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國內學術界首次較為全面地梳理、探討了比較文學實證方法與審美批評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精細入微地考察了法國學派實證批評中所蘊含的審美精神,而且穩健扎實地闡析了美國學派審美批評中的實證精神,從理論上澄清了多年來人們對發過比較文學實證方法認識上的誤區,客觀、公正地揭示了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之間的相容性與共通性,進而有助于全面理解比較文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
李偉昉 ·文學理論 ·19.8萬字
卡爾維諾在準備啟程前往哈佛大學發表“諾頓講座”前夕,不幸因腦溢血辭世,本書因此被視為這位小說大師贈與世人的遺產。他在書中精心勾勒的文學價值,既可充當評鑒一般作品的尺度,也可以作為認識卡爾維諾的指南。卡爾維諾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其閱讀品味和學識見解令人嘆為觀止。這本專為熟悉和熱愛小說藝術的行家和讀者所寫的備忘錄,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雄辯的文學辯護書,也是留給本世紀讀者的最好禮物。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文學理論 ·6.8萬字
國家認同是當下社會科學領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美國的國家認同包含公民身份認同與民族身份認同,其長期堅持WASP(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新教徒)作為民族身份的正統性,并且依照少數族裔的歸化程度授予其公民身份,使國家成為排斥性和等級性的政治共同體,造成非裔美國人在國家認同中的沖突。格溫朵琳·布魯克斯是20世紀重要的美國非裔詩人,“狂怒之花”是其詩藝人生的隱喻性概括:融合現代主義與黑人方言傳統的精湛技藝,以及積極介入黑人解放的激進思想。本書系統地梳理了布魯克斯跨越20世紀40至90年代的詩歌創作,結合不同時期美國的種族關系模式、黑人社會運動、種族政治思潮,以及詩人自身的詩學演變,概括特定時期的空間形態、空間經歷、空間認知,闡述空間敘事指向國家認同的不同訴求與策略性建構。通過空間敘事與國家認同的動態關系一以貫之布魯克斯研究,本書概括了詩人的藝術美學、詩學理念、社會思想,并且以此為棱鏡透視了美國當代社會的國家認同問題及其歷史演變。
史麗玲 ·文學理論 ·18.6萬字
在中國,許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層層疊疊的文化、文學與歷史積淀,它們與古跡、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觀、日常生活一起,構成了一個城市獨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觀特色。《南京文學地圖》講敘南京的歷史沿革,描畫了燕子磯、石頭城、明故宮、玄武湖、靈谷寺、秦淮河、掃葉樓等勝跡在文學中留下的身影,向讀者呈現了一個文學中的南京的歷史與現在。
張鴻聲主編 ·文學理論 ·16.1萬字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文體史研究》一書采取宏觀文化視野和微觀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文體功能”的角度切入,運用敘事學、形式批評、文體學、批判哲學等理論資源,通過對大量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文本及其研究資料的綜合分析和評價,對20世紀中國小說的藝術形式與時代精神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書稿在文體史和思想史相互闡釋的綜合考察中,全面梳理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的藝術貢獻,突破傳統文學史敘述中思想與藝術二分法,促進以形式帶入思想的分析思路,重新認識文學文體的思想史價值。書稿行文流暢,可讀性強,是一部值得推薦的文學研究和教學參考的學術著作。
吳德利 ·文學理論 ·18萬字
吳偉業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戲曲家、書畫家,他創作的一系列長篇歌行體詩歌被譽為“梅村體”,以沉雄博麗、哀感頑艷的風格奠定了其在長篇敘事詩領域的地位、吳偉業寫詩之余,兼及戲曲,創作了傳奇作品《秣陵春》和雜劇作品《通天臺》《臨春閣》,抒發了朝代更替之際的黍離之悲和內心之痛,可備一代心史。本書從吳偉業戲曲方面的交游出發,分析其戲曲作品的內容和敘事方式,在對戲曲文本進行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其“梅村體”詩歌創作與戲曲創作之間的關系,并對其戲曲理論進行了梳理。
楚萍 ·文學理論 ·17萬字
宋代駢文注重事理的曲折與敘事的明暢,講究學識的熔鑄陶冶與氣象的宏大深遠,既以文思才藻彰顯著士人階層的才學素養,又以格度容儀呼應著文官體制的尊卑禮節、潤色著皇權社會的宏圖偉業。《黼黻之美:宋代駢文的應用場域與書寫方式》嘗試對宋代駢文的應用場域與書寫方式做細致觀察與綜合把握,圍繞禮儀屬性與身份意識的凸顯,勾勒寫作范式的積淀成型與流動變遷,由此探討宋代駢文美學氣質的轉變,理解宋代士人應對時代的思考方式和生存方式,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與文學世界。
周劍之 ·文學理論 ·19萬字
本書以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和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極具地域特色的“西部文學”,將作家分布、文學語言、文學刊物、宗教習俗等文學地理要素,放置在“大西北”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對西部文學各要素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闡釋西部文學與西部地理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復雜關聯。
張向東等 ·文學理論 ·18.3萬字
司馬遼太郎(1923-199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小說家,在政治界、經濟界有著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國民作家”(日本)。司馬遼太郎創作了大量的中、日、韓等東亞國家相關題材的歷史小說、隨筆、游記,多達六十多卷。本書將司馬遼太郎與相關作家的創作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了司馬遼太郎對東亞歷史的文學敘述,以及他對東亞與日本的思考,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司馬遼太郎文學,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作家對東亞歷史的認識,進而更深入地了解日本與東亞。
關立丹 ·文學理論 ·18萬字
