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感冒的時候會打針、吃藥,或者多喝水、多休息。手被割破了,我們會貼創可貼。我們對于身體的各種傷害,都有著一些最基本的處理建議和應對方法,但是如果你被你的朋友傷害了,或者失戀了,你會怎么辦?
很多人會束手無策,只好用時間來沖刷這個傷痕。事實上,把這一切交給時間,很有可能會給我們造成特別長久的傷害,而且有可能會轉好,也有可能會轉壞。
我們對于情感的傷害,幾乎一無所知。
有人會建議,情感上受了傷,可以找一些支持自己的朋友聊聊天,就能夠好轉。這個建議也是有風險的:因為有的傷害通過跟別人聊天能夠緩解,但是有些傷害,聊天之后反倒會變得更嚴重。
《情緒急救》提供了這樣一個案例:一項線上研究在2001年8月招募了2000多名參與者。他們告訴參與者,如果愿意,可以把自己對于“9·11”事件的想法和感受發布在研究網站上。結果,四分之三的人分享了想法和感受,四分之一的人沒有。
研究人員繼續跟蹤了研究對象兩年,對其情緒狀況進行即時評估。結果發現,地理位置最靠近“9·11”現場的人,以及選擇了不在網上分享自己想法的人,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的概率較低。而在網站上寫得越多、帖子越長的人,心理狀態越差。
究竟什么才是正確的方法?《情緒急救》的作者蓋伊·溫奇博士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心理醫生,他通過多年的心理治療,給了我們一個心靈急救箱,就好像我們家里常備的創可貼一樣。無論你遇到什么心理問題,都可以試著打開它。
頂住被拒絕的傷害
我們遇到的心理問題,通常被分成七類,每一類都有對應的人。對你有幫助的部分,你就好好地去實踐;跟你無關的,你準備好,沒準兒將來可以幫到別人。
第一個叫拒絕。第二個叫孤獨。第三個叫內疚。第四個叫喪失和創傷。第五個叫反芻。第六個叫失敗。最后一個叫自卑。
我把這個稱作心理傷害的七宗罪,這個結構是平行的。
我們先看什么叫拒絕。先在腦中假設這樣一個場景,A和B在拋球,你走進來了,三個人就一塊兒拋球。A拋給B,B拋給你,你拋給A,三個人拋得很愉快。幾輪之后,突然之間變成了A拋給B,然后B沒有拋給你,而是又拋回給了A,然后A又拋回給B……站在旁邊的你,會有什么感覺?
有一次,我在家里帶著我媽媽和嘟嘟一塊兒做這個游戲,我和嘟嘟扮演A和B,然后讓我媽加入進來。突然之間,我們就不拋給我媽了,我媽站在旁邊就突然說:“怎么回事?為什么不給我?”她覺得受到了傷害,這種感覺就叫作被拒絕。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拒絕的狀況:一群好朋友去參加聚會,他們沒有通知你;你在團隊中很難融入其中;打籃球的時候,大家傳球、進攻,你跑來跑去,卻沒有人傳球給你……
拒絕會給人們造成很大的傷害,當一個人感到自己被這個社會拒絕、被周圍的朋友拒絕、被女朋友拒絕,他會有特別強的憤怒感。2001年,美國外科醫生聯盟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比起參與幫派、貧困或使用藥物,社會排斥更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受到排斥也是情侶間暴力行為的極大誘因。
拒絕帶給我們的第一個傷害就是憤怒,拒絕還會使你不理性。拋球游戲中有個耐人尋味的點是,一位被試者在參加電腦進行的扔球試驗,即使科學家告訴他,扔球游戲是故意的,被拒絕的人依然感到很痛苦??茖W家并不甘心接受這樣的結果,他們告訴被試者,拒絕他的人是三K黨,但即使拒絕你的是你輕視的人,被拒絕造成的傷害還是沒有減小??茖W家甚至試過將虛擬球置換成虛擬炸彈,能夠隨機“炸死”持有它的人,但就算聽到這個解釋,被拒絕的人仍然會感到同樣的痛苦。
按照常理來說,理性的人當然不介意陌生人的扔球試驗,但在遭到拒絕時,理性、邏輯和常識都無效了。被人拒絕過很多次求婚的人,會做出特別不理智的事。所有人都告訴他說女孩兒不喜歡他,他要放下,但他一定會嘗試再努力,因為他覺得肯定是產生了什么誤會。
被拒絕還會讓你的自我評價逐漸降低,致使你開始離群索居,沒有歸屬感。年輕人大衛,出生時患有罕見的遺傳疾病。該疾病會影響全身多個系統,唾液調節方面的問題讓他不停地流口水。
