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5評論第1章 放下心中的負累,邂逅最真的自己
你要的是幸福,還是別人眼里的幸福
童話里的紅舞鞋,漂亮、妖艷而充滿誘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脫不下來。我們瘋狂地轉動舞步,一刻也停不下來,盡管內心充滿疲憊和厭倦,臉上還得掛出幸福的微笑。當我們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終于以一個優美的姿勢為人生畫上句號時,才發覺這一路的風光和掌聲,帶來的竟然只是說不出的空虛和疲憊。
人生來時雙手空空,卻要雙拳緊握;而等到人死去時,卻要雙手攤開,無法帶走財富和名聲。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就會對許多東西看淡。幸福的生活完全取決于內心的簡約,而不在于你擁有多少外在的財富。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戴維斯。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戴維斯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里踱來踱去,越踱越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慢慢地,舊物件挨個兒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戴維斯穿著睡袍坐在帝王氣十足的書房里,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戴維斯被一件睡袍脅迫了,生活中的大多數人則是被過多的物質和外在的成功脅迫著。很多情況下,我們受內心深處支配欲和征服欲的驅使,自尊和虛榮不斷膨脹,著了魔一般去同別人攀比,誰買了一雙名牌皮鞋,誰添置了一套高檔音響,誰交了一位漂亮女友,這些都會觸動我們敏感的神經。一番折騰下來,盡管錢賺了不少,也終于博得“別人”羨慕的眼光,但除了在公眾場合擁有一兩點流光溢彩的光鮮和熱鬧以外,我們過得其實并沒有別人想象得那么好。
男人愛車,女人愛別人說自己的好。女人們常常期盼自己能夠過上那種光鮮亮麗的生活而以此讓別人羨慕。一定意義上來說,人都是愛慕虛榮的,不管自己究竟幸福不幸福,常常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幸福而偽裝。人往往忽視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你的生活實際上與他人無關,不論你幸福與否都與他人無關,而一旦你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別人比較的基礎之上,或者建立在別人的眼光之中,那么你就很難感受到幸福。幸福不是別人說出來的,而是自己感受的,人活著不是為別人,更多的是為自己。
《左鄰右舍》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
男主人公的老婆看到鄰居小馬家賣了舊房子在鬧市區買了新房,就眼紅了,非要也在鬧市區選房子,并且偏偏要和小馬住同一棟樓,而且一定要選比小馬家房子大的那套。當鄰居問起的時候,她會很自豪地說:“不大,一百多平方米,只比304室小馬家大那么一點!”氣得小馬老婆臉色鐵青。過了幾天,小馬的老婆開始逼小馬和她一起減肥,說是減肥之后,他們家的房子實際面積一定不會比男主人公家的小。男主人公又開始擔心自己的老婆知道后會不會也讓他一起減肥了。
這個故事看起來雖然很好笑,但是卻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人將自己的生活沉浸在了一個不斷與人比較的困境中,被生活之外的東西所左右,豈不是很可悲?
一個人活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之中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悲哀。人生本就短暫,真正屬于自己的快樂更是不多,為什么不能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真真實實地活一次?為什么不能讓自己脫離總是建立在別人基礎上的參照系?
