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學理論前沿》(半年刊)創刊于2004年,作為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的會刊和國際文學理論學會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集刊中發行量較大的一種。本輯設立“前沿理論思潮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學研究”“亞非文學的理論闡釋與建構”“文學閱讀與理論闡釋”“批評理論與爭鳴”五個欄目,共十一篇文章,站在國際文學理論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對當今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關注和研究,做出新的闡釋。
王寧主編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截取新中國十七年這一段,通過細致梳理和分析大量文獻,考察外國文學經典、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與中國古代文學經典批評的核心問題,揭示具體歷史語境中批評觀念的本質特征、表現形態、內在邏輯、演變軌跡,廓清文學批評范式轉移的發展過程。既考慮到問題之間的歷史與邏輯聯系,又體現某一問題所包含的歷史內容與思想深度,追溯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現代性追求的精神脈絡。
李松 ·文學理論 ·22.7萬字
《中國詩歌研究》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詩歌研究。欄目設置有中國古代詩歌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中國詩歌理論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詩歌研究、當代海外華人詩歌研究及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詩學史及詩學文獻研究、青年論壇等。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好的聲譽,是廣大詩歌愛好者和廣大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趙敏俐主編 ·文學理論 ·23.4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流亡文學》聚焦夏多布里昂、盧梭、諾底葉、貢司當、斯塔爾夫人等法國流亡作家的坎坷際遇,頌揚了他們獨立不羈的抗爭精神。譯者張道真先生不但是英語大家,亦是法文翻譯大家,譯筆典雅暢達。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13.7萬字
中國70后作家已經成長為新世紀中國文壇主力軍,無論是作品數量還是創作質量、敘述技巧及文學理念等,這些作家都表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和獨特的精神氣質。本書站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中國70后作家總體上的書寫特性、敘事規律和藝術建構等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對70后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也進行了重點閱讀和闡釋,同時對湖南70后作家“文學湘軍五少將”這個集體進行深入細致的文本解讀,從中找出中國70后作家文本中宏闊的意境與悠長的韻味,這些突出的特色彰顯出中國70后作家有責任、有義務、有使命去深入民間、大地、歷史去呈現他們這一代人的喜怒哀樂,建立起屬于他們這一代人打通過去和未來的經典文學。
聶茂 ·文學理論 ·26萬字
西方語境中的“漁”行為不是一般的漁民生計,而是一種具有男性英雄文化內涵的性屬行為。在西方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典敘事文本都使用“漁”行為來表征英雄人物的男性氣質。本書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出發,深入挖掘了西方“漁”行為所承載的文化記憶。本文也從性屬研究的角度入手,以現實世界中的海明威現象及文本世界中的海明威現象為例,系統論證“漁”行為的西方文化內涵對于美國男性氣質研究的重要意義。
周峰 ·文學理論 ·15.6萬字
若以孟子提出“說詩”方法為起點,則中國文學批評已有約兩千三百年的歷史。那么,在西方學術進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進行文學批評的呢?本書回溯兩千余年的歷史,梳理汗牛充棟的文獻,總結出三種最能體現傳統文學批評精神的方法,即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以意逆志”法,受學術傳統影響的“推源溯流”法,以及受莊禪思想影響的“意象批評”法。又探討選本、摘句、詩格、論詩詩、詩話、評點六種批評形式的形成和發展,體用兼備。通過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的整體把握與研究,將其隱而未彰的體系重顯出來,并將這一體系不斷完善、豐富的歷史呈現出來,在重顯與呈現的過程中,揭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和現代意義。
張伯偉 ·文學理論 ·47萬字
本書在盡可能全面掌握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唐宋學術思想轉型領域內前人關注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性的深入研究。內容包括中唐啖助、趙匡和陸淳的《春秋》學著作考辨及其《春秋》學轉型意義,初唐道教重玄學與程朱理學的思想關聯,晚唐五代文人小說中的“仙境”與道教“洞天福地”的關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以及開新學風的士建中、劉敞等人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和學術地位,唐宋時期的《左傳》學與史書紀事本末體起源的關系。期望通過系列這樣的專題深耕,將來連片成疇,能夠更為真切地呈現唐宋學術思想轉型的機制和面貌。
葛煥禮 ·文學理論 ·26.6萬字
《女性書寫和欲望的場域》主要內容簡介:從理論上講,女性進入寫作領域本身就對一統天下的男性霸權構成了威脅,這至少意味著她不再安于沉默狀態和[被說]的對象位置,而要求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個女人說出自己生活的隱秘會怎樣??世界將被撕裂。]
宋曉萍 ·文學理論 ·13.5萬字
