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學會選擇,為你的人生增值(3)
- 頓悟力
- 麥冬
- 5028字
- 2018-04-03 10:22:57
記住,你是要做出你生命中最重要且影響最深遠的兩項決定(事業與婚姻)中的一項。因此,在你采取行動之前,應該多花點時間探求你的職業的真面目。如果你不這樣做,接下來的時間,你很有可能活在后悔之中。
另外,還得克服“你只適合一項職業”的錯誤觀念。每個正常的人,都可以在多項職業上造就成功,相對地,每個正常的人,也可能在多項職業中成為失敗者。以卡耐基為例,如果讓他從事下述各項工作,他相信,成功的概率一定很高,對所從事的工作,也一定能深感愉快,這一類工作包括:農藝、果樹栽培、農業科學、醫藥、銷售、廣告、報紙編輯、教育、林業。另一方面,他也相信,如果從事下述的工作,他一定不喜歡,而且還會失敗:簿記、會計、工程、經營旅館和工廠、建筑、機械以及其他數百項活動。這是卡耐基自述自己專長與職業關系時的事實,值得我們參考。
在這些選擇職業應注意的事項中,不管有怎樣的規定,都應以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事為基準。美國著名行為學家杰克·豪爾在題為《從自己的專長著手打造成功》的報告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不是聰明與不聰明的比賽,而是不同專長的比較,或者說各自在專長方面顯示的能力如何。成功者都是因為在專長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優勢。如果一個人能在自己的專長上發揮出86%的能力指數,那么他就可以獲取成功了。”
4.選擇“跨出去”,在冒險中尋找機會
在創業的路上,面對最直接的利害得失,我們必須敢于做出自己的選擇,表明自己的態度,并且能承受因我們的選擇而帶來的后果。
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是他是否擁有膽量和勇氣。如果沒有膽量和勇氣,你就不會擁有一切。人生也是一場賭局,“愿賭服輸”是一種風度,一種境界。既然選擇了,就必須賭下去,不能患得患失,瞻前顧后,更不能因此而失去理智,迷失心性。
如果想做生意,想闖蕩商海,沒有一份勝敗自如的灑脫,是難以承受商海的風雨的。人生的輸贏,不是一時的榮辱成敗所能決定的。今天賺了,不等于永遠賺了;今天賠了,只是暫時還沒賺。任何時候,過人的膽識和胸懷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做生意是這樣,做人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只有如此,才能禁得起經濟戰場中的“槍林彈雨”,成為“活”著出來的那一個,成為發家致富的“王者”。
真正的勇氣就是秉持自己的意見,不管別人怎么說。只要確定自己是對的,就堅持你的信念,無怨無悔。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他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像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干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井植歲男點點頭說:“行!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2萬坪空地,我們合作來種樹苗吧。”“樹苗1棵多少錢能買到呢?”園藝師傅問道。“40元。”井植又說,“100萬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用由我支付,以后3年,你負責除草施肥工作。3年后,我們就可以收入600多萬元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聽到這里,園藝師傅卻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最后,他還是在井植歲男家中栽種樹苗,按月拿工資,白白失去了致富良機。
事實上,我們總是處于這樣或那樣的冒險境地中,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必須橫穿馬路才能走到另一邊去,我們也必須依靠汽車、飛機或輪船之類的交通工具,才能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
我們在每一天都將面臨冒險,除非我們永遠扎根在一個點上,原地不動。的確,當冒險的結果不太令人滿意的時候,總會有人說:“還是躺在床上保險。”很多窮人從來不愿去冒險,他們似乎習慣于“躺在床上”過一輩子。
“千萬要小心謹慎從事”,許多人都是在這樣一種敦促、提醒、告誡的語言環境中一點點長大成熟的。正因為周圍環境中時時刻刻存在著這樣的善意提醒,使得一般人很難掙脫原有束縛去冒一把險。
許多人從不考慮“當一個為自己打工的業主”,因為那“太冒風險了”。接受大公司的職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因為這樣不存在某天被解雇的風險。許多人一心只想著“干活——拿工資——花錢”,要公司“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認為這才是理想的低風險的工作。但是,他們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這門職業,因為有朝一日,大多數人會從他們的職位上消失掉。
工作和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面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不斷上市,新科技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不斷被交付,還有新的同事、新的老板……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態,去重新適應這一切。
改變,意味著去挑戰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如果你緊守著過去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并且堅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么,那些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感。我們既然有成為“成功富人”的欲望,卻不去冒險,又怎么能夠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呢?冒險與收獲常常是結伴而行的。風險和利潤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往往經歷巨大的風險會為你帶來巨大的效益。險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成果,就要敢冒風險。
一個女孩經歷了諸多的挫折,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成功的入口。迷茫的她,給自己放了個假,帶著灰色的心情去美國旅游。
一天,她在舊金山市政廳參觀的時候,難得興致高漲,她信步漫游,不知不覺來到市長辦公室的門口。她不假思索地敲了門,不料一個壯實威嚴的保鏢走了出來,驚問道:“小姐,我能幫你什么嗎?”她愣住了,一時不知該怎么回答。頓了幾秒鐘,她心想:既然敲了門,那就進去看看吧。于是,她精神十足地對保鏢說:“我能進去看看市長嗎?”
