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罪惡始于斯——生理與心理

  • 犯罪心理學
  • 李娟娟
  • 14241字
  • 2018-05-07 16:02:56

長得不像好人——面相與犯罪

這故事聽起來令人匪夷所思。

2015年6月,重慶市九龍坡區發生一起被盜者反成盜賊的盜竊案,其中,面相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話說,在一間出租屋里,一對情侶王某和彭某與另外一位女士周某合租一套房子。一日,王某和彭某將蘋果手機放在床頭后睡覺,第二天醒來發現兩部手機都不見了,同時不見的還有彭某的手提包。

小情侶在思考到底是誰偷了他們的財物,之后,王某認定是他們的室友周某,原因很簡單:感覺她長得就不像好人。為了試探周某,小情侶故意將他們丟了手機和手提包的事情告訴了周某,周某沒有料想這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試探,立刻幫二人報了警。周某的熱心之舉非但沒有換來感謝,還被王某、彭某二人懷疑為“做作”。

認定周某為竊賊之后,王某決定把她的手機偷走,一泄心頭之憤。王某、彭某兩人在商量決定盜竊之后,日夜觀察周某的生活規律,持續幾日,掌握了周某的生活作息時間后,王某趁周某洗澡時偷偷潛入周某房間,偷走了對方的蘋果手機。得手后,王某將手機拿去變賣。周某發現手機被盜后,立刻報了警,警察調查發現,盜竊手機的人正是前幾日號稱丟手機的周某的兩位室友。

遭遇竊賊反成竊賊的這對情侶不僅智商“感人”,邏輯思維能力更是“感人”。一個“她長得就不像好人”的念頭就令他們動了偷竊報復之心,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又讓人忍不住捧腹一笑。身兼被害者與施害者雙重身份,這對情侶沒有因受害獲得同情,反而因自作聰明的施害成為一時笑柄。

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就是王某的偷竊動機:她長得就不像好人。為什么一個人的長相可以成為判斷他是否行兇作惡的依據?這里看似沒有邏輯,其實有深厚的心理淵源。在電影電視劇中,我們總能看到那些“長得就不像好人”的反派人物,比如香港著名的“綠葉”演員“大傻”成奎安,因為他體形高大,一臉橫肉,目露兇光,一度是黑幫片中江湖惡人的不二人選,但凡有囂張跋扈的黑社會大佬出現的場面,總能看到“大傻”的身影。另一位著名“反派”則是“一直演壞人,從未被超越”的演員張耀揚,因為他“兇惡”的相貌太過深入人心,以至于“改邪歸正”演好人時,觀眾都要懷疑他可能是壞人派來的臥底。

雖然人人都知道,壞人并不會將“我是壞人”寫在額頭上,更不會目露兇光、一臉猙獰地走來走去,生怕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壞蛋,但是人們刻板地認定,那些面相比較兇狠的人更容易站在“壞人”的隊列里,而面容干凈、斯文有禮的人,即使是衣冠禽獸,也會暫時地劃入“好人”的隊列里。

俗話說,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否和相貌、氣質有關呢?在犯罪心理學研究中,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在他的“天生犯罪人”論里提到過類似的觀點。他研究犯罪人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特征,找到了一些異常的體貌特征,比如他認為,犯罪人具有較大的下頜和顴骨,耳朵的大小與正常人不一樣,竊賊的鼻子歪長著,鼻孔向上或扁平,殺人犯的鼻子則像鷹鼻或鼻子頂部腫脹,等等。

其實不只是西方犯罪學研究有這方面的論斷,中國傳統的面相分析更精于此道。重慶持槍搶劫案嫌犯周克華被擊斃后,有人對他的面相做了一番細致的分析:他的骨感突出,顴骨略露骨,兩腮無肉,腮骨有小外張;眉毛短、稀薄、眉尾不聚,明顯的眉壓眼;印堂塌陷,天庭不飽滿……如此種種,決定了他性格急躁,心胸狹窄,做事沖動,有不服輸的精神,但是無法聚斂財富,事業也不順……

可是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僅從外表分析面部表情等細節,并不能準確而全面地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基本上,當人們通過照片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兇狠或者急躁與否時,其猜測、分析的結果和蒙差不多。可以說,并沒有實證證據表明某一部分的體貌特征與人的性格有直接的關系,對于相面大師頭頭是道的分析,我們大可一笑置之。想從面相上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犯罪的基因或者犯罪的過往,對目前的犯罪學家和心理學家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任務。

所謂“相由心生”這種事,不只來自當事人的心境,更來自觀察者的心境。當有人說,“我看他第一眼就知道他是一個聰明干練的人”,“聰明干練”當然不止來自長相,還與穿著打扮、舉手投足、音容笑貌有關,這些表現是能夠反映人們性格的細節。會出現如此判斷,自然與心理學的刻板印象有關。穿著整潔、正式,向人傳達一種靠譜的信息,而那些面容嚴肅、不茍言笑的人,則給人領導者、指揮者的印象,這是基于較全面信息進行的判斷。

