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重要文學現象,“新寫實小說”長期以來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相近本質特征的作家作品的集合。這種研究視角和方式造成了對這一文學現象的理解的窄化:一方面,它忽視了這一現象發生過程中編輯、文學雜志、文學機構、讀者等主體的作用,也無法對以上主體之間的復雜性和矛盾性給予解釋。另一方面,它必然造成對這一現象發生過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和歷史因素的盲視。這就影響了認識這一現象的歷史深度和對其歷史坐標的確定。
張小剛 ·文學理論 ·16.3萬字
《楚辭》是承載豐富的中國遠古人類文化資源的經典詩歌文本。本書借助于文化人類學整體論的跨學科視角,以《楚辭》的文化英譯為取向,分析其英譯的歷史狀況和發展勢態;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考察了《楚辭》各經典譯本的整體翻譯面貌,思考譯者主體性對《楚辭》英譯的影響;探索《楚辭》所蘊含的人類文化的表層物質系統、中層技術系統和深層社會意識系統的文化價值在翻譯中的整體開采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中國典籍英譯實質、翻譯視角、翻譯策略、譯者主體文化等理論建設方面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張嫻 ·文學理論 ·16.8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就是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本沒有西方學科概念的“文學理論”,但卻有“詩學”概念,這是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中隨著文學的發展逐漸產生并完善的。本書采用“范疇”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提煉出“詩言志”“賦比興”“感物”等范疇并加以論述,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包括作品論、創作論、作家論、批評論、鑒賞論等內容,簡潔明晰地闡述了中國古代關于文學本質特征、文學創作、作家、批評、鑒賞等相關問題的最基本理論內容。
胡經之 李健 ·文學理論 ·9.5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漢代卷)》是一部系統梳理20世紀漢代詩歌研究史的論著。全書共四章,第一章介紹上世紀初至1980年以前漢樂府詩歌研究的歷史;第二章介紹1980年至世紀末漢樂府研究的歷史;第三章介紹五言詩的研究史;第四章介紹四言、七言、騷體詩的研究史。該書對上個世紀內漢代詩歌研究的重要問題和重要論著做了歸納和分析,“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的便利。
趙敏俐 ·文學理論 ·14.3萬字
本論文集所收錄的四篇論文,撰寫于2014—2016年期間,均公開發表過。其研究視域,主要集中于近30年來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問題,以及中國詩歌在現代性寫作中所呈現出的美學特征。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虛無與“開花”——當代中國詩歌的現代性透視(綱要);從“革命文學”到“審美意識形態”——張志民詩學的范式轉換與價值生成的時代美學意義;迷途:成因及其后果——“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的問題意識與審美現代性批判;“蓋婭”審美與生態批評詩學的建構一代《7+2登山日記》五周年評論集后記。
黃怒波 ·文學理論 ·10.3萬字
本書原名為《修辭概要》,作者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全書分為“用詞”“造句”“修辭”“篇章與風格”四章,例證豐富,引用魯迅、老舍、趙樹理等現代文學大家的經典著作為示范,又結合一般寫作中的弊病對癥下藥,從理論到實踐,詳盡闡明了修辭學的若干問題。說理透徹,解析明了,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表達的內在規律,提高語言運用的藝術水平。
張志公 ·文學理論 ·11.4萬字
本書嘗試在跨國主義視域下解讀新世紀以來華人新移民小說在主題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嬗變,分析這種變化與新移民生存境遇上的變化之間的關聯。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華人移民通過回國定居、回國創業和參與同母國的經貿文化往來活動而越來越深度地介入到母國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變遷之中,在生存狀態上成為不折不扣的“跨國華人”。從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跨國華人既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重要載體,也是在東西文化融合與創新基礎上形成的第三文化的建構者。跨國華人通過持續性的跨越國界的活動作為其生活與事業的主導方式,在兩個不同的社會實現同步嵌入。“跨國華人”群體的這種生存狀態反映在新移民小說的創作上也有著相應的呈現。本書通過新世紀以來新移民小說在回歸主題、故鄉敘事、歷史敘事、底層書寫、生態書寫等主題上的嬗變及其對跨國華人形象的塑造,呈現出新世紀以來新移民小說發展的路徑和趨向。
豐云 ·文學理論 ·19.9萬字
常勤毅的《駱賓基:時代與政治洪流里中國現代作家的一種范型》是張福貴主編的《東北流亡文學史料與研究叢書》研究卷中的一部。全書約20萬字,包括《記錄與時間的“同步”感受》《刻畫與時代的“共時”思考》以及《探索與政治的“橫跨”距離》等內容。全書通過對駱賓基近60年來作家、學者生涯及其作品的考察和論述,指出其在中國現當代作家中具有相當涵蓋面和典范性的“共時”與“橫跨”的特征。洞穿這一“駱賓基式”的典型形成、變化和發展的內外因,剖析他創作心態的內在結構與演化軌跡,客觀地評定駱賓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常勤毅 ·文學理論 ·15.3萬字
全書共分十章,從文學類型研究的方法談起,依次進行了對奇幻文類的定義,對與奇幻相鄰的文類(怪誕與奇跡)進行了界定,對與奇幻結構特征相似的文類(詩歌與諷喻)進行了區分,并對奇幻話語及奇幻主題進行了分析。
茲維坦·托多羅夫 ·文學理論 ·11.2萬字
意象及其相關論題(如“意”與“象”、“興象”、“氣象”等),是構筑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核心范疇和基礎問題,也是進入并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審美特性的根本途徑。本書分別從字源學考辨、中國古代傳統意象觀、唐詩意象構成特點、重要作家意象創作分析以及在敘事學和現象學維度下重新審視意象等多角度、多層次展開研究,既有對前輩學術成果的繼承和借鑒,也有研究者自己更深入的考辨和全新的闡釋。
