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是一家大型外企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和一個美麗體貼的妻子。在周圍人眼里,趙元是一個無比幸運的人。但是,作為一家大公司的主管,平日里工作很忙,他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家人。
為了讓趙元安心工作,妻子承擔起了家里的一切事務,絲毫沒有怨言。每天,妻子都盡心盡力地安排著家里的一切,全身心地為他和孩子打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可以說,妻子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她知道他所有的飲食習慣并且提前準備好一切。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給了趙元最大的快樂和幸福。但是,這種幸福并沒有維持很久。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幸福在趙元的眼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妻子所做的一切都變得平淡無奇。沒過多久,妻子就發現趙元在外面有了情人,她主動提出了離婚,趙元想也沒想就答應了。
就在妻子搬出家的那天,發生了連環車禍,等趙元趕到醫院的時候,妻子已經死了。妻子的死,讓趙元捶胸頓足,懊悔不已。可是妻子已經死了,他連道歉的機會也沒有了。
他結束了和情人的關系,回到家里,隨處可見的家具和裝飾都讓他意識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錯誤。無限的悔恨立刻淹沒了他,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珍惜妻子的愛,讓她帶著傷心離去。
妻子死后,對任何事都提不起勁的趙元,在幾個重大項目中頻頻出錯,給公司造成了重大損失,職位也由原來的主管降為普通職員。但他不以為意,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書房里,看著妻子的照片發呆。
原本被妻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兒子也因為失去母親變得沒有安全感,他開始用偏激叛逆來引起父親的注意,但是沉浸在痛苦中的趙元絲毫沒有察覺兒子的變化。不久,兒子就因為打架斗毆被學校開除了。
兒子被開除后,趙元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把兒子送到了另一所學校。因為疏于管教,兒子的叛逆反而變本加厲,大禍小禍不斷,每次趙元都是花錢了事。終于,沒過多久,他的兒子因為故意傷害罪被關進了少年勞教所。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避免地會犯一些錯誤,如果我們過于糾結在過去的錯誤中,生活就會被悔恨主宰。但是悔恨其實是最無用的感情,它既無法讓我們回到過去,又讓我們在當下和未來的生活中不斷用悔恨折磨自己。過多的悔恨會讓我們放縱自己沉溺在悲傷中,只能用現在和未來的生活為過去的錯誤買單。
但是,這并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人生很短暫,真正快樂的時間少之又少,何必為了過去的痛苦而浪費了現在的美好。人之所以有記憶,能回憶過去,不是為了悔恨,而是為了成長。過去錯誤的存在是為了提醒我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為了過去的痛苦,毀了現在的快樂和未來的幸福,其實是自己為難自己。
人不應該活在過去的世界里,而應該努力過好現在,創造美好的未來。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沒有誰可以擁有完美的人生,所以放下過去的悔恨糾結,享受快樂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治愈悔恨最好的辦法就是從過去的痛苦經歷中吸取經驗教訓,并且讓這些經驗教訓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過去是鞭策自己的尺子,只有經歷了才會明白自己所做的事哪一件是正確的,哪一件是錯誤或不夠的。悔恨過去在當下的生活中最是無益,只是在浪費你的時間和情感而已。這種行為既沒有好處,又損害身心健康。悔恨既不能改變往事,也無法使人有所成長。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面對命運的安排,往往我們是無從選擇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過去的挫折當成一種歷練,把磨難當作是我們登高望遠的墊腳石。
一個能夠正確看待過去的人不一定是成功的人,但是一個成功的人必然是能夠正確看待自己過去的人。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與其悔恨過去不如勇敢面對過去,過去的經歷能讓我們變得更加聰明、成熟,過去也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堅定未來的方向。
不被未來“綁架”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無法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對于未來發生的事,我們無法斷言自己的未來是幸運或是不幸,更對未來無能為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問別人或問自己“未來你想做什么?”也許當時并不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過后我們會仔細地思考,然后會給自己列出一系列的“夢想”清單,然后為了這些夢想,馬不停蹄地忙碌、奮斗,忽略了享受當下的生活。執著于未來的事并不能減少明天的負擔,反而會失去當下的快樂。
未來還未發生的事情,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原本根本無須為它焦慮,但是人總是喜歡用今天的想象,猜測明天的結果。為不確定的事忙得焦頭爛額,也為自己增添煩惱。
羅夢是高中的語文老師,大學時認識了現在的閨蜜鴿子,畢業后,鴿子進了一家很大的雜志社工作,她工作相當拼命,經常熬夜加班。因此短短兩年的時間,鴿子就升職為雜志的副總編輯,然后繼續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有一天,鴿子病倒了,羅夢到醫院去探望她,就問:“這一次教訓讓你學到什么?”鴿子:“下次我應該要事先買更多的保險。”羅夢無奈地說:“所以,你的意思是你要繼續不顧身體地‘拼命’,賺更多的錢、買更多的保險,然后身體就可以生更多的病?”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說明了一個問題:未來常常是我們忽略過去和現在的“劊子手”。我們常常像鴿子這樣被“未來”綁架,為了很多還沒有發生的事感到恐懼、害怕,忽略了自己當下的狀態與感受,被恐懼驅動,做出一些可能偏離自己內心的決定。被未來沖昏了頭,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在當下所發出的聲音,結果就是為了未來還沒有產生的害怕,產生了保險的心態。或許這是她為了自己認定的幸福,所愿意付出的犧牲。但是,一個無法讓“現在”的自己幸福的人,有辦法讓“未來”的自己幸福嗎?
