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文學史的角度,搜集、整理了澳門1970—1974年大量珍貴的與澳門文學相關的報刊、詩詞、小說等,文稿編排以年、月、日進行劃分,中間穿插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紹,資料詳細、分門別類,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很高的學術質量,為澳門文學研究提供了非常詳盡的第一手資料。此書的出版,是為澳門文學的歷史發展立一存照,也是為將來澳門文學文獻資料的整理,為澳門文學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線索。
朱壽桐主編 傅天虹 許燕轉編撰 ·文學理論 ·37.1萬字
網絡文學批評的關鍵性問題是從理論上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要涵蓋哪些內容,探討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相關路徑與內在邏輯。諸如數字技術所催生的網絡文學之于傳統文學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質素?網絡時代的文學評價活動又經歷了怎樣的機制轉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的可能性與路徑是怎樣的?中國網絡文學批評的理論考辨,就是要梳理網絡文學批評的所有成果,揭示批評界究竟完成哪些既定的理論目標,是否回答了網絡文學發展的諸多理論問題,從而促進網絡文學批評的多元化。
禹建湘 ·文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主要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研究方法,結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政治、社會背景,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述了王爾德創作的倫理思想在其藝術實踐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揭示了王爾德藝術實踐中的倫理內涵和內在關聯,著重探討了藝術與倫理道德既相沖突又相互融合的具體特征。
劉茂生 ·文學理論 ·24.6萬字
本書以“經典重估”的理念,對西方文學中的經典作家作品、重要文學思潮與文學現象及重要文學理論問題作了再闡釋,在觀點、方法與理念上均有顯著創新。全書除緒論和后記之外分上、中、下三編。總體特點是:視野開闊,有理論深度;觀念更新,立足前沿;點面結合,方法多樣。本書既能通過多種研究方法的使用,對重大西方文學的理論間題和文學史現象作出宏觀的辨析與論述,又能通過具體文學文本作深入細致的剖析與闡釋,把重大理論問題的探討和文學研究的具體個案印證緊密結合,使理論的探討不顯得空泛、文本的解讀有理論高度和文學史依據。這是一部觀點新穎、新見迭出、富有原創性的學術著作,適合于文學專業工作者、文學愛好者闊讀。
蔣承勇 ·文學理論 ·38.7萬字
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本書重點考證明代兩部楊家將小說——《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的版本和成書問題。同時,以楊家將小說為代表的楊家將故事與三國、隋唐、五代、狄青、水滸、岳飛、神魔等故事的關聯,以及楊家將故事的后世影響和傳播,通過考察這些問題,希望能把楊家將故事的演化情形,以及楊家將故事和其他故事相互影響的實際情況描述清楚,揭示楊家將故事演變、楊家將小說成書的典型性和獨特性,充分說明世代累積型小說成書過程的復雜性。
陳小林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本書立足于美學、文學理論和文化社會學等學科相交融的視域,在兩個不同的層面——歷時性和共時性——對“陌生化”理論展開了系統性研究和批判性討論。作者力求從立體化的多維視角來給“陌生化”理論畫像,而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時性”維度的理論梳理和“共時性”維度的理論闡釋,將“陌生化”理論以陌生化的方式展現于讀者面前。
楊向榮 ·文學理論 ·24.3萬字
全書分為三編,上編名之曰“三大出版研究”,收集論文9篇,主要是從三大出版的角度對相關出版內容板塊的論述與分析;中編名之曰“出版實踐思考”,搜集論文30余篇,主要是從宏觀出版探索、圖書市場觀潮、教輔出版管窺等角度對相關出版現象的描述與觀察;下編名之曰“書苑耕耘留痕”,搜集論文及文章近10篇,分為工作心得實錄和媒體報道存檔,是對作者本人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山西省新華書店集團、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幾個單位從事出版工作的一些記錄和總結。
張金柱 ·文學理論 ·25.7萬字
