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魏晉名士言行風貌的志人小說,為我國古代文學珍品。但其文辭簡略,如果不知相關背景,則十分難解。本書作者戴建業,研究《世說新語》三十年,不僅能結合歷史背景完整還原書中的軼聞趣事,掃清閱讀障礙,更能帶你領會魏晉風度的神髓,領會一個時代的狂放不羈、率真灑脫。多虧了劉義慶留下一本《世說新語》,讓我們能見識什么叫超然脫俗,什么叫高潔優雅,什么叫瀟灑飄逸。
戴建業 ·文學評論 ·22.5萬字
《文學綿陽:2020—2021(綿陽文藝叢書)》是中共綿陽市委宣傳部、綿陽市文聯匯編的一本文集,收錄了2020—2021年間,吳因易、周玉清、陳雯、馬培松、馮小滑、阿貝爾、言子、雨田等四十余位綿陽作家的作品,類型包括歷史名人、紀實文學、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本書不僅是這一年來綿陽作家作品的匯總,它更充分展現了綿陽作家創作的速度和質量,展示了綿陽這方土地為生活在其上的作家所提供的富饒的文學養分和寬松的創作環境,致使綿陽文學創作好戲不斷、精彩紛呈,體現了綿陽市文學創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以及他們對文學事業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堅定信念。殊為難得的是綿陽市作家協會曾集中統一開展以扶貧攻堅為主題的文學采風創作活動,組織作家、詩人深入扶貧,由此創作了一批典型性強、人物鮮活的脫貧攻堅題材作品,在本書中也有體現。
《綿陽文藝叢書》編委會 ·文集 ·40.4萬字
本書是作者對語言、空間與藝術問題進行集中探討的成果,它由緊密相關而又呈遞進關系的五大部分也即“五篇”內容構成。第一篇主要探討“語言學轉向”與當代詩學文化理論的建構;第二篇主要探討中國古代語言哲學與中國傳統詩學文化的生成;第三篇主要從語言觀念變革的角度考察西方哲學文化領域中出現的空間化轉向,并具體探討了德里達、福柯與海德格爾的空間化轉向及其革命性后果;第四篇主要從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等多個角度考察中國古代宇宙時空意識的空間化及其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結構的影響,并對中國學界曾經流行的“重時輕空”說進行反思清理。第五篇從語言學詩學研究拓展到語言哲學的藝術理論與藝術符號學領域,結合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語言觀,探討了藝術與技術的關系、藝術對物的拯救問題,并通過對海德格爾與夏皮羅之爭的考察,思考了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之間的對話,重思了海德格爾具有生態倫理精神的藝術哲學的整體理路及其對當代藝術理論建設的未來啟示性意義。這一篇還結合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符號觀提出對當今藝術符號學基礎進行反思與重建的問題。本書致力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尋求進入藝術理論研究的新路徑,探討建構既能切中藝術本身的規律又具有生態人文精神的中國當代藝術理論。
趙奎英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發行多年的教材《世界文學史》的基礎上修訂而成。自90年代以來,多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在歐美以外,逐漸改變了世界文學以歐美為中心的版圖,鑒于此,很多高校和普通讀者逐漸把眼光從歐美擴充至南美、中東、非洲、遠東等整個世界,高校中的相關課程設計也在逐漸調整,但一直沒有一個滿意的教材可供選擇。與目前市場上的同類教材都是多人合編不同,本書是一人所著,個中觀點和行文較統一生動。本書已在多個高校使用多年,每年行銷3000冊以上,市場預期有保證。本次修訂,作者會在重點歐美以外,還注重以諾獎得主為點,考察不同地域的文學圈,從而呈現層次分明的世界文學景觀。
張德明 ·文學理論 ·31.8萬字
《星夜》收入了廬隱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其中散文《月下的回憶》和《雷峰塔下》“似乎比她的小說更好”,《玫瑰的刺》也是“清麗可愛的”(茅盾語)。《海濱故人》寫女性愛情的赤誠和破滅,寫下了女性獨立人格的執著追求。
廬隱 ·現當代隨筆 ·22.2萬字
本書以編年體形式展現1919-1949年海內外的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大致歷程。一方面,對已經搜集到的文學史著與文學史論文依次編年展示,同時簡介它們的著者、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本、開本、頁數、字數等,并對其重要的創新點進行提示性評述。另一方面,本書將這30年的中國新文學史寫作分為三個時期,并以此編為三章。每章之前概論每一時段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發展概貌、范型特點,最后一章則對中國新文學史寫作進行歷史規律總結。對于影響中國新文學史寫作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事件,本書也會適當提及,以求詮解中國新文學史寫作嬗替更迭的內外部原因。
張軍 ·文學評論 ·47.7萬字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遷客等不同身份類型的詩人群體對湖湘的書寫來展示宋人筆下的湖湘,下編從“瀟湘八景”、“瀟湘意象”、“瀟湘石刻”三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層面來考察宋詩中的湖湘地域文化形象。此外,著作對地方石刻文獻的特別關注。本著通過對湘中多地石刻群的實地考察與文本整理,獲得了大量一手材料,包括許多尚未披露于世的珍貴文獻。著作在具體的研究當中,選取宋刻最多的浯溪、朝陽巖、澹巖為重點研究對象,逐一進行探討。作者并非將石刻當作冷冰冰的文物,而是透過石刻去發掘刻石之人的經歷與故事,呈現出一個傳承千年的文明序列。