學會換位思考
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都與其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標準或思想行事,把自己的想要或不想要,硬推給他人,這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換位思考,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換位思考不僅是和他人交往的一種方式,更多的是我們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一種反思。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換個角度看人生的每個階段,也許更亮麗的風景就在你轉變的那一剎那。
19世紀,澳洲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由于澳洲地廣人稀,沒有經過開發,英國政府就鼓勵本國國民移民到澳洲。
但當時澳洲非常落后,根本沒有人愿意去當開路先鋒。
于是,英國政府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把監獄里的罪犯送到澳洲去。這樣一來,一方面既解決了英國本土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解決了澳洲缺乏勞動力的問題。他們天真地以為把國家的壞人都送走了,國家就會變得更美好。
為了運送犯人,英國政府雇傭私人船只,按照裝船的人數付費給船主,運得人數越多賺的錢越多。但是很快,政府發現:私人船只運送罪犯的死亡率非常高,平均超過了10%,最嚴重的一艘船的死亡率達到了驚人的30%。政府部門絞盡腦汁想降低罪犯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他們甚至派官員上船監督,卻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將付款方式變換了一下:由原先的根據上船的人數付費改為根據下船的人數付費。船東只有將人活著送達澳洲,才能賺到運送費用。
新政策一出爐,船主們果然紛紛改變了應對策略,為了提高生存率還在船上配備了醫生,罪犯死亡率很快降到了1%左右。
由此看來,換位思考,并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我們撥開眼前的迷霧和思維的慣性,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換位思考還能讓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更能將心比心地了解對方的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做到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關心他人,同時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做到換位思考,生活中的煩惱糾結才會越來越少,人才會越來越快樂。
春秋戰國時代,燕國有個叫趙禮的人,他在路邊有一塊田。但是靠著他田邊的這段路比較低,一下雨就積水了,道路泥濘,行人很難行走。過路人為了方便,只好踏著他的田走過去,很多麥苗都被踩壞了。
趙禮知道后,非常生氣。為了阻止路人踩踏他的麥苗,就在自己的地頭上插了一個“禁止通行,違者罰銀兩”的牌子。
但是行路人似乎對牌子視而不見,依然從他的田地里穿行。趙禮一氣之下,便在低洼路面和自己的田地中間挖了一條讓人跨不過去的溝。沒想到的是,這樣不僅沒能阻止行人從他地里過,路人為了不繞更遠的路反而踩踏了更大面積的田地。因為這個問題,他常常與行人爭吵不休,總讓自己氣得寢食不安。
過了些時候,他的心慢慢地平靜了下來,開始思考:為什么大家都從他的田地里走過?他想如果我是行人,要跨過這里,總是要走這條路的,誰也不愿意走泥濘小道。他又想如果我把這條低洼的路修好,行人不就不從田里過了嗎?
想通這個道理后,他開始排除路面上的積水,挑土填平了低洼路面,修了一條平坦的小路。從那以后,行人再也不踩他的田了。
學會換位思考就是尊重他人的思想,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換位思考可以把對方和自己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學會看到彼此的需求和價值,讓他人感受你的真誠和包容,即使再大的困難也會找到合理、公平的處理辦法。
換位思考是融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佳潤滑劑。別人就是你自己最好的一面鏡子。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你替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方便,別人也會替你著想,考慮你的利益。假如我們能換一個角度,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改善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他人的失意、挫折和傷痛,我們應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及時調整心態,學會換位思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糾結和煩惱,不糾結自己的得失才能在人際關系中轉被動為主動,迅速博得別人諒解與認同。換位思考能讓我們內心豁達,心態平和,這種思維方式能讓我們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