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如何與焦慮相處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突然變得特別焦慮。比如說堵車,明明知道摁喇叭、罵人之后,還是無法通行,但就是忍不住心中那種莫名的焦躁。

有一次,我去游泳,會所的人告訴我說卡不能用,因為是我太太的名字。我說我們的卡叫董事卡,我們當時買的時候被告知全家都可以用才買的。他說最近換了規定,只有我太太本人帶著我才能來用。我這個人是不太容易生氣的,但是當時不知道為什么,我突然很生氣,我甚至想和他吵架。

我后來想想,就算他不讓我游泳,對我的生活也沒多大影響。其實我用這個游泳卡的機會很少,一年大概十次都不到,為什么我會因為這一點兒小小的冒犯,突然之間就夸大了這種不滿?

還有更可怕的憤怒:有一輛小轎車在超車時與公交車發生剮蹭,據說轎車司機故意不讓公交車變道,公交車司機怒不可遏,竟然撞向轎車。公交車加速頂著轎車前行幾百米,沖斷中央護欄后才停下。轎車司機跳車逃跑,沒想到公交車又掉轉方向,朝著轎車司機逃跑的方向撞去。后者躲避不及,腿部被壓在公交車下。公交車司機還是生氣,下車后繼續沖著這位轎車司機發火。

這個信息簡直慘不忍睹,人們的狂躁情緒能夠到這種境地。如果理性地分析,即使被“別”了一下、被別人出口不遜,也不會對我們的人生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忍不住就抓狂了,原因到底是什么?

現代人為什么容易焦慮不安,感覺恐慌和被激怒,甚至是很多人明明不餓,但在晚上,就是忍不住跑到冰箱前,翻一些東西吃,吃完以后又充滿了罪惡感?《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答案:這來自我們有一個非常要命的、從原始社會帶來的東西,叫作生存本能。

原始人是沒有時間理性地思考的。比如,我們一群人正聊天,突然很多人都朝一個方向跑,這時候,能不能冷靜地判斷一下,問問究竟發生了什么事,他們為什么要跑。對原始人來說,只要你有這個思考的時間,老虎過來就一口吃掉你了。那一刻,你看到別人都在跑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趕緊跟著一塊兒跑。

人類根本不是理性的動物,人是被原始本能所驅動的動物。而這個原始本能所在的位置,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這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個切入點。

為什么我們控制不住自己

生存本能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幫過我們很多忙,每一次憑借著它給出的快速反應,救了我們的命。但是,社會發展到現在,每天能夠威脅到我們生命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了。可是,我們每個人對那些輕微的挑釁所做出的反應,就和一個原始人在面對老虎所做出的反應是一樣的,因為那時人不受自己控制。

我們的大腦是怎樣運作的?為什么我們對這些莫名其妙的小事都會爆發出這么緊張的情緒,從而導致我們的人生變得特別焦慮、恐慌?肥胖,或者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這些與壓力有關的癥狀,都和我們的大腦結構、和原始的這種生存本能有關系。

我們的大腦是逐漸發展起來的,人類的大腦分為三個功能各異的部分:大腦核區、大腦邊緣系統、大腦皮質。

大腦核區部分支配著人們非常基本卻至關重要的技能,并從我們的整個機體直接接受各種信息的輸入,并根據這些信息主導我們的技能。

大腦邊緣系統是爬行動物進化成哺乳動物后才有的新階段,大腦邊緣系統的反應通常是無意識和自發的。人類的大腦邊緣系統,跟很多動物是很接近的。它掌管著我們的憤怒、恐懼這些情緒,包括感動。

大腦皮質又是進一步進化的結果,它位于大腦邊緣系統的上部。哺乳動物的進化程度越高,大腦皮質就越大。大腦皮質越大,大腦功能就越發達。這部分大腦使我們具備了更高級的推理能力,即分析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規劃未來的能力。

有一個現象特別重要,就是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與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之間,具有更為直接的聯系,這個脈沖可以直接繞過大腦皮質。就是人有時候莫名其妙地心慌、心跳。比如,在大街上看到自己的初戀女友跟別的男人在一起,那一刻,你從理性上分析,這人跟我沒什么關系了,你只能祝福她,但你的心還是跳得很厲害。還包括我們見到一些人會莫名其妙的不喜歡。

