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日。

學生蕭惠問死生之道。

王陽明答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一、隕落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日,王陽明以羸弱之軀,提萬眾弱卒,偷襲了八寨、斷藤峽賊巢,大破之,輕而易舉地剪除了流毒多年的匪患。這是王陽明繼贛南剿匪、南昌戡亂后再次上演的軍事奇跡。

奇跡就是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別人不行的,他行。

別人不能的,他能。

剿撫并施,地方安定,廣西平。

王陽明上疏乞歸鄉。

消息傳到北京,朝廷集體沉默了,久久無回音。

王陽明等之不及,此時他的身體情況極其糟糕,遍身腫毒、咳喘不息、飲食難進、不能坐立,這種情況通常用四個字形容——病入膏肓,他的人生已沒有那么多時間供他揮霍了。圣學常說“人倫之外無學矣”,父子相聚,承歡膝下,世上純粹真摯的感情莫過如此,他好想回鄉抱抱牙牙學語的親生兒子王正億。但今日看去,唯這人倫一念變得遙遠不可及,似要斷了。

王陽明先后兩次上疏請求回鄉,未得朝廷批復。

繼續等待,卻等來內閣大學士桂萼的命令,要求他進軍安南(今越南),進一步擴大戰果。

王陽明斷然拒絕。

他已感到來日無多,什么命令都是扯淡。

回家才是人性。

王陽明下定決心回家,這一走,為王家帶來了四十年的政治災難。

十一月,王陽明從廣州府出發,途經韶州府、南雄府、梅嶺關,二十五日進入江西南安府。

南安府的冬天是南方的冬天。

寒冷伴著江水的濕氣往骨頭縫兒里鉆。

船艙里生著炭火,卻暖不了眾人的心。

王陽明時昏時醒,時醒時昏,眼神迷離。醒時望向外,侍者打開窗,遠處是一座山,山的旁邊還是一座山,瞥了眼,又昏睡去了,如此反反復復,咳喘日甚。

周積,王陽明的學生,時任南安府推官,正七品,掌推勾獄訟之事。

周積久立,見老師這般模樣,驚詫愕然。他想到了先生有病,但萬沒想到已至病危。此外,他發現侍者竟然瞞著先生隨船帶著壽木,以備臨期手忙腳亂,而觀之這一日愈發近些了。

一陣劇烈的咳嗽,像四處漏風的老風箱,伴著尖銳的哮鳴,王陽明悠悠轉醒。侍者扶他坐起,王陽明見是周積,徐徐乃問:“近來進學如何?”

周積說學得挺好的,以政事應對。隨后問,先生身體怎么樣?

王陽明說:“病勢危亟,所未死者,元氣耳。”

周積面色沉重,退而迎醫。

這一切,當然只是徒勞。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五十七歲的王陽明已達至化境,在他的眼里萬物一體,生死如一。這種境界是經過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早在正德三年(1508年)他已然看破生死,也因此方能悟道,繼后而有心學。所以此時對他來說尤其輕松灑然——知身已死,只是比只剩下一口氣強點罷了。

二十八日晚泊,王陽明從昏睡中醒來問道:“何地?”

“青龍鋪?!?

王陽明命人召周積,說罷又昏睡過去,似乎永遠醒不過來。

次日,周積早早來到。

王陽明還在昏睡。

辰時。

霧氣朝露漸漸散開,一道陽光從濃云的罅隙里不小心地漏將出來,參差裹向大地山川。

風一吹,天地滌蕩,碧空萬里。

王陽明開目視曰:“吾去矣!”

等待,遠比死亡更為碾壓人心。

早晚要說這句話,但真到了這一日,誰都無法接受。

周積泣下,問還有什么遺言。

王陽明微微一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淡然無求,只此一念,笑容留給了眾生,光明留給了人間。

言畢。

死亡。

在江西一個小山村的平靜的早上,一代巨星隕落。

王陽明走完了光輝的一生,終年五十七歲。

地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余縣青龍鋪(今江西贛州市大余縣青龍鎮赤江村)

時間: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即公元1529年1月9日8時許

死因:肺結核并發癥心肺功能衰竭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最能代表心學精髓,最能代表王陽明的人格宏旨,可惜這句遺言是錢德洪在編纂《王文成公年譜》時后期整理的,來自王陽明的《中秋》詩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蓖蹶柮髋R終遺言最為可信的是黃綰《王陽明先生形狀》的記載:“無他所念,平生學問方見得分數,未能與吾黨共成之,為可恨耳?!秉S綰是王陽明的弟子、鐵粉,又是王正億的岳父,他沒有必要說謊。