如果單就五官來說,從外貌特征判斷人的內在難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光環效應告訴我們,人們不自覺地對“顏值高”的人抱有好感,傾向于將善良、聰慧、勇敢等標簽貼在他們身上,認為他們工作能力強,性格友好,對于顏值不高的人或者在相貌上存在缺陷的人,則抱有惡意的看法。上文提到的成奎安、張耀揚等人,無法擺脫反派角色,正是偏見作用的結果。戲劇是戲劇,現實是現實,如果照著戲劇的公式或者面相學的公式來尋找罪犯或者潛在罪犯,恐怕要滑天下之大稽了。

天生犯罪人——基因與犯罪

在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州有一對普通的夫婦——尼克·蘭德里根和多特,他們在1962年收養了一個男嬰,并為他取名杰弗里。多特是個十分負責的母親,在照料孩子時十分細心,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除了杰弗里這個養子外,多特還有一個女兒。雖然杰弗里并不是多特的親生兒子,但在兩個孩子的教養上,多特卻表現得一視同仁。

杰弗里在出生后不久就被親生母親拋棄在一所孤兒院門前,他對自己的親生父母都毫無印象。不過可憐的杰弗里卻在8個月大的時候,遇到了一對善良的夫婦,即蘭德里根夫婦,他們愿意收養杰弗里。這意味著,杰弗里將來會在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中長大。

隨著杰弗里一天天長大,多特開始發現她的兒子是個天生的惹禍精。多特發現杰弗里的脾氣非常暴躁,而且他似乎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氣,常常因為情緒失控而惹禍。到了杰弗里10歲左右時,多特發現她根本管不住這個孩子了。杰弗里小小年紀便開始喝酒,喝醉了就到處鬧事。

有一次,杰弗里居然私闖民宅,在別人家里到處亂翻,甚至還企圖撬開保險柜。不久后,杰弗里就被送進了警察局。由于杰弗里年紀尚輕,再加上是初犯,警察教育了他一番后,他就被父母領回了家。

這次的遭遇并沒有讓杰弗里有所收斂,他反而變得更加猖狂。去學校上課對杰弗里來說十分困難,他頻繁地逃學。后來,杰弗里還沾染上了毒品。為了買毒品,杰弗里開始偷車。杰弗里并不是一個懂得反偵查技術的熟練犯罪分子,他的犯罪行為基本上都是隨心所欲,為此他總是被警察拘留。不過由于罪行較輕,杰弗里很快就會重新獲得自由。

一次次的拘留,并未阻止杰弗里的越軌行為,他仿佛天生就是來犯罪的,總是到處找別人的麻煩。杰弗里有個好朋友,兩人關系非常鐵,他的朋友還曾表示希望杰弗里能擔任他即將出世的兒子的教父。但在一次喝酒中,兩人卻意外發生了爭吵,最后杰弗里拿出一把匕首,刺向了朋友的心臟部位。這次的犯罪行為相當嚴重,杰弗里因此被起訴,最后因為二級謀殺被關進了監獄。

按照法庭判決,杰弗里接下來的20年人生都將在監獄里度過。但一次意外發生了,不安分的杰弗里在被關押了7年后選擇了越獄,而且,他居然成功了。

獲得自由后,杰弗里便開始在街頭游蕩。如果那7年的監獄生活真的讓杰弗里改過自新了,那么他完全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但顯然杰弗里并沒有學會控制自己,他再一次和他人發生了爭執,并采用了殺人的方式來泄憤。這一次,杰弗里并未一刀致命,而是將被害者用電線纏住,然后慢慢地用刀子在被害者身上制造傷口。當被害者被人發現的時候,他的身體布滿了讓人觸目驚心的傷口。在殺死被害者后,杰弗里還故意把兩張小丑牌扔到被害者的身上,似乎在嘲笑被害者。但顯然,杰弗里并不是一個具有很強反偵查意識的罪犯,警方在案發現場找到了杰弗里的指紋。很快,杰弗里就被警察抓住了。這一次,杰弗里被判處死刑。

在等待執行死刑的時候,杰弗里在監獄里認識了一個人。這個犯人覺得杰弗里非常面熟,很像他曾經遇到的一個死刑犯。不過他萬萬沒有想到,杰弗里和那個死刑犯的關系居然是親生父子,當然只是生理學上的父子關系,兩個人從未見過面。

杰弗里的生父是達雷爾·希爾。達雷爾與杰弗里雖然素未謀面,但卻有著驚人相似的人生軌跡。達雷爾和杰弗里一樣,好像天生就是來犯罪的,早早地就開始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同時還有毒癮,也曾因殺人而入獄。最令人吃驚的是,達雷爾也有過越獄的行為。此外,達雷爾與杰弗里的長相也十分相似。

