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先生那里回來,我久久不能入睡,因為我已經確信《西游記》這本書絕對是不簡單的,因為沙先生指出的地方實在是和我以前知道的《西游記》太不一樣了,可白紙黑字就寫在那里,書可是我親自買來的,絕對是正版啊!再有這個沙先生老說自己是從明朝穿越過來的,如果不是,他怎么能注意到《西游記》的這些細節呢?如果是,那太可怕了,難道這世上真有穿越時空的事情?我怎么也不相信穿越時空這種想象中的事情會真的發生在我的生活中。不過為了進一步搞清事實,我決定按照沙先生的要求,好好研究一下他說的那幾個人。于是我用電腦查閱資料并且整理出了這幾個人的大致情況,但這足足花了我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在應付工作的同時我幾乎上廁所都是跑著去的。我不妨將資料展示如下,其實這些資料網上都有,只不過有些瑣碎。
為了讓先生確認我的勞動,我決定用A4紙打印出來。當這些材料呈現在沙先生面前的時候,是如下模樣。
大明朝世宗皇帝簡介
明世宗朱厚熜生于1507年9月16日(正德二年八月初十),死于1567年1月23日(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葬在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他當皇帝時的年號是嘉靖,這年號還是比較著名的。
嘉靖八年,思想家王守仁逝世。王守仁也稱王陽明,由他和陸九淵創立的“陸王心學”學派開始盛行。陽明學說也算是心學的代名詞。不過后來嘉靖皇帝又禁止了心學。
嘉靖四十年,皇帝愛上了一個小宮女,據說是因為這孩子愛笑。別人都害怕皇帝,所以臉上總是嚴肅的,而這孩子13歲時仍然保持著天真爛漫,因此,嘉靖皇帝可能是越老越懷念童年,一輩子寡人當膩了,就愛上了這個小姑娘。從此之后一直到死的5年都是和這個小姑娘一起混日子。雖然倆人年齡差距比較大,但應該可以理解。要不那位學術大師82歲時娶了28歲的妻子也得到了世人的祝福,可見愛情本身就是神奇的,只要您的行為被判斷為愛情而不是什么嫖宿幼女。
那位被皇帝喜愛的小宮女姓尚,嘉靖皇帝死的時候她才18歲,好在皇帝死前4個月,已經封她為壽妃,這應該是后宮里非常不錯的級別了。62歲,尚壽妃死于皇宮,可以想象她后面的44年應該過得還行,否則早就被折磨死了。皇宮里的寡婦,能活到62歲,應該算是高壽了,這也算是不愧為壽妃的稱號。
大明朝穆宗皇帝簡介
明穆宗朱載垕是明世宗嘉靖帝第三子,1567年繼位,年號隆慶,1572年駕崩。
1567年,他大老師高拱被迫辭職了。二老師張居正和名人海瑞被啟用了。一個皇帝,袒護不了自己的老師,也算是夠開明的。
1568年,他爸留給他的內閣首輔徐階主動辭職了。
1569年,他老師高拱又回來了,并授文淵閣大學士兼掌吏部尚書,正式控制內閣。
1570年,海瑞辭職了。這個海瑞本來就是他爸留給他的利器,不是他的自己人。
1571年,在高拱的策劃下,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同年開放與蒙古的通貢互市。從此基本結束了明朝與蒙古韃靼各部近200年兵戈相加的局面。
1572年,閏三月病危,五月駕崩,終年36歲。葬于北京明十三陵昭陵。公開的說法是好色過度,吃了太多的春藥害死了他。但是這個情況十分可疑,一個成熟的皇帝怎么可能好色過度呢?他的死因在歷史上沒有被懷疑過,但這就是最大的可疑之處。說皇帝是好色過度死的無疑是最好的障眼法,因為普通人會覺得皇宮里有的是漂亮女人,這對男人來說確實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是我確實毫無理由地認為,他不是好色過度而死,一定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且對皇帝好色過度的問題基本上沒有具體可信的事實。一個當了六年皇帝的人,前五年都不好色,第六年突然好色了,而且是一位30多歲的男人,這可能嗎?如果他真的好色,那也應該是二十幾歲的時候開始的,就像西門慶一樣,32歲就過度吃春藥而死了。
1572年六月,內閣次輔張居正聯合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趕走高拱,從此張居正開始與馮保聯手把持朝政。明史評價穆宗皇帝“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寬恕有余、剛明不足”。