本書按照瞿秋白生前擬定的自傳綱目、通過詳實的史料搜集,以極具文學化的方式,回芻還原了瞿秋白的一生。從中,相比較于革命家,我們更能看到作為詩人和文學家的瞿秋白形象。作者努力使本書“能夠扛起瞿秋白遺下的重擔,鏤刻出瞿秋白逼真的人生“痕跡”,不僅描摹全他的軀殼,而且透凸出他的靈魂”。可以說,本書是以文學化筆法寫出的瞿秋白的心靈傳記。
胡仰曦 ·文學理論 ·29.8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揚棄傳統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定式,重視邊緣話語,彰顯詩學正義,拓展了空間理論與文化媒介研究領域,充盈著語境交疊與觀念流轉的理論旨趣。本書以跨語境眼光審視當代西方文論星羅棋布的話語星叢,重點論述其主要范式轉向、理論代表人物、重要學術話語和對話關系,注重理論話語與文學批評實踐的結合,凸顯了對西方文論范式轉向及其中國化問題的反思,有助于激活新的學術思考與話語實踐,促進當代語境的文藝理論建設。
麥永雄 ·文學理論 ·29.4萬字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不會讀,怎么寫?《開明文庫:大師的閱讀指導課(套裝共3冊)》教你發現文學之美,品鑒經典之妙,學習閱讀之技巧。書里集合了兩位語文大師對青年人如何閱讀、品鑒文學作品的指導方法,按內容品質,書中集合了多位文學大師的名家作品,細細講出好文章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可取之處;按分類,精選了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文、小說、詩歌等各類文體的經典之作為實例,全方位地闡釋閱讀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和方法;按觀點,從為什么要讀,怎么好好讀,閱讀難在何處等入手,把高效閱讀的重要性娓娓道來。
葉圣陶 朱自清 ·文學理論 ·41萬字
愛·摩·福斯特是20世紀英國愛德華時代著名的小說家和小說評論家,不僅他的小說,諸如《印度之行》,已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而且他的評論文集《小說面面觀》也被視為“英美小說批評的基石”。福斯特提出的小說節奏學說及其在小說創作中的巧妙運用被公認是他的最大成就之一。本書較為系統地探討了福斯特五部主要小說中的節奏運用及其產生的藝術審美效果。首先,依據福斯特的簡單節奏和復雜節奏理論,探討了這兩種節奏在其小說中的精妙運用以及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此夕卜,作為對福斯特的小說節奏“二元說”的補充和完善,以熱內特的敘述運動節奏和敘述重復節奏理論為視角,本書分別探究了這兩種敘述節奏在福斯特小說中的運用及其對推進小說故事情節演變、融合主題思想、深化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強化和提升作用。
張福勇 ·文學理論 ·20.6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文學語境的多元意義和各類文學語境的意義生成機制。首先聚焦于“語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蘊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維范式的變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語境”概念的基礎上審視“文學語境”的新內涵、多元化類型,從文本層面將文學語境劃分為“文本內語境”“文本間性語境”“符號間性語境”“社會文化語境”四種類型;最后,探索文學語境區別于非文學語境的獨特的復義功能,深入研究各種語境類型生成文學復義的不同意義機制。全書盡可能地展現了文學語境的全貌,著重探索了其生成復義的功能和機制,同時也論及語境的嬗變及其在藝術本質和文學批評實踐等領域的功能和價值。
吳昊 ·文學理論 ·24萬字
作者認為,西方文學理論對解讀文學文本而言是低能甚至無效的,文學文本解讀應該追求對審美感染力以及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不可重復性的闡釋。基本觀點就是回到文本分析,回到文學審美。落實到具體操作上,提出:第一,微觀直接分析:隱性矛盾;第二,微觀間接分析之一:藝術感知的還原;第三,微觀間接分析之二:情感邏輯的還原("無理而妙");第四,宏觀比較:古典的情景交融和現代的情理交融;第五,歷史語境的還原,等等。
孫紹振 孫彥君 ·文學理論 ·47.2萬字
隱喻涉及到文學活動的各個層面。本書依據隱喻與文學思維、語言運作、話語形式、作品意義之間的關系,對隱喻與文學思維、隱喻與修辭、隱喻與作品結構、隱喻與意義、隱喻與話語、隱喻與文體這樣幾個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朱全國 肖艷麗 ·文學理論 ·21.6萬字
