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文集,共14卷本,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公開發表的重要作品,分為散文、詩歌、紀實、傳記、小說、劇作、文論若干分卷。其中包括了原版于陜西人民出版社的《原野集》《市長張鐵民》《和谷詩選》《1983安康大水災》,作家出版社的《柳公權傳》《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遠行人獨語》《國風》,上海文藝出版社的《無憂樹》,百花文藝出版社的《野生地》等,反映了作者四十多載文學寫作收獲之概貌。
和谷 ·名家作品 ·25.1萬字
20世紀西班牙小說通常是以“1898年一代”為開端,直至20世紀末,這一百年西班牙經歷了一系列重大歷史、政治,軍事事件。在此背景下,西班牙的文化,藝術也發生強烈的變革和起伏,文學的政治和社會使命感增強。因此西班牙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現實主義流派的長期興盛,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一枝獨秀。相反,在西班牙小說界,無論是戰前30年還是20世紀后30年。各種流派、思潮、團體觀念爭奇斗艷,使得這個歐洲現代小說的發源地在小說領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西班牙小說》力圖為中國讀者勾勒出一條西班牙當代小說發展的清晰脈絡,介紹和分析這一百年間西班牙小說界的重要流派、思潮、團體、作家和作品,使讀者從中獲得有益的啟迪。
王軍 ·名家作品 ·30.3萬字
《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理論探討,梳理敘事學和文體學之間既相異又互補的復雜關系,揭示敘事學核心概念和分析模式的實質性內涵,廓清涉及的不同分類與研究視角,為文本分析做出銪墊。下篇為《敘事、文體與潛文本:重讀英美經典短篇小說》重點,聚焦于作品闡釋,選擇有代表性的英美經典短篇小說(美國短篇為主)進行文內、文外、文間的“整體細讀”,挖掘其中的潛藏文本或深層意義。本研究具有國際前沿性,針對國際學術界的相關探討,糾正和澄清了一些理論上的誤解和混亂,對文本做出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解讀,闡釋方法也具重要參考價值。
申丹 ·外國隨筆 ·22.2萬字
《型世言》,全稱《崢霄館評定通俗演義型世言》,是明末小說家陸人龍撰寫的一部擬話本小說集,約刻于崇禎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樣之謂也,這是一部教人如何立身處世的書,作者旨在以自己的作品來教育讀者、匡正世風。《型世言》相當廣泛地反映了明代的社會政治生活,真實而生動地描繪出一幅幅明代社會生活畫面。
(明)陸人龍 ·民間文學 ·34.6萬字
《東方大港》以寧波舟山港發展史為主要內容,以浙江海洋港口一體化建設為延展,真實反映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寧波舟山港建設的宏偉構想,書寫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浙江省海港集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浙江海洋港口發展的戰略思想和指示精神,協調各方,苦干實干,變理想為現實的業績,形象展示浙江海港人的時代風采。
陳崎嶸 ·紀實文學 ·23.4萬字
作者獨具妙思地將“遛電影”“翻舊書”“做女紅”“說閑話”“辨名物”“行夜路”“讀注釋”等二十四種在其人生中留痕的經歷與感動,套用自然界二十四節氣,呈現出別樣的人生節氣,細膩而敏銳地捕捉那些經歷與感動中的無盡流轉,關于生活姿態、個人情致,也關于小情懷背后的大時代。作者絕非單純呈現這些生活點滴,而是常常從某個獨特的情感體驗出發,放置到文學、歷史的大視野中,并拉伸至人生的縱橫層面,讀起來,有人生的起伏交錯感,也有被某一瞬間打動的小幸福。
季紅真 ·現當代隨筆 ·27.7萬字
本書首先通過對敦煌歌辭寫卷的細緻考察,對敦煌歌辭的傳抄原因和功用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敦煌歌辭作為當時寺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敦煌民眾的各種節慶儀式、宗教活動、娛樂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次,對敦煌歌辭“接近口語”的語言特點進行了深入分析。再次,重點考釋了一批俗詞、俚語,從而揭示出敦煌歌辭語詞在斷代詞彙史研究方面所特有的語料價值。最后從語法的角度比較系統地歸納出了敦煌歌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句法,如倒裝、共用、同義單雙音節詞語連用、同義單雙音節詞語對用等,訂正了敦煌歌辭整理研究中存在的誤刪和誤增等情況。
劉傳啓 ·古詩詞 ·22.8萬字