這種驚人的相似性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基因和遺傳。不過最令人吃驚的事情還在后面,達雷爾的父親,即杰弗里的祖父老希爾也是個慣犯。老希爾死在了警察的槍口下,當時他因為搶劫而被警方追捕,最后被擊斃。

這個案例似乎告訴我們,犯罪行為不僅僅是后天環境所造成的,還與人的基因密切相關。有些人似乎從一出生開始就攜帶著犯罪基因,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天生犯罪人。老希爾和達雷爾成長的環境很糟糕。一個人如果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且犯罪行為叢生的環境里,那么他長大后犯罪的概率將會大大增加。這種觀點被許多人所接受,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對犯罪行為追根溯源的解釋。但杰弗里的案例顯然證明了這種觀點并不準確,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足、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按理說他應該成長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但他卻走上了和生父、祖父一樣的犯罪道路。這似乎在說明,一個人到底是否會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基因。

人是群居動物,于是便出現了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是由許許多多的個體所組成的。身為群居動物,我們每一個個體會受到群體的保護,以免遭外敵的傷害,但同時我們每個人必須遵守這個群體的規則,這樣人類社會才能有序地發展下去。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遵守規則,不會輕易向規則挑戰,不然就一定會付出代價。但總有一些人會觸犯規則,這些人通常都是犯罪分子,他們會被關進監獄,甚至接受法律的制裁被處死。對于研究犯罪行為的專家來說,許多人都認為犯罪行為與遺傳基因并沒有必然聯系,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所謂的“天生犯罪人”。許多專家都認為環境因素才是導致犯罪的根源所在。

與其他動物不同,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主要體現在大腦的發育上,人在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的大腦會繼續發育。這意味著人從出生開始,就被周遭的環境所影響。如果一個人的早年生活十分貧困且充滿了暴力,那么他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憤怒和沖動。

不過我們同時也會發現,在相同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卻有著不同的性格。這說明,環境并不具備決定性的作用。就好像上述案例中,多特有一對兒女,這兩個孩子在相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但杰弗里卻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找到了好幾個被收養長大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親生父親有犯罪記錄,但養父母卻身家清白。研究者想知道,當這些孩子長大后,他們的人生軌跡是與親生父親更接近,還是與養父母更接近?研究的結果證明,養育環境在基因面前敗下陣來。這些孩子在長大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如果親生父母身家清白,被遺棄的孩子長大后一般不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荷蘭女性發現,她們家族中的男性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這些男性不僅有學習障礙,還有很強的攻擊性,不少男性會成為縱火犯、強奸犯或殺人犯。

遺傳學家漢斯·布魯納對這種現象很感興趣,便開始著手研究。1993年,布魯納公布了研究結果,這個家族遺傳性的犯罪行為,與一個基因的變異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個變異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他還為這個變異基因取了一個代號,即MAOA。這個研究結果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說明人類的攻擊行為與基因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家族的男性之所以一直延續犯罪行為,就與MAOA有關。后來,記者安·吉布森將這種基因稱為“戰士基因”。

隨著研究的深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凱文·比弗將MAOA進行了細分,即MAOA-L和MAOA-H。其中,MAOA-L不怎么活躍,呈現出惰性的特質;而MAOA-H則比較活躍。

擁有MAOA-L基因的人,很容易出現焦慮、賭博、吸煙、酗酒、注意力薄弱、厭食等行為,很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特別是擁有此種基因的男性更容易出現犯罪行為,很可能成為犯罪團伙的一分子,還喜歡攜帶武器。

擁有MAOA-H基因的人,則更愛冒風險,容易從事高風險的經濟行為。

由此看來,擁有戰士基因的人就是所謂的天生犯罪人。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天生犯罪人生下來就注定會犯罪,應該從一出生就被關進監獄里?當然不。例如《天生變態狂》的作者詹姆斯·法隆就是一個擁有戰士基因的人,他也是犯罪家族的一分子,祖上的專長就是暴力犯罪。但法隆卻并未成為一個犯罪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神經科學家,有著美滿的家庭和事業。在這本書中,法隆提到了后天教養的重要性,他認為像他這樣的天生犯罪人之所以沒有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與父母所提供的成長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中。

那么為什么杰弗里會走上和法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除了杰弗里外,還有許多像杰弗里一樣的人,其生父是犯罪分子,雖然他們被正常的家庭收養,但依舊走上了和生父一樣的犯罪道路,應該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真的是基因在起作用嗎?可能有基因的影響,但并不完全是。因為許多人忽略了產前環境的影響,即這些天生犯罪人在母親子宮里所受到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一個胎兒必須在母親子宮里待上10個月才能呱呱落地。這是所有人最舒適的一段時光,盡管這個時候還沒有記憶,因為母親的子宮為胎兒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但是,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如此嗎?如果遇到不負責的母親呢?通常來說,天生犯罪人的父母都有犯罪經歷。這意味著他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不僅很難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還存在抽煙、喝酒和吸毒的行為,這些都會嚴重影響胎兒的發育,尤其是胎兒大腦的發育。因此,在這些天生犯罪人出生后,即使他們被正常的家庭收養,他們的大腦已經與正常的嬰兒不同了。雖然每個人在母親子宮里只待10個月,但這10個月的影響卻是巨大且深遠的,尤其是大腦生理上的損害,是無法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的。