本書利用文獻學的方法,在全面把握宋代本草學巨著《證類本草》之前的本草學史的基礎上,深入考察《證類本草》成書的歷史背景、主要體例和重要傳本,系統梳理《證類本草》征引的宋代文獻,多角度、多層次地將其與宋代方劑學、訓詁學、道教、史學、文學相關著作進行對比研究,揭示《證類本草》的本草學價值、文獻輯佚價值及其體現的宋代本草學的特征及隱患,有助于深化宋代醫藥史、文化史的研究。
周云逸 ·文學理論 ·14.8萬字
一本簡潔生動的文學理論入門書,一部研究老舍前期文藝思想的重要文獻。老舍先生綜合古今,以作家的視角對文學進行全面又獨特的思考,化呆板的理論為充滿智慧的思考,是一本難得的文學理論入門書籍。書中用12堂課的形式,讓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來告訴你,文學是什么?書中涉及一百四十多位學者、作家的論述和作品觀點。
李異鳴 ·文學理論 ·9.7萬字
本書在現代空間理論視閾之下全面考察盎格魯一撒克遜時期的文學作品,以空間的不同層次: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和精神信仰空間為經,以英雄史詩、抒情詩歌、圣徒傳記、智慧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文本為緯,探討了重點文本所闡發的空間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體與居住地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了盎格魯一撒克遜作家們積極致力于將空間這一抽象而廣泛的概念轉化為能夠體驗和感知的地點、景觀、區域、邊界等具體的空間表征。研究打破了空間、地點和景觀間的隔閡,充分考察三者之間的互通性以及獨特性,以此深掘出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中呈現出來的空間建構特征及其承載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本書有助于發展出面向中世紀早期文本的空間討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國內外國文學研究中空間理論應用的層次。
張濤 ·文學理論 ·16.1萬字
本書以2001一2005年為界,對這一時期法國的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情況做了細致的整理,全景式地展示了法國的中國文學研究樣貌。具體包括這一時期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譯本目錄,以及中國文學研究的專著目錄、博士學位論文目錄、期刊論文目錄,同時精選翻譯了數篇期刊論文,對重要的專著和博士學位論文還進行了摘要編譯。此外,本書收集了這一時期法國召開的中國文學研討會的簡要資料,整理了從事或涉及中國文學研究的機構信息以及期刊目錄,還附有法國漢學家的譯名、原名對照表。
高建為主編 ·文學理論 ·9.5萬字
中國翻譯文學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時刻進行著頻繁而密切的互動交流,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繁榮。本書以中國翻譯文學史的發展為線索,從翻譯學和比較文學的視角,分文學與文化兩個層面,描述了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社會文化的互動、中國社會意識形態與文學翻譯的互動、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互動,以及中國翻譯家的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的互動,從而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翻譯文學與本土文學的互動關系。
李琴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歷史想象即詩人對歷史的詩意想象。唐代詩人成功運用歷史想象的技巧,將歷史因素轉化為詩意要素,形成了唐代歷史詩歌的繁榮。本書從接受想象與創作想象兩個層面,勾勒出唐代歷史詩歌的藝術特征,探討作為歷史知識接受主體的唐代詩人,想象歷史情境,理解歷史意義,形成理解并解釋的歷史意識的過程;探討作為詩歌創作主體的唐代詩人,把接受并理解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意識融注于心,將歷史材料醞釀加工,創造出詩歌歷史意象的過程。
張彥 ·文學理論 ·19.5萬字
現代性與啟蒙運動是一脈相承的,現代性產生于以啟蒙運動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價值觀。真正能治療現代性的疾病甚至是生態危機的唯有現代的文學和詩歌,因為后者是站在前者的對立面的,就像科技永遠不可能取代人文科學的警示牌一樣,現代性離不開人們對它的反省。只有樹立人性的文學思想,才能拯救現代性的危機。
牛秋實 ·文學理論 ·15萬字
本書輯錄了桐城派作家姚永樸所撰寫的文學研究成果的內容,不僅在新、舊學術交替之際試圖以桐城派古文的“義法”說,重新闡釋文學的原理,以適應時代的需求,而且植根于經史傳統之學,從語義、語用及篇章結構、風格等方面,對作為“雜文學”特征的中國文章學體系的建構作出了有益的探討與貢獻。
姚永樸 ·文學理論 ·12.3萬字
《飛向太空港》記錄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美國“亞洲一號”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專家在大涼山深處的合作與友情,也有東西方文明在現代衛星發射場上交匯時的碰撞與沖突。整部作品節奏緊湊、張弛有度,以全景式的書寫完整再現了中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外國衛星的全過程,展現了中華民族勇于進取、不斷攻堅克難的智慧與決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氣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現出人類探索宇宙、憧憬未來的博大胸襟。
李鳴生 ·文學理論 ·19.4萬字
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滄海桑田,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曠世絕戀,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思想實驗,有人從《三體》中看到了星空燦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打開《三體》的方式,而這本書,通通指給你看!讀過或沒讀過《三體》,都不妨打開此書。如果你為其中的科技名詞而茫然無措,請打開此書,如果因其中的情理沖突而糾結,請打開此書……
詹琰 路姜波 ·文學理論 ·9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史(金元卷)》立足于新世紀,全面地梳理了20世紀金元詩歌研究的成果。全書以重要的金元作家為線索,具體闡述了元好問與金詩研究,劉因、趙孟頫與元前期詩歌研究,“元詩四大家”與元中期詩歌研究,楊維楨與元后期詩歌研究,薩都剌與少數民族詩人詩歌研究以及金元詞曲研究等幾個專題,全面反思了20世紀金元詩歌研究的歷史,對于促進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查洪德等 ·文學理論 ·1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