本書是研究經學與中國古代文論之間的關系及淵源流變的專著。清代是文論的集大成時期,也是經學的復興期。清代詩文小說戲曲各體文學理論都受經學影響。就古代文論體系之建構而言,古代文學本體論、創作論、作品論、功能價值論、通變論及文學批評論等受經學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經學對于古代文論范疇之運用、命題之提出及學術特征之形成等,都有深刻影響。經學對于古代文論的生成、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作用,立足經學立場展開研究,才能深得古代文論之思想精髓。
吳建民 ·文學理論 ·26.2萬字
本書內容依據孫昌武先生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開設“道教文學課”時所用的講義修訂而成。全書共分十講,分別為:第一講“道教文學的源頭”,第二講“仙傳——傳記文學的瑰寶”,第三講“仙道類志怪與傳奇”,第四講“女仙與下凡傳說”,第五講“仙歌”,第六講“游仙詩”,第七講“道士詩文創作”,第八講“文人的仙歌”,第九講“宋金新道教詩詞”,第十講“神仙道化劇”。此書,2014年曾和孫昌武先生《佛教文學十講》聯袂于中華書局出過,此次收入《孫昌武文集》修訂再版。
孫昌武 ·文學理論 ·31.3萬字
本書重點以蘇聯解體以后二十年的小說為研究對象,將其劃分為現實主義、后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三種流派,每一流派都從發展歷程、現階段發展的新趨勢等方面詳細闡述,同時結合具體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對該流派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
侯瑋紅 ·文學理論 ·21.4萬字
作為兼善戲劇和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家,陳彥的寫作既得益于極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亦受惠于底蘊豐厚的中國戲曲和文學傳統。努力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觀照并處理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經驗,塑造具有時代典范意義的人物形象,且在堅守雅正的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通中國古典傳統,以開出文學的新境界,為陳彥作品的基本特征。《西京故事》《裝臺》《主角》以及新作《喜劇》皆是如此。將現代戲《遲開的玫瑰》《大樹西遷》《西京故事》及論說文集《說秦腔》與小說文本對讀,可知陳彥整體創作的基本狀態及其所蘊含的觀念和審美表達方式視域拓展的重要意義。本書嘗試在融通“古”“今”“中”“西”,會通“文學”與“藝術”的更具包容性和概括力的新的視野中理解并闡發陳彥作品的文學史價值,抉發其之于中國古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以及現實主義賡續的重要經驗,進而探討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大文學史”觀念的確立及其意義。
楊輝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扎伊采夫(1881—1972)是俄羅斯白銀時代僑民文學的代表作家,也是20世紀初俄羅斯新現實主義的典型作家。扎伊采夫的創作體裁廣泛,題材多樣,為透視俄羅斯域外僑民生活與文化、反思俄本土的文藝走向、追憶俄羅斯文學經典等提供了珍貴的藝術材料。本書選取扎伊采夫創作于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小說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藝術特色和主題意蘊,考察這些小說里具有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特色的成分,以及精神現實主義的特征,揭示以扎伊采夫的創作為代表的新現實主義概念。
張玉偉 ·文學理論 ·28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漢族和藏族的傳統文學理論做了全面比較研究。中華民族有五十六個民族,漢族是主體,其他少數民族是中華大家庭重要的成員,在歷史上都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文學理論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藏族就是其中重要代表。我們當下的古代文論史沒能很好地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學理論,實際上成了漢族的文論史,因此,沒有全面展現中華文論博大精深的內容,也沒有反映出中華文論豐富多元的真實風貌。之前少數民族文論研究一般是各自為陣,畫地為牢,梳理總結各自的發展歷史和特征,缺乏對中華文論交流融合的整體比較研究。本書把藏族文論和漢族文論進行全方位的比較,是對中華文論整體研究的嘗試,是對中國傳統文論研究視域的拓展,是對少數民族文論研究路徑的探索。
馬建智 ·文學理論 ·23.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