總之,基因與環境在犯罪行為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復雜的,不能簡單地說犯罪行為是基因決定的,還是環境決定的。準確地說,犯罪行為是這兩者交互作用的產物。

失控的大腦——酒精、毒品與犯罪

2016年4月16日,山東省濰坊市的一名市民在寒亭區的一條河里發現了人類尸體的碎塊,于是便立刻報警。警方馬上展開偵查,經過一番努力后,認定這是一起母女被殺案。隨著河里所發現的人體尸塊越來越多,當地居民開始人心惶惶。因此,這起性質惡劣的謀殺案引起了省、市、區三級公安機關的高度重視,還成立了“4·16”專案組。

專案組為了能盡快破案,開始了大范圍的排查工作。根據發現尸體的地點,專案組確定了19個村莊,認為嫌疑人應該就在其中。在排查工作進行過程中,專案組的其他成員還調取了尸體發現地周圍的監控視頻,以尋找可疑人員和車輛。當然,驗尸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專案組還向全國發布了“協查通報”和通緝令,并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來尋找可疑人員。如果有人能向警方提供有價值的線索,那么將會得到現金獎勵。其中,提供受害者身份的獎勵人民幣5萬元,提供與犯罪嫌疑人相關的重要線索的將會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

5月21日,警方終于確定了死者的身份。死者是一對母女,母親44歲,女兒17歲。很快,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也被鎖定,是一名48歲的中年男子王某。雖然尸體的碎塊是在濰坊市發現的,但犯罪嫌疑人卻已經逃到了陜西省渭南市。5月23日的凌晨時分,專案組的警察在一間出租屋內抓住了王某。

王某與年齡較大的死者是情人的關系,二人在2015年開始同居,以合伙包攬建筑零活為生。到了次年3月份,王某與死者之間的關系開始惡化,兩人經常發生矛盾和爭吵,于是就選擇了分居。4月5日晚上,王某喝了不少酒,醉醺醺地去找死者母女,并與其發生了爭吵。這場爭吵毫無意外地演變成了打斗,最終王某殺死了這對母女。在稍微清醒后,王某就開始琢磨怎么處理尸體。他將兩名死者的尸體進行了肢解,然后選擇晚上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將死者的尸塊和衣物都拋到河里。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查,王某開始了逃亡,先是在山東省的其他城市逗留,后來又覺得不安全,就逃到了陜西省渭南市等地。

這是一起酗酒后沖動犯罪的典型案例。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到。但酒里面所含的酒精卻是一種藥物,能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影響。雖然酒精從藥理上來講,是一種鎮靜劑,卻可以使人產生興奮的感覺,醉酒狀態下的人也會變得更加沖動。

在不同的文化中,酒這種東西都是社交的潤滑劑,有利于人們進行人際交往,還能夠使人變得快樂起來。但如果過度飲酒,卻容易出現各種越軌行為。其中,酒后駕駛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越軌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帶來嚴重的危險。每年因為酒駕而喪生的人不在少數。

不少人在醉酒時還會出現各種不檢點的行為。例如,有的人會在醉酒時冒犯警察。2015年的某天,新疆一名男子因酒駕被查,結果他做出了強吻交警并大喊“我愛你們”的令人大跌眼鏡的行為。

酗酒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后果,即暴力行為。不少人會在醉酒狀態下參與打架斗毆,有的人甚至會暴力殺人。一項實驗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好斗的人,常常會在醉酒狀態下變得更加具有攻擊性。

除了酒精外,毒品也會使人出現犯罪行為。2012年5月份,美國邁阿密的警方接到了報警電話,一名男子在一條車流密集的高速公路上做出了十分瘋狂的舉動,他攻擊了一名流浪漢,并開始啃噬這名流浪漢的臉部皮肉,當警方將其擊斃時,那名流浪漢的臉已經變得血肉模糊,臉上將近80%的皮肉都被這名男子啃掉了。該男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瘋狂的行為呢?他是精神病患者嗎?實際上,他是個很正常的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異常的行為,是因為他吸食了一種被稱為“浴鹽”的毒品。

浴鹽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毒品,同時也是一種合成藥物,含有不斷變化的化學物質,學名為甲卡西酮。浴鹽之所以很便宜,是因為它的制作過程十分簡單,理論上一名理工科大學化工專業的學生就可以很輕松地制作出浴鹽。

浴鹽是一種興奮劑,可以輕易地使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起來,還會使人大腦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得以提高。凡是吸食浴鹽的人,他的精神狀態都會改變,會出現狂躁、妄想和暴力等行為。浴鹽會使人變得極其興奮,作用是可卡因的13倍。

