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老味道:鄭逸梅談吃
- 鄭逸梅
- 704字
- 2019-01-04 15:18:45
啖蟹
“九月團臍十月尖”,這是啖蟹的經驗之談,流傳已很久遠了。記得章太炎和他的夫人湯國梨,卜居吳中,國梨有“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為最膾炙人口之作。陽澄湖距城市不遠,港汊交錯,蔚為水鄉,為產蟹勝地。蟹以籪取,蟹能上籪,大都堅實有力,每斤僅兩只,稱為對蟹,其碩大可知。蟹爪的茸毛做金黃色,甚為腴美。因此各地所產的都標陽澄大蟹之名,藉以牟利而已。
李梅庵有“李百蟹”之號,梅庵名瑞清,別署清道人,在上海賣字,生涯鼎盛,幾奪高邕之的名位而代之。他筆墨之暇,輒到“小有天肴館”飲酌,秋深啖蟹,食量很宏,但所謂“百蟹”,亦僅夸語,不是事實。且所啖乃蟹兜,其他放棄,未免暴殄天物,那是不足為訓的。
倪墨耕名寶田,揚州人,清光緒間來滬賣畫,他是王小梅的弟子,人物仕女及佛像取境高逸,尤擅畫馬。初到上海,寓居某箋扇鋪,小樓一角,聊供揮灑。某晚,鋪主啖蟹,囑學徒送巨螯至樓上,熱騰騰地供墨耕啖嘗。不意一轉旋間,墨耕熄燈入睡,鋪主以為蟹須熱啖,何倪畫師懵騰如此!及明晨,學徒為之整疊衾枕,其中都是蟹殼及零星蟹爪,衾褥都沾污油跡,狼藉不堪,原來他睡在衾中啖食,自得其樂。落拓如此,大家傳為笑柄。
莊通百為南社名宿,詩才敏捷,大有七步成章之概。他喜啖蟹,有一次,他聽到煮蟹時,蟹經熱氣,在鑊中爬攀作聲,從緩而急,從急而寂,蟹已死于湯鑊之中,不覺慘然生感,因此絕不啖蟹,用作詩用以垂戒。
上海淪為孤島時,百物飛漲,一般市民,難以生活,秋蟹上市,厥值驚人。有一畫家作一漫畫,畫一衣冠中人,手持黃菊一枝,向菜場所列的簍蟹,注目觀看,標著“持菊賞螯”四字,一反昔人所謂“持螯賞菊”,令人對之啞然做苦笑,反映當時的生活,多么饒有諷刺意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