彭敏 ·文學理論 ·21.8萬字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相傳一國王痛恨王后與人有私,將其殺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晨即殺掉。宰相女兒為拯救無辜女子,自愿嫁給國王,每夜講故事,以引起國王興趣,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使國王感化。
無名氏 ·民間文學 ·37.7萬字
本書采用的是清文學家蘅塘退士(孫洙)《唐詩三百首》的選本,篇目、排序一概未動。翻譯成新詩是本書的重點。為了讀者閱讀和理解方便,還增加了詩人簡介、對原作思想與藝術特色簡要平析的“說明”,以及詞語典故的注釋。本書由吳坤定、陶文鵬、張厚感三位先生合作完成,但大體上又有分工,因而在翻譯風格上自然有所差異。有的譯作,在詩行乃至用韻上盡可能貼近原詩;有的則馳騁想象,作了一些合理的發揮。這樣也是考慮到無須人為地設定一個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希圖達到清新活潑、“異彩紛呈”的效果。
(清)蘅塘退士選編 思履主編 ·古詩詞 ·29.9萬字
王國維說:“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文學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詞又稱“曲子詞”“曲子”,它的產生、發展、創作和流傳都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詞的起源較早,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大約到中唐時期引入了文壇,發展成為固定的文學樣式,唐末五代時期開始流行,到了宋代,進入了全盛時期。唐末五代時期,有了一批專長填詞的作家,詞的體裁形式和表現技巧也成熟起來,五代末期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可稱為這一時期詞作的集大成者。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為青樓女子和教坊樂工而創作的,愛情相思、離愁別恨,幾乎成了詞的主題。
(清)上彊邨民 王景略評注 ·古詩詞 ·48.8萬字
格薩爾史詩也稱《格薩爾王傳》,是一部一百多萬詩行、兩千多萬字的作品。作品講述了傳說中的嶺國國王格薩爾的故事,他以驚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抑強扶弱造福人群。《格薩爾史詩》被稱為當今世界仍被傳唱的最后一部史詩,傳播范圍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由當代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學者、作者共同完成,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牽頭,集中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大學等在本領域具有豐富學術實踐經驗的學者,各寫一章,全面介紹了格薩爾史詩的文化傳統、造型藝術、跨文化傳播等知識,另有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阿來作序,是一部集知識性、學術性、前沿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物。
諾布旺丹主編 ·文學理論 ·32.9萬字
家庭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貫穿性的書寫對象。本書以20世紀中國文學對家庭的建構為線索,以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民族國家、個人、家庭之間的關系為出發點,以80年代小說為研究對象,選取有代表性的文本,探討了民族國家話語和個人話語如何在80年代小說中建構家庭表象。一方面,80年代小說存在著一個“回家”的方向和情結,人道主義思潮重新賦予了家庭倫理以“人性”的正面價值,家庭成為反思的載體和“人性”復歸的家園,拯救了歷經劫難的個人。另一方面,家庭表象的卑微瑣屑顯示了啟蒙視野之下日常生活的異化,個人又尋求超越家庭走向自我實現的道路。
王莉 ·文學理論 ·20.2萬字
《元劇考論》,是元代戲劇專家鄧紹基先生從“文學性”角度對元代戲曲深度挖掘整理的重要成果。書分為考論與綜論兩大部分。考論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半個多世紀校閱元劇的過程中,由文本出發所做的“個案”研究,綜論部分則是在個案研究的積累中對元雜劇宏觀的考量,涉及到諸如元雜劇的形成及繁榮的原因、元雜劇思想內容的若干特征、元雜劇版本探究等。全書資料翔實,考證嚴謹,深入細致。
鄧紹基 ·戲劇 ·41.4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自1931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后被廣泛傳誦。“百草園”作為魯迅回憶空間的專有名詞,具有不可移動的經典地位。本書將“百草園”由現代中國人童年的精神“樂園”,還原為一個包含了家族史、閱讀史、文學史等多重意蘊的歷史空間。“百草園”的誕生是周氏兄弟詩文對話的產物,二人圍繞“園”展開的系列寫作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百草園”也由紹興周家新臺門的后園,升華為一個具有追索五四新文學起點意義的文學空間。
丁文 ·文學理論 ·20.7萬字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建黨百年百篇文學短經典”系列精選百篇反映建黨百年光輝歷程,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篇幅精悍的中短篇小說與紀實作品(含敘事散文、特寫、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非虛構),涵蓋在讀者中產生過積極影響的“紅色經典”與書寫改革開放時期,包含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下各項事業歷史性成就與歷史性變革的新作,從文學的角度折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不同階段的歷史主題與主線,以符合廣大讀者欣賞習慣的內容和形式,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激活紅色記憶,凝聚愛黨愛國之情,砥礪強國興邦之志。本書為第三卷,收入黨的十八大以來作品。
