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抱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行為,但是多數人并不會有效地抱怨,而只是瑣碎地、毫無意義地嘮叨,這對事情的發展沒有任何作用。
怎樣才能讓抱怨更有效呢?處理抱怨應該注意什么呢?
【抱怨用語——注意你的語氣】
我們需要明白:人際關系是相互的,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你仇視別人,別人也不會喜歡你。
所以,在抱怨時,用仇視和指責的方式,換來的只會是更多的敵意和批評;而用理解和尊重的方式,則必定會換來更多的寬容和敬意。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一個真君子既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能夠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
1.可以抱怨,但永遠別說“你錯了”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別人通過一些事實證明自己錯了是件很尷尬的事情,讓上司在下屬面前承認自己錯了就更不容易了。因此在抱怨后,你最好還能說些理解對方的話。切記,你抱怨的目的是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非讓別人對你產生敵意。
一位先生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簾。當賬單送來時,他大吃一驚,意識到在價錢上吃了很大的虧。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起那些窗簾時,抱怨說:“什么?太過分了,他一定占了你的便宜。”
這位先生卻不肯承認自己做了一樁錯誤的交易,他辯解說:“一分價錢一分貨,貴有貴的價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價錢買到高品質又有藝術品味的東西……”
結果,他們為此事爭論了一個下午,最后不歡而散。
當我們不愿承認自己錯了的時候,完全是情緒作用,跟事情本身已經沒有關系了。當我們發現自己錯了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可能會承認,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我們是決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們自己有這種習性,那么就可以理解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習性,因此,不要把所謂的“正確”硬塞給他人。
有一位汽車代理商,在處理顧客的抱怨時,常常不肯承認是自己這方面的錯誤,總想證明問題的根源在于顧客。結果,他每天都會陷于爭吵和官司糾紛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壞,生意也大不如以前。
后來,他改變了處理客戶抱怨的辦法。當顧客投訴時,他首先說:“我們確實犯了不少錯誤,真是不好意思。關于你的車子,我們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請你告訴我。”這個辦法很快使顧客解除“武裝”,由情緒對抗變成理智協商,于是事情就容易解決了。如此一來,這位代理商便輕松地處理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當我們說對方錯了的時候,他的反應常讓我們頭疼;而當我們承認自己也許錯了時,就絕不會有這樣的麻煩。這樣做,不但能避免所有的爭執,而且還可以使對方跟你一樣寬宏大度,承認他也可能弄錯。
古埃及阿克圖國王在一次酒宴中對他的兒子說:“圓滑一點。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不要對別人的錯誤過于敏感,不要執著于所謂的正確意見,更不要輕易刺激任何人。如果你想使別人同意你,應當牢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永遠別說‘你錯了’。”當我們犯錯誤時,并非意識不到,只是頑固地不肯承認而已。所以,當你對一個人說“你錯了”時,必然會撞在他固執的墻上。
我們多數人都具有武斷、固執、嫉妒、猜忌、恐懼和傲慢等缺點,所以我們很難向別人承認自己錯了。而且,一個人說錯話或者做錯事,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們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調客觀原因,認為錯得有理。