人之將死是復雜的生理狀態,有的恐懼、有的坦然、有的執念。中外賢達,古今俊杰,不管此人生前如何偉大、如何神奇,有一點亙古不變——人在死亡時會褪下神的光環,回歸人的本性。所以,有諸多偉人留下了莫名其妙的遺言,這方是真正的歷史。

按照黃綰《王陽明先生形狀》的記載可見,王陽明的遺言中流露出了與門人共倡圣學的強烈愿望,讓他說出這句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的兩位高足王龍溪與錢德洪的理解不同,心學史上稱之為“天泉證道”。王陽明看到了學生對心學領悟的不同,看到了分歧,也看到了心學的分裂,但他已無能為力。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覺后知,啟迪眾生,匡扶圣學,他的歷史任務結束了,陽明心學的接力棒將交給弟子們和萬千百世的來者。

二、死亡

死亡,就是生命終止,就是無法存在,就是生物學與哲學的雙重概念。

自古艱難唯一死,哲學中最嚴肅的問題。

“不知生,焉知死”,孔子也曾回避了它。

佛家沒有回避,“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輪回說很好地詮釋了死亡。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前世、今世、來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死亡巧妙地消解了,似乎是跳出了生死之念。然而,王陽明認為佛家倡導虛無,不過是脫離現實之苦海,求得精神之寄托,并沒有真正地跳出生死之念。

道家的修仙也講虛無,自然也是如此了。

當一個人真正去思考死亡時,生命才會變得有意義。

死亡通常是未知的,因而有恐懼有回避,有得過且過,有虛度光陰……如果你知道哪天死亡,必然會對生命肅然起敬,會對生死有全新的認識。

人性如此,凡是知道了結果,必然認真對待。

因未知,所以僥幸。

因無知,所以無懼。

現實中,一個人油盡燈枯之際,常自感嘆,常自悔恨。

中國人之中有不少人之所以常常懊悔,悔了也不改,乃至不思進取、靡然頹廢,歸根結底是沒有正視死亡。

《孟子·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生世間,唯死生為重,曰殀壽。

殀,短命。

壽,長壽。

夭壽不貳,就是一。

短命與長壽是人的分別與執念造成的,當沒有了這種分別與執念,則殀壽在儒家看來是一回事兒,短命與長壽毫無區別。盡心知性,是盡心方知自己的本性,修身養性所以事天,明悟了生死,知道了殀壽不貳,而后才能“立命”。

所謂“立命”,是如何有意義有價值地走完人“生”的過程,是積極地對待天命,而非消極地應付宿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盡心知性”?

王陽明的答案是:“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良知,能去生死之念,正視死亡。

一次。

學生蕭惠問死生之道。

王陽明答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蕭惠又問,啥是晝夜之道?

“知晝,則知夜?!?

知道白天就知道黑夜,蕭惠訝然。

這一回答似乎沒什么高明之處,難道還有人不知道白天的?

王陽明說:“你能知道白天?懵懵而興,蠢蠢而食,行不自覺,習不清醒,終日昏昏,這只是夢中的白天。唯有‘息有養,瞬有存’,此心清亮,天理無一息間斷,才是能知晝,這便是天德,這就是明白了晝夜之道。知曉了白晝之道,還有什么生死問題?”

所以,在心學的世界觀里沒有死亡。

生是死之始,死是生之成。

前一句,好理解,一個人從降生以來,便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就生理狀態而言。

后一句,一個人的死亡也就變成了“生”,是就精神狀態而言。

按質量守恒定律,人死之后從無出來到無出去,由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留下的只有形而上的意識經驗。

中國人大多是“現世哲學”主義,強調這一輩子的事兒,至于我從哪里來,死后要去哪里,對大多國人來說虛無縹緲缺乏吸引力。道家的“羽化登仙”只存在傳說之中,登不了仙的,唯剩一抔黃土。所以,當中國人思考死亡,通常是思考死亡的價值和意義。在“現世哲學”的影響下,能夠成全精神永生的,唯有“不朽”,即考慮如何給后世留下“不朽”之事。也就是《左傳》說的“立德、立言、立功”。

