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時間80%都用錯了
- 韋因
- 1533字
- 2019-01-04 16:45:58
不要讓“急事”撲上來攫住我們
在時間管理中,突發事件的出現總是讓管理者感到棘手,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多的A類突發事件?到底是哪個環節的工作沒有做好呢?
管理專家通過研究發現,A類突發事件一般都是由B類事件的處理存在問題而導致的,也就是說,當對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件未做妥善處理時,這些事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緊急成分,最終,重要但不緊急的B類事件都會轉換為重要且緊急的A類突發事件。
而影響B類事件完成的原因則是由于C類事件遮住了管理者的眼睛,使得管理者忽略了B類事件,卻花了很多精力去處理C類事件了,結果B類事件會慢慢變成A類事件。
在經理人的日常活動中,B類事件轉化為A類事件的情況經常發生,當這類轉變發生后,經理人只能馬上停下手邊工作,全力以赴地處理這些A類突發事件,A類事件處理完后,經理人才能回到原來的工作上。
經理人會花50%左右的時間處理瑣碎的雜事,也就是C類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又會花50%左右的時間處理A類緊急的突發事件。于是,經理人在C類事件和A類事件之間來回奔波,成了時間管理的救火隊員,而B類事件則被遺忘或忽視,雖然B類事件非常重要、很有價值。
傳統的時間管理法的核心是以“急”為重。低效的管理者大都陷入了這種管理觀念的圈套,成天忙于處理“急事”。在十分忙碌的同時,他們內心深處還會升騰起一股“忙”的“成就感”!他們從而也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把本來可以不“急”的事情也逐步轉變為“急”事,加上“成就感”作怪,讓他們更加深信這種觀念的正確性。我們可以仔細想想,這種成天救火般的處理急事的忙其實是瞎忙。
在時間管理上,大多數人都存在這樣的誤區:安排事件先后的時候片面地關注了事件的緊急程度。大多數的管理者在編排行事的優先次序時,優先考慮的是事情的“緩急”,而非事情的“輕重”,他們經常把每日待辦的事區分為三個層次處理。
*今天“必須”做的事(即最為緊迫的事)
*今天“應該”做的事(即較不緊迫的事)
*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緊迫的事)
一般來說,越是緊迫的事,其重要性愈高;越不緊迫的事,其重要性愈低。因此,依循以上的優先次序辦事并無不妥。可是在多數情況下,越是重要的事反而越不緊迫。假如你是一位經理人,對你來說,參加管理技能訓練、向上級提出改進營運方式的建議,培養接班人、甚至管理者個人的減肥、戒煙、身體檢查、補牙、立遺囑等計劃都是重要的,但卻不是緊迫的事。它們往往因不具緊迫性而被延遲辦理。至于許多緊迫的事,則往往不具重要性,例如不速之客的拜訪、外來的電話等。
按事情的緩急程度辦事的管理者不但使重要事情的履行遙遙無期,而且使自己經常處于緊急甚至危機狀態。以緊急程度為標準來安排事情,使我們似乎總是處在“急事”的包圍之中,這讓我們總是痛苦不堪。
比如業務報告的編制。任何一個高層領導都不得不承認,業務報告的編制是非常緊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今天距離遞交業務報告的日期還有兩個月的時間,一般管理者不會把它看成是今天“應該”去做的事情,更不會把它當作是今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最大的可能也只是把它確定為今天“可以”做的事情。
只是“可以做的事情”也就意味著它可以成為“可以不做的事情”,就這樣,業務報告的編制被一天又一天地拖延下去,直到距離最后期限還有幾天。這時,管理者才會突然意識到業務報告的緊要性而將其定為“緊急事件”,而此時的“緊急”已經太晚了。最終在遲遲交不了業務報告的情況下,只能勉強應付一下。接受教訓之后,管理者可能會下定決心下一年度一定要提前準備業務報告,結果到了下一年度,業務報告的編制依舊還是被推遲,直到再次被當作“緊急事件”來處理。
總之,處理事情要遵循“先重后輕、先急后緩”和“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考慮”的原則,注意優先做重要的事情,不要讓“急事”撲上來攫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