中華國學經典包含《人間詞話》和《浮生六記》兩本。《人間詞話》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一部詞話著作,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里程碑式的作品。《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著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共六卷。全書記錄了沈復及妻子陳蕓的平凡生活,坎坷際遇,以及各地的浪游見聞。詩人徐小泓用獨有的女性筆觸以及女性視角,以全新的方式將作品呈現給讀者,給人全新的審美體驗。
王國維 沈復 ·古代隨筆 ·21萬字
一本沖浪版的《在路上》,2016年普利策獎傳記獎獲獎之作。你能用多少種方式描述海浪?芬尼根說的,你永遠看不厭。一個被自由和單純的文學思想占據的年輕心靈,將自己脆弱的、渺小人類的身體拋向了世界的遠方,一次次投入最無情、最強大的巨浪中,尋找恐懼與狂喜。少年芬尼根因父親的工作而經常搬家,與家人關系疏離,也沒有穩固的友情。1960年代搬到了夏威夷,適逢當時社會在發生巨變,迷幻藥、搖滾樂、民權運動、性解放、嬉皮士……而離開井然有序的白人世界的他不僅要面對夏威夷的種族沖擊,還要應付校園霸凌,好在家門外面就是大海,10歲的他迷上了沖浪。火奴魯魯夢幻般的沖浪圣地成為他精神上的避難所,更讓他結交了沖浪圈的朋友。沖浪看起來只是一項運動,但對迷上它的人而言,是一種嚴苛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道德上很危險的消遣,更是一種探索人類自身極限和生命理想的方式。《瘋浪人生》是一個老派的冒險故事,也是一部知識分子自傳,一部社會史,一部紙上公路片。眾聲喧嘩,對于“我是誰”“要往何處”“能成就什么”三大人生課題,菲尼根最終找到與之對話的自處之道。
(美)威廉·芬尼根 ·紀實文學 ·29.3萬字
這是第一部論述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的專著。該著將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史放在全球語境中進行考察,發掘其特殊性、重要性及填補空白的必要性,提出三十年的三個階段論,角度新穎,資料翔實,論從史出,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反映歷程與面貌的研究成果。本書研究日本新華僑華人文學三十年(1990—2020),對應(或連接)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1917—1949),具有填補空白的創新意義。在全球化語境下,日本新華僑華人作家從“鄉愁”到“越境”,從“抗日”到“知日”,開始了對異鄉的語言及文化的探索。不同于西方的“移民”特點,日本華文作家具有在“風骨與物哀之間”的生存體驗與寫作心態,其意義并不僅是華文文學在海外的拓展,而是中國文學自身在海外的深入或者叫“生長”,更有意義的是,由于這些詩文成長在日本,在這塊讓中國人情感極其糾結,痛苦永遠新鮮的地方,而使其更具有獨特的異質審美價值。
林祁 ·文學理論 ·26.2萬字
《獵人筆記》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過獵人的狩獵活動,記述19世紀中葉俄羅斯農村生活的隨筆集。作品采用見聞錄的形式,真實、具體、生動、形象,體裁風格多樣,語言簡練優美,可謂散文化小說、詩化小說的范例。《獵人筆記》是作者成名之作,對俄羅斯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屠格涅夫 ·外國隨筆 ·25.3萬字
本書注重述評、史論結合,從歷時和共時維度對英語世界的元雜劇研究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和闡釋,突顯了英語世界元雜劇研究在內容和方法上的鮮明特質。主體內容包括“元雜劇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英語世界的元雜劇研究”“英語世界元雜劇研究的總體特征與價值”三部分。
李安光 ·戲劇 ·24.8萬字
《修女安魂曲》是加繆改編戲劇作品集,其中包括《鬧鬼》、《信奉十字架》、《醫院風波》、《奧爾梅多騎士》、《修女安魂曲》和《群魔》共六部作品。
(法)加繆 ·戲劇 ·24.9萬字
本書分為兩輯,分別為德國浪漫派文學研究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研究,是兩位德語文學研究專家近半個世紀研究成果。其中,對德國古典主義與德國浪漫主義的評價問題,對席勒、歌德的系統研究,對德國表現主義思潮的評價和論爭,都是具有理論開拓意義的問題,推動了德語文學的深入研究。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是“史詩戲劇”的代表人物,作為“陌生化”理論的提出者,布萊希特因其戲劇作品和戲劇理論的巨大影響力,以及與中國文化千絲萬縷的關系,成為中國學界研究史詩戲劇的熱點。而在這眾多的研究中,張黎教授當為布萊希特研究的權威。德國浪漫派作家包括席勒、歌德等,以及浪漫主義思潮則為陳恕林先生多年研究成果,兩部分內容合一,為德語文學研究中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學術成果。本書入選“2019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學者文庫”。