這些看似荒誕無用,對個體也毫無意義的“死亡論”,卻是一個民族哲學的根本所在。

我們因對“死亡”缺乏嚴肅的思考,致使“現世哲學”價值觀大行其道,失去了哲學道德約束力,文化發展必然走向畸形。也就是快餐文化的風行,好比是漢堡、方便面,好吃但無營養。長此下去,必然導致一個民族后繼無力。在此基礎上帶來的拜金主義猖獗、社會矛盾尖銳等群體無意識發展事件層出不窮也便可以理解了。普世價值觀的改變,重新塑造了社會秩序,帶來的嚴重后果是文化的坍塌,如同在中華民族咽喉上狠狠割了一刀。文化上的傷口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彌合,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這一切,歸根結底是沒有嚴肅認真地去思考死亡引發的蝴蝶效應。

三、從祀

一個民族要多一些仰望天空的人才會有希望。只關注腳下,就沒有未來。

王陽明是仰望星空的人。

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庚午,發喪至越,每日門人來吊者百余人,還有更多的人陸陸續續趕來吊念。能為國家經非常之變,立下非常之功,勒之鼎彝,著之竹帛,勛業氣節,皆居至偉,所以他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但在當時明朝人看來,卻不是的。

消息傳到京城,朱厚熜勃然大怒。

一個人的震怒,一家人的災難。

朱厚熜,年號嘉靖,明代第十一位皇帝,以刻薄寡恩、喜怒無常、耽于道術、乾綱獨攬著稱,也英明、也變態、也偉大、也差勁,總之是一個神奇的復合體。

內閣首輔楊一清、武英殿大學士桂萼上疏,參奏王陽明擅離職守,藐視君上。

推薦王陽明去平思、田之亂,乃是張璁、桂萼的意見。桂萼為人好大喜功,要王陽明出兵安南被拒,這就結下了梁子。此前,詹事錦衣僉事、南京禮部右侍郎黃綰上疏建議嘉靖要恩師來北京入閣。以王陽明的文治武功,一旦來京城,必然是內閣首輔,那么楊一清就會位置不穩。

兩人一拍即合,陰了王陽明一次。

嘉靖下詔廷議。

嘉靖的憤怒源自他的自信,方從“大禮議”事件中得勝,逼勒四朝元老楊廷和致仕、謫戍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慎于云南永昌衛。弱冠之年,超絕智慧,從老臣手里搶班奪權,他當然自信爆棚,這一年他只有二十二歲。在他的眼里,王陽明與楊廷和等正德朝老臣別無二致,無非是倚老賣老、以功相挾,以資歷脅迫君上??磥?,正德老臣還有死灰復燃之態,就拿王陽明再次開刀!

黃綰上疏抗辯:“今萼毀師,臣不敢阿友以背師。”

黃綰總結了王陽明四大功績:平定贛南匪患、宸濠之亂、思田之亂、八寨亂賊。為國除患,孤忠耿耿,這是不可以隨意抹殺顛倒的。又總結了王陽明的三大學問:“致良知”“親民說”“知行合一”。此為孔門正統,不可須臾廢離。

疏入,不報,沒信兒了。

但就王陽明擅離職守一事,結果卻很快出來了。

嘉靖下詔,停新建伯爵位世襲(王陽明因軍功被封為“新建伯”,其后代世襲),禁其學術傳播。

對王家來說,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這年的十一月,王陽明葬于洪溪。

當日,門人會葬者千余人,麻衣蓑屨,扶柩而哭,四方來觀者莫不交涕。

洪溪去越城三十里,入蘭亭五里,是王陽明生前親擇之地,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蘭亭鎮以南二里許的仙暇山莊。這個地方過于隱蔽,行路艱難,不太好找。

王陽明雖然被追隨者們盛大地埋葬了,但是他的爵位被剝奪,人心便撕開偽善的華麗露出了丑惡的猙獰——地方官吏與之劃清界限,周遭地痞無賴欺凌王家。王陽明一輩子提倡良知學,存天理,去私欲,諄諄教諭人一心向善,可尸骨未寒,家鄉父老竟然如此落井下石,多么大的諷刺。

這引發了黃弘綱、王龍溪等弟子的擔憂。在王龍溪、錢德洪的撮合下,黃綰贍養了王陽明遺孀張氏及子正億,并讓女兒與正億定了娃娃親,以資保護。

王正億及長,嘉靖的怨氣也消解了,同意王正億蔭襲了父親平定宸濠之亂后的功績,即錦衣衛副千戶,從五品。錦衣衛是皇帝親軍二十六衛之一,掌管刑獄,行巡察緝捕之權。錦衣衛是特務機關,但不是被后世渲染出來的職業殺手,它是皇帝籠絡功臣元勛的一種手段。

但是,朝廷明確下詔禁王陽明學術傳播,這就帶來了比生身性命更重要的討論——名節。

王陽明是不是“圣賢”,該不該傳播心學?