賀紹俊 李云雷 叢治辰主編 ·文集 ·35.5萬字
《精美詩歌》為了增加知識含量,幫助作者提高閱讀效率,全書采用圖文結合的編排形式。120多幅精美的圖片或介紹詩人詩作,或體現詩歌意境,與文字相得益彰。同時,《精美詩歌》還增設“作者簡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簡要介紹了作者的生平經歷、創作成就等,使讀者對作者有個清晰概括的了解;“作品賞析”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對每首詩歌的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語言特色等進行精當的解析,引導讀者從不同角度去品味詩歌;這些欄目或縱向深入,或橫向延展,幫助讀者準確把握詩歌的精髓,體悟其蘊含。此外,書中還選配了一些契合詩意的圖片,給讀者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擴大了其想象空間。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尊重作者和譯者,保持原文風貌,對一些20世紀二三十年代寫成或翻譯的作品中個別用字和時下現代漢語語法不統一的現象,我們沒有做相應的改動,確保了作品的原汁原味。
明月生 ·現當代隨筆 ·22.6萬字
《中國史詩學史論(1840——2010)》以在中國史詩研究這一領域內得到普遍認同的、見解獨特且影響力持久的學者為個案,分析他們持有的史詩觀念、學術旨趣、問題意識和研究范式,以勾勒出近百年來中國史詩學術史的某一個側面,闡述了中國史詩研究者在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領域上的繼承和創新,反思中國史詩學的學術轉向與新格局,總結中國史詩學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馮文開 ·文學理論 ·22.3萬字
本書站在全球化語境的學術前沿,以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主潮為闡發重點,提出“文學自信力”的重大命題,通過分析新時期文學代表作家的文本特點、審美風格、精神追求與家國情懷,全面客觀、真實生動地呈現了新時期文學在世界文學的獨特品格。研究發現:當經濟全球化日益彰顯中國影響力的時候,伴隨著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新時期文學,不僅在世界文學的考場上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贏得了國際同行應有的尊敬,而且回答了伴隨經濟崛起的中國作家應當以怎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來書寫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立場,是國外受眾了解真實中國的重要窗口。
聶茂 ·文學理論 ·32.5萬字
本書結合諾曼·梅勒小說創作的歷史語境,以其《為我自己做廣告》、《總統案卷》、《食人者與基督徒》、《存在主義差事》、《詭秘的藝術:寫作漫談》、《我們為什么戰爭?》和《論上帝:一次不平常的對話》等非虛構作品中有關人性、道德和當代美國社會、文化與政治的論述為依據,運用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解構主義等文學批評方法以及文本細讀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其《裸者與死者》、《巴巴里海濱》、《鹿苑》、《一場美國夢》、《我們為什么在越南?》、《劊子手之歌》、《硬漢子不跳舞》、《哈洛特的幽魂》、《兒子的福音》和《林中城堡》等小說對美國形象的解構與建構及其道德價值取向,從解構與建構美國形象的角度揭示了梅勒小說的創作目的和發展動力,并從道德價值取向的角度揭示了梅勒小說解構并建構美國形象的目的與意義,認為梅勒小說對美國形象的解構與建構及其非虛構作品對美國的嚴厲批判旨在讓美國乃至世界看清美國的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本質,從而批判并反抗美國破壞人類自由、平等與和平的各種霸權思想和歧視行為。因此,本書有助于讀者深刻認識梅勒及其小說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對促進梅勒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會產生積極影響與效應。
任虎軍 ·文學評論 ·48.2萬字
本書分三編。第一編,總論部分,主要研究《文章流別集》、《文選》、《玉臺新詠》、《晉元正宴會詩集》等唐前編纂詩文總集對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影響、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社會文化背景、唐代詩文總集的編纂者及其心態、唐人編選詩文總集的選本批評功能及其價值、唐人編選詩文總集與文獻傳播。第二編,分論部分,大致以傳統學術意義上的“四唐”分期,選擇唐人編選的諸如《續詩苑英華》、《翰林學士集》、《珠英學士集》、《國秀集》、《河岳英靈集》、《中興間氣集》、《西漢文類》、《極玄集》、《群書麗藻》等不同時期的詩文總集,以及李吉甫等詩文總集編纂者,探討唐人在各個歷史時期編選的詩文總集及其特點、影響。第三編,輯考部分,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補考唐人編選詩歌總集,輯考唐人編選文總集。簡言之,本書期冀以宏觀研討為經,以分期考察及個案探微為緯,以輯考為材料補充,對唐人編選詩文總集做全面、整體的研究。
盧燕新 ·文學評論 ·3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