當我們把追求外在的成功或者“過得比別人好”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時候,就會陷入物質欲望為我們設下的圈套。它像童話里的紅舞鞋,漂亮、妖艷而充滿誘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脫不下來。我們瘋狂地轉動舞步,一刻也停不下來,盡管內心充滿疲憊和厭倦,臉上還得掛出幸福的微笑。當我們在眾人的喝彩聲中終于以一個優美的姿勢為人生畫上句號時,才發覺這一路的風光和掌聲,帶來的竟然只是說不出的空虛和疲憊。
心靈當如“寸絲不掛”
在人生中,有許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人生的抉擇是最困難的,也是最簡單的:困難在于你總是把抉擇當作抉擇;簡單在于你不去考慮抉擇問題,遵循生命自然的規律去行動。
女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渴望擁有魔鬼身材和漂亮臉蛋,能夠與自己的白馬王子相伴終生,以及擁有光彩熠熠的人生……我們想擁有的太多太多,所以生活不再是一種享受,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其實,幸福與快樂正是源自心靈的簡單。
周國平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卻被淹死了。事后,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活;有人說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沒法死而復活。哲學家聽說了,也感到疑惑不解,就去問農民。農民告訴他,他救人時什么也沒想。洪水襲來,妻子在他身邊,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上游。待返回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不得不說農民的這個回答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從內心深處佩服他。如果他進行一番抉擇的話,事情的結果會是怎樣呢?洪水襲來,妻子和孩子被卷進了漩渦,片刻之間就會失去性命,而他還在山坡上思考,救妻子重要呢,還是救孩子重要?我想,也許等不到他繼續往下想救妻子還是救孩子的利弊,洪水就把他的妻兒都沖走了。
人心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復雜,但生活其實十分簡單。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痛苦抉擇,便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
玄機和尚心想:“我整日打坐,是逃避嗎?打坐,就是為了心無雜念,如果靠打坐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打坐和吸食鴉片有什么兩樣呢?”他眼神中充滿了迷惘,目光漸漸黯淡了。然后他起身去拜見雪峰禪師,希望能從他那里得到答案。
雪峰禪師看著眼前的這個人,覺得他雖然有向佛之心,但是本性中有許多缺點不自然地表露了出來,于是點點頭,問道:“你從哪里來?”
“大日山。”玄機和尚答道。
雪峰禪師微笑著,話里卻暗藏機鋒:“太陽出來了沒有?”意思是問他是否悟到了什么禪理。
玄機和尚以為雪峰禪師在試探他,心想:“連這個我都答不上來的話,這幾年的學禪,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了嗎?”便揚著眉毛說:“如果太陽出來了,雪峰豈不是要融化?”
雪峰禪師嘆息著又問:“您的法號?”
“玄機。”
雪峰禪師心想:“這個和尚太傲了,心里裝的東西也太多了,且提醒他一下吧!”于是問道:“既然是玄妙的機子,一天能織多少?”
“寸絲不掛!”玄機和尚心想:“就這個也能考住我玄機和尚,真是太小瞧我了!”
雪峰禪師看他這樣固執,不由得感嘆道:“我用機鋒來提醒他,他卻和我爭辯口舌,自以為是,卻不知心中已經藏了多少名利的蛛絲!”
玄機和尚看雪峰禪師無話可說,便起身準備離去,臉上還是那副得意的神態。
他剛轉過身去,雪峰禪師就在身后叫道:“你的袈裟拖地了。”
玄機和尚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見袈裟好好地披在身上,只見雪峰禪師哈哈大笑:“好一個寸絲不掛!”
所謂寸絲不掛,就是指心里不要裝事,不要總想著別人會怎么看你;人不如少思寡欲,活得簡單一些好。
在人生中,有許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人生的抉擇是最困難的,也是最簡單的:困難在于你總是把抉擇當作抉擇;簡單在于你不去考慮抉擇問題,遵循生命自然的規律去行動。
大凡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人生。一個人若時常追求復雜而奢侈的生活,苦難則沒有盡頭,不僅貪欲無度,煩惱纏身,而且日夜不寧,心無快樂。因為復雜,往往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為奢侈,極有可能斷送美好的人生。
心靈因為“寸絲不掛”,每每能找到生活的快樂;平凡是人生的主旋律。
不妄執,你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好
心靈的自主和快樂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結晶,源于佛家的“無所往而生其心”。人生本來就有許多的憂愁煩惱,如果一直惴惴于心,就會將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強加于身的負擔放下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
放手是一種美,懂得放手,就能輕松自在,省略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也可擺脫許多纏繞人生的羈絆。
有個人出門辦事,經過險峻的懸崖時,一不小心掉入了深谷里。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了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一般,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吧!”
“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地說。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您的話呢?隨您說什么,我全都聽您的。”
“好吧!那么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入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還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我們想明心見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開。在懸崖處,把手放開才能得救,否則拼命執著,怎好救你脫離險境呢?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我們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樣能夠放下,便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禪的宗旨,就是要我們對一切既要提得起,更要放得下。
人為什么有煩惱?為什么有痛苦?因為妄執。佛法對此只有一句話:“放下。”但是,人就是那么可憐,偏偏放不下。
女人喜歡懷舊,因為放不下曾經的美好往事,所以常常不快樂。這種放不下將腦中塞滿了舊的東西,新的東西又怎么能充實進來呢?所以,人們在念念不忘舊的東西時,往往會錯過新的東西,如此以往,人常常會處在懷念過去和惋惜失去之中。而真正放下那些發黃的記憶,迎面而來的可能就是你一生的幸福。
一天,有源禪師去拜訪大珠慧海禪師,請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問慧海禪師:“禪師,您也要用功修道嗎?”