多年來國家意識形態自我建構的特殊需要和過多人的參與,使魯迅研究日益顯現其發展的窘相。在關于魯迅寫作的眾多言說之中,該書作者獨辟蹊徑,將其對魯迅寫作的思考置于中國文學現代化(或世界化)進程中現代作家對于本土民間文化資源的對待態度之大背景下,從魯迅寫作的民俗興趣發生、民俗文化對于魯迅寫作理論的影響、魯迅對于民俗文化的主體措置、魯迅民俗文化表現的寫作意義等八個方面,對魯迅的寫作和民俗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論述。書的寫作材料豐富,結構謹嚴,分析細致,論證有力,以流暢且極富質感的文字表述從一個特殊的角度,為人們理解魯迅寫作并及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發生發展,甚至民族國家現代作家現代性參與的復雜性等話題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
王元忠 ·文學理論 ·19.5萬字
詩、賦是唐前文學的大宗,二體交互演進,此消彼長。向來文學史著力于一體的單向研究,本書通合二者,致力于辭章學的本位考察,以文體為中心,以語用為關鍵,力求打破語言和文學、研究和創作之間的壁壘,關注二體在題材、手法、句式、語詞、聲律、創作觀念等基本問題上的異同互動。以此昭示文學演進的“內在理路”、闡釋“體各有妙”的體貌之美、揭示二體的根本性質、解釋“賦亡”“詩興”的文學原因等,并歸于竭力彰顯二體互動機理明晰、豐富生動的“過程之美”。
唐定坤 ·文學理論 ·38.3萬字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這一兩分法出發,嘗試界定法國兒童文學的文體外延,并借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學實踐來剖析該體裁的共性特征,以強調兒童文學作為“兒童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的特殊屬性。
章文 ·文學理論 ·22.4萬字
《作文雜談》是張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關于如何寫作的書,是一位與語文打了半個多世紀交道的行家對自己寫作經驗和體會的總結。《作文雜談》從“什么是作文”說起,到“作文批改”止,對有關作文的各個方面加以剖析和論證,語言親切,道理平實,教者與學者均可從中獲益。張中行博學多識、造詣深厚,加之閱歷豐富、治學嚴謹,其著述,談學問以探賾索隱的知識性見長,書雜感以揆情度理的哲理性取勝,均以其真情、真知、真見,有益于世道人心,因而頗為學術界和讀書界的人們所喜好,本書也沿襲著同樣的文風,深入淺出、娓娓道來。
張中行 ·文學理論 ·13.5萬字
本書為作者在博士畢業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本書圍繞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文學思想,以后殖民與后現代文學相關理論視角重點考察和探討了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思想的意識形態問題。作者以種族、權力與文化身份作為切入點,對馬爾克斯的作品進行考察,全書從后殖民景觀,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權力架構變化以及身份身份多個方面梳理研究重點,最后梳理了馬爾克斯對當代中國文學的影響與傳播,全面呈現了馬爾克斯文學創作思想及社會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于萍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東北文學通史》是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委托項目研究成果。此書上溯先秦時期的上古神話與英雄史詩,下至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文學活動。對東北古代文學進行了梳理與界定,對各個時期文學的結構與焦點作了細致的描述,闡揚了東北區域文學的精神文化價值。資助金額15萬。
何青志 ·文學理論 ·76.4萬字
俄羅斯文學是該國思想文化的載體。本書研究了“布克獎”“巨著獎”得主弗·馬卡寧、維克·佩列文、塔·托爾斯泰婭、尤·波利亞科夫等作家代表作中由“新多余人”、沉淪者、“地下人”和傳統守望者構成的“現代知識分子”成長圖譜,以及“現代知識分子”之信仰異變、反烏托邦思想、虛無主義思想和后現代思維。本書透過文學中的知識分子問題,闡釋了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對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俄羅斯人精神世界產生的影響和俄羅斯社會文化生態的異變。
姜磊 ·文學理論 ·22萬字
《如是我讀》輯錄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張輝教授的數十篇關于閱讀、文學、思想史等方面的書評與札記類文字。張輝教授常年從事比較文學與文學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在比較文學的研究與譯介方面多有建樹,但更多是面向專業領域內的研究人員的寫作。本書是作者首次將自己在《讀書》《書城》《文匯報》等期刊媒體上發表的部分隨筆、札記結集,是一部關于讀書與閱讀、文學與思想史的清雅而富深意的小書。
張輝 ·文學理論 ·15.4萬字
是什么成就了一個好的故事或是劇本?許多作家在開始寫小說、講故事的時候,甚至對從哪里開始僅有一知半解。有時他們耗費一生辛勞寫作,卻從未了解到成功的故事就像藝術技巧一樣有賴于好的設計。事實上,除非你是一位大家,熟練地掌握某類故事的形式、功能和標準,否則要想在沒有計劃的前提下就坐下來并迅速寫出一個初稿,將會毫無效果。《故事工程》從講故事的標準與結構設計開始(故事的工程設計),把它作為敘述的基礎,幫你在專業的水平上發現故事講述的大圖景。將書中強調的六大核心技能組合起來,你就能發現最大的故事可能性。這六大核心技能包括:四項基礎技能:立意,人物,主題,結構(情節),兩項實踐技能:場景構建、風格
(美)拉里·布魯克斯 ·文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為“有學”之一種,在進一步考察墓志銘傳記文學屬性的前提下,對前人措意較少但又關乎唐代傳記文學發展和演變的新材料——新出土唐代墓志銘,從傳記文學的角度進行多方位的闡釋。全書由上編、下編和附錄三部分組成:上編集中對唐代墓志銘的傳記文學價值進行全面闡釋。下編選取了幾方較為重要的墓志銘進行專門研究,上編論述的部分問題在下編得到進一步強化和闡釋,可進一步彰顯唐代墓志銘的傳記文學價值。最后以示例的形式附錄新出土墓志銘與唐人傳記的訂補資料,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孟國棟 ·文學理論 ·14萬字
本書為“中國古代文學雙城書系”叢書之一種,論述了明清小說中所反映的北京和南京兩大城市的意象。明清時期,北京與南京以其在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當時南北方最為重要的兩座城市。本書以明清通俗小說作品對北京與南京的城市書寫為中心,就小說文本所呈現的城市與市民之間的關系、北京與南京的城市文化精神的異同、小說作者在城市書寫背后的心態等問題進行研究,以期對明清時期北京與南京的城市形象有一個立體而較為完整的呈現。
張旭 ·文學理論 ·36.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