從小到大,幾乎沒有人跟他玩。家里人鼓勵他,讓他去跟朋友們交流。他嘗試這樣做,但很快就會被人排斥在外,他覺得特別痛苦。
他去尋找蓋伊·溫奇博士,蓋伊·溫奇博士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幫他逐漸恢復自信心,讓他重新融入了同學中。
作者的藥箱里有四種藥。
第一種藥叫作與自我批判爭辯。
當你腦海中只要一閃現這個念頭,他們不給我傳球,是因為我打得爛,你就要跟這個聲音辯論,說不是,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在球場上的位置和作用,他們也欠缺和團隊配合的能力。
你需要給自己做一些自我爭辯。女孩兒拒絕我是因為我沒有錢?不對,她拒絕我,可能是因為我們倆的性格不合適,可能她沒有發現我身上的優點,可能我們倆的緣分沒到。緣分沒到就是一種自我爭辯,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降低內心受傷的可能性。
第二種藥叫作恢復自我價值。要學會尋找你自己身上的亮點。
蓋伊·溫奇博士發現大衛對體育運動特別了解,大衛是洋基隊的超級球迷,他對這個隊的熱愛遠遠超過其他人。
蓋伊·溫奇博士建議大衛與別人討論洋基隊的話題。有一次,洋基隊贏得了一場比賽,在興奮的驅使下,大衛不由自主地向他的一位同學發表了一句評論。他的同學由衷地贊同他的看法,還伸出手來與他擊掌。大衛驚呆了,他又提供了另一個評論。他難以置信地發現,自己已經同時和兩位同學討論球賽的事情了。
洋基隊越成功,大衛越渴望討論比賽。他發現,他越是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見解,同學們就越欣賞他。
有一次,他說得很專注,忘記吞下口水,結果口水流了下來。盡管他感到恐慌,但是之前大衛和蓋伊·溫奇博士早就商量好用什么話來化解尷尬了。他說:“看來你們不是真正的洋基隊球迷,除非他們的成功能讓你流口水?!蓖瑢W們放松地笑了起來。你看,他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化解自己身上的弱點造成的尷尬!
自我價值感在大衛的創傷恢復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種藥叫作修補社交感受。
我們可以向社交網絡尋求支持,或者找到其他方式來重新建立社交歸屬感。
第四種藥叫作自我脫敏。
我們越是接觸那些令人不舒服或者不愉快的情況,就越會感到習慣,結果它們就不會那么困擾我們了。當然,這并非適用于所有情況。
應對危險的孤獨癥
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讓我們生活在史無前例的全球人類大連接時代,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嚴重的孤獨癥。
孤獨被稱作是心理上的肌無力,一個孤獨的人會慢慢感受不到周圍人的存在,他自己也沒有愛別人的能力。如果你故意夸張地表揚一個孤獨的人,這給他帶來的不是好處,而是傷害,他會覺得你是在取笑他。這就是我們說的心理上的肌無力,他沒有力量恢復。孤獨最常引發的是失眠、抑郁、自殺、對社會的敵意……孤獨對人的身體健康有著驚人的破壞效果,它能夠影響心血管系統甚至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一個長期獨居的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不亞于抽煙。
還有研究表明:孤獨是會傳染的。一項研究追蹤了孤獨在社會網絡中的傳播,結果發現它完全符合傳染的特點。在研究開始的時候,那些與孤獨的人接觸的人,到研究結束時,很有可能變得孤獨起來。孤獨的傳染能力取決于孤獨者與不孤獨者之間的親近程度,他們的關系越好,孤獨的傳染性就越強。
我們要不要接觸孤獨者,讓我們想一想,萬一你是那個孤獨者,你是否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應該一起想辦法幫助孤獨者把這個問題解決掉,這才是有效的解決孤獨的方法。
書中的解決方法,第一招就是摘掉有色眼鏡。