慧海禪師回答:“用功!”
有源禪師又問:“怎樣用功呢?”
慧海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有源禪師不解地問道:“如果這樣就是用功,那豈不是所有人都和禪師一樣用功嗎?”
慧海禪師說:“當然不一樣!”
有源禪師又問:“哪里不一樣呢?不都是吃飯睡覺嗎?”
慧海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好好吃飯,有種種思量;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有千般妄想。我和他們當然不一樣。”
的確,我們時常是夢中想著醒時,醒時又牽念睡中,心不能安寧,手足無措,總不自在,但又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羨慕成熟女人舉手投足間所流露出來的韻味,她們的端莊、干練;等到中年的時候卻又開始羨慕年輕女人擁有的青春、活力。正如慧海禪師所說,用功之道在于“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只是我們常常“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
放手了,我們才能真正抓住生命本身的樂趣。放下了,我們才能得救。
放下時不執著于放下,自在;拿起時不執著于拿起,也自在。
其實哪里有什么放下與拿起呢?只不過有時我們需要放下,有時需要拿起,而我們該拿起時拿不起,該放下時放不下。該放手時須放手,不論是拿起與放下,都不要互相摻雜,那才是真自在。
心靈的自主和快樂是生活的磐石,它是思考醒悟的結晶,源于佛家的“無所往而生其心”。人生本來就有許多的憂愁煩惱,如果一直惴惴于心,就會將自己累垮。只有善于把強加于身的負擔放下來,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從而真正地做到“寵辱不驚,坐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愛那個不完滿的自己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將自己的缺點放大,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的人一定是不會快樂的,而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自身的缺點。當你覺得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時候,別人或許正在羨慕你的才能。
讀大學的時候,有個班級每天中午都要上演一個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節目,就是“才藝大觀”。按規定,班內的每個人都要參與,而且是一天一個人上臺表演才藝,可以發表演講,也可以說段子、講笑話。只要能展示你自己,并且大家愛聽愛看的,無論什么節目都可以。
有一天中午,輪到小齊上臺表演,他是班內男生堆里最靠后的一個,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外貌形象,倒數第一的準是他。只見他慢騰騰地走上講臺,摘下他那頂作為道具用的西部牛仔帽子,先向同學們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清清嗓子開始演講:
“從身材上看,不用我說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屬‘三等殘疾’之列。但大家知道么,我比拿破侖還高出10厘米呢,他是1.5米,而我是1.6米;再有維克多·雨果,我們的個頭都差不多。我承認我有些未老先衰的跡象,還沒到二十歲便開始禿頂,但這并不寒磣,因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亞與我為伴。我的前額不寬,天庭欠圓,可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斯賓諾莎也是如此;我的鼻子略顯高聳了些,如同伏爾泰和喬治·華盛頓的一樣;我的雙眼凹陷,但圣徒保羅和哲人尼采亦是這般;我這肥厚的嘴唇足以同法國君主路易十四媲美,而我的粗胖的頸脖堪與漢尼拔和馬克·安東尼齊肩。”
沉默了片刻,小齊繼續說:“也許你們會說我的耳朵大了些,可是聽說耳大有福,而且塞萬提斯的招風耳可是舉世聞名的啊!我的顴骨隆聳,面頰凹陷,這多像美國獨立戰爭的英雄林肯啊;我那后縮的下頜與威廉·皮特和哥德斯密不分伯仲;我那一高一低的雙肩,可以從甘必大那尋得淵源;我的手掌肥厚,手指粗短,大天文學家丁頓也是這樣。不錯,我的身體是有缺陷,但要注意,這是偉大的思想家們的共同特點……”
當小齊做完他的演講走下講臺時,班級里爆發出久久不息的掌聲。小齊的這次演講,不僅在于他的風趣幽默與妙喻連連,更在于他教同學們學會了如何對待自己的缺點。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和不足,如果我們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缺點中無法自拔,那么生活還有什么意義呢?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將自己的缺點放大,而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的人一定是不會快樂的,而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自身的缺點。當你覺得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時候,別人或許正在羨慕你的才能。
