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重點講述了晚唐五代時期的古詩詞,以及古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涵蓋豪放、婉約、田園、邊塞、詠物、詠懷、詠史等各個類別詩詞,聚焦忠孝、仁義、愛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作者力求通過對晚唐五代詩詞知識的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并通過解析古詩詞的含義,一并解讀古詩詞背后的創作背景、趣聞軼事等等,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讓讀者在學史中讀詩,在讀詩中洞悉歷史。
陳曦駿 ·古詩詞 ·21.4萬字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文學地理學方面著述的專題文集。包括《文學地理學的本質、內涵與方法》、《文學地圖與文學地理學、民族學問題》、《屈原詩學的人文地理分析》等15篇長篇論文,既有綜合性研究,也有地區和作家的區域和個案分析,既有古代文學地理學的探微,也有對現當代文學基于文學地理學的闡釋。總之,這是楊義先生在首次提出文學地理學的概念之后多年來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楊義先生眾多著述中頗有分量的一部文集。
楊義 ·文學理論 ·49.7萬字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與贛州》以蘇軾與贛州作為話題,貫穿起蘇軾的一生。蘇軾多元化的天賦稟性,起起伏伏的官場生涯,屢屢附身的官貶經歷,讓人們認識了一個富有才華、樂觀浪漫、豁達豪邁、極富人格魅力的文化名家。贛州,涵蓋北宋虔州、南安軍二地,是蘇軾南謫惠州及北歸常州滯留時間最長的州地,也是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蘇軾貶謫地之外留下其最多詩文故事的途經地。本書主要闡述蘇軾經留古虔州、南安軍時的文章故事,旨在補充、完善當下一些蘇軾貶謫文籍中對虔州、南安軍部分的遺失與漏錯,為廣大的蘇軾研究者們提供這段最為詳細與準確的文化史料。
龔文瑞 ·紀實文學 ·38.1萬字
《海明威書信集(1917—1961)》將呈現一位有史以來最為有趣的書信達人。作為百年來所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最為我國讀者所知的一位作家,海明威的公眾形象、傳奇人生早已通過其作品為人所知,但這批世人陌生的私人書信卻讓一個嶄新的海明威浮現出來。海明威研究專家卡洛斯·貝克從海明威留給世人的卷帙浩繁的海量書信中精選了其從18歲至逝世這40多年間寫就的近600封信件,書信中的海明威用作品外的“私人”語言坦誠地向各色人群——家人、朋友、敵手、編輯,以及當時幾乎所有的知名作家——揭示了自我,記錄了他生活與寫作生涯的方方面面,稱他為有史以來最為有趣的書信作家也不為過。作品所選的書信不僅記錄了作家人生各個轉折點,更展現了他的性格與智慧,及其對狩獵、垂釣、飲食等的特殊嗜好。其流露出的幽默與狂野大大超過了他的作品,稱得上是一部非常規的作家自傳。而其中描畫的眾多國際性、社會性事件,以及一眾名噪一時的藝術家、文學家,更是從側面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國際風云與藝術影像。這些信不僅成為一般讀者的指南和閱讀享受,而且為認真研究文學的人提供了考證二十世紀美國文壇巨人之一的生平與成就所需的原始文件。
(美)海明威 ·文集 ·39.8萬字
精選了鄭逸梅寫人物、談掌故、品藝事、話圖書的文章上百余篇,擷英采華,變成這部鄭逸梅美文類編。共分人物編、書話編、掌故編、藝事編四輯。所選皆為鄭文精粹,而又以類相從,可以和而觀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編在手,盡享快樂閱讀的陶然之感。
鄭逸梅 ·文集 ·22.1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本卷講“青年德意志”,作者總結道:“這一群作家中并沒有第一流的詩歌方面的偉大人物,而只有一個高水平的人,這就是海涅。這一群作家沒有留下什么真正偉大的作品,他們起的作用多半是否定的、蕩滌的、毀滅的和除舊布新的。他們的強大在于他們的懷疑,他們對奴性的仇恨和他們的個人主義。”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27.2萬字
本書為第十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七分會場交流論文集,內容為:綜合軌道交通體系學術沙龍,由鐵道學會組織,共112篇論文。以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軌道交通規劃、綠色軌道交通建造技術為主要研討內容,探討了建設科學合理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的和方法,以期提升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整體水平,引導城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促進軌道交通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鐵道學會 ·文集 ·43.7萬字