1573年,他的妻子孝定李太后為他生下了一個女兒,名朱堯媛,封號瑞安公主。沒錯,是個遺腹子,關于這個女兒,缺乏詳細記載,但想來應該有些蹊蹺,一個病危的皇帝,居然還能夠和皇妃弄個遺腹子?但宮廷記錄都是人為的,把一些信息過濾掉還是很容易的。
這個孝定李太后是15歲時,進入裕王府,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李氏為朱載垕生下大兒子朱翊鈞。后來又生了二兒子,還有上面說的這個三女兒。
大明朝神宗皇帝簡介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這位皇帝是神秘的,也是死后唯一一位陵墓被打開的明朝皇帝。
這位活了58歲當了48年皇帝的人,在后30年里幾乎是不與陌生人見面的,以至于生命的最后30年雖然貴為皇帝,卻沒有見過大臣,或者說是沒有讓大臣見過。這幾乎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
明史評價,明朝的滅亡,始于神宗。
張居正簡介
張居正生于1525年,明世宗嘉靖四年,死于1582年,享年58歲。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祖籍安徽鳳陽,出生于明代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荊州市),時人又稱張江陵。
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張居正再沒上過一次奏疏。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25歲的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開始游山玩水。在這三年中,張居正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使他發現了新的問題,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回翰林院供職。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
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張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薦張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在裕邸期間,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力資源信息,這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高拱下臺后,張居正掌翰林院事。
1567年(隆慶元年),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終于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
1572年(隆慶六年),萬歷皇帝登基后,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朱翊鈞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582年(萬歷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58歲,贈上柱國,謚文忠(后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一位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帝鑒圖說》據說是一本小人書,書中把歷朝皇帝的功過是非都畫進去了,可以說是費盡心血。張居正要把萬歷小皇帝打造成千古名君,而小皇帝也確實學得不錯,從18歲一直到20幾歲都是很有作為的,但小皇帝為什么要抄他的家,又為什么幾十年不見大臣,這沒有理由啊!如果按照公開的言論說小皇帝嫉恨張居正以前管他太嚴格了,那么小皇帝長大之后自然明白這種嚴格是正確的。如果說小皇帝是因為張居正功高震主,那么應該是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下手。岳飛不就是在活著的時候被勒死的嗎?而張居正是死后遭到抄家,這實在是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
