的文學大師,深受讀者喜愛。其文學創作成就突出,語言獨具特色,被譽為詩化的語言。本書精選了汪曾祺關于閱讀與寫作的文章35篇,包括對閱讀的經驗之談,如《開卷有益》《談讀雜書》《讀廉價書》等;對技巧的精確提煉,如《思想·語言·結構》《小說技巧常談》《文學語言雜談》;對創作的深刻感悟,如《小說創作隨談》《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我的創作生涯》等。文章中干貨滿滿,金句頻出,是當下文學愛好者和寫作愛好者的最佳圖書。
汪曾祺 ·名家作品 ·13.8萬字
“上海女兒:程乃珊”為作家程乃珊逝世5周年的紀念收藏文集,含《上海Color》《上海Memory》《上海Lady》《上海Taste》4本,精選其30年創作生涯中傾心著墨上海文化的經典之作,為上海的克勒腔調、弄堂記憶、女性剪影、舌尖風云留下張張畢肖的畫像。本書精選其重點描繪老上海精英階層生活格調及審美趣味的作品,從而素描出海派文化中獨具魅力的老克勒文化。
程乃珊 ·名家作品 ·11.7萬字
程乃珊 ·名家作品 ·15.3萬字
程乃珊 ·名家作品 ·12.1萬字
該散文集出版問世后,培根迎來了一片贊譽聲。雖然培根自己對散文集的評價并不太高,他說這個散文集不過是“我在其他學習過程中的偶然心得而已”。但批評家們不這么認為,他們走得更遠,他們認為培根開創了一種叫作“散文”的新寫作形式。當然,后來有人發現,培根的散文構架更多來自法國大散文家蒙田(參見遼寧人民出版社“最經典英語文庫”其他各輯書目)的作品,來自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也發現培根其實是向更多的其他大作家們的作品中汲取養分。雖然如此,但這部《培根論說文集》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就有人評論說,《培根論說文集》較之其他人的散文作品,更深刻,更具獨有特征,它已經成為英語世界里的最杰出的作品。
(英)F.培根 ·名家作品 ·5.2萬字
《起風了》是日本小說家堀辰雄的一篇代表作。在作者為數不多的中篇小說中,《起風了》以其深刻的思想主題和唯美的藝術境界博得了許多讀者的肯定與感動。也成為堀氏文學思想定型的一個里程碑。2013年宮崎駿將其改編為動畫電影的收山之作,動畫上映后,位于長野縣輕井澤町的堀辰雄紀念館訪問量陡增。
(日)堀辰雄 ·名家作品 ·6.9萬字
本書精選了老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散文作品,包括寫景、懷人、抒情、記事、文藝雜談等,并且在多樣的題材的取舍之間,也表現出老舍獨特的審美趣味。為了尊重原著,我們保留了原文中的古今異體字、傳統的標點習慣等,盡可能確保作品的原汁原味。
老舍 柳夏 ·名家作品 ·12.2萬字
《且介亭雜文二集》為作者1935年所作雜文四十八篇。魯迅的雜文吸收了英國隨筆篇幅簡短、綿里藏針、微而顯著、小而見大的特色,又借鑒了魏晉散文“清峻、通脫、華麗、壯大”的文風,特別是繼承了魏晉文章的骨力。雜感和短評,是魯迅雜文的骨干,側重于議論,融會了詩的境界、形象和美的文字等。
魯迅 ·名家作品 ·8.1萬字
本書是作者1933年以前出版的雜文集中未曾編入的詩文的合集,1935年5月由上海群眾圖書公司出版,作者生前只印行一版次。這次只抽去已編入《三閑集》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和譯文《petofisandor的詩》兩篇。《咬嚼之余》、《咬嚼未始“乏味”》、《“田園思想”》三篇的“備考”,系本書出版后由作者親自抄出,原擬印入《集外集拾遺》的,現都移置本集各有關正文之后;《通訊(復霉江)》的來信則系這次抄補的;《[奔流]編校后記》初版時遺漏最后一則,現亦補入;所收舊體詩按寫作時間的先后,在順序上作了調整。
魯迅 ·名家作品 ·4.6萬字
《而已集》是魯迅1927年所作雜文集,1928年出版。面對反動軍閥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和進步人士,魯迅先生既憤恨,又無能為力,“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許多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淚揩了,血消了,屠伯們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用軟刀的。而我只有‘雜感’而已。連‘雜感’也被‘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時,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魯迅 ·名家作品 ·9.5萬字
本書收作者1934年1月至11月間所作雜文六十一篇,1936年6月由上海聯華書局出版。同年8月再版。作者生前共印行二版次。魯迅常常寫些短評,確是從投稿于《申報》的《自由談》上開頭的,集一九三三年之所作,就有了《偽自由書》和《淮風月談》兩本。后來編輯者黎烈文先生真被擠軋得苦,到第二年,終于被擠出了,魯迅便改些作法,換些筆名,托人抄寫了去投稿,新任者不能細辨,依然常常登了出來。一面又擴大了范圍,給《中華日報》的副刊《動向》,小品文半月刊《太白》之類,也間或寫幾篇同樣的文字,聚起一九三四年所寫的這些東西來,就是這一本《花邊文學》。
魯迅 ·名家作品 ·7.8萬字
《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回,是一部描繪古代知識分子群像的長篇諷刺小說。小說以寫實的筆法描繪了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態度與追逐,并將矛頭指向了黑暗的政治與迂腐的科舉制度。小說一方面描寫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種種荒誕與虛偽行為,諷刺那些假儒士和假名士,批判當時腐壞的社會風氣,一方面塑造了很多不慕功名、追求自由、堅持自我的真名士,并在這些人身上寄予了自己的社會理想。小說對人物的刻畫頗為深入細膩,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色彩的人物形象,如腐儒周進、范進,貪官污吏湯奉、王惠,八股迷馬二先生、魯編修,真名士王冕、杜少卿等。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也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范例。
(清)吳敬梓 ·名家作品 ·33.1萬字
《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林徽因的文學作品集,精選了林徽因歷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小說和書信。其中的書信部分,涵蓋了她從留學時代直到晚年多姿多彩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極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學、建筑、政治、感情、家庭,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所思所感。
林徽因 ·名家作品 ·8.3萬字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說、戲劇、書信集。她的小說和戲劇以悲天憫人的情懷描繪人間百態,文字細膩,情感真摯。她致親人、友人的書信充滿知性和妙語,同時真實地呈現了一個至情至性的林徽因。
林徽因 ·名家作品 ·9.6萬字
《人生的智慧》一書取自叔本華的封筆之作《附錄與補遺》,并獨立成書。本書以簡潔優雅、充滿哲思的文筆,探討了生活的本質以及人生應遵循的原則,并教導人們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叔本華在書中深入闡述了自己對人生諸問題的思考,并旁征博引近百位人物的相關思想和作品。叔本華認為,人類的幸福主要取決于人自身的內在因素,主要包括正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和健康的體魄。這些深刻的哲理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對于當代人的現實生活仍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德)亞瑟·叔本華 ·名家作品 ·1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