浴鹽雖然廉價,但所起的作用卻十分恐怖。當一個人所吸食的浴鹽達到一定劑量后,除了會出現心率劇增、瞳孔擴散等癥狀外,還會行為失控,沉迷于暴力行為,有時會攻擊他人,有時會出現自殘行為。這種因浴鹽所引發的暴力行為在正常人看起來十分恐怖。因為當一名吸食浴鹽的人攻擊他人時,會采取類似野獸的方式,直接啃咬對方,就好像電影中的喪尸一樣,因此浴鹽還被稱為“喪尸劑”。吸食者的自殘行為尤為可怖,有的人甚至會割開自己的脖子,然后會在死亡前行走或跳躍。這是因為吸食者已經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之中,其知覺能力在浴鹽的作用下已經大大削弱。此外,吸食者還會出現短期記憶的消失。

最關鍵的是,在浴鹽的作用下,他的力量會大大增加,整個人變得極其瘋狂,完全失去控制。2011年,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曾出現過多起因為吸食浴鹽而引發的暴力事件。警方在處理此類事件時,往往會采取擊斃的極端方式,因為想要制服一名浴鹽吸食者,必須得有至少4個人的合力。

浴鹽的吸食者想要恢復正常狀態,必須得借助麻醉劑,就連鎮靜劑都無法使其安靜下來。即使恢復了正常,浴鹽對其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也會長達數月,才能漸漸消退。

毒品的種類有很多,除了浴鹽外,常見的主要有搖頭丸、大麻、致幻劑和阿片類毒品,其中阿片毒品包括鴉片、嗎啡、海洛因等,這些都是從罌粟中提取出來的。除了這些阿片類毒品之外,還有十分常見的合成阿片類藥物,例如美沙酮。在這些常見的毒品種類中,致幻劑和大麻是備受爭議的。

在國際上,會把毒品分為兩大類,即軟毒品和硬毒品。軟毒品具有一定的致幻作用,會使人產生依賴,但依賴性較低,其中致幻劑和大麻是典型的軟毒品,在戒斷時比硬毒品容易。在有些國家,致幻劑和大麻是合法的。例如在荷蘭,大麻就是一種合法的藥物。

雖然軟毒品的成癮性較低,但如果長期吸食,依舊會出現強烈的成癮性,一旦戒斷,就會出現煩躁、焦慮等各種不良的體驗。此外,軟毒品和硬毒品一樣都會給人的大腦帶來損傷,會使人的記憶力、注意力和學習能力降低,還會引起大腦功能的紊亂。這種危害對于年齡較小的吸食者來說會更大。青少年染上毒品后,大腦發育會受到嚴重的阻礙。青春期是一個發育的高峰期,除了第二性征外,腦部的發育也很重要,其中影響一個人的自控力的額葉皮層就是在這個時期發育并成熟的。此外,精神病研究專家認為,一個人越早染上毒品,他患上精神病的風險就會越高。

性格決定犯罪——人格與犯罪

1988年5月26日,甘肅省白銀市發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一名年輕的女性,名叫白某,遇害地點是死者家中。白某是當地一家公司的職員,就住在公司安排的職工宿舍里。案發現場顯得十分混亂,柜子里的東西有被人翻動的跡象,不過并未發現財物丟失。白某的頸部被兇手切開,身上還有許多刀傷,上衣被推至雙乳之上,下身赤裸。但尸檢結果顯示,白某有被猥褻的跡象,但并未遭受性侵。警方認為,兇手可能想實施性侵,但礙于作案地點人流量較大,便只能放棄。

白某可能永遠也想不到自己會在家中遇害,這里是她最熟悉的場所,也是她覺得最安全的地方,而且她的哥哥和媽媽就住在離她不遠的一間房里。案發時,正是午休的時候,也是人流量較小且十分安靜的時候,如果白某能及時呼救,她的哥哥和媽媽一定會趕來營救,但兇手根本沒給白某求救的機會,就切斷了她的聲帶。

警方還發現,兇手還特意清理了現場,地上雖然有兇手的足跡,但很模糊。案發現場的地上還有一個痰盂,里面是血水,兇手在離開前將暖瓶里的水倒進痰盂洗了洗手。此外,地面上還扔著一件紅色的衣服,那是白某準備洗的衣服。不過,兇手卻在白某的尸體上留下了線索,白某的左腿內側有一個血手印,這是兇手的右手,其中食指的指紋尤其清晰。

誰也沒有想到,這起命案只是一系列連環殺人案的開始,在此后的14年間,當地相繼有11名女性被神秘的兇手殺害,這在白銀市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對于年輕女性來說,這個殺人魔就是個噩夢,她們不敢獨自出門,也不敢穿漂亮的衣服,尤其是紅色的衣服,因為據說兇手偏愛找穿紅色衣服的年輕女性下手。