當你覺得孤獨的時候,你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鏡。孤獨者通常會對整個世界有一個負面的評價。書里有這樣一個案例。
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官萊納爾在妻子去世后住在郊區,與世隔絕。
他總是一個人,除了他女兒來看他,簡短地說幾句家常話,他和女兒之間都不怎么交流。蓋伊·溫奇博士不停地打探,發現萊納爾參加了一項常規的社交活動,他是一個國際象棋俱樂部的成員。但是,國際象棋并不是一個開放型的項目,國際象棋雖然是兩個人在互動,但比賽過程中并不鼓勵交談,因為這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休息的時候,萊納爾就坐在角落里看書。下完最后一輪,萊納爾就離開。
蓋伊·溫奇博士建議他與國際象棋俱樂部的成員斯坦利接觸一下,因為萊納爾最喜歡和他下棋。
后來,萊納爾邀請了斯坦利,但是被拒絕了。蓋伊·溫奇博士試圖掩飾失望,但是萊納爾說:“因為他輸不起?!币驗樗固估蔷銟凡孔詈玫钠迨郑R納爾把他變成了自己的手下敗將。
在蓋伊·溫奇博士的鼓勵下,萊納爾開始和其他人搭訕,建立了和俱樂部其他成員親近的關系。
當一個人給整個世界蒙上了灰色陰影的時候,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就已經變了。201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發現,美國家庭的27%是單人家庭,現在單人家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群體,比如三口之家和單親家庭。還有很多人就算有配偶相伴,仍然感到孤獨。
在此,我提醒大家,如果你感覺孤獨,我希望你首先摘掉有色眼鏡,相信這個世界充滿善意。就算有人偶爾拒絕了你,那也是因為意外和誤會,而不是刻意針對你。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太多人愿意針對你做些什么事,能夠針對你的都是愛你的人,有針對的傷害才是真愛。這個世界上大量的煩惱是由我們推理出來的,而不是事實。推理出來的事,足以把自己氣得半死,這時候,你就特別容易感到孤獨。
要主動跟這個社會建立聯系,給自己制訂一個計劃,約幾個人聊天,參加幾個派對。要認識幾個陌生的朋友,就會容易走出孤獨。
第二招叫作找出自我拆臺行為。
比如說你去參加聚會,一大堆人在熱熱鬧鬧地聊天,你自己假裝特別忙的樣子,拿著手機站在窗邊,一直在那兒看短信。這就是自我拆臺行為。
你覺得別人不跟你交流,因為你事先就已經排斥別人了,或者僅僅因為一點兒小小的借口就拒絕別人的聚會,比如說下午很忙、我得洗衣服等。甚至還包括我們在跟別人聚會的時候,因為怕被別人傷害,所以整場聚會就只說自己的事,海闊天空地一直在說話,根本就沒有參與過別人的世界。
這種過度的自我保護所導致的社交形象下降,就叫作自我拆臺行為。你已經自我封閉起來了。當自我拆臺行為出現的時候,要立刻在心中提醒自己:“我又自我拆臺了,我因為怕傷害才這樣做?!辈⒃俅翁嵝炎约?,發現了就要及時解決它,有意識地讓自我拆臺行為變得越來越少。
第三招叫作學會換位思考。
發短信的時候,是一定要打表情的,因為你說的這句話,和對方從那邊看到的這句話,是兩句話。如果沒有表情符號的話,對方很有可能以為你生氣了。一個能換位思考的人,就能經常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對方之所想。
在喪失中獲得新意義
喪失和創傷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影響都是毀滅性的。
比如,自己的至親離世,我們就會特別痛苦,長期走不出來。
創傷跟喪失是有一致性的,比如說遭到了暴力犯罪這種精神創傷。
喪失和精神創傷給我們造成四個影響,第一個就是生活被打斷。
你的生活徹底變得不一樣了。每個人在經過創傷之后,都會有“第一次”:比如離婚之后的第一次旅行,第一次自己接孩子,受到暴力傷害后第一次走出家門,等等。
每一個第一次都會提醒你,你又失去了某個東西。每一個第一次都會提醒你,原來是那樣,為什么現在不是了?