正如羅賓森教授在他的《下決心的過程》中所說: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我們反而會全心全意維護自己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的關系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還是‘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我們愿意繼續相信以往慣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都變成了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2.指責時不揭他人之短,抱怨時不道他人之秘
通常情況下,人在抱怨時,最容易暴露其缺點。無論是挑起事端的一方還是另一方,都是因為看到了對方的缺點并產生了敵意,敵意的表露使雙方關系惡化,進而發生爭吵。爭吵中,雙方在眾人面前互相揭短,使各自的缺點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無論對哪一方來說都是不小的損失。
某公司的一個部門里有兩個職員,工作能力難分伯仲,互為競爭對手,誰會先升任科長是部門內十分關心的話題。但這兩個人競爭意識過于強烈,凡事都要對著干。快到人事變動時,他們的矛盾已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幾次互相抱怨、揭對方的短,科長及同事們怎么勸都無濟于事。結果,兩人都沒有被提升,科長的職位被部門其他的同事獲得了。
因為他們在抱怨中互相揭短,在眾人面前暴露了各自的缺點,讓上級認為兩人都不夠資格提升。
《菜根譚》中有句話:“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舊過,則可以此養德疏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挑別人的毛病,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即使看到了也吝于表揚,而且,在與人交談中,總喜歡談論別人的短處。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短處,而人們往往不愿讓別人提及自己的短處。
必要的抱怨是難免的,但是,在談話當中,要極力避免議論別人的短處,否則不僅會損害別人的尊嚴,也會顯得自己品德有缺陷。
不可在談話中故意刺探別人的隱私,不可一知道別人的一點點短處就逢人便講。宇宙之大,談話的素材取之不盡,何必總拿別人的短處做話題呢?人有短處一點也不奇怪。有的人長久以來會形成一種固有的生活方式,而其他人對此看不慣,這便成了他的“短處”。
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別人的短處,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避免談及他人的短處,有助于與他人建立感情,創造融洽的交談氣氛;而談論他人短處,最易刺傷他人的自尊心,打擊他人的積極性,還會令他人生厭;不小心談及他人的短處,雖無意刺傷他人,但很難想象他人會怎樣理解你的用意和你的反應,因此容易引起別人的誤解與不滿。由此可見,我們在與他人的交談中,應該避免談論別人的短處。
我們仔細想想就會明白,我們所知道的關于別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許別人還有許多事情非我們所詳悉,若貿然將聽到的片面之詞散播出去,很容易造成對他人的不良影響。
社會上有一種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你雖不是這種人,但偶爾談論別人的短處,也許就會在無意中為別人種下禍患,而它會達到何種程度,并非你所能預料。
因此,若我們不是確切地知道某件事情的真相,切忌張口。另外,當別人向我們談起某人短處的時候,我們可采取的最好辦法是聽了便罷,不必將此記在心中,更不可做傳聲筒,而且還要提醒談論者不要隨便亂說。
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敵人,也可以成為朋友,而多一些朋友總比四面樹敵要好。把潛在的對手轉化為自己的朋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言論自由的現代社會,人們一樣也有忌諱心理,有自己與人交往所不能提及的“禁區”。在辦公室中,那種當面揭短的話尤其不能說,否則不但會使同事之間的關系惡化,還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
阿華的公司長期和一家外貿企業合作做生意,外貿公司的大胖子徐經理可以說是他們的財神爺。有一天在公司里,阿華極力勸說徐經理和他們擴大貿易范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說服徐經理。
徐經理剛一走,阿華就惱羞成怒地說:“你們看徐胖子,出息不多,顧慮不少。”結果徐經理忘了拿包,正好返回來。雖然旁人不斷給阿華使眼色,但他卻越說越得意:“他以為他是誰啊?往公司大門口一站,蚊子都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飛進來;他那條短褲,肯定是他老婆用兩個米袋子改的……”阿華全然沒注意到徐經理正在自己后面。
過了一會兒,阿華才發現人們都不笑了,一回頭,恰好看到徐經理漲得發紫的臉。阿華當時的那種尷尬勁就甭提了。