保鏢仔細打量了她一番,說道:“你得稍等片刻。”說罷,他用監視器和市長通話,確定下了見面的時間和地點。不一會兒,那個胖嘟嘟的市長大腹便便地走了出來,并很高興地和她一起聊天、拍照,他們就像一對早已認識的忘年交。
有時候成功源自“敲門就進去”的冒險。如果你根本沒有仔細想過要去冒險,那你就只能待在原地,安于現狀,既不能后退,也不能前進。你的日子很可能過得呆板、懶散。
“劃時代”的探險行為不是時時發生的,也不是每一個探險家都會碰到的機遇。雖然冒險精神只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東西,但探險家的行動必須擁有足夠的冒險精神。不具備足夠的冒險精神,成功就與你無緣。
我們都知道,沖浪是一個挑戰極限的活動。沖浪者在學習駕馭浪頭時,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在對抗一股無法掌握的龐大力量。永遠不可能有兩個相同的浪頭,海浪總是變化多端、捉摸不定的。但是,沖浪者卻把這些視為考驗自己身心的大好機會,他們甚至會主動尋找大浪。浪越大,樂趣就越多,即使可能會被大浪擊倒,吃進滿嘴的沙礫,也無所謂。他們堅信,不去經歷更大的浪頭,就不會獲得新的突破。
沖浪者把對大海的恐懼當成“興奮劑”,反過來利用它去完成目標。這就如同醫學報告指出的,人體在危險的情況下,會進入一種“高度警戒”的狀態,并且幫助自己立刻有效地應付變局。換句話說,挑戰極限是人類天生的本能。
無可否認,所有的冒險都會令人感到興奮,同時也會讓人產生焦慮。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既然我們無法避免那些充滿風險的事,何不干脆讓自己奮力放手一搏呢?
當然,誰也不想失敗。所以要確知哪些風險是可以試試的,哪些風險是絕不能貿然行動的。只了解事實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了解你自己。你一定要有個清楚的概念:你是通過“害怕”和“野心”這兩個放大鏡來觀察和評估風險的,而這樣的鏡片下反映出來的東西,并不是永遠不走樣的。在決定“下注”的時間、地點之前,一定要認真考慮,包括你在人生奮斗中所處的確切位置,以及那個位置對你所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你必須考慮到,若以現在的條件,假設失敗了,自己是否還有后路可退,自己還有多少籌碼,等等。
但是賭注是一定要下的,即使你知道有可能會輸。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一旦籌碼落地,你就不能再想著輸了,要堅信自己一定能贏。即使你把所投賭注全輸了,你也不用過于灰心喪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這是非常正常的。冒險必定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在決策時就應該把所要付出的代價考慮進去。總之,既要敢于冒險,又要盡量減少風險成本,這才是成功之道。
人生需要嘗試,特別是在創業時期。一般說來,我們在創業之初,并不知道最后的結果如何,那么,在這個時期,就需要嘗試、嘗試、再嘗試,試驗、試驗、再試驗,挑戰、挑戰、再挑戰。
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著向前走,不被艱難和黑暗嚇倒,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經歷的風險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
世上沒有一步登天的事,必須不斷地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經歷錯誤,再加以修正。對那些成功者而言,他們不可能不用按部就班,輕而易舉地就能獲取勝利的果實,也得在嘗試中逐步逼近預設的目標。顯然,沒有多次的嘗試,任何人都是無法成功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覺有的時候一條路看著很黑,但是真正走在路上卻未必如此。往往是走近那條路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這條路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黑,甚至根本就是一片光明。這不僅是自然界的一種情形,在人生的事業、愛情、家庭、金錢和人際關系上也是如此。坐在那里想,越想越可怕;坐在那里看,越看越黑暗。如果我們能夠嘗試著向前走,不被艱難和黑暗嚇倒,大膽地去探一探究竟,我們就會發現,現實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