在多起命案中,警方找到了一些相似性。所有被害者都是女性,年齡主要集中在25歲到30歲之間,而且都是年輕漂亮的女性。被害者的尸體也都呈現出某些共同點:頸部被刀切開、全身多處刀傷、雙乳裸露、下身赤裸。有的被害者尸體甚至是殘缺的,兇手有時會切掉并拿走被害者的雙乳、雙手或陰部。

不過也有一個例外,兇手還殺死了一名8歲的女孩,這名女孩的乳名叫苗苗。1998年7月30日下午5點多,苗苗的媽媽下班回家,但并未發現苗苗,她以為苗苗出去玩了,于是就開始做飯。

做好飯后,苗苗的媽媽意外發現大衣柜被人打開了一條縫。她并沒有多想,只覺得這是苗苗喜歡玩的游戲,就上前打開柜子。結果,她發現柜子里面很亂,而苗苗則窩在衣服里,于是她將衣服抱了出來,然后再去抱苗苗,此時她才覺得不對勁,苗苗毫無反應,而且身子已經發涼。

苗苗的頸部有一條勒痕,應該是被兇手用皮帶勒死的。最讓人心驚的是,苗苗的下半身赤裸,陰部被撕裂,明顯遭受了性侵,而且法醫還從苗苗的體內提取到了精子。

在案發現場,桌子上還有一杯水,杯子上留有指紋。這杯水到底是誰倒的,沒有人知道,可能是苗苗倒的,也可能是兇手倒的,從而偽裝成是熟人作案。

這起女童奸殺案在當地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警方出動了大量警力,公安局領導也都出現在案發現場。雖然四周已經拉起了警戒線,但現場還是圍了不少職工和家屬,希望了解案情的進展。

在1998年這一年,兇手作案越來越頻繁,僅僅這一年,白銀市就發生了4起命案。白銀市的市民都生活在恐懼之中,為了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白銀市加大警力進行巡邏。除了警察外,武警和治安人員,甚至連社區大媽也加入到巡邏的隊伍之中。巡邏隊伍按照三班倒的值班方式,對白銀市的各個街道進行24小時的巡邏。

在之后的兩年內,兇手并未作案。但在2000年11月份,白銀市的寧靜再次被打破,一名28歲的女性在家中被害,她的頸部被切開,雙手被兇手切掉帶走,褲子被推至膝蓋下。

之后的2001年和2002年分別發生了一起命案,而發生在2002年的最后一起命案的地點是賓館,這與兇手喜歡選擇在被害者家中作案不一樣。兇手之所以會選擇在賓館作案,與警方的24小時巡邏有很大的關系。

兇手應該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因為除了最后一名被害者,其他被害者都死在了自己家中。房間并未留下撬開的痕跡,兇手應該是直接從正門進入房間的。這說明兇手在作案前,已經對被害者進行了踩點、蹲守和尾隨。最關鍵的是,所有在家中遇害的被害者居住的房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沒有自來水和廁所。被害者想要用水或如廁,就必須得出門到公共水房和公共廁所,這給了兇手以可乘之機。

2002年,在當地警方進行排查工作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起未遂的案件,這名女性是所有被兇手盯上的女性中唯一的幸存者。

這位幸存者是一個工人,在2001年的春節期間,這名女工在下夜班后準備回家。途中,該女工發現有一個男人在跟蹤她,隨即提高了警惕,匆匆往家中趕去,在她準備開門進去的時候,這名男人緊跟著就準備進屋。此時,該女工立刻覺得眼前的這名男子就是傳說中的殺人魔,她趁對方還沒反應過來就將他推了出去,然后將房門緊緊鎖住。

但那名男子并未馬上離開。此時該女工十分害怕,在她心緒稍稍平靜時,突然在窗口處發現了那名男子,他正沖著她笑,這讓女工更加害怕,她立刻給丈夫打電話求救。女工的丈夫很快就回來了。

男子依舊沒有離開,在丈夫進門后,他還是在窗前來回地徘徊。這對夫妻感到越來越恐懼,便撥打了報警電話。警察立刻趕來,但那名男子已經離開了。途中,警察遇到了一個可疑的男人,但當時并未在意。等到達報警人的家中,聽報警人描述完此人的外貌特征后,警察才突然想起了那個與他們擦肩而過的男人,并覺得那個男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第二天,警察便在附近尋找犯罪嫌疑人,但找了一天多的時間,都未發現此人的蹤影。這讓警察更加懷疑,于是警方便增加警力進行排查,但依舊毫無線索,那個人就好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警方掌握了一項高科技刑偵技術,即DNA檢測。通過檢測和比對,警方發現城河村的高氏家族有重大作案嫌疑。為了確定犯罪嫌疑人,警方便開始對高氏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進行指紋錄入和DNA比對。在提取工作進行的時候,一個名叫高承勇的中年男子表現得非常慌張。事實上,此人便是讓整個白銀市惶惶不安的殺人狂魔。最終,指紋和DNA比對的結果證實高承勇就是兇手。至此,塵封了十幾年之久的連環殺人案終于告破。