不是我們不夠優秀,而是我們太難為自己,難為到我們自己也為之傷心、失落。一個人最閃光的時刻就是很自信的時候,想要自信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尋找自身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缺點。一個外貌條件不出眾的人可以比一個先天條件優越的人更有魅力,就是因為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并且陽光、開朗。
生活中難免會有缺陷和不如意的地方,面對一些自己無法左右的事情,不妨快樂接受,坦然面對,不要和自己過不去。這樣,我們就能夠驅散心頭的憂慮,讓快樂進駐。
看淡了,想開了,就可以重新開始
生活中注定有悲傷與快樂,人如果總盯著不快樂的事情,那么幸福和開心只會躲著你走,你體驗到的也只有悲傷。忘記悲傷,重新開始才是正確的選擇。
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為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位過路的僧人得知這個情況,便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面鏡子讓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邊,一個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尸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尸體埋了。
書生正疑惑間,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里,就問僧人為何給他看如此景象。
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個把她安葬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聽后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
書生為什么會病倒?就因為他太在乎、太執著,對未婚妻始終放不下。當僧人向他解釋了未婚妻的情況后,他就能從心底將這件事放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無常》,無常就是沒有定數,是佛禪對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的經典概括。釋迦牟尼佛告誡世人,一個人要學習超然物外,不要執著于萬事萬物,因為塵世間萬事萬物均是無常。
禪宗祖師說過一句話:“如蟲御木,偶爾成文。”意思是說,有一只蛀蟲咬樹的皮,人們忽然發現蛀蟲咬的形狀構成了花紋,看上去好像是鬼神在這棵樹上畫了一個符咒。其實,那都是偶然,偶爾成文似錦云。這就說明一切圣賢的說法以及佛的說法都是對機說法,都是偶爾成文,過后一切不留。既然世間的一切都是偶爾成文的,還有什么好執著的呢?
人們常常會因為親人的離去,失去一段戀情等而傷心不已,以至于很長時間都不能從這樣的悲傷中走出來,無限制地放大了自己的情緒,不僅讓自己難受,也讓別人難受。而生活總是在正常和無常中度過的,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情,失去戀情是無常中的正常。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就如同書生與他未婚妻之間的緣分一樣,有離開的,肯定也會有為你駐足的。所以,你完全不必沉溺于自己設置的傷感氛圍中,一切的傷感、不平都是因為過于執著。看淡了,心靈才能釋然,心情才會好;想開了,精神才能超然,日子才快樂。
生活中注定有悲傷與快樂,人如果總盯著不快樂的事情,那么幸福和開心只會躲著你走,你體驗到的也只有悲傷。忘記悲傷,重新開始才是正確的選擇。
人生本無常,又何必太執著?生命中有太多的偶然,茫茫宇宙有太多的不確定。我們像魚兒一樣生活在塵網中,越掙扎越緊。回頭想一想,我們要做的不是如何沖破這網羅,而是應該學習怎樣超脫塵網,不被它罩住。
我就是一道風景
珍愛自己,讓個性伴隨你,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給蒼白的四周以綺麗,給庸俗的日子以詩意,給沉悶的空氣以清新。每日拭亮一個太陽,用大自然的琴弦,奏響自己喜愛的心曲,告訴自己:我就是一道風景。
每一個人都是無價之寶,我們要有足夠的自信肯定自己的價值。就如著名作家畢淑敏女士所言:“我們要昂起頭,對著我們這顆美麗的星球上無數的生靈,響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一個生長在孤兒院中的男孩,悲觀地對院長說他活著沒有什么意義。院長聽了便交給男孩一塊普通的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著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男孩一臉迷惑地接下了這塊石頭。