這點我們可以從玫琳凱化妝品公司的創始人玫琳凱的奮斗故事中看出來。
“我首次舉辦玫琳凱化妝品銷售展時碰了一鼻子灰。我當時急于想證明可以讓許多女孩子購買我們公司的護膚產品,我希望自己舉辦的銷售展能一舉打響公司品牌。但是那天晚上我總共只賣了一塊五毛錢。離開銷售展點后,我開車拐過一個街角,趴在方向盤上哭了起來。‘那些人究意怎么了?’我問自己,‘她們為什么不要這種奇妙的護膚品?’一陣恐懼感掠過我的心頭。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懷疑自己是否太冒險了,或許準備得還不夠充分。我之所以憂心忡忡,是因為我把畢生的積蓄全部投到這項新產品的研發中了。我對著鏡子問自己,‘玫琳凱,你究竟錯在哪里?’這一問卻使我恍然大悟,因為我竟然從來沒想過請人訂貨。我忘了向外發訂貨單,卻只是指望那些女人會自動來買我的東西!
“是的,我失敗過,而且幾度差點崩潰。但是分析了前因后果之后,我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我數千次向玫琳凱公司的員工們講述這段往事。我要讓他們知道我首次舉辦化妝品銷售展時的失敗經驗,但是我卻并沒有因此而灰心喪氣。那次的失敗是我后來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我確信生活就是由一連串的嘗試和失敗組成的,我們只是偶爾獲得成功。要想成功,重要的是要不斷嘗試,勇于冒險。”
還有,你相信一件事嗎?人人都是天生的冒險家。根據研究指出,從一個人出生到5歲之間,即一個人生命開始的前5年,是嘗試冒險最多的階段,人在這個階段的學習能力遠比往后數十年更強、更快。試想,一個不到5歲的幼兒,整天置身于從未經歷過的環境中,他只能不斷地自我嘗試,學習如何站立、走路、說話、吃飯,等等。這個階段的幼兒,他們無視跌倒、受傷,把一切冒險皆視為理所當然,也因為如此,他們才能逐漸茁壯成長。
反而隨著年齡的增大,經歷過越多事情之后,我們卻變得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敢嘗試冒險。這是為什么?理由很簡單,因為大多數人根據過往的經驗知道了,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危險的。如果貿然從事不熟悉的事,很可能會對自己產生莫大的威脅。所以,年紀越大的人通常越討厭改變,他們喜歡安于現狀,因為這樣才能讓他們感覺舒服。行為學家把這種心態稱為“穩定的恐懼”,意思是說,因為害怕失敗,所以恐懼冒險,結果“觀望”了一輩子,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殊不知,凡是值得做的事多少都帶有風險。
行為學家的研究證實,人類冒險是正常的,不冒險才是異常。我們不應畏懼冒險,通過冒險活動可以讓人更健康、積極、有活力,并能產生自信。從不冒險的人,他們不但容易憂郁頹喪,暴飲暴食,承受壓力的能力也比較低。
很多人害怕冒險,往往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然而,有趣的是,一旦勇于接受挑戰之后,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恍然大悟:自己擁有的能力竟然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
知道了自己具備“超能力”的確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據說,在美國的企業界,目前最流行的就是去參加戶外挑戰課程,如攀巖、急流泛舟、荒地探險、單車越野,等等,因為這些冒險活動可以讓人們萎靡已久的身心重新得到振奮。
人生需要不斷嘗試,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適時加入一些“調味”的冒險吧。就如兒時的“尋寶游戲”一樣,走錯了路,大不了再轉過頭,沿原路走回來。只要有機會重新開始,事情就不算太糟。所以,即便失敗,也是一次饒有趣味的學習。若是成功,你自然就會有信心展開下一次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