書中有一位女士叫瑪克辛,她和她老公約好了要去非洲狩獵。他們倆感情特別好,后來她老公被發現腦部有腫瘤,在手術中去世了。她在老公去世后,放棄了露營和徒步旅行,和大部分老朋友也失去了聯系。她的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生活如果徹底被喪失打斷,這時候就需要重新開始。
第二個是你的身份也被改變了。你不再是過去的那個你,你已經是喪失了某些東西的那個你了,這會讓你缺乏自我認同。
第三個就是信念被切斷。人類重要的前進動力之一就是尋找人生經歷的意義。無論我們的世界觀有多么不同,喪失和創傷都可能挑戰我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讓我們經歷深刻的情緒困擾。
第四個就是人際關系的斷開。很多離了婚的人會跟自己過去的朋友圈子徹底斷絕,喪子的家庭也會這樣,從朋友們的視線中徹底消失。
喪失引起的四種心理創傷會導致鋪天蓋地的情緒上的痛苦,但喪失遲早會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
怎樣來解決它?這里有幾個方法,當然,這本書有一個原則,就是如果這些方法都沒能解決你巨大的傷痛,你一定要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因為他們更加專業。
書中給出類似創可貼,或者類似感冒藥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叫作非處方藥。如果你需要處方藥的話,你一定要去找醫生。
第一個方法叫作用自己的方式來舒緩自己。
比如有人選擇參加車禍幸存者俱樂部,群體中都是殘疾人,大家一起傾訴、傾聽。還有的人去參加失獨家長的聚會,失獨的人湊在一起,互相安慰。
當然,如果你不想說的話,你就不必提及。
現在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因此不是只要你說出來,就一定會好。你要看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你覺得說出來舒服一些,你就說;你覺得說多少舒服,你就說多少。
第二個方法就是逐漸恢復迷失的自我。
巨大的喪失以后,人們變得跟過去不一樣了。心理醫生建議失去了丈夫的瑪克辛用寫作練習來找回迷失的自我,寫出在發生喪失之前,人們認為她所特有的優點和特質有哪些,一條一條寫下來。
接下來,針對每一條,分析為什么她現在沒有了這個特質,她要如何逐漸恢復,恢復后有什么好處。
當一個人能夠針對每一條寫一篇短文的時候,就會發現,治愈效果會逐漸顯現,因為寫作這個方法會讓人變得理性,回歸到自己之前的特性當中。
第三個方法就是尋找悲劇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對很多人產生了靈魂上的震撼。人們普遍認為,尋找喪失和創傷的意義,對于有效治療創傷至關重要。
尋找悲劇的意義是我們從各種喪失中恢復的關鍵因素,為了從悲慘體驗中恢復,我們需要重新拼接心理碎片,用事件的意義編織生活的經驗。
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能夠為自己的失去找到意義。澳大利亞有位全球知名的演講家——力克·胡哲,他天生海豹肢——沒手沒腳,但是他為自己沒手沒腳尋找到了意義。他說他沒手沒腳,也就沒有了限制。人生就要不設限,不要以能看到的事情決定你的想法,而要以你想象到的事情引導自己前行。
尋找悲劇的意義分兩步:第一步叫作發現意義,第二步叫作發現效益。
發現意義就是首先得把失去這件事納入到現有的價值體系中,你得能夠接受它。
有的家庭里老人去世,要接受這是自然的法則,并尋找它的意義。當然,在這里一定要強調,這要在后期、你的心情已經平復了很多的時候,才能夠去尋找這件事的意義。就是這件事好在哪兒。這需要一定的勇氣,需要你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如果你過早地尋找意義,你就會痛恨自己。比如說,親人離開,如果有人馬上就去尋找它的意義,這根本做不到。必須得等到你恢復到理性思考的時候,才能去找意義。