這些神經系統所出現的反應,沒有經過大腦皮質的分析,它是從大腦邊緣系統直接發出的信號。所以,基本上在我們體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永遠都處于斗爭的狀態:晚上九點,按照減肥的食譜,你不應該再吃東西了,但這一刻你突然特別想來一罐冰激凌,然后你就琢磨,到底該不該吃一罐冰激凌呢?理智的聲音來自你的大腦皮質系統,它說:“當然不要,你好不容易減了這么多斤,吃冰激凌不就功虧一簣了?”但是,大腦邊緣系統卻說:“我得吃,人活一輩子圖什么,不就是圖個痛快。”

最終誰會贏?很不幸,往往是大腦邊緣系統會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會做一些令自己都很失望的事,就是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做斗爭的時候,我們自己往往會支持大腦邊緣系統——支持跟我們更親密的、那個原始的和動物一致的腦的部分。所以,生存本能就掌控在大腦邊緣系統當中。當有人“別”你的車的那一刻,你被調動的不僅僅是理性的分析,你會感受到威脅,覺得憤怒。這種情緒繞過你的大腦皮質,讓你想沖過去,和別人爭執。

這導致我們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藥物依賴。比如,我們現在對抗感冒的時間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小時候得一場感冒,持續一個星期很正常,每天還是照常上學、玩鬧。現在,你發現自己一感冒,立刻就變得很緊張,想趕快把它治好。我有一次感冒,我統計了一下,用了至少八種治療方法:中醫的刮痧、拔火罐、熏艾,然后吃西藥;吃完西藥再吃點兒中藥,捂著被子發汗,加上各種偏方、怪招,就希望它能在一兩天之內就解決。

有的人甚至還會產生藥物依賴,尤其西方人會比較多,就是因為他只要出現一點點問題,就趕緊吃大量的藥物,致使自己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糟糕。

第二個問題是肥胖,很多人肥胖都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有微微的饑餓感,你應該感到幸福才對,但是稍微有點兒饑餓,或者不愉快的情緒起來了,都會刺激你去吃東西。

當一個人體內分泌了足夠的多巴胺,就會覺得愉快。多巴胺減少了,你就會恐慌。吃巧克力能夠補充多巴胺。女孩不愉快的時候吃能夠帶來多巴胺分泌的、能讓人快樂的東西,導致閾值變得越來越高,讓我們對外在的不適的這個系統越來越敏感。

第三個問題就是焦慮情緒。比如說易怒,還有明明手機上沒什么好看的,但是你過一會兒就打算刷一下,看看有沒有新消息。看了半天,你還覺得很奇怪,今天怎么沒有新消息,那是因為你看得太頻繁了。或者我們總隱隱覺得,有什么事要發生。

以上三種狀況是非常典型的現代人生活的特征。

我們需要管理這種不適感。

我挺佩服我爸爸,我發現我爸爸的不適區要比我小得多。他70多歲了,我跟他出去逛街的時候,如果一個服務員態度不好,雖然我不會發飆,但我會覺得不愉快,可我發現我爸對這事兒完全沒感覺。他對于別人對他的怠慢,完全沒感覺。

這是一種能力,就是因為他老人家人生拼搏的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在那個年代,生活本來就有很多的不適,所以對于這些不適,他是完全能夠接受的。比如說,家里東西用得不順手,我說找人修一修,我爸說不用修,能用就行了。這些事在我們看來是能湊合,但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生活中的不適區很小。

更厲害的是那些修行的人,他們走到哪兒都樂呵呵的。無論發生什么狀況,他們都會覺得這沒什么不好,所到之處都很舒適。而我們總是寵著我們的生存本能,只要一有需求,就立刻滿足它。

我得承認我沒有達到完全不生氣的境界,我的境界只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盡量用涵養把它壓下去。但是,我見過很多人,連這份涵養都沒有了。

如果我們能稍微遲鈍一點兒,生活就會幸福很多。

壞習慣到底從哪里來

當大腦邊緣系統的反應無法得到妥善的管理時,隨著多巴胺水平的下降,我們的不適感和恐懼感就會隨之加劇,致使我們被迫加以應對。如果應對不善,就容易養成壞習慣。

五種常見的壞習慣如下:

成癮習慣:暴飲暴食,過量地攝入酒精、咖啡因,吸毒,放縱,過度地鍛煉。這種癮性的習慣來自你的生存本能。

強迫習慣:比如說,你總覺得手沒洗干凈,不停地洗手;關了門以后,老覺得這個門沒關好,然后經常要回去看一看;孩子沒有按照你的要求做事,你就覺得不行。還有的人,會反復地拉扯自己的頭發。

病態習慣:比如說,經常性會傷風感冒、頭痛、偏頭痛、慢性疼痛、胃疼,以及有一種狀況叫作放松效應。就是一個重大的事件結束以后,突然就生病了。比如說,操辦完了一場特別大的活動、辦了一場婚禮之后、高考以后……一個人不放松的時候,他的身體告訴他,是不能得病的,這一刻的抵抗力是非常強的。但是,一旦他熬過了這個艱難的時刻,他馬上會出現情緒的低谷以及身體抵抗力的低谷。這種病態的習慣讓你的身體更容易生病。

失眠的習慣:無法入睡,也無法保持睡眠。

保護性和逃避性的習慣:恐懼癥就是這種狀況。比如說,有人不敢坐飛機,這就是逃避。有的人看到一些東西就緊張,這種就是逃避和焦慮的習慣。

這些習慣主要來自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

第一個心理現象叫作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經典型條件反射”。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提出來的,他發現,狗吃肉前會分泌唾液。他在實驗過程中,每次給狗送食物之前都會亮起紅燈、響起鈴聲。經過一段時間,鈴聲一響或者紅燈一亮,狗就會分泌唾液。這種被動反射或者說自主反應,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條件反射。

第二類是“操作性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的發生過程都是悄然展開的,我們根本意識不到。比如說,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幫助,我們很多人都會習慣地說一聲“謝謝”,根本不經過大腦就做出反應。有些條件反射能夠刺激我們養成大量的好習慣,還有一些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壞習慣。

第二個心理現象叫作心理外化。

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心理外化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在外化中,個人將其內部特征“投射”到外部世界。

我理解的心理外化就是我們把自身的需要,全部建立在外在的東西之上。我們認為外在的這些東西,只要滿足了,我們的心理問題就解決了。佛家講“心外求法即是歪道”,就是指如果一個人希望通過心以外的部分找到一些東西,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安定,這就遠離了正道。

心理外化越來越嚴重,跟我們現代的生活是有關系的。

第一,我們生活中的快餐。

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段子。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我每天在學校里撿小樹枝。

我媽問我為什么撿小樹枝。

我說我要吃排骨。

為了吃排骨,我可以收集半個月的小樹枝。我媽把那些小樹枝拿回去,在學校里的灶上生火,燉一鍋排骨,不舍得一次吃完,每一頓飯給我放一塊,第二天再放一塊。那時候沒有冰箱,第三天就變質了。我媽特別難過。

那時候,要滿足自己一次是多么困難,但同時,這又是多大的一筆財富!

我們現在很多人經常說讓孩子保持三分饑和寒,讓孩子不要那么快地滿足,要窮養。原理就是你用這種方法,培養了一個孩子的耐心,培養了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力。小時候,我每吃一塊排骨的那種幸福感不是現在吃鮑魚就能喚起的。

現在的快餐,快遞只要三十分鐘之內沒送到,有人就發飆了,我們的脾氣都變得這么大。甚至我覺得現在旅游的樂趣都少了很多,別處有的東西,我們也可以隨時得到。這會使得你心理外化的狀況,變得嚴重一些。

第二,互聯網搜索引擎的使用。

我在讀書會講書,會自己把這本書的脈絡畫下來,用這種原始的方法來講述。有朋友提議我用提詞器,可是我覺得我不行,它會影響我大腦的轉動。

我慢慢地用筆在紙上把書的脈絡畫出來,我就徹底知道這本書是怎么一回事了,這是我所需要的。

我們現在很多人,一討論問題,或者一個人的名字想不起來,身邊的人就會同時拿出手機,開始搜索。有一次去參加一個大會,羅振宇去演講,我做主持人,我旁邊坐著一位“搜索大師”。羅振宇一邊講,他就在底下一邊搜百度。羅振宇講到任何數字,他都用搜索的數字來比對。太需要獲得即時反饋,會導致大腦退化。

