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報刊”及“出版”的角度,討論了中國現代文學及文化,涉及現代中國文學的生產機制及傳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報章為中心;晚清:報刊研究的視野及策略;文學史視野中的“報刊研究”——近二十年北大中文系有關“大眾傳媒”的;清末民初言情小說的類型特征;作為“北京文學地圖”的張恨水小說;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等。
陳平原 ·文學理論 ·22.6萬字
本書運用英國F.R.利維斯、T.S.艾略特,美國哈羅德·布魯姆,法國雅克·德里達、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蒂費納·薩莫瓦約,荷蘭杜威·佛克馬等文學理論家的著述,對“傳統”“影響”“蹤跡”“互文”等文學史問題進行研究闡釋,不局限于現代范疇,也超越內部或外部研究視域。
張蕾 ·文學理論 ·33.7萬字
本書共收錄95位西班牙語美洲當代作家(其中有三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6位塞萬提斯獎得主),涵蓋了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烏拉圭、秘魯、委內瑞拉、古巴、尼加拉瓜、波多黎各、巴拉圭、危地馬拉和玻利維亞等國。
王軍主編 ·文學理論 ·32.8萬字
本書是一條可以通往天堂的倉央圣道,古道上串著羌塘、可可西里、阿爾金山和羅布泊四大神秘莫測的無人區。本書記載了四個平凡的女子懷抱著不平凡的勇氣與毅力行走在這廣袤荒涼的無人區里,領略著無人區的生生死死。在羌塘,那是一種剌骨地冷,冷得大家差點“睡”過去在可可西里,整日被狼與野熊追趕四處逃命,大伙嚷嚷著要寫遺書在阿爾金山,要人命的高反,痛得讓人當場就想去死在羅布泊,除了寂寞就是恐怖,讓你讀懂生命的真諦。因為寂寞,她們選擇了無人區,帶著寂寞的心上路,與寧靜的大自然為伍因為痛苦,她們選擇了無人區,長距離的徒步,才會有征服這種痛苦的快感因為美麗,她們選擇了無人區,與大自然為伴,希望人生永遠沒有終點因為幸福,選擇了無人區,沒有無人區,每天停留在同樣的路口。
雪柯 ·文學理論 ·12.2萬字
本書為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引馳教授有關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講錄,突破文學史敘述的一般格套,既見脈絡的系統性,又見細節的豐富性,是很有視覺感的大學課堂實錄。縱向從先秦一貫而下直至近現代,橫向則以文類從韻文、散文、詩歌到小說,交織成動態發展的包蘊文本、作者、文學事件、文學流變、讀者接受等在內的中國文學網絡,呈現文脈的演進。全書融匯歷代文人學士與海內外學人的作品、卓識,文學情懷貫穿始終,打破定說,時有創見,提出中國文學史的三個軸心時代的獨到之說、注重早期文學脫離音樂之后對文字表現的追求、聚焦近世文學對唐宋文學的承轉變創、描繪近代文學轉型的多元圖景。既有學術上的著意開拓,又具備普及中國傳統文學的意義。
陳引馳 ·文學理論 ·27.1萬字
古人所謂“七古”,除了真正的七古詩外,還籠統地包含了七言轉韻律體、七言一韻新體、七言拗體三大類。有鑒于此,本書特將以上四類研究對象合稱為“傳統七古”,而有別于“真正的七古”。本書大量運用統計分析和羅列舉證兩種方法,對傳統七古的體制及其演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觀照,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考察每一種體制要素的分類、發展和特點。二是厘清七古體制若干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三是糾正一些與傳統七古體制有關的偏見。
張培陽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在盡可能全面掌握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唐宋學術思想轉型領域內前人關注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性的深入研究。內容包括中唐啖助、趙匡和陸淳的《春秋》學著作考辨及其《春秋》學轉型意義,初唐道教重玄學與程朱理學的思想關聯,晚唐五代文人小說中的“仙境”與道教“洞天福地”的關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以及開新學風的士建中、劉敞等人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和學術地位,唐宋時期的《左傳》學與史書紀事本末體起源的關系。期望通過系列這樣的專題深耕,將來連片成疇,能夠更為真切地呈現唐宋學術思想轉型的機制和面貌。