張居正墓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沙市西北張家臺,占地15畝。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等大多在“文革”期間損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市鎮這個名字至少是始于唐朝,而且鎮子就在長江的邊上,如果把長江稱為流經沙市的河,簡稱流沙河,對當地人來說無疑是恰當的。
海瑞簡介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今天的海南仍然有不少猴子,明朝的海南,猴子應該更多。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和張居正比起來,他的功名比較低,但縱觀當時的社會,舉人是很了不起的功名。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海瑞上京城參加會試。在此期間,海瑞向中央朝廷上《平黎策》,再次重申了他的治黎策略。這一建議并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這次會試海瑞落榜了。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兩次會試都沒考中的海瑞決定放棄科舉考試,同年閏三月,海南承宣布政使司(等于現代省級最高行政長官)指派海瑞到福建延平府南平縣當教諭(中國古代的正式官派教師)。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被任命為淳安知縣。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吏部尚書陸光祖主張文官選舉,海瑞被選拔為戶部云南司主事。用現代話說,52歲到京城當了處級干部。這位本該混日子的官員居然寫了一封7000多字的奏折,奏折分三段,第一段是夸皇帝曾經是偉大的皇帝。第二段是罵皇帝,說皇帝又傻又瘋居然相信道士的謊言大搞迷信活動不務正業。第三段是勸皇帝,說只要您一聲令下,我們一定好好干,國家就可以立即好起來。結果皇帝也給他三個答復,第一是把他關進了天牢,第二是不予判決在牢中好好反省,第三是遺命無罪釋放加以重用。
1566年,即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載垕(明穆宗)繼位,奉先帝世宗遺詔,赦免了以海瑞為代表的所有諫言諸臣。海瑞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改在兵部任職。后來調大理寺任職,提拔為尚寶丞(專門管理皇帝御璽、印鑒的官員)。
1567年(隆慶元年),徐階被御史齊康所彈劾,海瑞上言說:“徐階侍奉先帝,不能挽救于神仙土木工程的失誤,懼怕皇威保持祿位,實在也是有這樣的事。然而自從徐階主持國政以來,憂勞國事,氣量寬寵能容人,有很多值得稱贊的地方。齊康如此心甘情愿地充當飛鷹走狗,捕捉吞噬善類,其罪惡又超過了高拱。”人們贊成他的話。但海瑞從此也就得罪了高拱。海瑞為什么對高拱的評價非常差,我們不知道,但我簡單看了看海瑞的奏折,確實把高拱說成了政治流氓。