第二天,他忐忑不安地蹲在市場的一個角落里叫賣石頭。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有許多人出高價要買這塊石頭。男孩記著院長的話,沒有賣掉石頭。回到孤兒院后,院長要他明天拿著這塊石頭到黃金市場去叫賣。在黃金市場,竟然有人出比昨天高出十倍的價錢要買那塊石頭,男孩拒絕了。最后,院長叫男孩把那塊普通的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果,石頭的身價比昨天又漲了十倍。由于男孩怎么都不賣,這塊石頭被人傳揚成“稀世珍寶”,參觀者紛至沓來。
男孩疑惑地問院長:“同樣是一塊石頭,為什么價錢會差那么多?”院長親切地說:“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被說成是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嗎?只要自己看重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人生最大的損失,除喪失人格之外,就要算失掉自信心了。當一個人沒有自信心時,任何事情都不會做成功,就像沒有脊椎骨的人永遠站不起來一樣。要學會在小的事物中體會成功的愉悅,找回失去已久的自信心,在自信中提升自我的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會斥責自己驕傲自滿、自私狂妄、缺乏修養、心態異常……在這種思想意識的影響下,我們輕視自己、埋沒自己、虧待自己、奴役自己、委屈自己、束縛自己、作踐自己、壓抑自己,使心靈在陰影里煎熬、掙扎。
曾經有這樣兩位音樂家,其中一位因為一些原因被調到鄉村為牲口鍘了整整七年的草,可等他回來,人們發現他依然精神飽滿,并沒有憔悴衰老。他笑著說:“怎么會老呢,到哪里都是音樂,每天鍘草我都是打著拍子來鍘的。”
另一位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卻在初期就自殺了。他并不是不愛自己,而是不會愛自己。當音樂這種美好的東西被踐踏時,他便也隨之毀滅了自己。
一樣的遭遇卻有著不一樣的人生,在善待自己方面,顯然第二位音樂家更為不幸。
懂得并學會愛自己,不是自我姑息、自我放縱,而是要勤于律己和矯正自己。生活中,我們擁有的關懷和愛隨時都有失去的可能。這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修枝、打杈、澆水、施肥,使自己不會沉淪為一棵枯榮隨風的草,而成長為一株筆直茂盛的樹。
懂得并學會愛自己,在最痛楚無助、最孤立無援的時候,在必須獨自穿行黑暗的雨夜,沒有星光也沒有月光的時候,要學會自己送自己一枝鮮花,自己給自己撐一柄避雨的傘,自己給自己一個明媚的笑容,然后懷著美好的情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堅韌地走過一個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
懂得并學會愛自己,并非出于一種夜郎自大的無知和狹隘,而是源于對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這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為豐滿和健康;可以讓我們的靈魂更為自由和強壯;可以讓我們在無依無靠的時候,親自去砌磚疊瓦,建造我們自己的宮殿,成為自己精神家園的主人。
哪怕你一無所有,你仍然有理由珍愛自己。我們始終都在走一條路,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我們始終都在營造一處風景,一道涂抹著個性色彩的風景。路在延伸,風景依然亮麗,我們把夕陽走成了朝霞,把寒冬走成了暖春……
珍愛自己,讓個性伴隨你,自信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給蒼白的四周以綺麗,給庸俗的日子以詩意,給沉悶的空氣以清新。每日拭亮一個太陽,用大自然的琴弦,奏響自己喜愛的心曲,告訴自己:我就是一道風景。
“苦中作樂”比“苦盡甘來”更實際
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任何一秒對于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無法重來的。幸福無法“零存整取”,你需要在每分每秒中去體會,而不是把所有的幸福“儲存”起來,嘗遍了所有的苦再一次性享受幸福。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在這個故事里面,全世界只有四個人。四個均為20歲的年輕人去銀行貸款,銀行答應借給他們每人一筆巨款,條件是他們必須在50年內還清本息。
第一個年輕人先揮霍了25年,用生命的最后25年努力工作償還。結果他活到70歲時仍然一事無成,死去時負債累累。他的名字叫“奢侈”。
第二個年輕人用前25年拼命工作,50歲時他還清了所有的欠款,但是那一天他卻累倒了,不久就死了。他的遺照旁放著一個小牌,上面寫著他的名字——“吃苦”。
第三個年輕人在70歲時還清了債務,然后沒過幾天他去世了。死亡通知單上寫著他的名字——“執著”。
第四個年輕人工作了30年,50歲時他還完了所有的債務。生命的最后20年,他成了一個冒險家,地球上的多數國家他都去過了。70歲死去的時候,他面帶微笑。人們至今都記得他的名字——“智慧”。
這四個年輕人所貸的巨款就是時間,而當年貸款給他們的那家銀行叫“生命銀行”。
這則寓言隱喻了四種人生態度——奢侈、吃苦、執著和智慧,而真正獲得幸福的只有智慧。奢侈與執著自不必說,吃苦不當也不會得到回報。不少人辛勤工作一輩子,卻過早地被“吃苦”所壓倒。要知道,我們的人生并非只有“苦”,并不是“苦”都可以變成甜;人生短暫,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何不學做那個智慧的年輕人,苦樂俱享?