第三,電子設備。

現在的電子設備已經發達到了每走一步路它都給你記一個數,你的心跳它都知道。讓自己知道得那么清楚,對自己的每一件事都要即時地做出反饋。

第四,廣告文化的潛意識。

有一個廣告就是號召大家把舊東西全扔掉,讓大家全換新的。這種廣告會極大地降低這個社會的幸福感,讓很多人覺得自己一定要擁有大量的物質,才能夠幸福。但實際上,你真的把家里的東西全部換一遍,你就幸福了嗎?你更換的頻率只會變得越來越高,這是一個無底的黑洞。

《少即是多》這本書分享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從物質當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我們要找到內在的安靜,而不是被這些廣告所影響。我看到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有的機構給年輕的學生貸款,周息是20%,這已經算是行業里低的了。因為是復利,所以如果他一年不還的話,數字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年輕的男孩、女孩明明還不了這么一大筆錢,但就是感覺別人有的東西自己沒有不行。

他會犧牲自己的尊嚴和安全,買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這就是心理外化嚴重到一定程度以后,才會出現的狀況。

當然,生活的便利是社會的進步,但是過度地使用,會帶給我們心理上的傷害。我們要清楚,它讓我們喪失了幸福感,讓我們變得更加焦慮和無助,它導致我們的生存本能被越慣越壞。

有的孩子非得要一個蘋果手機,原因是他如果不用蘋果手機,就會被他所在的社群排斥。這就是原始人的那種,不想被社群排斥的生存本能。他像解決生死問題一樣,來面對得到一部蘋果手機這樣的事。有孩子說,“你要是不給我一個什么東西,我就死給你看”。他把這么一個根本無關生死的事上升到生死的高度,原因就是在他的感覺中,這已經關乎生死了,這就是生存本能在起作用。

所以,如果放任這樣下去的話,我們就退化成原始人了,我們就真的變成對自己沒有任何約束力的原始人了。孔夫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就是你要做一個人,而不要做一個原始人,你要能夠管理好你的生存本能,不要讓它來控制你。

與生存本能和諧共處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提供了十五個建議,幫你與生存本能和諧共處。大家可以選擇對自己有效的方法,用觸動到你的方法試一下。

第一,擺脫對現代技術的依賴。

我有一次采訪一位中國著名的電影導演,采訪完了以后,我就問他,咱們能不能留個電話。他說他自己真沒電話,我可以跟他的助理聯系。我覺得他可能因為關系不近才不給,但他很懇切地又解釋了一下,說他確實不喜歡帶電話。他在刻意地遠離這些現代技術。

我從來不會花幾千塊錢買一部新的手機,我就要一部功能最簡單的手機就夠了。這就是擺脫對現代技術的依賴,有時候,你未必非得讓自己跟上最新的現代技術。

第二,珍惜和忍耐不完美。

世界上如果你每一件事都想要做到完美,可能你會得焦慮癥,讓自己變得無比焦慮。拖延癥來自完美主義,就是要做就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就寧可不做,最后的結果就是不做。其實,完成好過完美,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真正的完美”。

管理公司也是一樣,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不把每件事都盯得細一點兒。我說把每件事盯得那么細,我的員工怎么成長?允許員工犯錯,允許公司發展得緩慢一點兒,就已經夠穩健的了。

第三,限制感官通道。

有的人一邊吃飯,一邊聽音樂,一邊發微信。一個人共有幾個感官通道,同時開放著三四個感官通道,會給你帶來嚴重的焦慮情緒。

限制感官通道就是:要聽,我就認真地聽;要吃飯就認真地吃飯。我參加過一個道教的吃飯班,吃飯的時候不準說話,也沒有音樂,大家就安安靜靜地吃飯。

感官通道開放太多是一個壞習慣,所以不要鼓勵孩子幾件事同時做。不僅僅是效率或者質量的問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會讓你變得更加焦慮,你的生存本能會調動起來,讓你覺得緊張。

第四,睡前讓自己放松下來。

每天保證自己有一個良好的睡眠,到點入睡。作者建議大家睡前聽一些輕音樂。如果讓我來建議,我建議大家睡前可以聽樊登讀書會的一本書。

第五,放慢速度,讓各種事的速度逐漸緩下來。

我給自己減少了出差的頻次,并且減少了坐飛機的次數,盡量坐高鐵。讓自己的時間放緩,因為人生還長著呢,慢慢往前走。

第六,不要拖延。

第五個叫放慢速度,第六個叫不要拖延,這其實并不矛盾。孔子,有條不紊,顯得慢,但他從來不會猶豫不決。

孔子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僥幸。”就是說君子做當下該做的事,命運給我什么,我就坦然地接受它,即使不完美我也接受。另外,不要整天琢磨這件事能不能做,做了會怎樣,不做會怎樣,讓大腦皮質和大腦邊緣系統天天打架,導致自己心神不寧。