旁人趕緊打圓場:“阿華這個家伙,就是嘴巴討厭。”阿華也急忙賠著笑臉道歉,說自己喜歡開玩笑。徐經理當時沒吭一聲就走了。
之后,雖然阿華多次請徐經理吃飯,想方設法賠禮道歉,但關系始終恢復不到以前的樣子,合作生意也因此少了很多。
揭短有時是無意的,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但是總體來說,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待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張小姐是某機關辦公室文員,她性格內向,不太愛說話。可每當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見時,她說出來的話總是很“刺”,而且她的話總是在揭別人的短。
有一回,同一部門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別人都稱贊“漂亮”、“合適”,可當問到張小姐感覺如何時,她直接回答說:“你身材太胖,不適合。”甚至還說,“這顏色真艷,只有街頭早晨鍛煉的老太太才會這樣穿。”
這話一出口,便使得當事人很生氣,而且周圍大贊衣服如何如何好的人也很尷尬。
雖然有時張小姐也會為自己說出的話不招人喜歡而后悔,可她還是總說特讓人接受不了的話。久而久之,同事們都把她排除在了團體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去征求她的意見。
盡管這樣,如果偶然需要聽聽她的意見時,她還是會管不住自己,把別人最不愛聽的話給說出來。
現在,公司里幾乎沒有人主動答理她,張小姐自然明白大家不答理她的原因。
我們常說“瘸子面前不說短,胖子面前不提肥,‘東施’面前不言丑”,對讓人失意的事應盡量避而不談。避諱不僅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問題,更是對待朋友的態度問題。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容許別人的不足,也是對自己的寬恕,因為世界上沒有完人,包括你自己。
(1)不要以為隨便揭別人的短,可以讓自己顯得更加高尚。錯了,這么做只能說明自己沒有道德。
(2)想借在上司面前揭同事的短來突出自己是極為危險的。
(3)如果你當面揭上司的短,那么就做好走人的準備吧。
3.不要見人就抱怨——你很可能會被出賣
前不久,小張抱怨說自己被同事出賣了。
他們兩個是一同進的公司,工作表現也相差不多。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公司有裁員的打算。因為他們是好朋友,所以無話不談。在一次吃飯的過程中,小張對自己的同事抱怨說:“最近人心惶惶,一點也沒有工作的心思,所以我就上班玩游戲打發時間。”
可想而知,他的同事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告發了小張。就在小張游戲玩得正酣時,老板站到了他的電腦面前。鐵證如山,他無言以對,只能看著憤怒的老板離去,并且等待著被裁的消息。
有一個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森林里,狐貍垂涎刺猬的美味很久了,但刺猬的一身硬刺讓它一點辦法都沒有。
刺猬和烏鴉是好朋友。一天,刺猬和烏鴉聊天,烏鴉說很羨慕刺猬有這么好的鎧甲,刺猬經不起烏鴉的吹捧,忍不住對烏鴉說:“我的鎧甲也不是沒有弱點。當我全身蜷起時,腹部還有個小眼不能完全蜷起。如果朝那個小眼吹氣,我受不了癢,就會打開身體。這個秘密我只跟你說,千萬要替我保密,要是傳出去被狐貍知道了,那我就死定了。”
烏鴉信誓旦旦地說:“放心好了,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怎么會出賣你呢?”
不久,烏鴉落在了狐貍的爪下。就在狐貍要吃烏鴉時,烏鴉想到了刺猬的秘密,對狐貍說:“你放了我,我就告訴你刺猬的死穴。”
于是狐貍放了烏鴉,后果可想而知。
其實,真正出賣刺猬的是它自己。它生活在一個充滿危險、弱肉強食的環境里,能保護它的只有一身硬刺。它卻為逞一時口舌之快,把自己的破綻告訴了烏鴉。
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不少。同事之間的相處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見了同事就抱怨,即使是關系非常要好的同事,相互發一些有關上司的牢騷,也是不明智的行為。同事之間應該是相互勉勵、相互促進的關系。
在工作過程中,每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存在著差異,對上司所作出的一些決定有看法,在心里有意見,甚至變為滿腔的牢騷,這些都是難免的,但你不能到處宣泄。否則經過幾個人的傳話,即使你說的是事實也會變調變味,待上司聽到時,便成了讓他生氣難堪的話,從而對你產生不好的看法。
同樣,無論出于什么樣的目的,涉及公司商業秘密的話都不要隨便外傳。這樣的話說出去以后,一樣會招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