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幾何時,智商只有75的傻小子阿甘,紅遍了全球。帶有傳奇色彩的是,無論在體壇、戰場、商界,還是愛情上,成功總伴隨著他。這個故事在一般人眼里只是個“虛構的傳奇”,也稱得上是對“傻人有傻福”的經典詮釋。可是,我們從他為人處世看來,阿甘的成功有其終極原因,那就是他的情商高。
相信大家身邊有很多人都深受情緒的困擾!因為情緒不佳,他們的工作、事業、家庭、生活以至人生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在支配著智力,在這方面,情感所起的作用大概要比數十年來人們所推崇的數理邏輯能力所起的支配作用要大。對哈佛大學的一些學生進行的研究證明,那些在考試中或在智商測試中成績最好的學生的成功率并不比那些當時看上去并不那么突出的學生高。在個人的成功中,著名的智力商數只起20%的作用,其他80%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社會環境、機遇,尤其是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這個概念其實并不新奇,它與我們過去所說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十分相似。我們知道,理性是人們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思維形式。概念、判斷和推理是理性的最主要表現形式。理性具有內在性、自覺性、抽象性、邏輯性和過程性等特征。與理性相對應,非理性則是理性之外的人的心理因素、認識能力和認識形式。具體地說,非理性是指不屬于理性范圍的無意識、直覺、靈感、情感、意志、信仰等等人的心理因素、認識能力和認識形式的總和。它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關鍵。個人要在社會上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將自己的理性與非理性因素優化組合起來。可以預見,未來社會的競爭將不僅是智商的競爭,更是“情商”的競爭。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樣可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只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一個僅僅學業優異的人,并不意味著他能登上事業的巔峰或能開創驚天的業績。要想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立足并取得成績,僅僅依靠學習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備適應社會的多種能力。現實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都具備極高的情商。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沙洛維與梅耶第一次提出了“情感智力”這一說法,給情感智力下的定義要從五個方面看:能充分認識自己的情感;使情感專注;控制自己的感情;對他人情感的感知;掌握好人際關系。這些能力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事業成敗。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怪異、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他智商再高也很難有成就。
心理學教授龔浩然先生在1985年前后就提出一個關于人才成長的重要觀點:“智力正常,個性成才。”一個人智力好只是成才的一個條件,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從小培養發展了良好的個性。有一些智商高的孩子由于沒有良好的個性,結果一生平庸。一個兒童,只要他具有正常的一般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養成才,關鍵是良好個性的培養。這里的個性指的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包括情感、性格、氣質、理想、信念、人際關系、價值觀念、興趣、愛好等諸多因素,可以理解為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風貌與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總匯,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內了。這就啟示我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就高度重視其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要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同開發,突出做人的教育。
無人不渴望成功,也無人不存在成功的巨大潛能,然而成功到底有什么奧秘?成功與情商有關系嗎?一個人情商高就一定成功,情商低就必然失敗嗎?大量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校成績優異,并不能保證其一生事業的成功。在今天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里,良好的理解力絕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既要有高智商,又要有更高的情商,特別要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之間求得最佳平衡。否則,就可能在這個復雜而多變的信息時代迷失方向。
鑒于此,我們編著了這本《把你的情商用起來》,希望每一位朋友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種種際遇,努力把自己訓練成情商高手,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