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艦
除了之前章節討論的經濟和帝國敵對狀態,歷史學家們通常將德國海軍計劃視為英德關系惡化的最重要原因。然而,英國對此立刻表示,這種挑戰的成功率微乎其微。的確,英國在海軍軍備競賽中的領跑地位是如此明晰,讓人很難認同這是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可信的原因。
1900年,第一海軍大臣塞爾伯恩伯爵沮喪地認為,“與德國結成正式聯盟”是“確保英國海軍實力和口碑都日益強大的必然選擇”。然而,到1902年,他便徹底推翻了之前的觀念,并相信“德國新式海軍之所以成立,目的是要與我們一拼高下”。我們非常理解他為何做出如此結論。早在1896年,護衛艦艦長(即之后的德國海軍艦隊司令)喬治·馮·穆勒就將德國世界政策的目標做了總結:打破“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讓中歐那些需要擴張的國家得到一定數量的殖民地”。
然而,提爾皮茨的海軍計劃并不一定意味著發動戰爭。該計劃部分是出于防衛的目的——雙方一旦發生戰爭,德國將受到英國海上封鎖的威脅,因此這一目的并不是空穴來風。根據該計劃,德國艦隊的自衛能力也很有限。提爾皮茨充其量只是想把德國海軍發展到能夠在英德戰爭中對英國皇家海軍形成極大震懾的規模(60艘戰艦)。1899年提爾皮茨向德皇解釋說,這將讓英國“對您做出讓步,通過這樣的海上影響力,讓您偉大的海外政策得以實施”。換句話說,就是不戰而勝。
因此,德國海軍只是希望能夠對英國近乎壟斷的海上霸權形成威脅,而想要形成威脅,就得在英國不知情的情況下達到這一目標。當德國的海軍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比洛這樣形容:德國“即將破繭成蝶”。可惜這個“繭”實在是太透明了(就連英國業余的軍事情報機構都能發現德國正在建造戰艦,其中一艘還是由帝國國會授權生產的)。
1905年,菲舍爾的初步海軍改革落下帷幕,至此,英國海軍情報部的指揮官也可以自豪地說,與德國相比,“英國的海上優勢”呈現出“壓倒性優勢”。情況確實如此:1898~1905年,雖然德國戰艦從13艘增加到了16艘,然而英國戰艦卻從29艘增加到了44艘。這與1889年的情況不同,但足以證明德國算不上威脅;實際上,這反倒提醒德國,英國對它的威脅究竟有多大——因此,英國海軍的先發制人在1904~1905年引起了德國的恐慌。提爾皮茨最初的目標是要將英德雙方的海軍實力比例縮小到1.5∶1。但表4–1顯示,他一直離該目標相去甚遠。
表4–1 英德戰艦噸位比率,1880~1914年

資料來源:Kennedy,Great Powers,p.261.
1909年英國右翼媒體的鼓動也使德國縮小與英國海軍實力的努力化為泡影。英國一些杞人憂天的人認為德國人正計劃加快建造速度,以期在幾年之內能夠擁有比英國皇家海軍數量還要多的無畏艦。實際上,1912年,德國總共只有9艘,而英國已經擁有15艘。當戰爭來臨時,協約國共擁有43艘大型戰艦,而同盟國僅有20艘(見表4–2)。
表4–2 1914年列強的海軍實力

資料來源:Reichsarchiv,Weltkrieg,erste Reihe,vol.I,pp.38f.