不是所有的苦都可以變成甜,人們應當清楚這一點,不要年紀輕輕就背上沉重的負擔。人的精力有限,所做的事情也有限,所以,不要把力氣浪費在不必要的“苦”中,讓自己成為“吃苦”的犧牲者,這樣做并不偉大,你的犧牲也沒有價值。
其實,生命就像一場旅行,有既定的路線也有路旁美麗的風景。有時候,人太在乎目的本身,一門心思撲入其中,就會忘記生命中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同樣值得珍惜,等到老去的時候,才驚覺自己只顧著追求和趕路,卻從來沒有輕松地享受過。這難道不是人生的悲哀嗎?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任何一秒對于人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無法重來的。幸福無法“零存整取”,你需要在每分每秒中去體會,而不是把所有的幸福“儲存”起來,嘗遍了所有的苦再一次性享受幸福。
生活中真正的樂趣就是旅行。世界上沒有后悔藥,生命過去了就不可能重來。與其后悔,為什么當初不好好過呢?尋找生命本真的樂趣,不因任何顧慮而戰戰兢兢,不為任何流俗而生活壓抑,這樣在生命的終點,就不會因為突然覺悟而痛悔不已。
活著,就盡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說:“幸福與否不在于目的的達到,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及其過程。”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情景就是這樣的。珍惜現在,盡可能地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吧!
生活中拂逆的事情有很多,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際遇不是個人力量可以左右的,而在復雜多變,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環境中,唯一能讓我們笑對困境和壓力的方法就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了,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都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做到隨遇而安。
不難發現,會享受人生的人,不在于擁有多少財富,不在于住房大小、薪水多少、職位高低,也不在于成功或失敗,而在于會數數。“不要計算已經失去的東西,多數數現在還剩下的東西。”這個十分簡單的數數法,就是享受人生的一種智慧。
姑娘,你有權利捍衛自己的幸福
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臺詞:“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姑娘們,如果你有想要的生活,就有權利自己去實現并努力捍衛它。
千年的封建禮教傳承下來,對女子的唯一規范是“三從四德”。所謂的“德”,便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對良家婦女的品德規范:女人不要跟男人爭尊卑高下,女人天生就不如男人,命里就是男人的附庸品,是家里逆來順受的小羔羊和傳宗接代的工具。“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女人天生只能受制于男人和家庭。所以,數不清的文人儒士推崇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
但是,女子的“德”究竟讓女人得到了什么?賢惠持家是女人的本職,無私奉獻是女人的美德。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一個貧窮的家庭,有一個或多個女兒和一個男孩。家里無法供所有的孩子上學讀書,于是貧窮中的父母為了實現出人頭地的希望,讓家中的女孩們輟學,要么外出打工補貼家用,要么早早嫁人以換取豐厚的彩禮,用全部的精力來供家中的男孩讀書。這種故事被人們大肆宣揚,作為一種正面的道德風尚被各種輿論媒體所肯定。
但接下去的故事呢?男孩很愛學,也很爭氣,考上了名牌大學,接著出國深造,然后成為社會的精英人士,娶了一個美嬌娘,然后風風光光地衣錦還鄉,看望白發蒼蒼操勞一生的爹娘。可那些為了男孩兒被犧牲掉的女兒們呢,似乎消失在了人們眼前。沒有人知道,她們已經被生活磨去了青春光彩,沒有文化,沒有學歷,只能窩在貧窮的夫家繼續相夫教子……