1570年(隆慶三年)夏天,海瑞升調右僉都御史(正三品),外放應天巡撫。轄區包括應天、蘇州、常州、鎮江、松江、徽州、天平、寧國、安慶、池州十府及廣德州,多為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當年冬季,都給事中舒化說海瑞迂腐滯緩,不通曉施政的要領,應當用南京清閑的職務安置他,明穆宗還是用嘉獎的語言下詔書鼓勵海瑞。不久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庇護奸民,魚肉士大夫,沽名亂政,于是海瑞被改任南京糧儲。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因他早就仇恨海瑞,便把海瑞的職務合并到南京戶部當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瓊山老家。海瑞巡撫吳地才半年。平民百姓聽說海瑞解職而去,呼號哭泣于道路,家家繪制海瑞像祭祀他。
1584年(萬歷十二年)冬天,張居正去世之后,吏部提議起用海瑞。
1585年(萬歷十三年)正月,召海瑞為南京右僉都御史,在赴任的路上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當時年已72歲了。
1587年(萬歷十五年),海瑞病死于南京任上。
1589年(萬歷十七年),大明政府在海南省海口市西郊濱涯村建造海瑞墓,那是一處長方形陵園,四周為石砌圍墻。萬歷皇帝派許子偉專程到海南監督修建。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海瑞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歷十七年,朱翊鈞不再接見朝臣。
馮保簡介
馮保(1543-1583年),字永亭,號雙林,河北省衡水市趙家圈鄉馮家村人。馮保于嘉靖年間不知何時閹割入宮。
1566年,也就是隆慶初年,已經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東廠就是朝廷一直依仗的重要的特務機關,由此可見馮保的能力不一般。當時司禮監缺一名掌印太監,按資歷應由提督東廠兼管御馬監馮保升任。但大學士高拱推薦御用監的陳洪掌印司禮監。等到陳洪罷職,高拱又推薦掌管尚膳監的孟沖補缺。按照規定,孟沖是沒有資格掌管司禮監的,馮保因此痛恨高拱。隆慶六年,穆宗駕崩,馮保受帝托孤,與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高儀同為神宗顧命大臣。
1572年,萬歷皇帝即位,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后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蘇局面。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鑒圖說》《四書》等很多書。
1582年張居正死后,很快馮保被明神宗放逐到南京,他的弟弟和侄子被削職下獄,家產亦被抄收。搜出金銀百余萬兩,各種瑰麗珍寶不計其數。
1583年,萬歷十一年一月,馮保病逝于南京。馮保的弟弟馮佑、侄子馮邦寧削職后死于獄中。
馮保為人風雅、書法頗佳,通樂理、擅彈琴,并造了不少琴。如今《清明上河圖》的真跡上有馮保的題字,這也應該為該圖增加了價值。
所有的材料都查不到馮保的信仰是什么?馮保到底是不是心學的信徒無從知曉。也查不到馮保和海瑞有什么關系。
高拱簡介
高拱(1513—1578年),字肅卿,號中玄。漢族,河南省新鄭人。祖籍山西洪洞,先祖為避元末亂遷徙新鄭高老莊村。看到高老莊的名稱,讓我不由得想起了豬八戒在高老莊當女婿的事情,這個巧合有意思。
高拱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五歲善對偶,八歲誦千言”。稍長,即攻讀經義,苦鉆學問。17歲以“禮經”魁于鄉,以后卻在科舉道路上蹉跎了十三個年頭,才于嘉靖二十年進士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授任翰林編修,九年考滿,升翰林侍讀。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朱載垕開邸受經,高拱被選入府進講。此時皇太子已歿二年而新儲未建,朱載垕與其異母兄弟景王都居京城,論序當立朱載垕,而嘉靖帝似矚目景王。
嘉靖四十五(1566年),因首輔徐階推薦,拜文淵閣大學士。十二月十四嘉靖帝駕崩,朱載垕繼位為帝,封高拱為少保兼太子太保。不久,高拱與徐階反目成仇,竟至相互攻訐,后為胡應嘉、歐陽一敬所逼退。由此看來,讓高拱進入內閣應該是嘉靖皇帝的意思,這是為兒子接班做準備,徐大人不能不聽老皇帝的話,但心里忌憚高拱,所以才會擇機推翻高拱。