德國人知道他們無法取勝。早在1908年11月,頗具權威的《海軍周報》就刊登了一篇匿名文章,其中講道:
只有能永久占領英國海域的國家才能打敗它。這個國家不僅要擁有與皇家海軍相同規模的艦隊,在大型戰艦上也要占據優勢。面對著法國和俄國的夾擊態勢,德國被迫要保持其陸軍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顯然,同時再資助一支超越英國的海上艦隊已經超過了德國的財力范圍。
因此,在回答比洛1909年提出關于“我們何時能夠自信地向英國宣戰”的問題,提爾皮茨只能做出如下回應:“5~6年內,這種危險會徹底終結。”小毛奇從這個蹩腳的答案中總結道,“無論如何,我們在與英國的沖突中都沒有機會取勝”,因此,他呼吁與英國“達成體面的諒解”。1912年,由德皇組織召開的所謂軍事首領“戰爭會議”卻并沒有向著該方向努力。盡管小毛奇主張“越快開展越好”,提爾皮茨還是要求再給他18個月的時間,因為他的海軍建設還沒有到位。
另一方面,英國繼續保持其在海上的霸主地位,這也讓海軍部上下心高氣傲。德國擔心會發生第二次哥本哈根襲擊絕對不是無中生有:1905年4月,菲舍爾向蘭斯多恩保證,只要法國出手相助,海軍“將在兩個星期內拿下德國艦隊、基爾運河以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對于英國是否能對德國實行有效的貿易封鎖這個問題,菲舍爾同樣有著十足的信心。他在1906年4月曾說,“神奇的是,似乎是命中注定,英國將成為德國商業的巨大防浪堤”,“我們的海上優勢能夠讓我們在開戰后對德國的800艘商船實行一次性‘掃蕩’。設想一下,這對于德國的貿易和金融將會造成多么大的打擊。”于是,從1907年開始,海軍界便達成了一種共識:決定戰爭的關鍵是截斷德國的食品進口——正因如此,當年海牙和平會議上起草的限制使用封鎖手段的正式決議會招來眾多的反對聲音。前海軍情報處領導以及刑事調查局秘書查爾斯·奧特利爵士于1908年12月表示,海軍部的意見是:
我們的海上力量會如同車輪一般,(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將他們“狠狠地”碾碎——漢堡的街頭早晚有一天會變得荒蕪凄冷,他們將面臨的是物資缺乏和毀滅的廢墟。
英國的領先地位如此明顯,以至于那些像伊舍一樣虔誠的海軍至上者都難以想象德國會在海上挑起戰爭。提爾皮茨意識到了這種危險:1907年1月,他警告德國國民,他設想戰爭會持續一年半時間,而在這過程中,德國可能會遭到食物短缺的威脅。
英國的政客們也拒絕承認任何國家會對其海上“絕對霸權”形成威脅。對霍爾丹來說,雙強標準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而德國錯就錯在試圖縮短與英國之間的差距,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丘吉爾來說,英國海軍是英國“賴以生存”的“必需力量”。相比較而言,德國海軍僅僅是“奢侈的存在”,它僅有的目的就是“對外擴張”——就英國的封鎖計劃而言,這是個驚人的騙局。在丘吉爾1911年10月調到海軍部后,他甚至抬高了賭注,旨在保持一項新的“60%標準……不僅針對德國,而是整個世界”。1913年10月,他洋洋得意地向格雷宣稱,“協約國的建設正逐漸超越同盟國”。次月,他直率地發問:“為何人們會認為我們不可能打敗德國呢?一項關于艦隊實力對比的研究將會給出一個讓人安心的答案。”根據丘吉爾的回憶,截至1914年,“海軍競賽……已經不再是摩擦的緣由……但我們還是要不屈不撓地前進……我們確定我們的地位將無人能夠動搖。”連阿斯奎思也隨后承認,“海軍經費方面的競爭本質上已經不再會引起一觸即發的危險。我們要保持必要的海上優勢,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們也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勞合·喬治在1914年1月接受《每日新聞》采訪時對海軍競賽做了更深入的探討:
與前幾年相比,我們現在與德國的關系已經友好得多了……德國目前還沒有實力應付得了我們的雙強標準……正因如此,即便德國有挑戰我們海上霸權的想法,我也堅信,在現在這樣緊急的關頭,這種想法會以德國的失控收場。
英國的海軍主義者對本國的海上優勢非常有信心,這在他們評價德國入侵的威脅性上可見一斑——對于那些杞人憂天的人來說,德國的入侵是最“受歡迎”的噩夢。陸軍上校威廉·羅伯遜1903年的警示并沒能說服帝國國防委員會(見第一章),總參謀部在1906年的一份文件中也對德國入侵英國的可行性提出了質疑。刑事調查局于1907年成立下屬委員會負責調查該事(作為對羅伯茨勛爵公開贊同入侵“威脅”論的回應),其報告明確地表示:“說德國能夠掌控北海很長一段時間并保證運輸暢通無阻都是不切實際的。”然而,當1914年人們再次提及德國入侵的可能性時,這種事情就更不可能發生了。事情確實如此:德國人早在10多年前就放棄了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