第七,不要強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

有時候,有的事的確做不了,那就承認自己做不了并承擔后果即可,不要強迫自己完成所有的事。

第八,接受不確定性。

這句話“翻譯”成我們東方的語言,就是要相信無常的存在,并且能夠接納無常。

我們明明知道無常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是我們希望它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學會接受不確定性。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幫電視臺拉一個廣告。如果這個廣告能夠談成的話,我能夠賺到七八萬塊錢,當時可以付首付買套房子。我非常想談成那筆生意,每天都很焦慮。對方一會兒說可以簽了,一會兒又說出了個問題,最后也沒有簽成。

過了這么多年以后,我發現,有很多錢你賺不到,那就是賺不到。你不應該唉聲嘆氣、天天難過,這樣只能讓你原地踏步或者變得更加糟糕。如果沒賺到這個錢,你接著做下一件事就好了,而不要覺得如果自己那樣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了。這種后向性思維會使得我們更加痛苦、執著和糾結。

第九,戒掉易怒的習慣。

當你準備發作的時候,提醒自己說:“我等會兒再說,我安靜下來再說。”有人說解決焦慮的方法可以摔盤子啊,或者去打那些布偶啊,把怒氣發泄出來——不發泄出來會得病。其實不對,你越是把它發泄出來,你生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據說,一個人如果拍桌子發怒一次,暴怒,相當于得一次肝炎。這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大的,夫妻倆如果老吵架,平均壽命會減少四年。

第十,生活要有規律。

要學會讓生活變得有規律,不要像年輕的時候那樣,整天熬夜看球賽,一下看到半夜。這對身體是有害的,有的人就是因為長期狂歡、生活不規律,導致再也睡不著覺了,眼圈發黑,抑郁癥就出現了。

第十一,拓展心理的舒適區。

比如,你每天下班走的路線都是一樣的,你今天能不能繞一條道,不按照原來既定的路線走。要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舒適區。

對我來說,有人擔心我在讀書會只講大家反映好的書,這樣就導致選書越來越雷同。這其實也是我非常擔心的一件事,所以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讀讓自己舒服的書、自己能讀得懂的書,就等于沒有進步。所以,我也會挑戰,去讀一些原來沒有涉獵過的書,或者那些我們過去講過卻效果不太好的書,還會不斷挑戰觀點另類的書。

每個人都不要老待在一個小小的舒適區里不出來,越是這樣做,你的舒適區就會變得越小。

第十二,讓自己休息片刻。

書中寫道:“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如果患者每次拿出一兩分鐘的時間去重新調整內心的節奏,即使每天只做兩三次,他們疾病發作的風險也會顯著降低。”可見,這個技巧不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就能效果卓著。

第十三,延遲滿足。

比如你特別想買一個包,過一個星期再買,或者過一個月再買。我們并不需要過早地得到一些我們特別想要的東西。不得到它,我們是不是照樣可以吃飯、睡覺?

第十四,放空自己。

這接近于禪宗的坐禪的方法,就是突然什么都不想了。有的人在面臨突然什么都不想的時候,會覺得很恐慌。人們習慣一有空閑的時間就打開電視、拿起一本書、玩手機,原因就是我們不愿意面對我們自己。當我們放空的時候,就是在面對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獨處。

每天給自己十幾分鐘的時間,放空一下,你原始的生存本能就在被調服。

第十五就是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

這樣能夠讓你分泌足夠的、健康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

以上十五條是作者給的,管理我們舒適區的一些方法。

好消息就是,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是可以和我們的大腦皮質協同工作的。目前有一個科學證據表明,大腦邊緣系統內部的杏仁核其實可以更好地辨別外界情形是否會對我們構成真正的威脅。

這樣一來,我們也可以削弱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之間的分裂傾向,使得大腦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取得更大程度的協調性和一致性,這就是給我們帶來了希望的部分。