高承勇所選擇的作案地點都是白銀市,但他本人卻是清河鎮人。雖然清河鎮和白銀市相距很近,但從行政歸屬上來講卻屬于兩個不同的地級市。高承勇每次作案后,都會回到清河鎮。而警方在進行排查工作時,主要以白銀市的居住人口為主。這是高承勇得以逍遙法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承勇是個十分普通的農民,看起來很老實,很難讓人將他與殺人狂魔聯系起來。認識高承勇的人,也都不相信他就是殺人狂魔。高承勇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的兩個兒子也很爭氣,尤其是大兒子,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異。

了解高承勇的人,都覺得他是個干農活的好手,力氣很大,沒有什么興趣愛好,只喜歡跳舞,是舞廳的常客。高承勇還曾參與過賭博,最多一次輸過一萬多。但高承勇卻從來不賒欠賭債,在賭博的時候,對手很難從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到異常的變化。

高承勇的妻子是個非常普通的中年婦女,對丈夫殺人的事情一無所知。最讓人不解的是,高承勇的妻子在穿著上很少會選擇紅色這樣艷麗的顏色。據說,當年她嫁給高承勇之前,曾遭到了父親的反對,但她就是看上了高承勇的老實本分,執意嫁給高承勇。

在高家,高承勇排行是最小的,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在高承勇結婚后不久,他癱瘓在床的父親突然離世。由于高承勇不善言辭,家產都被大哥分走。在兩個兒子相繼出生后,高承勇常常會外出打工,夫妻二人一直都是聚少離多。其實在這期間,高承勇一直在不停地殺人。尤其是當高承勇與妻子爭吵后,他殺人的沖動就會愈發強烈。

只要有空閑的時間,高承勇就會騎著自行車來到白銀市,然后再到街巷間四處尋找獨自一人的年輕女性。高承勇在下手前,都會在公共廁所附近觀察,然后再尾隨被害者回屋。進入房間后,高承勇會迅速地用刀切開對方的脖子,隨后對被害者實施性侵。有時,高承勇會切割掉被害者身體的某一部位,在把玩一番后,隨手丟到黃河里。

一個人為什么會變成殺人狂魔?一個看起來普通老實的人為什么會殘忍地殺害那么多年輕的女性,甚至連8歲的小女孩都不放過?犯罪心理專家認為,這與人的個性和人格密切相關。

人格是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與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密切相關。人格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連續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就是在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格通常都不會輕易改變。除了上述兩種特性外,人格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變化。例如,當一個人遭遇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后,其性格特點可能會有所改變。

影響一個人人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便是與生俱來的氣質。這種氣質是心理學上的概念,并無好壞之分。氣質這個概念是由古羅馬醫學家蓋倫提出的,主要分為四種,即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郁質。第二個因素便是外界的影響。如果一個人是在被忽視、虐待或放縱的環境中長大,那么他的人格極易朝著不正常的方向發展。

我們在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點時,都會使用類似樂觀、消極等詞語。那么什么樣的人格特點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呢?犯罪專家認為如果一個人具有沖動、攻擊性等人格特點,那么就很容易出現犯罪行為。此外,如果一個人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也很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養出來的惡魔——后天教養與犯罪

卡爾頓·加里是一個連環殺手,專找年長的女性下手,作案時常常會毆打和性侵被害者,最后用絲襪勒住被害者的脖子讓其窒息而死。除了殺人外,卡爾頓私下里還從事著毒品交易和拉皮條等非法活動。

但在卡爾頓被捕之前,誰也不會想到他居然是一個可怕的連環殺手。卡爾頓有著不錯的外形,在電視臺有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他還有一個年輕漂亮的女朋友。此外,卡爾頓還是個很孝順的人,一有空閑就會去照顧自己的姨媽。

最終,卡爾頓還是被抓住了,并被關進監獄。但卡爾頓似乎并不認命,一直在找機會越獄。終于他成功了,不過在從高墻上跳下來的時候不小心弄傷了腳踝。卡爾頓便裝作一個普通人到一家診所治療。像卡爾頓這樣危險的犯人,警方是不可能放任他在監獄外游蕩的,于是很快卡爾頓便再次被抓住。不過卡爾頓的腦子很夠用,他的智商很高,再一次成功越獄。警方想盡辦法終于又將卡爾頓送進了監獄。像卡爾頓這樣的人,他完全可以避免犯罪,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為什么他會成為一名連環殺手呢?這與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

卡爾頓有一對不負責的父母。從出生起,一直到12歲,卡爾頓從未與父親見過面,顯然他的父親并不想承擔養育卡爾頓的責任。那么卡爾頓的母親呢?同樣不想負責,在卡爾頓出生后,他的母親就不止一次地想要遺棄他。因此,卡爾頓從小就像一個皮球,被親戚們踢來踢去,不停地在親戚和母親的熟人家輪流居住。這樣的成長環境根本無法讓卡爾頓擁有安全感,最糟糕的是卡爾頓還經常餓肚子。或許正是因為對母親的憎恨,才導致他長大后總是找年長的女性下手。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歷程。犯罪專家在研究連環殺手時,通常傾向于從殺手的童年經歷入手,并且認為殺手的童年都是不幸的,因為殺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成為殺人魔鬼。

