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善于傾聽是溝通的關鍵——成敗說出來,機遇聽出來(2)
- 沃頓商學院最受推崇的商務溝通課
- 崔智東 郭志亮主編
- 5079字
- 2018-04-03 16:17:05
3.傾聽滋養自我價值,用別人的“注意力”來維護自我
傾聽有兩個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一是作為某人經驗的見證。傾聽者暫時淡出他自己的參考架構,進入別人的經驗世界,那個人不僅聽進了別人所說的話,還予以肯定——這種肯定對維護自尊是很重要的。如果感覺沒有被對方聽到,我們就會把自己關在自己心中的孤城里。
一位36歲的婦女被一件小意外嚇得膽戰心驚,她懷疑自己可能需要心理治療。事情是這樣的:瑪妮是某公共政策機構的執行副總裁,她已安排一場與副州長的會議,也將提出一個有關大型州立工廠的管理企劃案。雖然她認為老板即使不在場,她仍能把口頭報告做得很好,但是她還是邀請老板出席。老板也請了該機構的主要游說人員與會,因為得靠這位游說員向國會議員說明這個管理計劃的必要性。會議在瑪妮期待中開始了,老板天馬行空地說了一大堆沒有重點的話,在他結束開場白之后,他沒有找瑪妮上臺,反而找了那位游說員做報告。瑪妮很震驚。游說員開始說話了,15分鐘后會議結束,而瑪妮卻連提自己企劃案的機會都沒有。
瑪妮等不及要告訴丈夫今天發生的事,但是丈夫出差去歐洲了,要三天之后才會回來。她早已習慣丈夫因為生意常要出差,但還沒有習慣這種說話被切斷的感覺,她真的好希望能同丈夫談談。當夜幕低垂,瑪妮的絕望就涌上來,她不僅覺得挫敗,也開始覺得自己無能。
她為什么這么依賴丈夫?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瑪妮認為自己的問題是缺乏安全感,如果她有安全感,就不會這么需要某人在身邊,不會這么脆弱、容易受傷,就有能力自我調節。瑪妮的抱怨(期待被聽見的急迫性)以及她所下的結論——認為如果自己更有自信,就不會那么依賴他人的響應,事實上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都需要別人有所反應,這會讓我們更相信自己。
“被傾聽”會協助我們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成長,但是事實卻與一些人所想的相反——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完整整,像一座已完成的雕塑或紀念碑一樣。如同其他生物,人類需要養分來變得堅強,也需要用養分來維持體力及活力,傾聽滋養了我們的自我價值。
我們越覺得不安全,就越需要別人的保證。但是對所有人來說,不管我們感到多么安全或適應良好,都需要別人的注意力來維護我們的自我。如果你不認為如此,試著看看我們是怎么用自己偏好的方式宣布一些消息的。
以下是一些這方面的例子:
小李:我永遠也調動不了。
小馬:你有些灰心啊。(積極傾聽)
小李:是的。每去一個地方,都叫我留一份簡歷,就再沒有回信了。
小馬:你覺得自己被敷衍搪塞了吧!(積極傾聽)
小李:沒錯。如果沒有職位,為什么不明說呢?
丈夫:今天晚上我不想讓你去打牌。
妻子:你不希望我一個人出去玩吧!(積極傾聽)
丈夫:沒有,我只是不想一個人呆在家里。
蘇:我想回家。
阿博:玩得不開心吧!(積極傾聽)
蘇:是的,如果導游不是每過五分鐘就催促一次,也許會好些。
阿博:你想讓他給我們更多的時間。
蘇:沒錯,我想現在就告訴他好了。
小娜:我們從來都沒有出過門。
小喬:你厭煩了,想去旅行吧!(積極傾聽)
小娜:是啊,好多年了,我們都說退休后去看看鄉村的風光,現在就去吧!