此為當時明代理學界的焦點,為此爭論了長達五十五年。

朝廷的詔書是冰冷的,百官的行動是熱情的。

熱情,是心有余熱和崇拜之情的結合。

挽聯、祭文如云。

薛侃、王龍溪、錢德洪、歐陽德、方獻夫、謝遷、湛若水、鄒守益、羅欽順等,我們能想到的那個時代的名士紛紛寫下祭文,好像不寫王陽明祭文都不好意思在士林廝混。

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門人薛侃在杭州府建立天真精舍,祭祀王陽明。

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門人鄒守益在江西吉安府建立復古書院,祭祀王陽明。

三月,浙江士人王璣邀請王龍溪、錢德洪講學,學習王陽明遺訓。

五月,貴州巡按御史王杏在貴陽府建立王陽明祠,祭祀王陽明。

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直隸巡按御史曹煜在九華山建立仰止祠,祭祀王陽明。

嘉靖十五年(1536年),浙江提學僉事徐階,重修天真精舍,祭祀王陽明。

嘉靖十六年(1537年),浙江巡按御史周汝員、紹興知府湯紹恩建立新建伯祠,祭祀王陽明。

嘉靖十七年(1538年),浙江巡按御史傅鳳翔在余姚建立王陽明祠,祭祀王陽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江西提學副使徐階,建立仰止祠,祭祀王陽明。

……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厚熜駕崩,廟號世宗。

太子朱載垕即位,年號隆慶,廟號穆宗。

內閣首輔徐階上《辯明功罰疏》、浙江提學徐渭上《為復請新建伯封爵疏》、薛侃上《請恤典贈謚疏》……

隆慶為收天下士人之心,對于病故大臣應得撫恤贈謚未能履行的,準許部院科道官議奏定奪。隆慶對王陽明的不幸遭遇,一生的坎坷,不禁感嘆唏噓地說:“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

隆慶元年(1567年)五月,爭論終于有了結果。

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竭忠盡瘁,固人臣職分之常;崇德報功,實國家激勸之典。矧通侯班爵,崇亞上公,而節惠易名,榮逾華袞。事必待乎論定,恩豈容以久虛!爾故原任新建伯、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維岳降靈,自天佑命……茲特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錫之誥命。于戲!鐘鼎勒銘,嗣美東征之烈;券綸昭錫,世登南國之功。永為一代之宗臣,實耀千年之史冊。冥靈不昧,寵命其承!

隆慶二年十月十七日

王陽明被追封新建侯,有了謚號,便是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王正億承襲爵位,是為新建伯,當時他已經四十二歲。

恢復爵位,王陽明正名有望,薛侃上《請從祀疏》,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與其他三位明代理學家薛瑄、胡居仁、陳白沙從祀孔廟。

一個人的偉大在于精神的不朽。半個世紀后,經過無數人的前赴后繼的努力,陽明心學終于得到了朝廷認可,學界公認,真理從而顯揚后世。

王陽明主要弟子及粉絲有:徐愛、冀元亨、王龍溪、錢德洪、黃綰、王艮、劉宗周、聶豹、王棟、朱恕、顏鈞、王襞、羅汝芳、何心隱、李贄、焦竑、周汝登、賀麟、徐階、徐渭、海瑞、張居正、徐光啟、湯顯祖、黃宗羲、曾國藩、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宋教仁、陶行知、蔣中正、中江藤樹、佐久間象山、西鄉隆盛、吉田松陰、高杉晉作、河井繼之助、東鄉平八郎、巖崎彌太郎、澀澤榮一、渡辺祐策、三島由紀夫……

《明史》贊曰:

王守仁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歟。矜其創獲,標異儒先,卒為學者譏。守仁嘗謂胡世寧少講學,世寧曰:“某恨公多講學耳?!惫疠嘀h雖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實然,固不能以功多為諱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望都县| 泽普县| 南汇区| 清新县| 阳原县| 新余市| 保靖县| 永清县| 惠来县| 巩留县| 中宁县| 泰来县| 周口市| 梓潼县| 石屏县| 白沙| 武强县| 镇赉县| 彭州市| 拉萨市| 安多县| 昭觉县| 陆良县| 巴塘县| 米易县| 桓台县| 新民市| 乌恰县| 马鞍山市| 泽州县| 科技| 固原市| 吉首市| 南昌县| 福海县| 如东县| 板桥市| 万盛区| 阜宁县|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