童年時期的創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肉體上的,一些人會在童年時遭受虐待。另一種則是心理上的創傷,這種創傷同樣是致命的。對于一個人來說,一個完整的幸福家庭非常重要,他會從父母那里獲得愛和被愛的能力。與同齡人的相處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

當然也不是所有在早年遭遇創傷的人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但家庭的因素的確起著巨大的作用。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無法在一個安全穩定的教養環境下長大,那么他將來犯罪的可能性將會達到20%。更糟糕的是,如果此人的生理尤其是大腦方面再出現某些異常,哪怕這種異常非常細微,那么此人走向犯罪的可能性將會達到70%。也就是說生理的異常再加上糟糕的后天教養環境,會使一個人的犯罪傾向大大增加。

威斯康星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經進行過一項著名的恒河猴實驗。實驗結果說明了母親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除了食物外,母愛也十分重要。

最初,哈洛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猴子的智商。但在實驗開始后不久,哈洛就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被他飼養在籠子里并與母親和同類早早就隔離開的幼猴,對地板上的絨布有著極強的依戀心理。幼猴不僅會躺在絨布上,還會緊緊地抓住絨布。實驗人員為幼猴清理籠子時,如果將絨布拿走,幼猴就會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

按照當時的心理學觀點,這種現象是無法解釋的。因為當時的許多心理學專家都認為人的需求是逐漸增加的,只有在滿足了饑渴這樣的生理需求后,我們才會產生愛等更高的需求。既然如此,那么幼猴為什么會那么依戀絨布呢?哈洛對這種現象很有興趣,便設計了一項新的實驗。

哈洛制作了兩個不同的“母猴”,代替真正的母猴喂養幼猴,也被稱為“代母”。其中一個代母是由鐵絲制成的,胸前有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裝置;另一個代母是絨布制成的,十分柔軟,但卻不能提供奶水。

當哈洛將幼猴和這兩個代母關在同一個籠子里后,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幼猴們會整天與絨布代母待在一起,只有在感到饑餓時才會到鐵絲代母那里喝奶,隨后便很快回到絨布代母身邊,并緊緊地擁抱它。

在另一項實驗中,哈洛將一部分幼猴與絨布代母隔離開,然后讓兩組猴子聽一種奇怪的聲音,還往它們的籠子里放入了一個巨大的玩具。面對同一種情景,兩組猴子分別有不同的表現。

和絨布代母待在一起的幼猴,會立刻緊緊地抓住絨布代母,然后趴在它的身上,慢慢地幼猴的情緒就會漸漸平復,因為它從絨布代母那里獲得了安全感。相反,另一組的幼猴卻十分痛苦,好像癱在地上一樣,不停地抓撓和撞擊自己,還伴隨著凄厲的尖叫。

在另一項實驗中,哈洛將幼猴分成了兩組。這兩組幼猴的成長環境十分相似,都有充足的奶水和干凈的環境。但其中一組幼猴能接觸到媽媽,會體驗到呵護感和撫摸感,另一組的幼猴則沒有這種機會。結果,兩組幼猴分別出現了不同的行為表現。對于沒有母愛的幼猴而言,這段早年的成長經歷給它們帶來了長期的傷害,直接影響到它們與其他猴子之間的正常社會交往。

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類還在荒野中求生存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需求,這種需求可以幫助我們生存下去并不斷繁衍。現如今,人類的生活環境已經大大改變,但這種需求卻并未改變,仍然會影響我們的主觀感受,比如母愛。在早期人類社會,如果一個嬰兒離開了母親,那么他生存的概率將會大大降低。嬰兒只有依靠母親才能生存下去,于是衍生出了母愛。這種母愛是相互的,既有母親對嬰兒的關心和照料,也有嬰兒對母親的依戀。于是母愛便成了一種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現如今的社會,即使一個嬰兒離開了母親,依舊能磕磕絆絆地長大,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因為沒有得到母愛,其心理有可能會發生一定的扭曲,造成人格的病態。有的人甚至會成為連環殺手一樣的惡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白银市| 五寨县| 蛟河市| 剑阁县| 湄潭县| 城步| 河源市| 资中县| 博罗县| 伽师县| 兴宁市| 鄂托克旗| 吉隆县| 娄底市| 桂东县| 波密县| 高州市| 平定县| 呼图壁县| 屏山县| 平和县| 鞍山市| 抚松县| 贵港市| 封开县| 临潭县| 四子王旗| 墨玉县| 庄河市| 焦作市| 奉贤区| 云阳县| 高阳县| 清远市| 得荣县| 五峰| 凤城市| 珲春市| 秭归县| 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