故事中的女人是被犧牲被遺忘的角色,即使她們有所回報,也只是博得幾聲贊美和男孩發達后一些微薄的資助,可她們的命運卻被定格了,她們仍然在底層掙扎,無論經濟還是精神上。
對于這種道德陷阱,女人們也一直在反擊,比如三國時的蔡文姬,宋朝的李清照,都是被世人所敬仰的才女;還有女扮男裝的花木蘭、孟麗君也成為世人口中的傳奇;更有能者如武則天,登上封建階級的最頂峰,笑擁天下。
現代的女人不要被所謂的“德行”束縛,讓大好青春變得索然無味。女人有女人的方法,不要怕被別人指戳。更不要去實踐所謂的犧牲美德,讓自己的人生淪落。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同樣的家貧,同樣有一個弟弟要上學,被父母要求退學供家里的“香火”讀書。但這是一個十分有主見的女孩,這時她已經上高三了,成績非常好,她堅持要上大學,并且以自己假期打工掙學費為條件,換得了學習的權利。周圍很多人都說這個女孩不懂事,不能體諒家里,女孩自己也很難受,但她頂住了壓力,憑著實力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上大學后,她沒再要家里一分錢,學費是申請的貧困助學金,而生活費則是在課余時間打工獲得,還有一些剩余可以寄回家中。后來女孩留在大城市工作,待遇豐厚,全家都跟著享福。曾經苛刻批評女孩的眾人這時反過來用一種羨慕的目光來看她,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在大學中就可以掙錢,她無疑是那個貧窮家庭的希望。
曾經被人認為無德的女孩用自己的勇氣獲得了美好未來,曾經被人詆毀譴責的“不孝之女”成了眾人點頭稱道的“大孝女”。當她的家人都盼著她“犧牲”自己供弟弟讀書時,她能夠維護自己的權益,靠自己的奮斗改寫了命運也回報了家人,她的這種遠視較之“自我犧牲”的美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里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臺詞:“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那就去捍衛它;如果你有一個目標,那就去爭取它。”姑娘們,如果你有想要的生活,就有權利自己去實現并努力捍衛它。
不要將自己埋沒在悔恨里
錯過了就別后悔,后悔不能改變現實,只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要牢牢地記住這些話: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
令人后悔的事情,在生活中經常出現。許多事情做了后悔,不做也后悔;許多人遇到要后悔,錯過了更后悔;許多話說出來后悔,不說出來也后悔……人的遺憾與后悔情緒仿佛是與生俱來的,正像苦難伴隨生命的始終一樣,遺憾與悔恨也與生命同在。
漢靈帝時,太守孟敏出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瓦罐),只見他掉頭不顧,徑直前行。名士郭泰奇之,問其故,他答曰:“瓦甑已破,不復能用,顧之何益?”
打碎了瓦罐,的確是件讓人懊悔的事,但故事中的孟敏卻偏偏“掉頭不顧,徑直前行”。這說明他善于權衡利弊,深知后悔埋怨遠不如輕裝前進,不再計較已有的損失,而且干脆利落,只管向前!這就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前進的征程中,我們也應該學會權衡利弊,因為豁達開通遠勝于獨自悔恨。
人生一世,花開一季,誰都想讓此生了無遺憾,誰都想讓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正確,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可這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錯事,不可能不走彎路。做了錯事,走了彎路之后,有后悔情緒是很正常的,這是一種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的前奏,正因為有了這種“積極的后悔”,我們才會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穩。
但是,如果你后悔不已,或羞愧萬分、一蹶不振,或自慚形穢、自暴自棄,那么你的這種做法就是蠢人之舉了。因為,人生沒有返程票,世上亦沒有后悔藥。
昨日的陽光再美,也映射不到今日的畫冊。你又為什么不好好把握現在,珍惜此時此刻的擁有呢?為什么要把大好的時光浪費在對過去的悔恨之中呢?