發現效益是指,我們從親身體驗中找到希望。足夠的時間過去后,人們能從喪失和創傷中發現益處,在情感和心理方面表現得比做不到的人更加健康。
這本書對我的幫助很大。我爺爺95歲去世,此前我去看他,他還能走路,還很健康,直到最后一天,醫生給他做檢查,發現他沒有任何病,只是生命真的到了盡頭,他慢慢地、沒有任何痛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其他人說這是很難得的喜喪,按照當地的習俗,大家料理了后事。我們也在失去的難過中學習平靜地面對。
內疚、反芻、失敗、自卑的良藥
內疚非常普遍,研究估計,一個人每天平均約有兩小時感覺輕微的內疚,每個月大約有三個半小時感覺嚴重內疚。
內疚是我們心靈的毒藥。與真正的毒藥不同的是,如果內疚是微劑量的毒藥,是有好處的。比如你想減肥,結果你又吃了太多食物,你會產生輕度的內疚,這會使得你更好地去減肥。
但是,如果內疚變得嚴重的話,這個毒藥的藥性發作了,就不妙了。
有三種內疚。第一種是未解決的內疚。當年我在做節目的時候,有一期節目講道歉。一位畫家長期生活在內疚中,因為他在上中學的時候打過他的老師,他心中總覺得很痛苦。這就叫作未解決的內疚,因為他始終沒有把這件事放下。我們把他的老師請到了現場,那位畫家當時已經是非常出名的畫僧了,他當場痛哭,告訴自己的老師,這么多年自己是多么煎熬與難過。老師也哭了。最后,他得到了老師的諒解,把一個未解決的內疚給解決了。
第二種內疚叫作幸存者內疚。它與未解決的內疚相比,難以清除的原因是,沒有需要得到補償的人、沒有需要道歉挽回的友誼,因此內疚漫無目的,以一場震耳欲聾的虛驚毒害了我們的生活。
第三種內疚叫作分離內疚。分離內疚在女人身上最常見:比如女人出差時間長,她就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孩子。其實,有可能孩子本身沒有這么嚴重的感受,但是媽媽會放大這種感受。子女對父母也會這樣,經常在外面,覺得對父母照顧不周,也會產生分離內疚。
內疚所造成的非常嚴重的傷害就是自我譴責,形成祥林嫂現象。祥林嫂就是典型的因為內疚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整天不斷地重復回憶最痛苦的事。
內疚還會帶來一個外在的傷害——損害你的人際關系。當你終日陷入內疚中的時候,你周圍的人會慢慢地失去對你的耐心,會導致你和他人的關系割裂。
怎么解決內疚?
第一個方法叫作學會有效地道歉。很多人都會說“對不起”,但這不是真正的道歉,也不能獲得別人的原諒,這是因為你的道歉不專業。專業的道歉含有六個要素:第一要表示遺憾,說出你對自己所造成的傷害表示遺憾;第二要明確地說出“對不起”;第三要請求對方的原諒;第四要肯定對方的感受,雖然你可能不愿意肯定對方的觀點,但是要肯定對方的感受;第五個叫作提供補償和贖罪,向對方提出自己能不能做一些事來補償;最后一個叫承認你自己違反了一些規則。
第二個方法叫作自我原諒。當你找不到需要道歉的對象了,或者你做的這件事是對自己的傷害時,你就需要做自我原諒。此處,我提醒大家要小心運用,用得不好,自我原諒會變成自我放縱。自我原諒是你要先承擔責任,先在內心去道歉,確定好你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想好打算怎么改進,然后再做自我原諒,有時候甚至可以做一個儀式。比如你的道歉對象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你可以給他寫一封信,或者將漂流瓶扔入大海,與他告別,也是讓你在內心跟過去的內疚感做一個告別。
自我原諒還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比如說拖延癥。有一個調查說,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拖延行為進行原諒的時候,他反倒會變得不容易拖延,拖延行為也會變得更少。而當一個人整天內疚,指責自己怎么又拖延了,只知道批判自己的時候,他的拖延會繼續。所以,要學會諒解自己,走出內疚的負面循環。
