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學思并用,做最適合自己的事
- 第10章 賞罰分明,以身作則帶團隊
- 第9章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
- 第8章 簡單生活,別讓欲望害了你
- 第7章 天道酬勤,腳踏實地堅持到底
- 第6章 學會應變,思路決定出路
第1章 前言
1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自此,后世便對墨子的身世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后來長期住在魯國。
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墨子出身低微,“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能是一個接近手工業勞動者的讀書人。因而墨子養成了注重節儉、勞身苦志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的是“跋蹺”。
墨子“好學而博”。據《史記》記載:“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除創立與儒學并稱為顯學的墨家學派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如宇宙論、數學、物理學、機械制造、哲學等方面都有開創性的成就。相傳他的木工技術也很精湛,與魯班齊名,其制成的“木鳶”,據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
墨子因墨學而成為戰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子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使命,“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為游說諸侯,謀求制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跡所及,則嘗北之齊,西使衛,又屢游楚,前至郢,后客魯陽,復欲適越而未果”。
墨子的思想、事跡活動主要記載在《墨子》一書中。《墨子》內容廣博,涉及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
2
國學大師季羨林說:“墨子在人類文明史上,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高度,他在哲學、教育、科學、邏輯、軍事防御等許多領域都有杰出貢獻,是一位偉大的平民圣人。”
他與眾多圣賢一道,展開思想的砥礪和交鋒,共同創造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但他從不是一個單純的思想者,在先秦諸子普遍輕視下層體力勞動者的情況下,他卻始終不脫離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活動,他突破了大多數思想家局限于人文科學的思考范式,將社會意識與自然規律作綜合一體的觀照,因而,他的政治觀點和學術思想,打上了深深的下層勞動者的印記;同時,也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智能結構和人格魅力。
在墨子生活的時代,像他那樣擁有如此廣博的知識、多方面的建樹和熟練的手工技藝的人,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用現代的話說,墨子是一個集思想家和科學家于一體的全能型人才。
3
20世紀中國上半葉,當時社會上最具影響的政治精英和文化巨擘,在對墨子的興趣和地位評價上,章太炎與梁啟超,胡適與魯迅,蔣介石與毛澤東,并沒什么不同。
魯迅在《故事新編》里,直接贊頌過墨子的言行。將墨子視為中國的脊梁。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期間,“閱墨子自遣”,當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政治秘書的陳伯達,在1939年寫成《墨子哲學思想》一書,毛澤東以略見欣喜和肯定的語氣,對陳說,“這是你的一大功勞,在中國找出赫拉克利特來了”。
本書采擷《墨子》中的語錄,發掘墨家思想中的精華,使之與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帶領讀者頓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見歷史深處的大光明,獲得對自身及周圍世界別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