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二
- 內圣外王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 趙家三郎
- 1611字
- 2018-01-11 16:36:20
陽明心學的啟示和意義
梁濤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公元前500年前后,發生了一次人類思想大爆發,出現了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這一人類文化突破現象被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命名為人類的“軸心時代”。該時代各個文明分別孕育出了希臘哲學、猶太教、印度教與佛教、中國哲學,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在世界各地分別成為智慧的象征。
孔子提出“仁、義、禮”,初步構建了儒家道德體系的價值觀。《大學》(傳為曾子所作)提出了個人的修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及個體的價值觀(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子思所作《中庸》,在道德修養方面展開論述,深化了儒家的道德觀。
孟子繼承先賢,將儒家道德觀延伸為“仁、義、禮、智”,所提出的“仁政”對儒家的經世致用(方法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另一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繼承孔子的“禮”,并融合法家的思想,形成了“隆禮重法”,對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方法,再次豐富了儒家的方法論,成為儒家思想史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至此,儒家思想由道(核心價值觀)、學(道統學派)、政(方法論)三大方面組成,儒家思想體系得到了完善。
孟子繼承了子思《中庸》思想,提出了“良知”(《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成為儒家心學的肇端,學術上將子思、孟子這一脈稱之為“思孟心學”,其核心價值是——善性。
儒家思想幾經沉浮來到了宋代,此時中國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并立。儒家思想出現了短板,其核心價值觀講不通了,缺少終極的人文關懷。如道家的核心價值觀是“與道冥和”;佛家是核心價值觀是“彼岸性”,也就是“立地成佛”。
儒家原有的“道”,本是拿來主義,借用了道家的概念,其“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無法由一個概念統一,也就無法上升為核心價值觀。于是,宋儒學者如周敦頤、程頤、程顥等對儒家進行了改造,提出核心價值觀為——理。這樣一來,與道家直接區別開來,“理”能統一其他道德概念,“仁義禮智信”等都是“理”在不同方面的表現。
其后的儒家思想出現兩大分支,一派以朱熹為主,講的是外在的“天理”(存天理去人欲),稱之為“程朱理學”,屬于主流學派;另一派以陸象山為主,講的是內在的“心即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后由王陽明繼承發展,稱之為“陸王心學”,屬于非主流學派。
王陽明確定“心即理”為儒家核心價值觀,他認同陸象山所說的“理”是內在的,同時肯定了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發展了孟子的“良知”為“致良知”。知善惡、明是非、識對錯,是人理性的根本,所以良知是人類最偉大的力量。“致良知”也成為陽明心學區別于其他儒家學派的標志。他又提出“知行合一”,是心學在道德修養及道德實踐方面的重要方法論。
陽明心學對我們今日社會有哪些啟示?
陽明心學重視個體的認同與價值。
若干細胞構成組織,再構成器官,再組成一個人。人若失去了健康,器官必然衰竭,細胞必然成群壞死。成群的壞死細胞也必然從一顆細胞最先壞死開始。人作為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就好比是一顆細胞,其作用不言而喻。《傳習錄》中王陽明曾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這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儒家仁道是一脈相承的。陽明心學強調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個體如果做不好,會危及整個社會,如同水污染必然會引起社會環境的改變。同樣,個體做好要推己及人,循著儒家倫理圈向外波及,親人、朋友、社會、民族,乃至整個天下。
王陽明歷經“劉瑾弄權”“武宗怠政”“宸濠之亂”,根據自己的經歷感受到了,人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自我道德必須更新,從而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如果人的道德原地踏步,而科技與日進步,那么則是科技愈進步人類就愈危險。
對于今日,陽明心學的啟示尤為重要。重視個體價值與道德自我更新,是作為個體的人生長“必需元素”,這也是今日學習陽明心學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