本書是對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亞非地區盛行的民族主義文學思潮作出的具有新意和深度的研究。本書在界定“東方現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的內涵和外延后,對這一思潮的地域特色,內部的不同傾向,與同時期東方文學其他重要文學思潮的關系,熱門的歷史題材創作,經典的民族主義作家以及國歌、禁書、僑民作家等幾個東方現代民族主義文學中的特殊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本書從不同視角和層面,揭示“東方現代民族主義文學思潮”的內核、特征及其豐富性,闡釋這一文學思潮在現代世界文學整體中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
黎躍進等 ·外國隨筆 ·27.9萬字
本書從明朝中國人通過耶穌會士初識加拿大講起,尋根溯源,給加華文學史輔以厚重的華僑史背景。本書論述了以溫哥華為中心的西中部、以多倫多為中心的東部、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法語區——的華人華裔文學(包括漢語、英語、法語和雙語寫作)的發展。上述三個區域的華人華裔文學是加華文學發展最為成熟的地方,聚集著最為主要的華人華裔作家。加華文學的歷史演變和重要的作家、作品、社團,勾勒出加華文學的概貌,顯示出它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和世界性;再以“北美華裔女性”、“族裔成長小說”和“自我譯寫”諸方面為話題,不僅挖掘出加華文學多元風貌的歷史成因,而且深化了對一些主要加華文學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揭示出加華文學作品的內部聯系,以及與美國華人文學創作的異同。作者視野開闊而悠遠,思維縝密而周全,將縱向的歷史梳理、板塊狀的掃描和個案的點式深入三者有機地結合,進行跨語種跨國界的整合和比較,全面又不失穿透性地勾畫出了加拿大華人文學的面貌。
趙慶慶 ·文學理論 ·36.3萬字
本書立足于連接“文學”與“地理”的“文學空間”,從“文學空間”的“外層空間”進入“內層空間”最后到文學史意義,研究清末民初小說中的京滬文學空間,重點探討了空間與小說家都市體驗、空間與小說中的文本空間、空間與小說空間敘事等內容。
紀蘭香 ·文學理論 ·27.4萬字
本書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為界,對這一時段重要的文學創作、文學現象、文學潮流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深入的解讀、獨立的評價;對于“傳統主流文學”生產機制的危機、“純文學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現實主義困境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反思;在對“80后青春文學”、網絡文學的發展及其內部機制正面接納并深入考察的基礎上,對它們與“傳統主流文學”的對抗、博弈關系進行深度描述,并努力尋找這些依托于新機制、新媒介的文學與“傳統主流文學”對話的可能,以及與文學史的對接點,從而對于未來“主流文學”的重建,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設想。
邵燕君 ·文學理論 ·28.7萬字
這是蔣勛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數十次閱讀《紅樓夢》后的心血之作。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作者從青春與美的角度出發,帶領讀者逐字逐句細讀小說本身,梳理《紅樓夢》中的人物與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的幻滅、逝去的哀傷,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與彷徨。這是一個生命對其余生命的叩問與聆聽。跟蔣勛讀《紅樓夢》,仿佛是在閱讀自己的一生。蔣勛說:我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蔣勛 ·文學評論 ·21.3萬字
本書圍繞著“傳奇”的核心概念,爬梳剔抉,窮原竟委,得出了“傳奇敘事作為一種特殊的中國敘事話語及傳統”,“已經了中國古代小說本身,早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各種體類、各個階段難以擺脫的一種敘事模式”。這個看似尋常的看法,其實并不尋常,它蘊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把學界眾說紛紜的看法廓清了,把人們猶疑不決的看法確定了。這一研究,實際上是為中國小說在敘事傳統上尋找根脈,讓人們看到“傳奇”在中國小說發展之中的血脈流貫我以為,這一研究所得,委實是中國小說敘事模式與傳統研究方面的一個重大收獲。
張文東 王東 ·文學理論 ·26.6萬字
本輯主題:政治哲學中的莎士比亞。莎士比亞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提供了關涉人類德行和對高貴生活的熱切渴望所必不可少的教訓。但是僅僅擁有他的作品是不夠的;必須恰當地閱讀和解釋那些作品。莎士比亞最生動也最廣泛地呈現了僭主的命運、善好統治者的品質、朋友之間的關系、公民的職責等等,人們通過莎士比亞的眼睛看到了一個更豐富、更多彩的世界。本輯文章的一個關注點即政治哲學在莎士比亞批評中的作用。比如:什么是莎士比亞所認為的善好政制與善好統治者?哈姆雷特將會成為怎么樣的一個國王?《麥克白》悲劇是否正是基于英雄勇士倫理與福音法則的緊張關系?也許,如果麥克白能夠找到一種方法將他在地球上建立天國的希望變為一項政治計劃,變成我們所說的意識形態,麥克白可能會成為現代僭主的原型。而《暴風雨》,是否可以看作莎士比亞為了對一種思想進行的某種哲學表述而做出的最大努力--這種思想潛藏在他對道德與政治生活的教誨中?
