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傾聽比開口更有效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傾聽不僅是為了理解別人的意思,也是對別人發言權的一種尊重。傾聽有利于對方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溝通的順利進行,能夠獲得對方的好感。一個沒有傾聽意識的人,往往會引起別人的不滿。
喬·吉拉德是美國知名的汽車“推銷大王”,他一生賣出去1萬多輛汽車,其中有一年就賣出1425輛,平均每天賣出近4輛車,這一成績創造了汽車銷售界的紀錄。然而,在如此成功的銷售人士的銷售生涯中,有一次失敗的經歷是難以磨滅的。
反例┡
一天下午,一位男士向他買車,吉拉德運用他高超的口才,向那位男士介紹汽車,眼看就要簽單了,對方卻放棄了購買,走出了4S店。
對于這位顧客的突然放棄,吉拉德感到莫名其妙,他怎么也想不出問題出在了哪里。當天深夜11點鐘,他忍不住給那位顧客打電話:“先生,你為什么不買我的車呢?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夠好,引起了你的不滿?”
“現在是晚上11點鐘。”對方不耐煩地說。
“我知道,真的很抱歉,但我想做個比別人更好的推銷員,你愿意指正我的不足嗎?”
顧客:“真的?”
吉拉德:“絕對!”
顧客:“好,你在聽嗎?”
吉拉德:“非常專心!”
顧客:“但是今天下午你并沒有專心聽話。”
顧客告訴吉拉德,今天下午他本來下定決心買他的車,可是在簽單的最后一分鐘,他猶豫了。因為當他在溝通中,提到自己的兒子將要進入密歇根州立大學,準備當醫生,而且他很有運動才能時,吉拉德露出了不在乎的眼神,似乎一點興趣都沒有。當時吉拉德在干什么呢?他一邊準備收錢,一邊在聽辦公室外面另一位推銷員講笑話。
是的,正是因為吉拉德沒有認真聽顧客講述兒子的那些話,引起了顧客的不滿,最后顧客放棄了簽單,原因就這么簡單。一次不專注的傾聽,決定了一次營銷的失敗。這對于營銷人士來說,無疑上了一堂深刻的“傾聽課”。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受到別人的重視。當人們在說話時,他們希望對方能夠專心致志地聽,這樣對方會有一種被尊重和被重視的感覺,雙方之間的心理距離必然會拉近,這對進一步溝通是十分有利的。
正例┡
有位顧客買了一件西服,回家后發現衣服掉色,就拿著衣服去和售貨員理論,要求退貨。商店經理聞聲趕來,很快就平息了這次爭吵。經理的做法很簡單,就是認真傾聽,讓顧客充分發言。
等顧客說完后,經理說:“真的很抱歉,我并不知道這西服掉色,您認為現在應該怎么處理呢?我們完全聽從您的意見。”
顧客說:“有什么法子可以防止掉色呢?”
經理說:“能否請您試穿一個星期再做決定?您那時候如果還不滿意,拿過來還可以退貨。”
結果,顧客穿了一個星期后,發現西服不再掉色了。
在《玫琳凱談人的管理》一書中,作者玫琳凱·艾施曾對傾聽做了這樣的評價:“我認為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是自己最大的疏忽。”在經營企業時,玫琳凱成功的秘訣之一是重視每個人的意見,她告訴自己:傾聽是最優先的事,絕不可輕視傾聽。事實上,幾乎所有頂尖的營銷人士、成功者,都明白傾聽對回話的重要性,傾聽帶給自己的不僅是他人的好感,還有實實在在的財富。
要想達到令人滿意的傾聽狀態,以下幾點是需要注意的:
◎保持專注的傾聽態度
傾聽首先要保持專注,如,眼睛要注視著對方,無論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如何,都應該這樣做。如果你眼睛看著別處,即使你真的在聽,也會引起別人的不滿。在聽的過程中,手里不要做其他事情,比如玩手機,這是不恭敬的表現。
◎在傾聽中適當回應
傾聽不是絕對的不說話,如果你在聽的過程中一言不發,別人怎么知道你在不在聽呢?或許你思想走神了呢?因此,最好的表示是,時不時地回應一句,如:“是的,沒錯”“嗯,很有道理”“我也是這么認為的”“這是當然”,等等。
當然,你還可以抓住時機,提一些簡短的問題,如:“后來發生了什么呢”“你是怎么做到的”,等等,這些問題表達你對對方的話題感興趣,也有助于激發對方的談興。
◎不要隨便打斷別人
有些人在溝通中,一旦聽到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不同,或者聽到別人說的話對自己不利,馬上就坐不住了,立即打斷對方說:“你的想法不對……”“大錯特錯!”這是很沒有禮貌的,而且還會影響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
正確的做法是,先認真傾聽,等對方講完之后,你再針對他的觀點做出回話。在回話的時候,最好先認同他意見中有道理的地方,再指出他意見中你不認同的地方。這樣對方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