卡耐基說:“20年前,我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大學生,常常稍一受挫便悶悶不樂,焦慮得無法入眠。想起做過的事,便后悔為什么不用更好的方法,對出了口的話后悔說得不夠恰當。
“有一天,我們班聚集在科學實驗室,波爾·布朗特威博士早已在那邊等候。他的桌上放了一杯牛奶,當我們坐下來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杯牛奶上,心里揣測著那杯牛奶和衛生學有什么關系。老師突然站了起來,牛奶被打翻了。博士叫我們過來仔細看牛奶杯的碎片:‘仔細地看啊!你們要永遠記住這個教訓,牛奶已經打翻了,就算你再怎么懊惱,也不可能再收回來。也許會想到,剛才小心點不就得了?但已經遲了,所以我們只好把牛奶的事忘得一干二凈,而對未來從長計議。’”
也許會有人認為“覆水難收,悔恨無益”是陳詞濫調,而不屑一顧。雖然這是老生常談,卻蘊含了深沉的智慧。所謂諺語,就是人類長年累積的生活體驗、世代相傳的智慧結晶。
漫長的人生之路充滿了許多未知未卜的因素,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變的,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或改變一定的條件而使之轉化;另一類是無法改變的既成事實,無論我們付出何種努力,也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當我們面對后者時,就得面對現實,做出積極樂觀的反應,這才是一種可取的態度。
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的墻上留了下面這句話:“教我不要為月亮哭泣,也不要為過去的事后悔。”叔本華也說過:“能夠順從,就是你在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錯過了就別后悔,后悔不能改變現實,只會消弭未來的美好,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要牢牢地記住這些話: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
一顆初心,保藏生命的靈性
每一位佛都在放光,何以眾生看不見呢?因為被業力蓋住了,所以看不見佛光。等定慧到了,只要一定,自身光明隨時都可以跟佛的光明相接。打起坐來,不管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黑漆一團,這就證明地獄在面前。因為內心污染得厲害,光明就被遮蓋住了。
明朝有個人叫袁了凡,曾經遇到一個算命很準的人,算他未來的事情一一應驗。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種“順天應命”的人生態度,認為一切都是注定的。
有一年,他去拜訪一位名叫云谷的禪師。云谷禪師對他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并引經據典作為證明。
袁了凡告訴禪師,按算命的說法,他考不上進士,而且沒有兒子。
云谷禪師問:“你想想,你能考上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
袁了凡想了很久,說“不應該”,并承認他性格上有很多缺點,急躁,心胸不開闊,不能容人,有時還仗著聰明來壓別人;任性,說話不注意,以及太喜歡干凈,脾氣不好,冷漠,說話多,喜歡喝酒,喜歡徹夜長玩,不保養身體等。他認為這都說明自己德行不夠,所以不應該有福氣。
云谷禪師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說法,隨后說:“你今天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就可以改正……務必要積德,務必要寬容,務必要有愛心,務必要愛惜身體。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后的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的(和過去一刀兩斷),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
袁了凡相信云谷禪師的話,在佛前進行了懺悔,并且表露心愿,發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云谷禪師給他一個“功過格”,讓他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
從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著自己。他感覺生活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是放任自己,而現在是時時警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別人恨他、詆毀他的時候,也能有度量寬容了。
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編》,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記錄,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來,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
通過改正錯誤、不摻雜念地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袁了凡成功地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找回了內心的靈性。
一個遺失了生命靈性的人,是無藥可救的人,我們當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尋找生命中的靈性。
朱慈目居士對佛光禪師說:“禪師!我念佛拜佛已經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號時,好像不太一樣。”
佛光禪師問:“有什么不一樣呢?”
朱慈目說:“我過去在持佛號時,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覺得佛聲綿綿不絕,就是不想持,但那聲音仍像泉源一樣會自動流露出來。”
佛光禪師說:“這其實很好啊,表示你學禪已經到了找到自我真心的境界了啊。”
朱慈目說:“謝謝禪師的贊嘆,但我現在不行了,我現在很苦惱,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
佛光禪師疑惑地問:“真心怎么會不見呢?”
朱慈目說:“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心中佛聲綿綿不斷的靜念沒有了,再也找不回來了。禪師,我為此很苦惱,請您告訴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真心呢?”
佛光禪師啟示道:“尋找你的真心,你應該知道,真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真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朱慈目說:“我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禪師說:“因為你一念不覺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離你而去了。”
朱慈目聽后,豁然開朗。
真心沒有了,這就好比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家門。人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的迷惑呢?原因就在于虛妄遮蔽了真心。
每一位佛都在放光,何以眾生看不見呢?因為被業力蓋住了,所以看不見佛光。等定慧到了,只要一定,自身光明隨時都可以跟佛的光明相接。打起坐來,不管開眼也好,閉眼也好,黑漆一團,這就證明地獄在面前。因為內心污染得厲害,光明就被遮蓋住了。
一個人一定不要被社會污染得太嚴重了,保持內心的純潔,保持自我的靈性,就能獲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