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 鄭逸梅
- 715字
- 2019-01-04 15:18:45
蘇州的著名食品
我是蘇州人,家鄉觀念很重,尤其對于家鄉的食品,更感興趣。記得范煙橋曾在某刊物上專談蘇州的飲食,用唐詩人的名號“蘇味道”作為標題,抑何雋趣巧合。的確蘇州的食品別有風味,非它處可及,我都親自品嘗過,也來補談一下吧!
蘇州人的口味,偏于甜的方面,那觀前街采芝齋的松子糖,更負盛名。蘇曼殊每次來蘇,總購買相當數量的糖果,因此自號“糖僧”。據說,清代慈禧太后吃該店的脆松糖,年年進貢,遂有“貢糖”之稱。又1954年周恩來總理出席日內瓦會議,把采芝齋糖果招待各國來客,無不嘖嘖稱美?;貞洰斈晡业膬刃种荑笊谡玫吗B壽園任西席,教袁寒云諸子讀書,獨居寂寞,兀是念念不忘家鄉的脆松糖和松蕈,我為了慰其羈愁,經常購辦了寄去。按脆松糖,是長條式的,此前是角黍式的,稱棕子糖。棕子糖有松子的,又有紅色的梅漿糖。《吳門表隱》云“粽子糖為明末謝云山創始”,故一名謝家糖,具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洞庭紅,是指太湖洞庭山的橘子而言,韋應物詩:“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蔽揖驮谇锼獣r節到了洞庭東山,大啖樹頭新摘的紅橘,甘芳沁脾,大大地飽了口福。洞庭東山的楊梅和白沙枇杷,也負盛名,可惜足跡未及,雖嘗到,都是隔宿的,頗以未啖樹頭鮮為憾。太湖莼菜,亦屬名產,張翰秋風起,思莼鱸,棄官歸。張翰吳人,他所思的,便是太湖的莼菜。可是我偏食,覺得滑膩膩不對胃口,始終沒有領略它的美味。觀前街的黃天源,為糕團鋪的權威。糕團品種很多,這時我賃居洙泗巷,離黃天源不遠,我家有一親戚,在該店服務,什么新品種,都送來給我內人和我一快朵頤。因相距密邇,送來都是熱騰騰的,更覺香烈。聞近來品種,以數百計,我多年不回蘇州,只有兒媳每年清明時節,赴蘇掃墓,帶些來嘗嘗,也就解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