葛煥禮 ·文學理論 ·26.6萬字
《中國近代文學史》,關愛和主編。本書梳理中國近代文學八十年的發展歷程,包括鴉片戰爭與洋務運動時期、維新變法時期、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時期,緊密結合中國近代的社會發展、思想變革,講述了古典文學的衰落,近代文學的萌生、形成與飛躍、拓展與蛻變。是“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教材。
關愛和主編 ·文學理論 ·36.2萬字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具有世界革命意識的德語左翼作家將書寫視域延展至正在經歷無產階級革命與反法西斯斗爭的中國,并以中國革命為題材進行文學創作。本書將注意力集中于安娜·西格斯、弗里德里希·沃爾夫和埃貢·基希等德語左翼作家創作的典型的中國敘事作品,以情節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切入文本,剖析、審視和挖掘文本敘事生成的過程和策略。本書選取英雄敘事、女性形象、空間敘事三個維度,分析作為敘事基點與旨歸的中國敘事在文本中的具體呈現。
陳麗竹 ·文學理論 ·14萬字
“二戰”前夕,在德奧猶太難民無處避難的情況下,中國向他們伸出援手。在流亡中國期間,猶太流亡者真正接觸到了中國的風土人情,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產生了新的更真切的認識。他們在上海及中國其他地區開展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如文學創作、創辦刊物、演出戲劇,不僅團結了在華猶太流亡者,幫助其融入中國社會,而且也為當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本書搜集翻譯了猶太流亡報刊(如《上海猶太紀事報》《八點鐘晚報》《猶太信息報》等)中的雜文、小說、詩歌等,文章雖短小精悍,卻展現了豐富的視角,塑造了立體多維的中國形象。此外,本書也收錄了猶太裔德語作家、戲劇評論家沃爾夫岡·哈達的兩篇短篇小說,以及德國作家、戲劇學家卡克斯·路德維希·莫爾赴華途中和在華期間與妻子的信件。這些文學作品由身處中國的猶太流亡者所作,更具時效性、真實性和說服力,在呈現猶太流亡者生活和心理諸多面向的同時,也有利于讀者了解當時的德語猶太流亡者對中國的文化認知,為國內的猶太流亡歷史和文學研究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并且也有利于加強我國文化自信建設,對文化交流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綦甲福 徐冠群主編 ·文學理論 ·10.2萬字
地處西亞的伊朗,古稱波斯,其歷史源遠流長,其文化博大精深。流傳至今的波斯經文典籍內涵豐富,異彩紛呈,在弘揚民族自強精神的同時,彰顯道德與智慧,歷來為世人所矚目。不言而喻,古代“絲綢之路”曾在相隔萬里的中華帝國和波斯帝國之間,搭起一座橋梁,譜寫了兩個偉大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長期友好往來的歷史篇章。
于桂麗 ·文學理論 ·37.4萬字
本書是《文學遺產》編輯部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文學史觀與文學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部分論文的結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重點探討文學史觀與文學史書寫的相關問題,下編主要對與詩、賦、文等文體相關的文學史專題進行個案剖析。立論視角多元,思路新穎,對推進與深化文學史觀與文學史研究,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劉躍進 劉懷榮主編 ·文學理論 ·38.8萬字
本書分十個章節,講述了新疆中泰集團自1958年的校辦工廠開始建業,60年來歷經坎坷、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謳歌了改革開放給企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展現了近20年來取得的突出成果。
胥建華主編 ·文學理論 ·19.5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在重編全唐詩及其研究過程中的重大創獲。所收篇章涉及唐代詩歌總集、別集、選集,對唐代詩人生平及創作的探索無不論出有據,無論是對唐代詩歌的個案研究,還是對一代文學史的考察,都有發覆啟蒙之意義。