劉小楓 陳少明 ·外國隨筆 ·22萬字
本書是作家雪漠“一帶一路”文化游系列的第二部,繼《匈奴的子孫》考察河西走廊一帶之后,路線向南,集中對甘南藏區及周邊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和歷史勾陳。全書分為“大地的記憶”“當下的腳步”上下兩篇,以圖文并茂的文化筆記的形式,書寫來自田野的歷史記憶,感受地方文化的滾燙溫度,見證了土地的苦樂、泥土的酸辛、文化的復雜、時代的變動,定格了一個變化的西部、變化的中國。
雪漠 ·現當代隨筆 ·20.8萬字
本書是《童慶炳文集》之一,所謂“維納斯的腰帶”,指的是文學創作的奧秘。本書以深刻的學養為經緯,汲取了古今中外各不相同乃至勢同水火的文學創作理論,再加以作者自己獨具匠心的選擇和推衍,暢談了作家在創作時如何獲得美和詩意。在全書嚴謹的學術框架中,既有深層次的理性思考,又有鮮活的生活和創作感悟,論述清晰簡潔,例子生動豐富。對于創作者而言,它是進一步藝術探求與通變的有益參照,對于理論家來說,有助于開拓眼界與思路。《維納斯的腰帶——創作美學》曾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童慶炳 ·文學理論 ·34.4萬字
20世紀中國文學“藝術出路”是一個龐大的學術命題,本論著試著抓取文學“藝術出路”這面巨網的幾個紐結,通過典型文學個案的全息性勾稽呈展,梳理出一個并非面面俱到的探索性答案。論著共分為四章,分別以豐滿的文學個例剖解方式深入詮釋了四對文學命題元素,即“神秘”與“神圣”、“慘劇”與“悲劇”、“生活”與“生命”以及批評引路方向上的“誤讀”與“正解”。作為“藝術出路”的一個導引性歸途,著者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要實現一個內涵式的接續發展,只有從“神秘”走向“神圣”、從“慘劇”走向“悲劇”、從“生活”走向“生命”、從“誤讀”走向“正解”,才可能重續芹藻榮光,正揚文學貴氣。
羅克凌 ·文學理論 ·22.3萬字
嚴家炎先生于1995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首開“金庸小說研究”專題課,并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金庸研究文章,對金庸及其作品進入文學史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書即根據該專題課講稿及相關文章整理而成。
嚴家炎 ·文學評論 ·20.5萬字
本書是張黎先生研究布萊希特的論文結集,按照內容的不同,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布萊希特與中國文化關系研究、布萊希特其人與作品研究、布萊希特文藝理論研究以及關于布萊希特的短評。研究內容涉及布萊希特各個方面,研究時間貫穿了半個多世紀,本書當為研究布萊希特的重要參考。
張黎 ·文集 ·29.1萬字
本書為紀實文學,全景式地、多層面地展示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影響中國未來走勢的一段歷史。
柳建偉 ·紀實文學 ·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