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奧登

(W. H. Auden)

若真想活著,最好立刻著手嘗試;如果不想,也不打緊,但你得開始準備死亡。

 

這段話正好道出本書的主旨。這項抉擇很簡單,即從現在開始至生命結束,你可以決定自己是生是死。

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只要滿足生理需求即可。但是,要活出奧登此處所謂的“生命”,卻不能守株待兔,因為萬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握方向,否則生命必淪為外力所控,轉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標。例如,生物性的本能會驅使你按照基因指示而行;文化會利用你發揚其價值觀及制度;其他人也會設法擷取你的精力,達成他們的目的,完全不顧這種行為會對你造成何種影響。

我們不能指望別人幫我們過活,必須靠自己發現生活之道。

依循這種脈絡來看,“生活”究竟意義何在?毋庸贅言,生活不單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義更在于活得充實圓滿、充分利用時間與潛能、發揮個人特質,并與宇宙萬物契合相融。本書將盡量依據現代心理學、本人的研究發現,以及前人的各種智慧,探討這種生活方式。

我將以最保守的態度,重新討論何謂美好人生。既不談先知預言,也不談怪力亂神,而是針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盡量尋求合理的證據支持。

何謂美好人生

以下的實例即可說明“美好人生”的意義。

很多年前,我和學生研究一家鐵路車廂裝配廠,該廠的主要工作場所是一間又大又臟的庫房,噪聲隆隆不絕于耳,人們完全無法交談。廠內焊工大都厭惡這項工作,總是不斷盯著時鐘,期待下班時刻的到來。一旦走出工廠,他們不是立刻沖進附近的酒吧,就是駕車到附近的城市尋找更刺激的活動。

只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60出頭、大字不識幾個的喬。

喬經常自己研究廠里的各種機器,弄清它們的結構與維修方法,不論是起重機還是電腦監視器,樣樣都難不倒他。他喜歡主動修理有故障的機器,研究出問題的原因,然后設法讓機器起死回生。他和妻子還在住家旁的兩塊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石造花園,其中有幾個霧狀噴泉,甚至在夜間也能看見。廠內上百名焊工對他十分敬重,誰也離不開他。不論何時,只要遇上問題,大家都會找他幫忙。很多人都說,要不是喬,工廠可能早就關門大吉了。

這幾年來,我見過不少大公司總裁、位高權重的政客,以及數十名諾貝爾獎得主,這些顯要人士在許多方面的生活都應算得上舒適美滿,但卻沒有一位過得比喬更好。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喬的生活得以如此安詳、充實和有價值呢?這正是本書要討論的關鍵問題。

為此,我的研究將依據三項基本假設:

一、先知、詩人與哲學家已從歷史中擷取到關系未來生存的重要真理,但這些真理是基于當時的觀念及語言表達,必須經由不斷探討、重新闡釋,才能適用于今天。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及吠陀(Veda)經書保存了先人很多重要的觀念,蔑視這些觀念無疑是幼稚的自負行為;但若以為這些是永恒不變的絕對真理,也同樣過于天真。

二、現代科學為人類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訊,但科學性的真理若同樣以現代的觀點表現,仍難免會有物換星移、為未來所棄的可能。然而,我們不能自我膨脹,以為自己能超越現有的知識。科學是反映真相最可靠的途徑,蔑視科學對自己不利。

三、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生活”,就得傾聽歷史的聲音,將前人的信息融入日積月累的科學知識中。若不先弄清楚人類的本質,許多觀念(如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即弗洛伊德派的先驅)不過只是空談罷了。追尋生命意義的唯一途徑就是以現有的能力,慢慢理清歷史真相及未來的可能性。

因此,本書所謂的“生活”,就是指我們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生活經歷,運氣好可長達70年左右,更幸運的人還會更久。比較而言,如果以我們耳濡目染的神話或宗教觀點來看,人生可是有趣多了。然而,為了保險起見,最佳策略還是先假設這70年的光陰是我們體驗塵世的唯一機會,應當充分利用,若不這么做,你將會一無所有。