如果你真的愿意去修煉,實現孔子講的“克己復禮”,就是讓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能夠有一致的步調。

我們做任何事的時候,不是像一個原始人那樣被神經遞質所驅使,被多巴胺的需求所驅使,而是我們可以用理智去判斷。前面十五種方法是我們生活中的做法,還有幾個心理的小技巧值得分享。

第一個就是要培養我們的雙重感知能力。

比如我說話的時候,有一滴汗流下來了,我可以先擦汗,再說話,也可以一邊感知流汗,一邊繼續投入地講話。

我們可以和那些輕度的不適感握手言和。我們在生活中的狀態,經常只有高興或者不高興,舒服或者不舒服兩個非此即彼的評價。比如,我本來很舒服地在看電視,孩子突然吵鬧,這會導致我的不舒服,所以我必須得解決掉孩子吵鬧這個問題,然后才能繼續舒服地看電視。這就叫作沒有雙重的感知系統。沒有雙重的感知系統,就會經常被外在的環境調動得忙碌不已。雙重感知系統是我能夠清晰地聽到孩子在那邊吵鬧,但是不妨礙我此刻躺在沙發上享受我的人生——你可以和孩子的吵鬧共存。

去年冬天分會做活動在零下二十幾攝氏度很冷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冷得發抖。我當時穿一條單褲,讀書會的會長關心我,我說不要緊。如果你能夠與冷和諧相處的話,其實你不需要哆哆嗦嗦的,你能體會到冷,但是沒關系,它并不一定會讓你打哆嗦,因為你越抱怨、越抗拒它,這個冷就越會控制你,你整個人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我當時調用的就是雙重感知系統,不被冷控制,而能自如地與大家聊天、談事情。

調動雙重感知系統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你會發現生活中出現任何問題,你會說“有這個東西在,沒關系,我可以繼續過我的人生,甚至疼痛也可以”。遇到疼痛的狀況,你都可以這樣做,不要讓你的心被那個疼痛、被那個心煩意亂帶走。

作者寫到自己之所以能理解雙重感知能力,是他的辦公室搬遷到一個新地方。這個地方處于繁華的街道,一天到晚都是汽車的發動機聲、喇叭聲,以及猛烈刺耳的剎車聲和警報發出的聲音。

開始的時候,他自問:“你天天都要做催眠,租這個辦公室的時候,你到底在想什么?”然后,他竭力探索如何能讓患者在這種環境下進入安靜的催眠狀態。很快,他便驚訝地發現,即便存在噪聲與干擾,人們同樣能夠體會到內心的平和。

我們的會員看視頻的時候說:“樊老師,您那里邊有噪聲。”我們從技術上應該解決這個問題,讓它變得更好,但在這兒我也要調動一下會員精進的能力,我們調動一下雙重感知系統。你一邊聽到有噪聲,但同樣也可以聽課。這就是讓你變得更能控制住自己的原始本能,控制住你的生存本能的一種方法。

第二個叫作感恩。

感恩是來自大腦邊緣系統控制憤怒的那個部分——那個原始本能所存在的部分,它同時也管理著感恩。所以,當你能夠調動感恩的時候,它就能夠幫你分泌足夠的多巴胺,然后讓你變得愉快。

心懷感恩的時候,人會變得特別愉快嗎?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在紙上寫出五件你今天值得感激的事,你這一天的心情就會好很多。這招非常有效。

第三個來自社會的支持。

我們需要一群好朋友,相互之間有社會支持,還有愛心和同理心。把這些東西調動起來之后,你會與一個原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相應地,你的舒適區會變得越來越大,你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焦慮。

這本書適合所有現代人看,我們一起看看你的生存本能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殺死你的。然后,用相應的辦法來管理它,讓我們能夠愉快、開心地生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武鸣县| 额济纳旗| 南通市| 砚山县| 科尔| 本溪市| 卢湾区| 大余县| 临泽县| 壶关县| 保靖县| 峨边| 维西| 延安市| 昂仁县| 县级市| 合山市| 诏安县| 四平市| 连云港市| 安泽县| 灵山县| 建昌县| 育儿| 高要市| 桦川县| 雷波县| 太湖县| 多伦县| 洛南县| 文成县| 郁南县| 乐东| 垦利县| 隆子县| 池州市| 长宁区| 勃利县| 巢湖市| 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