張黎 陳恕林 ·文學理論 ·24.1萬字
感性批評,是作者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一以貫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作者認為,在西方近現代、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和思潮都被介紹到國內的背景下,小說的閱讀、研究不再以任何一種單一的理論、方法為指導,而是要毫無理論前見地、充分感性地進入小說文本的閱讀和思考之中,進行充分的文本細讀,依據小說文本的不同面貌和一些文本的細節,隨機選用不同的文學批評、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劉繼業 ·文學理論 ·21.6萬字
為什么在當今的美國,教師同時被看成超級英雄和流氓惡棍?“偉大的教師每天都在創造奇跡”VS“無能者才會教別人”——深陷公共教育改革旋渦的老師們何去何從?涉及性別、種族、經濟、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問題:教育是藥方還是幫兇?深入探討教職女性化、教師待遇、教學評估體系、教育改革問題,倡導授予教師改革教育的權利。其他國家的教師普遍受人尊重。在韓國,人們把教師稱為“立國者”。在芬蘭,男人和女人都把教師放到配偶最理想職業的前三名。然而美國有句老話——“無能者才會教別人”,這反映出美國人對于教育工作者居高臨下的態度。要了解美國人對教師的看法,就必須了解美國教育的歷史:對公共教育抱有過高期望,將其視為英才教育,但同時又不愿大力投資其中涉及的公共組織、教師和學校。這兩者之間的沖突也許與美國人對教師的看法有一定關系。誰應該在公立學校中擔任教職;應該教什么內容;如何教育、培訓、雇用教師;如何支付教師薪酬;怎樣評價和解雇教師:美國人為所有這些問題爭論了兩個世紀,但是基本上還未能達成共識。《好老師,壞老師》一書回顧了175年的美國教育史,從過往經驗中找到了美國當前公共教育面臨諸多困境的根源。
(美)達娜·戈德斯坦 ·紀實文學 ·20.4萬字
本書重點梳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外華文文學中不同作家,在移動中呈現的多樣書寫形態與主題表達,即海外華文文學因果母題、家國與個人敘事、代際倫理中的母女、移動與空間的雕刻、未來科幻與人類的存在等,闡述了與時代有同構關系的人物形象,在性別困境中的女性自我想象與意義建構,倫理縫隙中的存在與反抗的介質,以及移動之后在母體與變體之間的主體性構建。進一步挖掘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移動時空中,文學書寫的精神姿態、文化脈動、多重樣式與主體實踐。
田泥 ·文學理論 ·20.2萬字
本書描寫了民國時期,一位年輕有為的畫家于水村,過著寄情山水的生活。因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歌女桃枝,兩人陷入熱戀,后因誤會導致分手。桃枝賭氣答應某老板的求婚,嫁與他作妻。在兩人的結婚喜宴上,老板夫人大鬧喜堂,多虧水村出面自認,化解了局面。不能忘情的桃枝追隨病重的水村來到船上,恰逢渡船起火,桃枝與水村調換衣服,使水村被解救婦孺的小船載走,自己卻被燒死在火中。得救后的水村沉浸在傷痛中不能自拔。偶然看到一出劇《滿江紅》,講的正是一女與情郎易裝救人的故事,不能自已,遂逐夜追看,緬懷與桃枝的感情,終于因傷痛過度,抑郁中死去。
張恨水 ·名家作品 ·23.7萬字
《莎士比亞戲劇選》由朱生豪先生編譯。收入了《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李爾王》五部經典戲劇。基本反映了早中期莎士比亞劇作的創作特色。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語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蕩如驚濤拍岸,令人回味無窮。莎士比亞早已不屬于某個國家、某一個民族,他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他的劇作曾被譯成多種文字為世界讀者喜愛。自20世紀初莎士比亞被介紹到中國之后,就受到一代又一代中國讀者的深深喜愛。
(英)莎士比亞 ·外國隨筆 ·25.7萬字
本書記述企業發展的歷史進程并為固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真實再現寧夏四建人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精神。
張明承主編 ·紀實文學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