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的悲憫
- (英)尼爾·弗格森
- 920字
- 2019-01-04 09:46:49
第四章 軍隊和人力
軍備競賽會通向戰爭?
早在1914年,貝特曼·霍爾維格的秘書庫爾特·里茨勒便以筆名出版了一本叫作《當代世界政策特點》(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的書。他在書中論述,如今在歐洲大地上正進行的史無前例的軍備競賽,可能是“當下存在的最具爭議、最緊迫和艱難的問題”。一向熱愛解讀戰爭、但總是貶低人力在戰爭中作用的愛德華·格雷爵士在不久之后也接受了這種觀點。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正是歐洲大陸上與日俱增的軍備競賽造成的不安和恐懼使得戰爭一觸即發。對于我來說,這是對于戰爭最真實的解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源的最真實和最終原因。”
那些苦苦探尋重大歷史事件起因的歷史學家們很自然地將戰前的軍備競賽歸咎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端。正如戴維·史蒂文森所言:“不斷發展壯大的軍備擴充……是最終導致災難的重要影響因素……軍備競賽……是戰爭爆發的必要先決條件”。戴維·赫爾曼的理解更深一層:通過制造“贏得戰爭的機會之窗”已然關閉的氛圍,“軍備競賽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還猜測,如果弗朗茨·斐迪南早在1904年,甚至1911年被刺,恐怕就不會發生戰爭了;正是“軍備競賽……以及對未來戰爭或勢在必行、或可以阻止的種種推斷”,才使得1914年那場行刺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然而,史蒂文森和赫爾曼兩人都不得不承認,歷史上并沒有明文記載,戰爭是由這些軍備競賽導致的。冷戰告訴我們,軍備競賽能夠使兩個力量集團避免發生交火,并且能夠最終在不發生沖突的情況下讓一方崩潰。相反,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事情向我們展示了“非競賽”的危險:如果英國和法國在1933年以后效仿德國重整軍備,希特勒說服其將軍們將萊茵蘭軍事化或者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難度便會大大增加。
1914年以前的軍備競賽的原因在于:某一方輸掉了比賽,或者認為自己正走向失敗。這種想法會說服該國的領導人,不如在自己大幅度落后于別人之前,在戰爭上賭一把。里茨勒認為“如果是考慮爆發戰爭的話,一個國家越把自己高度武裝,其對他國就越具威懾力”,但他的想法是錯誤的。與此相反,對在軍備競賽中處于落后地位并試圖付諸一戰的一方來說,落后帶來不利因素的影響范圍是極其小的——或者僅僅
是想象中的劣勢。德國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體,盡管它認識到自己在軍備競賽中落后于其他國家,它依然以極端的軍國主義聞名于世。