上述的人生,有一部分得自我們體內的化學作用、器官間的生理互動、神經元間互相傳導的微弱電流,以及文化加諸心理的各項信息。然而,生活的實際內涵,即我們的舉動及感受,卻取決于思想與情緒以及我們對化學、生理與社會運轉過程的闡釋。研究人類心靈流動的意識,是“現象哲學”的范疇。過去30年來,我的工作包括運用心理學與社會學等方法,并發展了一套系統化的現象學,以解答“人生究竟是何種狀態”,或者更實際一點兒的問題:如何創造更好的生活?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得先掌握體驗的塑造力量。不論喜歡與否,每個人的行動及感受都有一定的限度,漠視這類限度,便是否定事實,必將步向失敗。為求盡善盡美,我們應先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及潛在挫折。很多古代神話傳說里都說,當某人想追求快樂、愛情或長生不老時,首先就得去地獄游歷一番。例如,但丁在幻想天堂的美景之前,必須遍睹地獄慘狀,方能理解人類為何無法進入天國。本書先探討凡俗瑣事,理由也正是如此。

體驗生活的方式

棲息于非洲草原的狒狒,一生約有1/3的時間在睡覺,其余的時間不外乎遷徙、覓食、進食,或是社交、整毛、捉虱之類的休憩活動。這種呆板的生活,自人類在演化史上與猿猴分道揚鑣以來,百萬年來未曾改變。基于生活的基本要求,人類分配時間的方式與非洲狒狒相去不遠。多數人也是一天睡掉1/3的時間,其余時刻不是工作、遷徙,就是休息。

休憩、生產、消費及互動的循環,就像人的五官感覺,是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由于神經系統的構造,人們在一定時間內僅能處理少量的信息,而體驗也必須依序進行。要知道,人一次只能吞一口食物、聽一首歌、讀一份報紙、談一段話。由于注意力的局限,人類體驗世界的心力有一定的限度,生活也因此具有固定的形態。不論古今中外,人類活動的內容及花費的時間都出奇相似。

盡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仍存在明顯的差異。猛一看,紐約曼哈頓的股票經紀人、中國農民及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須曼人,在日常生活上簡直沒有一絲共同之處。撰寫16~18世紀歐洲史的歷史學家戴維斯及阿爾萊特·法爾吉評論道:“當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尚局限在性別與社會階層的框架內。”這也正是人類所有社會群體的寫照:個人生活絕大部分取決于性別、年齡及社會地位。

人一出生,即注定這輩子會擁有哪些經歷。一個男孩兒要是出生在200年前英格蘭工業區的窮人家里,6歲時就得在清晨5點左右起床,急忙趕往工廠操作嘎嘎作響的織布機,直到日落西山才能休息,而且每周得連續工作6天。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因過度勞累而早早夭折。同時期生在法國產絲區的12歲女孩兒,則是整天坐在水盆邊,在沸水中浸泡蠶絲,洗凈絲中的黏質。由于她從早到晚都裹著潮濕的衣裳坐著,因此極可能會患上呼吸道疾病,手指也會因長期浸泡在熱水中而失去知覺。與此同時,生于貴族之家的兒童卻忙著學跳小步舞、以各種國家的語言優雅地交談。

直到今天,人生境遇貴賤有別的現象仍然存在。出生在洛杉磯、底特律、開羅或墨西哥市區貧民窟的孩子,能夠指望自己一生擁有什么不凡的際遇嗎?而出生在美國郊區、瑞典或瑞士富裕家庭的孩子,過的生活則截然不同。

寒冬眺望窗外,可以見到成千上萬相同的雪花漫天飛舞,但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立刻就可看出它們形態各異。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大可因為蘇珊是人類,而判斷她會面臨何種經驗,甚至從她是美國女孩兒、住在特定的社區中、與父母同住、有一份工作而獲悉更多的細節。然而,在一切已知且成定案之后,就算知道蘇珊全部外在的貧富貴賤等信息,我們也無從判斷她會擁有何等生活。這不僅因為人生機遇不可測,更重要的是,由于蘇珊具有自主意志,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放棄眼前的大好機會,或是努力克服天生的缺憾。

正因人類意識具有這種變通能力,還擁有動機或抉擇能力,足以改變結局,因此也最有機會掙脫命運的枷鎖。

人生時間的分配

生存,就是在行動、感覺及思考過程中體驗一切。體驗離不開時間的框架,因此,時間最終會成為我們的稀有資源。年復一年,體驗的內涵決定我們生活的品質,如何分配或投資時間,則成為個人最重要的決定。

表1 時間到哪里去了?