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主動提出退休歸鄉。
隆慶三年(1569年),張居正與太監李芳等合謀,奏請復起高拱。是年十二月,冷落了一年多的高拱接旨后,不顧臘月嚴寒,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學士兼掌吏部重新登臺。高拱通過門生腹心散布言論,安撫言路諸官說,“徐階昔日對我有恩情,后來因為小事不睦,不足以怨恨”,“我自當徹底改變過去不好的思想和念頭,與諸君共同治理朝政”。言之鑿鑿,頗為大度,于是人心稍安。
隆慶六年,穆宗駕崩后一個月,高拱被李太后罷免回鄉。
萬歷五年(1577年),張居正回故鄉湖北江陵葬父,路過高拱的故里,專程探望高拱,兩人相見掩面而泣,感慨不已。臨終前高拱寫了《病榻遺言》四卷,記述張居正勾結馮保陰奪首輔之位的經過,將張居正描述為陰險刻毒的人物,大罵張居正“又做師婆又做鬼,吹笛捏眼打鼓弄琵琶”。
萬歷六年(1578年)十二月,高拱在家里去世,葬縣城北郊今閣老墳村。
萬歷七年(1579年),以“高拱擔當受降,北虜稱臣,功不可泯”,贈復原官。
張居正死后,《病榻遺言》刊刻,此書在北京廣為流傳,催化了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
沙先生看了看我給他的資料,先是一目十行地閱讀了一遍,然后又從頭細看了一遍后說:“難為你一天就整理出這么一份材料,你要是在我朝,一定也能成為一個人才。”
“這不是有網絡嗎?什么材料只要上網認真找,總會有收獲的。”我說。
“你們現在的網絡確實是好啊!我們可只有人腦,沒有電腦。”沙先生說。
“可我覺得我們這個社會雖然科技越來越發達,但人活得越來越不輕松。盡管我們溫飽沒問題,還有汽車代步,可心里面總是不安的!”我說。
“這是正常的,因為你就是這種不安的人,給你聯合國秘書長的位子,你又開始擔心外星人攻擊地球了!”沙先生說。
“您這明朝人怎么還知道聯合國?”我笑著問。
“老夫在你這兒都10年了,你們這個社會的很多事情我是由驚訝變成理解,由理解變成習以為常,老夫我實在是幸運,能夠穿越到你們這個時代,你可以設想自己穿越到公元2513年,不知道那會是怎樣一種情景!”沙先生笑著對我說。
“沙先生,我們昨天說到菩薩收沙悟凈了,這有什么玄機嗎?”我問。
“沙悟凈的原名叫什么?”沙先生問。
“我不知道啊?書里沒說啊?書里說他是卷簾將軍,打破了琉璃盞被貶下界的。”我說。
“卷簾將軍!琉璃盞!那廝著實可恨!給我編排這么一個明目!”沙先生說。
“沙先生您不喜歡這些名詞一定是有原因的,可否相告?”我問。
“卷簾將軍,世上可有此名,卷簾子還用將軍嗎?什么地方需要簾子?我為什么要去卷那個簾子?你不知道就算了,不過我遲早會告訴你的。琉璃盞說的是流離失所和人頭被斬,你沒有站在京城的高墻上看過韃靼人殺我百姓,而城里的嚴大人秘密下令絕不出城相救的場面。人的生命在那一刻如同畜生,而看著同胞哀號,自己豈能不痛心疾首。從那時起,我對朝廷就失去了信心,但畢竟心有不甘啊!”沙先生說。
“那卷簾子是咋回事?”我不知趣地又問。
“那是我的隱私,我能先不說這個嗎?不過我遲早還是要告訴你,不然我們的故事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好吧!我可以先告訴你這卷簾卷的是珠簾。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沙先生說完沉默了,若有所思。
“看起來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好吧!等您想告訴我的時候我再說,此刻我們往下講如何?”我打破了短暫的沉寂。
“我們該說那豬悟能的故事了。你注意那野豬說的話,他是天蓬元帥,他帶酒戲弄嫦娥,貶下塵凡,錯投豬胎。家住福陵山云棧洞,其實是卵二姐家的倒插門女婿。”沙先生說。
“這里面一定有玄機,不過看起來這也就是作者幽默的寫法,您想啊!一頭豬居然做了上門女婿,多好玩兒啊!”我說。
“其實第一次看到這里,我也是無法發現玄機,但讀完全書之后,我再來看這段文字,就清楚了。”沙先生說。
“那您看我們是讀完全書再說呢?還是現在就說說?”我問。