人的能力畢竟有限,肯定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個人所無法了解的,通過傾聽別人的談話,我們可以獲取許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為我們的思考提供幫助。
1951年,威爾遜帶著母親、妻子和5個孩子,開車到華盛頓旅行,一路所住的汽車旅館,房間矮小,設施破爛不堪,有的甚至陰暗潮濕,又臟又亂。幾天下來,威爾遜的老母親抱怨說:“這樣的旅行度假,簡直是花錢買罪受。”善于思考問題的威爾遜聽到母親的抱怨,又通過這次旅行的親身體驗,得到了啟發。他想:我為什么不能建立一些便利的汽車旅行者的旅館呢?他經過反復琢磨,暗自給汽車旅館起了一個名字叫“假日酒店”。
想法雖好,但沒有資金,這對威爾遜來說,卻是最大的難題。拉募股份,但別人沒搞清楚假日酒店的模式,不敢入股。威爾遜沒有退縮,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必須想盡辦法,首先建造一家假日酒店,讓有意入股者看到模式后,放心大膽地參與募股。遠見卓識、敢想敢干的威爾遜,冒著失敗的風險,果斷地將自己的住房和準備建旅館的地皮作為抵押,向銀行借了30萬美元的貸款。1952年,也就是他旅行的第二年,終于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夏日大街旁的一片土地上,建起了第一座假日酒店。5年以后,他將假日旅館開到了國外。
我們在吸取他人有益的思想時,必須做的事就是要像威爾遜那樣,學會傾聽,聽別人說什么,從他人的語言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便于自己思考時使用。
我們的聽覺不僅僅是一種感覺,它是由4種不同層面的感覺組成的:生理層、情緒層、智力層和心靈層。眼睛和耳朵是思維的助手,通過它們我們可以感覺到真正的意味。當它們“動作”協調時,我們就能夠真正聽到別人在說些什么,而不是草率地聽。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要注意6個規則:
規則一:對講話的人表示稱贊。這樣做會造成良好的交往氣氛。對方聽到你的稱贊越多,他就越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聽話中表現出消極態度,就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對你產生不信任感。
規則二:全身注意傾聽。你可以這樣做:面向說話者,同他保持目光的親密接觸,同時配合標準的姿勢和手勢。無論你是坐著還是站著,要保持在對于雙方都最適宜的距離上。我們親身的經歷是,只愿意與認真傾聽、舉止活潑的人交往,而不愿意與推一下轉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規則三:以相應的行動回答對方的問題。對方和你交談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種可感覺到的信息,或者迫使你做某件事情,或者使你改變觀點等等。這時,你采取適當的行動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回答方式。
規則四:別逃避交談的責任。作為一個傾聽者,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如果你不明白對方說出的話是什么意思,你就應該用各種方法使他知道這一點。
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問題,或者積極地表達出你聽到了什么,或者讓對方糾正你聽錯之處。如果你什么都不說,誰又能知道你是否聽懂了?
規則五:對對方表示理解。這包括理解對方的語言和情感。有個工作人員這樣說:“謝天謝地,我終于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這就比他簡單說一句“我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充滿情感。
規則六:要觀察對方的表情。交談很多時候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那么,就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表情,比如看對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觸,說話的語氣、音調和語速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站著或坐著時與你的距離,從中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
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還有幾個方面需要努力避免:
第一,別提太多的問題。問題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對方思維混亂,談話精力難以集中。
第二,別走神。有的人聽別人說話時,習慣考慮與談話無關的事情,對方的話其實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這樣做不利于交往。
第三,別匆忙下結論。不少人喜歡對談話的主題作出判斷和評價,表示贊許和反對。這些判斷和評價,容易讓對方陷入防御地位,造成交際的障礙。
再列舉6點令人滿意的聽話態度:
①適時反問。
②及時點頭。
③提出不清楚之處并加以確認。
④能聽出說話者對自己的期望。
⑤輔助說話的人或加以補充說明。
【良好傾聽的要素——同理心】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國王,想考考他的大臣,就讓人打了三個一模一樣的小金人讓大臣分辨哪個最有價值。最后一位用一根稻草試出了三個小金人的價值,他把稻草依次插入三個小金人的耳朵,第一個小金人稻草從另一個耳朵出來,第二個小金人稻草從嘴巴里出來,只有第三個小金人,稻草放進去以后,什么響動也沒有,于是老臣認定第三個小金人最有價值。
同樣的三個小金人卻存在著不同的價值,第三個小金人之所以被認為是最有價值就在于其能傾聽。其實,人也同樣,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會道的人。善于傾聽,消化在心,這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可事實上,生活中的人們并不是都善于傾聽。
良好傾聽的要素是“同理心”,同理心只能經由我們暫時擱置自己的成見,進入他人的經驗世界,才可能達成。同理心有一部分是先天的直覺,有一部分要經過后天的努力。
傾聽者的同理心(明白我們要說的是什么而且表達出來)建立起了解的橋梁,聯系了愿意聆聽與關心我們的人,也因此確認了我們的感受是被認可的,而且是合理的。同理的傾聽就是改變關系的力量:當內心深處許多沒有被表達出來的感受,以語言文字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且讓我們更清楚自己的感受時,這個結果會使我們覺得有人了解我們,而且心存感激——我們與一個了解自己的人分享了所謂的“人性經驗”。
如果傾聽借由鞏固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而增進彼此的關系,它同時也增強了我們對自己的觀感。在一位愿意接納的傾聽者之前,我們可以理清自己的想法,發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因此,在將自己的經歷告訴一個肯傾聽我們說話的人的同時,我們也更能聆聽自己的聲音。我們的生命版圖就是在這種對話中與別人共同完成的。
1.你不一定要喜歡他,但要帶著尊重的心去傾聽他
每一個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帶有某種信息;不管是職場或是生活中的事,是喜悅或憤怒的表達,這一切都必須仰賴彼此的“溝通”。而要能有效的溝通,就必須在尊重的輔助下,才能事半功倍。在人與人相處之間,相互尊重是一個基礎點,能否掌握就至關重要。
來看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有一天蘇東坡與老和尚一起打禪。老和尚問蘇東坡:“你看我打禪像什么?”蘇東坡想了一下,并沒有回答,同時反問老和尚:“那你看我打禪像什么?”老和尚說:“你真像是一尊高貴的佛。”蘇東坡聽了這一番話,心中暗暗地高興。于是老和尚說:“換你說說你看我像什么?”