人類又是如何運用時間的呢?一個人在每天清醒的16個小時中,時間的大致運用情形可見表1。表中數字是根據生活必要條件所做的估算值,由于年齡、性別、貧富之分,其間差異較大,但大體而言,這些數字已足以表明人類社會的日常狀況。

生產類活動

我們平日的活動可以分為三大類。最主要的一類是為求得生存以及生活舒適而不得不做的事,即生產類活動,也就是今日所謂的“賺錢”,因為金錢已成為換取絕大多數事物的媒介。然而,對仍在求學階段的年輕人而言,“學習”也包括在生產類活動中,因為他們接受教育相當于成人從事工作,而受過教育才有可能獲得工作。

人類大約將1/4~1/2以上的精力花在生產類活動上,個人差異可依工作種類、全職或兼職的情況而定。雖然大多數全職工作者每周工作近40小時,共占每周清醒時間112小時的35%,但這仍不足以反映現實,因為每周工作40小時的人,實際上只在工作上花了30小時,其余的時間都花在談話、胡思亂想、做決定以及其他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

這樣的工時是長是短,得視比較的對象而定。一方面,根據某些人類學家的研究,如在巴西叢林或非洲沙漠部落等科技較落后的地區,成年男性一天很少為了生計花上超過4小時,其余的時間大多用于休息、聊天、唱歌及跳舞。另一方面,西方在近百年的工業化期間,在工會對工時有所規范之前,工人每天在工廠耗去12小時以上的情形,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目前我們每天工作8小時,則可以說是上述兩種極端情形的折中。

維持類活動

生產類活動可創造新的能源,但要保持身體機能及維護個人財物,還得憑借其他手段。因此,我們每天約有1/4的時間消耗在各種維持類活動上。我們通過飲食、休息、整理儀容,來維持身體的正常狀態,并借著打掃、烹調、購物及各種家務來維護個人財產。傳統上,生產類活動多由男性負責,維持類工作則落在女性身上。在今天的美國社會,這樣的角色分工仍顯而易見。雖然男女花在飲食上的時間不相上下(約5%),但在其他維持類的工作上,女性所花的時間卻是男性的兩倍。

男女分擔家務有別的情形,在其他地區無疑更為嚴重。在蘇聯,男女平等只是空談,女性醫師與工程師結婚后,除了工作外,還須負責所有家務。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男性若為家人做飯或洗碗,不僅毫無尊嚴,也得不到旁人的尊重。

從人類出現開始,這種勞力區分似乎就已經存在。然而,過去的家務多半需要女性付出極大的體力,但現在,科技的進步為許多生產者減輕了不少勞動負擔,水管與電器設備也節省了許多家務勞動者的體力。不過,亞非及南美洲的多數婦女仍將半生精力投注于構筑和鞏固家庭的物質與情感結構上。

休閑類活動

扣除必要的生產及維持類活動后,人類剩余的閑暇時間大約占1/4。根據過去許多思想家的見解,人只有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方能了解自己的潛能。希臘哲學家認為,只有在空閑時,人才是真正的人,因為他可以將時間用于學習、藝術、政治等自我開發的活動。事實上,希臘文的“休閑”(scholea)與英文的“學校”(school)源自相同的字根,原因不外乎:利用休閑時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學習。

不幸的是,這一層道理很少有人明白。人們多將空閑時間花在下面三種活動上,而這些活動無一與希臘的休閑方式雷同。第一種為媒體消耗,其中大半是看電視,其次才是少量的報紙及雜志閱讀;第二種為交談;第三種則是較活潑且接近過去的理想形態,如發展愛好、創作音樂、運動、健身、下館子或看電影等。這三種休閑活動每周所占的時間有4~12小時。

所有休閑類活動中,通常最耗精力的是看電視,這可能也是人類歷史中最新穎的活動。人類在演化數百萬年來,從未有過和看電視一樣被動、易上癮、輕松、吸引人并且占去全部意念的活動。除非是瞪著天空數星星、睡午覺或學著巴厘島民忘我沉思,那又另當別論。擁護媒體的人們辯稱,電視可提供五花八門的有趣信息。這是實話,但電視節目畢竟嘩眾取寵的成分居多,提升觀眾層次的作用較小,多數人所觀看的電視節目無助于自我開發。

生產、維持及休閑類活動雖消耗人類的精力,但也構成我們由生至死每日思考的一切,因此,人類生活的內容基本上脫離不了與工作、維持、休閑相關的體驗。每日生活的總和究竟是一團涂鴉,還是藝術之作,就看我們決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三類社交形態