“現在就說吧!以后讀到那里的時候再提醒一下驗證一下不是很好嗎?其實這個豬八戒不是別人,正是高拱的化身,你知道高拱吧!對了,你知道,你剛才還給我看你總結的材料呢!就是那位著名的高大人。”沙先生說。
“高大人是嘉靖時期的進士,是嘉靖皇帝兒子的老師,是隆慶皇帝的首席大官,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怎么變成豬八戒了?”我問。
“本書后面還有四個重要信息,我先告訴你,第一是豬八戒招贅在高老莊,第二是豬八戒還有一個名字叫作豬剛鬣,第三是豬八戒喜歡用鼻子拱人拱地。第四是豬八戒和孫悟空戰斗的時候總是紅光一片。是不是?”沙先生問我。
“您說得沒錯,這就說明豬八戒是高拱嗎?”我問。
“看來你非常不善于猜字謎!我來給你解釋吧!天蓬元帥這個名字純粹是杜撰,為的就是一個高字,至于那個拱字,幾乎伴隨豬八戒取經全過程。高拱祖上是避戰亂逃到高老莊的,因此叫作亂而解,也就是卵二姐,否則誰家姑娘叫卵二姐?云棧洞自然是紅彤彤一片,那便是洪洞縣的諧音啊!高拱的脾氣剛烈無比,這是天下共知的,因此那廝給他起了原名叫作豬剛鬣,諧音豬剛烈。”沙先生說。
“僅憑字謎您就說豬八戒的原型是高拱,我怎么還是覺得有些牽強附會呢?”我問。
“你說得有道理,如果僅僅是字謎,那也就沒有什么意思了。關鍵是那廝將豬八戒的故事和高拱的政績完全結合起來了,而且據我所知是很客觀的,那廝沒有胡說。不過那廝借孫悟空的嘴把高拱罵了千遍呆子夯貨,也實在是夠惡毒的。當然高拱其實對那廝也是有偏見的,他們倆其實都是有優點的,可裕王也就是穆宗不會調解,導致倆人的誤會一直比較深。”沙先生說。
“您這么一說我還真是覺得很有道理了,如果不是您這位當事者,我可研究十輩子也不知道這里面居然有這樣的內幕。那您說說這悟空、悟能、悟凈的名字有沒有特殊含義呢?”我問。
“當然有了!不過那廝用意比較惡毒。悟空,是說那廝已經基本悟透了人世間一切都是空。悟能是說這高拱似乎是個能臣,但最終沒有參透什么是能臣。而悟凈則是說我應該從這個凈字中悟出些什么。”沙先生說。
“那您悟出什么了?”我問。
“我當然悟出了,但現在還不能告訴你,但這個凈字實在是惡毒!”沙先生氣憤地說。
“那個小白龍燒殿上明珠的事情是怎么回事?”我問。
“那條龍指的是太監馮保。燒明珠的事情其實是指的是嘉靖四十四年,毓德宮那把大火,本來宮里對走水的防范是十分嚴格的,但因為小太監睡得太死,使得損失實在是大了一些,燒了不少好東西,豈止是殿上的明珠!是整個大殿都沒了。但皇上知道,這也不能完全怪他,所以就從輕發落了,但畢竟也是一個損失。”沙先生說。
“沙先生,您分析高拱是豬八戒可以說是條條在理,分析沙僧,起碼還有一個沙字為證,江河為憑。但是這個馮保和白龍馬是一個人,是不是牽強了?”我問。
“你果然是太認死理了,不過也好,沒有你這種認死理的人,我還真是難以讓人相信我的故事是真的,我現在就來證明給你看馮保和白龍馬的關系。馬和馮只差兩筆,這兩筆恰似生在馬脖子上,書里說當龍變成馬時被摘下了項下明珠,而當馬變回龍時是頜下生出兩根銀須,這顯然是字謎,謎底是個‘馮’字。這白龍馬的作用就是腳力,目的是保障唐僧有的可騎,馬確是沒有人權的畜生,這和宮里的太監地位差不多。太監是沒有完整人格的,但皇帝又不能沒有太監,畢竟人與人偷情實在是太容易了,皇家血脈如何保證!”沙先生說。
“如果是現代社會就好了,做個男性結扎手術,既保證了皇家血脈,又解決了后宮的性緊張,豈不是兩全其美?”我說。
“哼!混賬話!不生孩子就可以亂來嗎?豈有此理!其實馮保的作用可不只是當個白龍馬,而是還有很多重要的通訊聯絡協調等事情,當然書里面凡是孫悟空被豬八戒罵成弼馬溫的時候,其實孫悟空干的事情就是那個馮保干的事情。畢竟馮保在隆慶王朝那六年里做了六年的御馬監主管,也就是弼馬溫。”沙先生說。
“沙先生您看這頁說,菩薩帶引木叉行者過了此山,又奔東土,行不多時,忽見金光萬道,瑞氣千條。這個‘瑞’字是不是那廝故意寫的?”我問。
“是啊!那廝時不時地將這個‘瑞’字寫出來,還有那個‘海’字更是隨處可見,這人啊,總還是有些愛這虛名!”沙先生感嘆說。
“沙先生,您說這菩薩如果是尚壽妃的話,也就可以說這菩薩私下里代表如來佛找了四個人給唐僧做幫手其實是尚壽妃在嘉靖皇帝的授意下分別找了幾個大臣談話,告訴他們輔佐裕王登基的事情了?”我問。