陳尚君 ·文學理論 ·69.2萬字
傳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類,但在今天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廣受大眾喜愛。從古典時代的榜樣傳記到如今公眾人物的傳記,傳記的形式、規則和寫作目的經歷了種種演變。本書對傳記這門藝術作了精彩的介紹,勾勒了不同類型傳記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影響傳記寫作的種種因素,探討了諸多關于傳記的爭議。傳記應該如何定義?傳記一定要真實嗎?傳記作者需要親自了解傳主嗎?在為不同的人作傳時,是否需要不同的策略、倫理和規則?傳記研究者埃爾米奧娜·李在書中提出多條我們想象中的傳記的規則,又逐一將其打破,引領我們走近傳記的真實和本質。
(英)埃爾米奧娜·李 ·文學理論 ·8.3萬字
志怪小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興盛的文學體裁,涌現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如《博物志》《搜神記》《拾遺記》等,它們為后代唐傳奇、宋代平話等文學體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前志怪小說史》是一部系統研究志怪小說起源與發展歷史的論著。作者對志怪小說的類型、志怪小說產生的社會原因,以及代表性的作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闡釋。這是當代學界一部很重要的斷代專題文學史佳作。
李劍國 ·文學理論 ·41.4萬字
柳永和周邦彥是宋詞發展史上兩個里程碑式的詞人。兩人都是知音識曲的風流才子,因為其詞的協律、言情,詞風婉約,后人多以"柳、周"并稱,視為一派詞人。但是詞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的體性上的雅、俗之爭,又使后人把他們截然分作代表俗、雅兩種對立風格的詞家,二人在封建正統士人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相差懸殊。二人詞之間的這種相似與不同,值得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從讀者接受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本書借鑒西方接受美學理論,以歷代詞話以及文人筆記中散見的有關二人之詞的評論為主要材料,對二人之詞在歷代的接受情況進行了梳理和研究。
陳福升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從紀實小說在當代文化市場的形態、紀實小說在當代興盛的資源背景、創作論、文體論角度論析了紀實小說的文體特征。書中對“紀實小說”“實文化”“本事”“原型”“真實”等概念進行了創新賦義,論析了實文化、侵權案例、社會事件等對紀實創作的影響,論述了紀實小說與非虛構小說、報告文學、紀實散文等文學形式之間的異同,以及紀實小說“記真事”“篤真實”的藝術旨歸,在比較視野中“深描”了紀實小說的時代特色、文體屬性,并展望了紀實小說的未來圖景。
哈建軍 ·文學理論 ·17.9萬字
“浙東唐詩之路”是唐代詩人因漫游、為宦、隱居、貶謫而頻繁往來于浙東的文化之路,又是融合儒學、佛道、詩歌、書法、茶道、陶藝、民俗、方言、傳說等內容的文化寶庫。三十年余來,無論是在高校學術界還是在地方文史界,浙東唐詩之路都形成了研究熱潮,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也帶動了全國各條詩路的研究。本書從這些成果當中,精選了著名學者傅璇琮、陳尚君、郁賢皓等人的24篇論文,分7個專題編排,揭示出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通與嬗變的軌跡。
楊瓊 胡秋妍主編 ·文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戰爭詩文的宏觀考察,探討其發展演進規律以及與當時歷史、社會、文化的深層聯系,發掘其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文體的發展及其所蘊涵的精神內核。其中戰爭詩部分系統探討了魏晉南北朝戰爭詩的發展、走向與流別特征;戰爭文部分考察了論戰文的政治訴求和文化心理,探討了檄文的文體功能、內容表達模式以及特殊文體體制,對武功賦的淵源、創作以及題材流變也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討論。
宋雪玲 ·文學理論 ·25.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