反芻的意思是,重新揭開結痂的情緒傷疤。很多年前發生的事,在你腦海中反復出現,甚至生活中有一個觸發點,一觸發,不良的情緒便“砰”的一下出來了。
反芻會加劇痛苦,讓你的憤怒膨脹。有的人突然爆發情緒,那是因為他的內心很早以前受過類似的傷,造成認知損傷。反芻的人會判斷不清現實的生活,因為他總是帶著偏執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有的女人因被男人傷害過,以致看所有的男人都會認為他們有問題。
反芻會加劇你和他人的緊張關系,祥林嫂是反芻的典型。
反芻還會造成心血管系統問題,容易得高血壓或者心臟病。
解決反芻,第一個方法是改變視角,比如學會從看電影的角度看自己。
我們一回憶過去的事,就經常站在主角的角度去回顧,回憶一次就是一次傷害。你應該把鏡頭拉遠,把眼睛瞇起來,就好像看當年的一出電影一樣。比如小時候,你媽媽打你了,你負氣出走了,后來你媽媽追著把你拉回來。這時候,你會發現媽媽還挺愛你的。
當別人受傷需要安慰的時候,我們用第三者的視角,就會覺得這件事容易理解了。當你把當年的自己看成電影里的一個小角色的時候,這個反芻的傷痛就會立刻減輕。
第二個方法是分散注意力。當我們告訴自己,不要去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時,我們恰恰會想起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你越是阻止自己去干一件事的時候,你的腦子會越執著地去想這件事。這時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告訴自己不要想,而是分散注意力。
比如說去下棋,做一些燒腦的運動,需要你高度投入的運動,或者玩拼圖游戲。總看電影也是不現實的,用短暫的、勞動強度低的活動能有效地切斷反芻。
失敗是一項極其普遍的人類經驗。比如說,求職失敗、評院士失敗、創業失敗。
如果一個一歲多的小孩,他面對失敗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去反應,他還能學會世界上那么多難學的東西嗎?比如學說話、學走路。小孩子之所以能夠學會說話、走路,是因為他們一次一次地面對失敗,他們很樂觀,他們根本不會被失敗傷害。
我們長大后,特別容易被失敗傷害。一旦失敗,你就覺得再也做不了這件事了。比如一賭氣就說:“我這輩子再也不創業了,我還是回去打工吧?!?
失敗帶來的問題,第一是我們的自信心會受挫。這是非常常見的,你會對自己的評價一下子變得很低。
第二是容易形成一種被動和無奈的心態,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比如很多人說自己失敗是因為外因,然后舉出很多例子說別人創業成功是因為他們是富二代。這就是被動與無奈,把人生中所有的事都歸結為外在因素。
第三是會產生對失敗本身的恐懼。有一位女士叫莉迪亞,她為了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從職業女性變成了全職主婦。十年后,她決定開始工作,可每次面試都出狀況。有一次面試,她跟前臺秘書吵架,有一次面試突然肚子疼,還有一次面試竟然忘帶簡歷。16次面試全失敗了,她每次都能找出借口來,甚至有一次是因為她做美甲,耽誤了面試。
蓋伊·溫奇博士寫道,對失敗的恐懼使很多人夸大小問題,陷入自我設限的行為模式中,卻不自知。
第四個是把失敗投射到孩子身上。這是非常恐怖的:當一個人長期被失敗打壓的時候,他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失敗時,會過度地反應,會把孩子的失敗夸大,然后不停地強化孩子對失敗的敏感度,導致孩子將來不能接受任何失敗。
每個人都要妥善地處理內心對于失敗的看法。