日常生活的內涵不僅取決于個人的行為,也會受到旁人的影響。我們的行動與情緒常受別人左右,就算這些人不在場也一樣。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大家都明白,人是群體動物,不論生理還是心理層面,都需要相互為伴。個人受旁人意見影響的程度,依據不同的文化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你不能將傳統的印度人視為獨立個體,而是要將個人看成整個社會網絡中的結點。個人的存在并非源自他特有的思想或行動,而是由他的子女、手足、堂表親、父母所定位。即使是現代,東亞的小孩兒在獨處時,也比高加索的小孩兒更記得父母的意見與期望。用心理分析的名詞來說,這種人具有較強的“超我”(superego)。然而,就算某人的個人主義色彩再怎么強烈,他的生活內涵仍受旁人極大的影響。

多數人在以下三類社交形態上所花的時間大致相當。

第一類社交形態由陌生人、工作伙伴或同學(對年輕人而言)構成。在這片公共領域中,個人的行動會受他人評判,并與別人競爭資源或建立合作關系。有人認為,這片公共領域對個人潛能的開發極為重要,雖然承擔的風險最高,但成長幅度也最大。

第二類社交形態由家人構成。對兒童而言,指的是父母及手足;對成人而言,便是父母、配偶及子女。雖然“家庭為社會單位”的觀念近來多為學者詬病,但不可否認,不論何時何地,都沒有比“家庭”更適合的替代組合。在家庭里,你和一群人存有特定的親屬關系;和這些人在一起,你會感到無比安心,對這些人的責任感也會格外強烈。與理想的核心家庭相比,不論今天若干重組的家庭形態多么怪異,近親仍能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和感受。

第三項社交形態源于孤獨、無人相伴。在科技發達的社會,每人每天約有1/3的時間必須獨自度過,遠比部落社會的個人獨處時間長得多。以后者的眼光來看,獨處通常是危險的,即使是歐美人士也不認為孤寂會帶來愉快,大部分的人都想極力避免這種情形。雖然我們有可能學會享受孤寂,但這仍是一種罕有的品味。不過,不論是否樂意,人們仍須獨自履行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責任,例如兒童必須自己讀書與做功課、家庭主婦必須自行料理家事。許多工作或多或少都有一部分需要獨立進行,因此就算無法樂在其中,你至少也要學會忍受孤寂,否則生活注定苦不堪言。

心理體驗抽樣法

以上關于人們如何利用時間的論述,其根據究竟是什么呢?

在這方面,最常見的方法是借民意測驗、調查及時間預算進行研究,這通常要求人們在一天或一周工作結束后,填寫一份日志。這方法雖然不難,但因人們需靠記憶力填寫,所以資料并不一定準確。

另一個方法是所謂的“心理體驗抽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簡稱ESM),這是我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芝加哥大學創立的研究方法。它采用呼叫器或具有設定功能的手表,提醒受試者按時填寫隨身手冊中的兩頁問卷。呼叫信號設定為每兩小時響一次,由每日清晨起算,至晚間11點或更晚。呼叫器響時,受試者要寫下所在位置、所做何事、所想念頭、有誰為伴,再以數字描述當時的意識狀態,例如快樂程度、專心程度、動機高低、自尊心強弱等。

一周下來,每個人可將ESM手冊內的56頁全部填完,忠實記下自己所有的日常活動與體驗。研究者可以借此追蹤受試者一周內每日由早至晚的活動,查出他從事某活動或與某人相處時的情緒變化。

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室中,我們共搜集了2 300名受試者一年內所填交的7萬多頁日志,而世界其他地區的研究人員所回收的問卷更是這一數量的3倍多。回收數量的龐大自然有其必要性,如此方能巨細靡遺、精確無誤地研究人類日常生活的內涵與形貌。不論美洲、歐洲還是亞洲,任何可以采用此法之處,我們都可進行比較。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引用民意測驗、調查與ESM交互運用而得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南投市| 广西| 尉犁县| 灵山县| 秦皇岛市| 永和县| 上饶市| 密山市| 鹿邑县| 荣昌县| 凤翔县| 哈巴河县| 南丰县| 丰县| 松桃| 郁南县| 南平市| 常熟市| 红原县| 宝兴县| 双桥区| 子洲县| 张北县| 金平| 灵山县| 同心县| 林芝县| 牙克石市| 巫溪县| 资溪县| 宣化县| 财经| 涟水县| 平凉市| 凤山县| 宿松县| 绥江县| 咸丰县| 佛冈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