熊開發 李彩霞 朱小寧 張平 ·文學理論 ·13.3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理論依據,將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文藝批評理論探討與小說文本分析相結合,全面、深刻、系統地研究納博科夫的文學創作,探討他如何在繼承俄羅斯文學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后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創新。納博科夫的創作,既是對俄羅斯文學傳統的繼承,又是為表現后現代社會人類經驗而進行的藝術創新,實現了深刻的思想意義與創新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
劉文霞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仿照宋人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而名為《九家讀杜詩》,由田曉菲主編,收錄宇文所安、艾朗諾、倪健、王德威、羅吉偉、陳威、潘格瑞、盧本德等九位學者,從九個角度對杜甫詩作進行細讀的文章。呈現出杜詩中地方與帝國、政治與個體、宗教與文學間的微妙張力,并將文本閱讀延展到詩歌和視覺藝術、傳統和現代等話題上,觸及到當代對杜甫接受與再造。九位作者雖然角度各異,卻一并致力于發掘“埋沒”在“儒家詩人”窠臼下的杜甫的真實形象。書中尤其重點討論了安史之亂前后,杜甫飄零在夔州的作品。在遠離長安故居的同時,杜甫也與精英文學機構產生了距離,這反而讓他成了一個先驅者,為中國的詩歌話語引入了新形式:對日常現實、家庭生活的細節性關注,反映出與“詩圣”“詩史”絕然不同的、另一種復雜的詩人形象。
田曉菲主編 ·文學理論 ·13.8萬字
作家渡邊淳一,依據自己的文學創作歷程,把自己嘔心瀝血進行小說創作幾十年的寶貴經驗傾囊奉獻,寫的關于如何創作一部小說,以及如何創作一部暢銷小說的經驗著作。
(日)渡邊淳一 ·文學理論 ·8.8萬字
這是一本精彩的世界童書創作者訪談錄。本書通過采訪11位入選“愛閱童書100”書目的童書創作者,揭秘優秀童書背后的故事,剖析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兒童文學觀。視角新穎、挖掘深入的提問與蘊藏智慧和獨特思考的回答,帶領讀者親近作者、理解作品。本書也為讀者全面了解當下的童書創作和出版生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人文視角。
王欣婷 ·文學理論 ·10.9萬字
靈感從何而來?故事怎樣開始?記憶中出現過的瞬間是否為素材埋下了伏筆?創意構思時有無路徑和經驗可循?這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面對的問題,盡管它們看上去如此神秘又不可言說——“體驗,創作,它們就像銅板的兩面。銅板旋轉時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種天啟的瞬間。”——而現在,這本書將帶我們接近這些“天啟的瞬間”。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華氏451》作者雷·布雷德伯里創作心法首度披露。引領你回到過去,探勘科幻大師如何把愛意或憤怒化為寫作動力;如何豐富身體的各種感知以喂養繆斯;如何抓住人生中某個吉光片羽,并將之永久凝固……全書共十二篇,行文幽默風趣,如詩般輕盈巧妙,猶如穿越時空與大師促膝長談,幫助有意寫作的你厘清創作迷思,一路前行。
(美)雷·布雷德伯里 ·文學理論 ·7萬字
本書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描述都市北京的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泛鄉土文學,探討文學中的北京的城市文化性格,再經由這城市的文化性格探索其居住者、描繪者與這城市之間的多種精神聯系及聯系的方式,從一個側面讀解北京文化。
趙園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分十個章節,講述了新疆中泰集團自1958年的校辦工廠開始建業,60年來歷經坎坷、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謳歌了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展現了近20年來取得的突出成果。
胥建華主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雨果作為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人物,作為文學史上一位成就很高的浪漫主義作家,他的理論文字既是當時浪漫主義運動重要的理論文獻,也是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一個理論標本,今天對我們仍有思想材料的意義。《雨果論文學》精選十一篇雨果的文學評論、序言等,有助于我們了解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和這一流派,尤其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雨果提出了“美為真服務”的思想,認為詩人的社會職責在于宣揚理想、教育人民。這正是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的分野之一。
(法)雨果 ·文學理論 ·14.9萬字
國民教育通識讀本,汲取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理念!借助22位中外學者與作家的深邃目光,透析文學經典!馬爾克斯、帕慕克、米蘭·昆德拉等大家原典呈現,王安憶、曹文軒、格非等專家深度解讀!《文學的意義》是《國民教育通識讀本》系列的文學卷,由知名教育學者、一線杰出教師扈永進精心選編,介紹并解讀了22篇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名家名作。
扈永進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運用漢語修辭學的理論與方法,展現了蘇軾散文修辭的風貌,探討了蘇軾散文修辭的動因,梳理了蘇軾散文修辭對前人的繼承與創新及對后世的影響。緒論部分概述了蘇軾散文修辭研究的現狀,介紹了本課題研究的方法等。前三章從語音修辭、詞匯修辭、句法修辭、辭格運用和篇章修辭等多個角度和層面對蘇軾散文修辭的風貌、成因及成就進行考察。后四章聯系蘇軾散文的題材、體裁等,探討了蘇軾散文在修辭手法和體裁樣式兩個方面對前代散文修辭的繼承與創新,并做了蘇軾散文修辭對后世影響的專題研究。結論部分簡述了蘇軾散文修辭在古代散文修辭史上的地位、貢獻與影響。
謝晴 ·文學理論 ·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