第一個方法叫作尋找情感支持,進行客觀評估。
蓋伊·溫奇博士在每次別人哭訴失敗的時候,他首先表示能夠理解對方,然后再提供經驗,幫助對方前進。這時候,對方可能會憤怒地把紙巾盒摔過來,因為在還沒走出失敗的苦痛時,別人指出其中存在的希望,我們會覺得他們比較討厭。
可是,心理醫生必須得說這些話,因為如果當事人自己不去面對這個傷痛,就無法產生治療的效果。時間長了以后,他就會對安慰脫敏,安慰再多都沒用了。所以,就算對方不高興,心理醫生也需要幫他分析,必須從失敗中找出經驗和教訓,這個人才有可能走出失敗。
第二個方法叫作去控制能夠控制的要素。
我老婆創業,做美睫美甲美容店。她特別愛美,花了很多心思找到很好的材料,在北京很好的地段,開了一家店。她的理想就是把所有客人都當成閨密一樣服務。
開業的頭兩三個月,生意不多,但是房租一直要交,員工也緊張。她很焦慮,這就是生活中出現的失敗。
她想起我給她講過的影響圈和關注圈:影響圈就是我們力所能及,可以改變的事;關注圈就是我們只能看、只能發表議論,但是沒法改變的東西。
她開始想,在影響圈能做什么。她把店面重新裝飾了一下,又請了一個模特拍了一組照片,再把內務整理好。如果還沒客人,她就準備趁店員不忙,給她們做培訓、做職業生涯規劃。她還準備了一瓶紅酒,告訴大家當店里月銷售額超過30萬元的時候,大家就開這瓶紅酒慶祝。所有這些事都是她影響圈里能夠控制的事,她一下子淡定了很多。生意也開始好起來。
孔夫子講“盡人事而聽天命”,盡人事就指影響圈,聽天命指的是關注圈。
自卑會削弱人的情感免疫系統,有人說自己生來就自卑,其實沒有人天生就自卑。自卑可能是跟我們在童年,或者更早期所受到的傷害有關。
自卑相當于我們的免疫系統疾病,當你的情緒出現了嚴重的自卑時,你的情感調節就會出現全面的問題。
自卑會導致我們對外反應變差,面對壓力的能力會變低,還會使我們抵制正面反饋。幫助一個自卑的人,簡單的夸獎是沒用的。比如說“你真棒、很了不起”,這沒法使他減輕自卑的感覺,因為自卑的人排斥正面反饋。
甚至有很多人做那種練習,晚上催眠,給自己放錄音,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很厲害”“你是全世界最好的人……”時間長了,這種人的自卑感會變得更加嚴重。
自卑還會帶來其他問題,比如放棄爭取一些應得的利益。如果有人欺負自卑的人,他會自我安慰——那就忍忍吧,他連該去爭取的利益也放棄了。這會導致他更加自卑,他會覺得為什么別人總是欺負他,但他不想想,為什么自己不去爭取。
解決自卑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不是自怨自艾,自我同情就是把自卑的主角換成別人,換成你的朋友小張,是小張特別自卑。小張遇到了很多不如意的事,你提筆給小張寫一封信,告訴他要走出這個困境。寫這封信的過程中,你就做了自我療愈。要學會換一個角度,用安慰別人的方法來安慰自己。
第二個方法是,列出自己的十個優點,每一個優點的后邊,最好能夠寫一個例子證明。自卑的人在寫的時候,突然會想到自己的缺點,那就把它寫在另一張紙上。寫完以后把第二張紙扔掉。這會幫助你恢復自信心。
本書是一個急救箱,它沒有那么簡單的三五個重點,它有二十多種藥物。如果你出現了被拒絕、孤獨的感覺,或者出現了喪失或者創傷的感受,又或者出現了內疚的感覺,反芻、為過去的事煩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感到自卑,那你就可以針對每一項,找到解決的方法,做一個嘗試。
最后我想補充,有些人心理強大到他們不需要這些心理治療的方法,比如說他有強烈的信念,或者說他有個偉大的愿景。這個偉大的愿景可以拉動他越過這個挫折的門檻兒。
但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是立竿見影的方式,可以嘗試一下。當一個人能夠良好地使用這些手段的時候,一定會讓自己的心理創傷慢慢地恢復。希望這本書能給更多人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