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
- 內圣外王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合一
- 趙家三郎
- 1197字
- 2018-01-11 16:36:20
圣人,究竟是什么人?
李偉
(著名導演,代表作:電視劇《太行山上》《典當行》《王陽明》等)
圣人,泛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流轉于市井與廟堂之間,周游于杏林與江湖之外,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于是,中國人的道德觀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有了宏旨。《易·鼎》:“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圣賢。”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經過諸家的注解與神化,由具象化到抽象化,“圣人”變得高不可攀,玄之又玄。
朝代更迭,世道變化,然而中國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不變的。諸子百家的思想不斷在交融,智慧不斷在迸發,各家學說紛紛開啟了獨特的“成圣之路”,給出了“成圣”的“修煉指南”。
例如,“亞圣”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
孟子鼓勵人人向善,人人保有“惻隱之心”,因為它是人與禽獸的區別所在。孟子堅信微弱的“惻隱之心”是擊潰一切的力量。無論出身是貴是賤,只要保有“惻隱之心”,都有與堯舜等圣人比肩而立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美好的宏愿,好似刀山火海的盡頭是世外桃源。可是,更多人選擇的是止步不前。
“后圣”荀子反其道而行之,他駁斥孟子的“性善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人是一種靈長目人科人屬的物種,通俗地講是高級動物。是動物,它的身上就有動物性的一面,荀子稱之為“惡”。人的“惡”會在極端環境下暴露無遺。偽者,人為之,不是天生帶來的。荀子要說的是:人有動物性的一面,這需經過后天的學習與教化培養出的“善”(理性思維)去克制“惡”。
基于此,荀子給讀書人指出了成圣之路——圣可積而致,途之人可以為禹。
想要成為圣人,需要不斷學習與總結,經過日積月累,終有成圣之日。這條道路要求讀書人須個體覺醒才有可能走通,無形中將“成圣”打上了讀書人的烙印。而后世的“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又將道德標準拔高,建立起文化上的“門閥壁壘”,漸漸地將“成圣”變為讀書人的專利。這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遙不可及,甚至毫無希望。
一千五年后,明朝中期的王陽明破解了千古難題。
少年王陽明曾問老師,何謂人生第一等事?老師不假思索地告訴他,唯有登科耳。王陽明卻認為,做圣賢才是人生第一等事。從此以后,王陽明沿著“成圣之路”艱難前行,歷經“兩次落榜”“劉瑾弄權”“龍場悟道”“贛南戡亂”,一路風塵仆仆,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鮮血淋漓,終于成為當世敬仰后世追慕的圣人。
有人向他請求“成圣”的經驗,他卻說: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
這是一句道理十分粗淺的話,它的意義在于將神壇上的“圣人”拉到了民間,從士林走向市井,為黎民百姓指明了道路。“成圣”不再是讀書人的獨享資源,而是整個社會的公共資源。細究起來,上天賦予王陽明的與別人并沒有什么不同,他也是凡夫俗子,也是紅塵過客,也是蕓蕓眾生。他的學說也淺顯易懂——成圣沒什么難的,只要你一心向善,心存良知,你就是圣人。
圣人,究竟是什么人?
王陽明的回答是——圣人就是普通人。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