蘇東坡心里想氣氣老和尚,便說:“我看你打禪像一堆牛糞。”老和尚聽完蘇東坡的話淡淡一笑。蘇東坡高興地回家和家里的小妹談論起這件事,小妹聽完后笑了出來。
蘇東坡好奇地問:“有什么可笑的?”蘇小妹斬釘截鐵地告訴蘇東坡:“人家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糞,所以看人如糞。當你罵別人的同時,也是在罵自己。”
這個饒有趣味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從批評者的言行能看出其眼界和見識,所以人的心里想些什么,就會說出什么樣的話,這正好反映出一個人待人處事的風范和內涵。而罵人的同時也成為別人討厭的對象,運用言語罵人的人,必定得不到對方的認同,也會失去別人的信任。
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一個有禮貌、值得信任的人,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梁。尊重的對象不僅是領導、老師、父母,還有朋友、陌生人。
有一位業務員與客戶相約在周六的早上9點通電話。當鬧鐘在8點40響起后,他開始著裝打扮一番,精神抖擻地與客戶準時通電話。而打完電話,他又脫掉西服,穿上睡衣,上床睡覺。
妻子十分不解,便問:“老公,你剛才干什么呀?”
“給客戶打電話。”“你打電話只有五分鐘,卻準備了十五分鐘,何況還可以在床上打。你是不是瘋了?”
“我沒瘋。不管是人前還是背后,我們都應該始終尊重自己的客戶。我躺著給客戶打電話,雖然客戶看不見我,但我自己看得見自己!”
一位出色的業務員不管在什么場合都會尊重客戶,發自內心的尊重,只有這樣的尊重才是他們獲得客戶信任的關鍵。
尊重別人,同時也是希望別人以尊重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自己和每一個人,這是良好、有效溝通的最重要的基礎。記住:你不必喜歡一個人,但一定要尊重他!
那么,如何表現出尊重呢?
當你傾聽的時候:
●請全神貫注。
關掉你的手機并把它放到一邊,拿出你的記事本,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向對方表示你的注意力已集中。與對方進行良好的目光交流,是與周圍人群建立良性互動的最好辦法。時間雖短,卻立竿見影。
當你和某人說話時,你發現他心不在焉,顧左右而言他,對這樣的人,你一定是厭惡至極吧!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停下手頭的事,認真聆聽對方講話的原因所在。
●別急著做總結。
盡管你認為自己已抓住講話者的思想精髓,但這并不意味著你能就此松口氣,走走神,做個到拉斯維加斯旅游的白日夢。
●練習全方位聆聽。
要知道,聆聽的目的在于學習。那么,就請認真聆聽在場所有人士講的話,以及他們所表達的不同觀點和意見吧。
●確定自己聽到的內容。這點在面對面交流中非常重要。如果期間你確定自己沒有明白對方所講的意思,那就直接請他再說一遍吧。
“我想再確認一下你剛才表達的意思,你剛才是說……”
或者直接說:“你能將剛才的話再說一遍嗎?很抱歉,我沒有跟上你的思路。”
這些方法都能避免因溝通不暢而產生的不必要的誤解。
●不要輕易打斷對方的講話。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打斷別人講話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說得嚴重些,它還是一個最招人煩且易招致自我毀滅的壞習慣之一。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請讓講話者先把話說完,并確認自己已明白對方表達的真實意思。
●夸張地點頭。
“總覺得這個人不好說話”——你千萬不要給對方留下這種不好的印象,讓他對你有所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