“你果然說對了,嘉靖四十五年八月,尚美人被陛下加封為尚壽妃,一旦成為皇妃,和大臣見個面就不算是大事情,甚至轉達皇帝的特殊旨意也是可以的,因為皇帝有些話是不能告訴太監的,皇帝最信得過的人里是包括貴妃娘娘的,有時候比對太監還要信任一些。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皇帝通過從太監和皇妃們那里獲得的消息相互印證,也可以進一步確定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沙先生說。
“您夠有經驗的!”我說。
“老夫當政十年,自然對此了如指掌!”沙先生說。
“下面這回是個附錄【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沙先生咱跳過去吧?”我問。
“既是全書有它,豈可跳過?再說這個附錄里面還是有些機密的。你昨天可曾看過此附錄之內容?”沙先生說。
“我看了,就是說唐僧他爸中了狀元,被他媽扔繡球選中,當了宰相的女婿,封了官,在去上任的路上遇到壞人,打死了他爸,霸占了他媽,生了他扔水里被老和尚撿到撫養成了和尚,最后又報了仇雪了恨。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啊?這也算把唐僧的來歷給交代清楚了,不是嗎?”我問。
“今人讀書若都如你這般不求甚解,這書里的秘密永遠都難以發現啊!也罷,我們就再花些時間分析一下這個附錄。其實這個附錄中的秘密有兩條,第一是告訴你這本書里的唐僧是個虛擬的人物,和歷史上唐太宗表彰的玄奘法師完全沒有關系。第二告訴你書里的這個唐僧出身名門,其實是一個大人物。”沙先生說。
“請沙先生指點,學生慚愧!”我說。
“你來看這里,陳光蕊也就是唐僧他爸是貞觀十三年考的狀元,你在看這第九回開始,還是貞觀十三年,魏征夢斬涇河龍王。到了第十二回,依然是貞觀十三年,陳玄奘法師講法,經過評定,太宗皇帝派他去取經。也就是在貞觀十三年這一年里,唐僧從無到有到18歲復仇到30歲派往天竺國取經,這一年可夠緊張的!”沙先生說。
“我覺得這可能是筆誤吧!”我說!
“這是個故意的筆誤!如此輝煌的巨著,怎么會有如此低劣的筆誤,只不過就像那廝說的歷代無人肯認真,立志修玄玄自明!”沙先生說。
“那您的意思是作者故意留這么一個破綻,告訴讀者這個唐僧不是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所以唐僧取經的故事也就不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從而讓大家去猜測真實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對嗎?”我問。
“對了!讀書就要認真讀,否則只知道大概,那不是不嚼食物就往下咽嗎?你能知道什么味道嗎?”沙先生說。
“您說唐僧出身名門從何處看出來的?”我問。
“你呀!下次好好看書,今天因為時間關系我直接告訴你吧!你看書中說,宰相的千金被流氓霸占18年,宰相居然不知道?宰相知道真相之后居然要帶6萬御林軍去剿滅賊人?這都是明顯的不可能。還有那陳光蕊封官封的是江州州主,這是個什么官,其實就是王爺,江州是哪里?就是湖北啊!也就是告訴你這個陳光蕊和嘉靖皇帝是老鄉。那唐僧其實是王爺的兒子,那王爺是湖北人士,那唐僧的原型是誰不言自明啊!”沙先生說。
“沙先生說的是皇帝吧!就是那個隆慶皇帝吧!我雖然這么問您,但我實在是對這個問題感到不可思議。一個和尚的原型居然是皇帝。”我說。
“這次你說對了!那唐僧正是隆慶皇帝的化身。那唐僧的言行細看就是一個帝王,只不過你們普通百姓是看不出來的,因為你們沒有接觸過帝王啊!后文書說那陳光蕊,也就是唐僧他爸,只是在朝廷里研究寂滅的問題,這其實就是說世宗晚年一直迷信升仙的事情。不是傳說如來佛也曾經是個王子嗎?皇帝變和尚并不是沒有先例。”沙先生說。
“您的理論太高深了,我現在實在無法理解,不過基于您前面分析得都對,我現在可以暫且相信您說的,不過我希望您在后面能夠給我指出這唐僧是隆慶皇帝的具體證據。”我說。
“我當然要指給你看所謂的證據,否則這故事便無法講。但此時你確實要首先相信我,這樣我才能把事情說得清清楚楚。好了,今日到此暫罷,明日再來言說。后面內容還有很多要講,不知你能否從第八回看到第十四回。”沙先生說。
“一天看六回,那我只能走馬觀花了。”我說。
“就是讓你看一回,我看你也就是個不求甚解。讀過就行,知道大致意思就行,書中的秘密你當然也看不出來,還是明晚我給你講吧!”沙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